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寿崇有些不解道:“殿下,选会游泳的末将能理解,可为何要选年轻识字的?”
朱慈烺道:“当海军要掌握的东西要远比陆军多,就说这驶船,不仅要会掌舵、扯帆,下锚,上缆,而且还要学会看海图、用六分仪,打旗语,这些东西都需要学习,因此必须要年轻机灵,而且识字,以后还要学习识数计算、应用火炮,包括你们三个在内,都要给我认真的学习。”
“是!”
沈寿崇等人一脸凝重,以前他们掌管水师时,只在近海巡视,没想到太子殿下发展的海军要求居然这般高,看来要努力了。
朱慈烺思考了一会儿,又道:“水手尽量从浙江原来的疍户和九姓渔船中选吧,不识字的就让他们学习!”
疍户原是贱籍之一,一辈子只能生活在海上,精通水性,惯会使船,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对大海的了解远比一般人要强。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86章 皇家海军学院
南京监国之后,朱慈烺一直劳碌这,基本所有大事都亲力亲为,在交代完选拔海军士兵标准后,他又开始着手建立大明皇家海军学院,培养海军军官。
第二日,朱慈烺便召开了军事会议,下旨决定由军机部从各军中,招募大明皇家海军学院的第一期海军军官生。
按照旨意,从八月一日起,大明皇家海军学院将接受大明各体系的将士报名,接着将会统一进行选拔考核。
考虑到民间或许还有遗才未用,朱慈烺又加了一条,接受民间应考者,只要在文化、水上经验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达成标准,一律吸收。
考核内容虽然简单,但难度也不小,单文化一项只怕到时候就能刷下许多人。
尽管皇家海军第一期只招收五百名军官生,但许多人得知毕业就能被授予官职后,从各省陆陆续续赶来报名的人络绎不绝,足有数万人。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数万人中选五百名,可谓是百里挑一,能留下的自然是佼佼者,最具备培养成优秀海军军官潜力的军官生。
至于海军学院的教官,朱慈烺找了些大明水师中善于海战的将官,又派人从广州、澳门等地花钱雇佣了一些海战经验丰富的西洋人。
在这个时代,大明与几个海权国家的交往很普遍,当初孙元化就雇佣了二十七个葡萄牙人当教习训练大明火器部队,郑芝龙也雇佣了一些日本人和葡萄牙人,甚至来自非洲的黑人当家丁护卫。
这些老外,只要给钱什么事都能干,磕头叫爹都行,他们来亚洲不就是为了赚钱赚黄金吗?
朱慈烺顺便让人又从大明的好朋友,威德尔先生那买了些三级和四级风帆战列舰的图纸,促进交往。
为了防止洋鬼子们在大明皇家海军学院传教洗脑军官生,朱慈烺暗中派出一些锦衣卫混在学院军官生中,又安插了一些资质上佳的孤儿,这些孤儿由吴忠暗中训练,不少已经十七八岁了。
海军的发展已经提上了日程,朱慈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郑家,想着给他们整点什么好处,让他们放弃东南海域的控制权。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正举行了一次核心朝会。
税务部尚书程国祥手拿一份账本抚须汇报道:“今岁年初,商税一开征便能看出我大明江南民间还是很富的,虽说农业是我大明的根本,但商业也不可抑制,相反更应该大力促进。”
户部尚书张国维连连点头,表示支持。
教化部尚书李岩说道:“程大人心系朝廷,想充盈国库建设大明,晚生佩服,然江南各省太平,生齿日繁,北方却战火又起,大量北方百姓渡江迁居江南,又加上气温逐年降低,农业产量大不如前,我觉得朝廷仍应该继续发展农业为主。”
自征粮迎驾事件后,这半年来,河南上下民怨沸腾。
李自成采用了谋士牛金星提出的“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之策,走出陕西河南交界处的商洛山,在河南大地上发出一声怒吼,以“闯王”名号振臂一呼,大大小小的流寇队伍立即响应奔赴。
李自成趁势横扫豫西,连攻占卢氏、陕州、灵宝、渑池、新安等地,每攻下一城,便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收买人心。
数月间,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到了十几万之众。
李自成并不满足,在牛金星、宋献策、顾君恩三大谋士的建议下,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所到之处命人宣传歌唱“迎闯王,不纳粮”的民歌,一时间河南全境告急。
崇祯皇帝震惊之余启用镇守四川颇有成绩的傅宗龙,加封傅宗龙为兵部尚书,督师河南。
河南连连闹灾,又被流寇洗劫了一遍,哪里还有粮食,傅宗龙递上奏章请拨军粮,兵部不能完全供给他,傅宗龙便弹劾杨嗣昌和陈新甲。
杨嗣昌大怒,也上书弹劾傅宗龙,说他白白耗费国家的财力,不能报效国家,还盛气凌人欺负朝臣。
崇祯见双方在这个当口打嘴炮顿时恼怒,又见傅宗龙在河南剿寇不力,于是批评傅宗龙将把剿寇大事视同儿戏,将他罢职投入天牢,任命杨嗣昌为督师,去中原统战剿寇,决战李自成。
朱慈烺丝毫不理会自己南巡期间北面发生的闹剧,朝廷那么多大臣,九边那么多大军,连刚被打懵圈的李自成都解决不了,食屎啦?
