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272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72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叹息道:“以往朝中佞臣鼠辈,为乱朝纲,多图自保,鲜思守疆,朕多番哀痛国朝无魏征陈汤之臣辅佐朕,然上天赐给朕一个好儿子!”

    他看向朱慈烺,认真道:“朕丢了大明半壁江山,衔耻含愤,愧对先祖,已不适合继续统御万民了,接下来的担子便交到你手上了。”

    朱慈烺连忙道:“儿臣不敢受。”

    崇祯看向众臣,坦言道:“你们也别搞什么三辞三让了,直接劝进吧,朕希望你们君臣一心,共攘大业,救国家于危难,倒万民于水火,早日重振大明,南北一统,复我大明万里河山!”

    群臣相顾而望,不敢坏了这自古以来的谦让之礼,两广总督杨士聪当即出列,高声道:“陛下英明神武,臣等领旨!”

    他又看向朱慈烺道:“臣请殿下继承大宝,即皇帝位,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有杨士聪的带头,百官们纷纷跪下劝进:“臣请殿下继承大宝,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看着大家一脸认真的样子,朱慈烺自然不会去做那种虚假的三让,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他直接走下御阶,正了正袍服,行大礼接旨:“儿臣慈烺,敬告天地上苍,势必收复河山,廓清四海,造中兴之运,让天下尽归我汉土!”

    朱慈烺这么一表态,群臣又是齐身唱喏:“臣等誓死追随殿下,再造大明朗朗乾坤!”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62章 登基准备

    “今日晨时初刻,大明皇帝陛下发布第六次罪己诏,禅让帝位,安抚民心,现周知天下臣民人等。。。。。。”

    南京城各处报亭,唱报人手捧《皇明时报》,抑扬顿挫地念着崇祯皇帝罪己诏加禅让诏书。

    “太子慈烺,有神武之略,上圣之姿,南征北讨,佐朕监国,格於皇天,功存纳麓。。。。。。今朕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

    在各处茶馆酒肆,也有说书人捏着《金陵时报》,在那做解读评析。

    “什么?圣上禅让了?”

    江南的各处大街小巷上,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皆被这具有爆炸性的新闻惊住了。

    有阴谋论这私下议论,皇帝南幸只有一个多月,为何匆匆禅让了呢?是否是太子行杨广之事,逼父篡位?

    不过,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脸了,有朝臣称,皇帝是在朝会上当庭宣布的,文武百官具在,且当时皇帝言语间对皇太子的期待很高。

    的确,崇祯选择在朝会上宣布禅让,也是为了朱慈烺考虑,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继承大位,否则难免有心怀不轨之人妄加猜测,引起局势动荡,他很清楚,现在的大明,内耗不起。

    崇祯皇帝禅让之事,在《皇明时报》、《江南新报》、《金陵时报》三大报纸的宣传下,如同飓风般席卷大明各地,亦向北面数省和辽东散去。

    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朝廷里忙的不可开交,各部门集体运作了起来,不下于后世举办一场奥运会。

    首先是年号的问题,礼部给朱慈烺准备了七八个年号备选,分别是义兴、霆恩、乾圣、兴福、咸嘉等等。

    义兴是历史上朱慈烺的年号,寓意除暴中兴,好像是吴三桂搞出来的,朱慈烺瞧都不瞧一眼,逼格不够。

    霆恩还算霸气一些,寓意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过字面意思不太霸气。

    至于乾圣、兴福、咸嘉这三个年号,则是崇祯皇帝当初登基的时候,朝臣给他备用的,崇祯最终四选一,选择了崇祯的年号,这三个也就弃用了。

    皇帝老子都看不上的年号,朱慈烺自然看不上。

    挑挑选选了半天,朱慈烺决定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年号,确定取年号“天武”,为天武皇帝,取意:承天道,顺民心,武平天下,澄清寰宇!

    朱继柞等礼部官员一阵头疼,新皇以军队名字为年号,史上罕见,不过他们也不好反对,毕竟年号选用是皇帝说了算,就像给自己儿子取名字一样,哪怕是叫朱爷爷,那也是人家的事情。

    满朝文武最兴奋的莫过于天武军诸将,这不仅仅是有面子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隆恩啊,这标志着未来的天武一朝,天武军将与天武皇帝同在,是妥妥的万岁军!