对于崇祯缺钱缺粮,朱慈烺也没有往北面送钱送粮的想法,哪怕皇帝老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一波,也不至于混成这副模样。
崇祯要是不舍得斩贪官、杀士绅抄家,那就由他作呗,反正自己现在正在搞发展,没空理会他们。
坐在上首的朱慈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下面几个重臣在议论。
他很清楚,程国祥是徽州府人,隐隐代表着徽商,张国维是浙江人,二个老家伙都生在商业繁荣之地,受了环境不小的影响,希望大力发展商业。
只要他们不行党争之事,能为百姓做点实事,朱慈烺任凭他们吵吵,这样也好,最起码不用担心往后大力发展商业,二个老家伙因为保守持反对意见。
程国祥继续看向朱慈烺道:“殿下,臣以为大力发展商业,既可以增加明年的赋税也可多吸纳一些无地百姓做工,这也算是殿下所提出的以工代赈之法。”
李岩接茬说道:“臣以为,殿下开发商埠,发展海贸,已经在沿海各省着重发展商业了,没有必要再让其他各省发展商业,毕竟天灾还在,渡江南下的灾民日益增多,江南各省的粮食需求仍然很多。”
朱慈烺点点头,看向程国祥,开口道:“虽然江南各省今年的粮食收成有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未来几年还是要以农业发展为主,不能让逃难到江南的百姓们饿肚子活不下去作乱。”
朱慈烺接着道:“以户部的名义在各省发出告示,取消路引制度,在各处城镇中心建立农贸市场和商贸市场,陆续开放一些行业允许民间经营,譬如部分矿业和部分制造行业,对于纳税大户给予一定的政治优待。”
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现在的大明各地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衙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这就是路引,如果没有路引是要依律治罪的。
朱慈烺觉得,这玩意严重限制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随着从江北逃亡江南灾民的不断增多,甚至会引起矛盾和动乱,必须要废除。
程国祥道:“殿下不愧是人中之龙,所虑之事无不惊世骇俗,臣敬佩不已!”
朱慈烺双眼一翻,道:“你一个进士出身的大学者,用的都是什么破词,尽往一处使,好了,接下来说说市舶司和海关税吧。”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87章 郑家的实力
市舶司是中国历代王朝在各海港设立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衙门,相当于海关。
自唐玄宗开元间,便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到了宋朝才正式设立市舶司。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沿袭前朝之制﹐设置从五品提举一人,从六品副提举二人,负责征收关税。
明朝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浙江的宁波各设一个市舶司,广东市舶司专为占城(越南)﹑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西亚)﹑真腊(柬埔寨)诸国朝贡而设﹐浙江市舶司专为日本朝贡而设,福建市舶司专为琉球朝贡而设。
经过大明几代皇帝反复海禁,三个市舶司经过被废又恢复,对外贸易港口也发生了变化,直到万历中期才稳定下来。
见朱慈烺问道市舶司,程国祥饶有兴趣的说起了市舶司,并说道:“殿下,开海通商的好处不言而喻,红夷人的货船每年需要大量的瓷器,丝绸以及茶叶等货物,我大明却仅仅开了三个用作贸易之用的市舶司,且三司还对贸易的货物和数量有着复杂而又让人恼火的各种限制,臣请殿下废掉那些限制。”
朱慈烺点头道:“三司的关税就由税务部派人征收,还要近一步降低当地官府对百姓经商的限制。”
税务部尚书程国祥颔首称是,他明白皇太子这样做的深意,想让明年的赋税收入再次攀到一个新高度。
朱慈烺忽然问道:“程老可知郑芝龙其人底细?”
程国祥回忆了一番,回道:“臣知道此人以前是个海盗,后来被熊文灿招安,在海事上立了一些功劳!”
朱慈烺笑吟吟道:“还有呢?”
程国祥不明白太子为什么问一个武夫,也对郑芝龙并不了解,于是摇头道:“臣对其不甚了解,还请殿下明示。”
朱慈烺又看向李岩,问道:“你觉得呢?”
李岩道:“臣觉得,两广总督熊文灿自诩会识人用人,其实不然,他当初招降郑芝龙就是最大的败笔!”
户部尚书张国维问道:“郑芝龙归附朝廷后,不仅驱除红番鬼,拱卫大明海疆,还曾以每人三两银子的价格,招募流民移居东番,也算解决了福建流民之患,李大人此话何意?”
李岩道:“当今圣上登基之后,曾试图平靖海疆,采用熊文灿的招抚之策,以寇治寇,然而郑芝龙受招安以后,反而借朝廷之名,铲除海盗中的异己,数年功夫便已经称霸福建沿海。”
“移民东番表面是仁政,实则是郑芝龙祸水东引,失去了产业的流民就是朝廷的隐患,都送到蛮夷海岛上,其辖境内也就太平了,他郑芝龙在福建泉州发展实力的同时,也在开发东番,无非是为了将来万一与朝廷翻脸,还有个备用的落脚点!”
李岩接着道:“此人称霸福建沿海后,一边打击海盗,又一边包庇走私,控我大明海疆为自家后院,借官身走私,通贩洋货,过往海船,不论海盗商人,一律须购买郑氏旗号买平安,每年收入可达千万两白银,然而这些钱他可从未向朝廷缴过一厘一毫!”
张国维不了解郑芝龙的底细,听了李岩的评价后,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轻视了这个姓郑的,难怪皇太子如此关注他,闹了半天这厮是个不显山不露水,闷声发大财的狠角色。
张国维说道:“如此说来,郑芝龙行割据之实,殿下是否要举兵铲除这一害!”
朱慈烺摇了摇道:“不急!”
大明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仅仅设置了三个市舶司,以至于在漫长的海岸线活跃着千千万万的走私,随走私而兴起的自然就是如骨附蛆的海盗,而这二者往往是互相转换的,上岸则为民,出海则为盗,这种情况在天启年间更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朱慈烺想要大明沿海顺利开海通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击走私,而走私的根源有两个,一是日本,二是泉州郑芝龙。
日本对无数亦民亦盗的走私船提供资助,郑芝龙则是通过盘剥海盗获取金钱,同时又对商路货源进行垄断,成为大明朝廷拥有官方身份的最大走私集团。
朱慈烺想要在江南沿海广开海贸,对郑家的安排是躲不开的,毕竟外国商船想要走台湾海峡到达浙江和上海,必须经过郑芝龙控制的东南海域。
总不能一边郑家在南海收保护费,朝廷在浙江和上海收关税,这叫怎么一回事?
李岩担忧道:“殿下,如果不解决郑家,进一步开放商埠只会让郑家的财富进一步壮大,这郑家本已是民间最富之家,如今再这样下去,只怕真的就富可敌国了。”
朱慈烺何尝不了解这个情况,只是他对初建的大明皇家海军战斗力信心不大,目前造船厂初建,海军军官还在培训,没有几年的时间很难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郑芝龙打过好几场大型海战,对手的实力在亚洲海域都是顶尖的,朱慈烺现在要靠自己这点海军家底,想在海战中击败郑家水师,难度不小(福建水师基本都是郑家花钱搞的)。
从陆地作战同样难度不小,并非天武军、靖武军战斗力不如郑家,而是福建的地势太操蛋了,除了沿海几个地方,中间基本全是起伏连绵的山区。
如果调派驻守浙江的靖武军进攻福建泉州郑家老巢,需要翻山越岭近两千里,此时南方山里多瘴气,士兵们水土不服在所难免。
若是从海上运兵到福建,还是避免不了海战。
最重要的是,即便击败了郑芝龙,东南海域臣服郑芝龙的那些大大小小海盗也是个麻烦,还有洋鬼子们,说不定会在背后捅刀。
朱慈烺沉吟了一阵,终于开口道:“先礼后兵吧,让冒襄作为使者去一趟泉州下达下旨,令郑家入海军部,福建水师改变为大明皇家海军平番舰队,郑芝龙任舰队总兵,封东番伯,让郑家世镇东番!”
“再有,将两广总督熊文灿调入南京,任职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左侍郎杨士聪调任两广总督,江西按察司黄道周调任福建巡抚。。。。。。”
把台湾丢给郑芝龙,也算对郑家放弃东南海域控制权的补偿,现在的台湾还没发展起来,到处是荒地和瘴气,就让郑家去搞建设吧,最好能把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