    年号确定后,还要等到登基时才能正式使用改元,礼部拟定将在明年的正旦日,新年第一天举行登基大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礼部需要准备皇帝的冕琉冠和一批龙袍服饰,还有皇帝的玉玺大印和皇后的宝印都要重新制造,紫禁城也需要重新打扫粉刷,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皇帝的玉玺并不是只有一块,在不同场合,盖章不同文件,都要使用不同的玉玺。

    从秦汉到唐朝,实行的八玺制,武则天这老娘们喜欢乱搞,称帝后别出心裁的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形成九玺制,又将“玺”改为“宝”,从后各朝都跟着改,称“玉玺”为“宝”。

    北宋时,有些皇帝嫌得蛋疼,把玉玺增至十二宝,南宋又搞到了十七宝,大明朝直接猛增至二十四宝。

    好在这些玉玺都在李自成破北京时留在京师了,朱慈烺直接下令之前的二十四宝作废,重新打造,恢复八玺制,分别以大典国玺、日常颁诏用玺、册封赏赐用玺、调兵征伐用玺、册立藩邦用玺、谕示臣僚用玺等八方玉玺。

    登基大典诸事,朱慈烺全权交给礼部去办,要求务必从简,无论是花费还是流程,不要太麻烦,能省则省。

    隆重的登基大典既是皇权和身份的象征,又意味着百姓和官员对新皇帝的欢迎和期待,然而历史总喜欢开玩笑,登基典礼越隆重、花费越高的皇帝,往往奢靡无度,百姓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皇恩的浩荡。

    反而那些典礼从简的皇帝,执政时往往会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开创出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朱慈烺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不过他准备把登基大典做的更有仪式感,在登基当天,举行盛大的阅兵,阅完兵直接出征北伐,这样既省钱又能激发士气。

    现在是崇祯十六年十月初,距离登基大典还有两个月,调兵和准备粮草的时间充足。

    此时朱慈烺最担心的是辽东的情况,清军十万大军围攻沈阳已有近两个月了,洪承畴的人马损耗过半,要不是沈阳周围河流环绕,阻挡了八旗军的攻势,只怕沈阳早丢了,也不知道钉子户洪承畴能扛到什么时候。

    根据山海关总兵茅元仪传来的情报,李自成正在招降辽东各将,还许下了丰厚的条件,比如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三人皆可封侯,其余总兵,最起码也能封个伯爵。

    不仅如此,满清的多尔衮也在劝降辽东诸将,条件不比李自成的差,多尔衮甚至学习皇太极的套路,准备再封三顺王,以王爵诱惑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

    朱慈烺担心的是,不管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投降了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茅元仪的位置都是非常的尴尬,山海关一旦保不住事情就麻烦了,之前辽东大战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了。

    最好的结果便是李自成率军出关,与清军干一架,搞个两败俱伤,然而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毕竟他们都清楚,南面的实力才是最强的。

    朱慈烺召来李廷表,询问道:“闯贼可曾派兵前往山海关?”

    李廷表摇了摇头,道:“没有,不光没派兵去山海关,连陕西、河南等地均无太多闯军防守,那些贼将几乎全在京师享福了,一个个不是霸占勋贵府邸就是抢掠美貌歌姬,整日欢乐的很。”

    朱慈烺冷笑道:“流贼就是流贼,一点大局观都没有,这天下还没定呢,就开始享受了。”

    朱慈烺有时候真搞不懂李自成是怎么想的,莫非在他眼里,关外的十几万鞑子都是渣渣?真是荒唐无稽!

    既然李闯的操作这么骚,朱慈烺自然也要抓住机会,他密旨给山海关总兵茅元仪:尽量拖延时间,朝廷三个月内就会全面北伐,如果实在无法拖延,就诈降李自成,守住山海关。

    为了减轻洪承畴等压力,朱慈烺下令大明皇家海军靖海舰队袭击满清的仁川,仁川距离满清新都盛京只有六七十里,遭到袭击必然慌张害怕,不敢全力攻打辽东。

    朱慈烺又调部分海军船队只前往觉华岛,暗中给山海关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和兵源。

    茅元仪曾担任觉华岛水师副将,又对辽东每一座关隘都非常了解,由他暗中指挥海路配合,不在话下,只要后勤充足,相信他都能坚守住山海关。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63章 吴三桂的抉择

    大顺朝廷的追赃助饷活动不仅仅在京师举办,在各地也有分会场。

    大顺军一路攻城略地,在各府县都驻扎了兵马,京师的战友们发财了,他们心里也痒痒,就如老太太摸电门一样,抖起来!

    一时间,天津卫、大名府、河间府、顺德府等诸地州县,顺军们全都浪起来了,各种夹棍、炮烙往缙绅、士大夫们身上招呼。

    被追赃助饷的官绅们对大顺新朝既失望又恐惧,本想在新朝混个官做做,谁承想这帮狗日的流贼不仅不用,还把自己的家财抢尽,让自己体面扫地。

    大顺朝自上而下的追赃助饷,逐渐失去了控制,演变为官兵劫掠,不仅抢了士绅、地主们的土地家产,还抢了商人的铺子钱财,就连一些普通百姓也惨遭毒手。

    顺军每过第一地,财富土地都被刮的干干净净,那些曾经高呼“迎闯王、不纳粮”口号,还开城献城的百姓也不说话了,一见到顺军撒腿就跑。

    处于重灾区的京师,百姓们更是无不恨贼,投降的官员们肠子都悔青了一大截。

    近日来,坊间各处开始散布一条惊人的消息,大明皇帝在南京禅让,皇太子继承大宝,将要北伐恢复中原。

    李自成有点慌了,他下令各将停止烤掠,稳定人心,然而现在哪还有什么人心,连一干尝到甜头的闯将都开始阳奉阴违。

    就好像一个刑满释放的老哥,去妓院中找感觉,面对前凸后翘勾人心魂的漂亮姑娘,还是脱光了的,你让这位老哥淡定一些,文明一些,可能吗?

    京师中的烤掠情况很快传到了辽东,洪承畴、邱民仰、吴三桂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沈阳城中,蓟辽总督洪承畴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厉声喝道信使:“什么?顺军在京师毒拷官员士绅?”

    原以为太子做的够过分了,没想到闯贼更是可恶啊!

    洪承畴的目光有些阴冷,原本面对双方的招降,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毕竟皇帝不知所踪,太子的人马相隔数千里,根本无法救援辽东。

    再者满朝诸公都投降了,大顺还是汉家体制,自己比较熟悉一些,也不会有投降鞑子的那种心理障碍。

    然而当确定京师所发生的一切是真的,特别听闻官员勋贵多遭拷掠死,洪承畴心下就与大顺划清了界限。

    洪承畴又闻皇帝南下禅让了,更加发誓与流贼势不两立,他立即向宁远、山海关、南京等地发出告急,请援兵解沈阳之围。

    宁远城中,吴三桂听闻亲爹被烤掠,吴府被抄,顿时气的火冒三丈,当场杀了前来劝降的大顺官员。

    其他武将也是惶恐不安,心下一片茫然,这流贼也忒狠了吧,若是自己投诚了,说不定也被骗去京师烤掠至死了,人财两空,想想都他妈的让他感到害怕。

    神兴皇帝多尔衮得知李自成在京师烤掠,更是笑的合不拢嘴,他再次执笔,一一写信给辽东诸将。

    他的意思很明确,若是投靠大清,一律封王,如往常一般,各掌各的兵马,大清绝不背信弃义,行事后换将之事。

    对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副将,多尔衮许下了国公之位,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邱民仰等官员,直接无情的拒绝了他。

    当日,一直按兵不动的清军忽然再次猛攻沈阳和锦州各处,给辽东各将施压,洪承畴一天数次告急,向锦州的祖大寿和宁远的吴三桂求援。

    辽东巡抚邱民仰也收到了告急,看着求援的使者泣血哀嚎,神情大动,他不敢怠慢,连忙前往宁远,亲自会见吴三桂。

    邱民仰也察觉到吴三桂多次与辽东各将联系,心中摇摆不定,他便亲自上门语重心长的对吴三桂说道:“平西伯,圣上都禅让了,流贼之事,自有新皇处理,吾等只需谨守关墙便有大功,待新皇出兵北伐驱逐流贼后,自会论功行赏,勿要多生事端啊。”

    他又道:“听说吴老爷子被流贼烤掠了,哎,这岂是新朝新气象嘛,简直就是流氓!强盗!”

    邱民仰瞥了一眼吴三桂,担心他暗中投降满清,于是提醒道:“以往建奴多次扣关南下,杀我不少汉家男儿,平西伯昔日攻打盛京(沈阳)时,斩杀了城中不少旗丁和王公大臣,为我汉家男儿雪恨,本官记忆犹新,深感佩服!”

    说完,邱民仰对吴三桂一躬到底。

    闻言,吴三桂脸色一直铁青,暗道这邱民仰的嘴可真厉害,自己那时哪里是雪恨,分明是愤恨孙应元抢了头功才屠杀泄愤的,这家伙现在提这一嘴,不就是担心本伯投靠满清吗?

    最终,吴三桂不愿再与这个文化人纠缠不休,决定由邱民仰留守宁远,自己率领关宁铁骑,驰援沈阳……

    行至松山一带,吴三桂忽然下令全军就地修整,自己前往锦州会见舅舅祖大寿。

    对比当年,吴三桂的脸上颇有风霜雪雨之色,他背负着吴家、祖家等将门利益,甚至整个辽东集团的利益,每走一步,都要思虑再三。

    吴、祖两家的嫡系总共不过才三万人,他们还分散在锦州、宁远等处,这是自己的资本,现在去救沈阳,风险太大了,若是这些兵马有所损耗,那就得不偿失了。

    流贼和鞑子个个气势汹汹,来者不善,吴三桂的内心十分的忧心。

    “若是茅元仪那老东西带兵走出山海关就好了。。。。。。。”

    吴三桂喃喃道,他心中一直对山海关念念不忘,那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趁机占据关墙赖着不动,为以后的选择攒足资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