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277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77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阳北城被破,东城、西城相继陷落,在此情形下,城中明军残兵的抵抗出乎意料的顽强,沈阳副将饶勋仍旧率众和清军殊死搏杀。

    阿济格等几个满八旗的旗主自然不舍得派出自己的旗丁上去刚,于是日本八旗只得又顶了上去。

    日本八旗正黄旗旗主是长州藩藩主,在英亲王阿济格森冷目光的注视下,他只得硬着头皮率本旗人马冲杀上去。

    目前清国八旗军的等级划分为满、蒙、汉、鲜、日,日本八旗兵的地位比朝鲜八旗兵还低,装备更是最差的,充当炮灰角色,整体战斗力与满八旗不可同日而语,就这样死了一批又冲上去一批。

    沈阳城中,到处都是八旗军和明军的尸体,最后残余的一股明军则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南城门,却已经无路可退。

    直到八旗军簇拥着多尔衮入城时,这股明军仍旧没有被消灭掉,死战不降。

    这部明军的顽强引起了多尔衮的兴趣,他亲自前往南门战场观战。

    此时南门处,黑压压的八旗军将这部明军围的水泄不通,整整围了八重,皆是不敢上前。

    “杀了那个明将,官升两级,本章京。。。。。。”

    八旗军中,有甲喇章京呼喝道,然而呼喝之声戛然而止,一道血箭溅了周围一个旗丁满脸都是。

    只见明军残兵中,沈阳副将饶勋手持强弓,棱角分明的轮廓中蕴藏着锐利的黑眸,他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宛若黑夜中的鹰,冷傲孤清却又盛气逼人,孑然独立间散发的是傲视天地的强势。

    饶勋面色狰狞的吼道:“还有谁?不怕死的尽管来!”

    八旗军中顿时鸦雀无声,一个个忍不住往后退了退。

    不远处的阿济格满脸愤恨,下令道:“传令,不惜一切代价格杀此将,如有退一步者,立斩!”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72章 洪承畴被俘

    军令下达,八旗军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冲了上去。

    又经历了半个时辰的激战,这部明军已经死伤殆尽,只余下十几个家丁亲卫。

    饶勋右手握紧了已经卷刃的雁翎刀,心头激荡,仰天长啸一声,雁翎刀快速挥动,脖颈间鲜血激射出数丈之远,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他宁可自刎,也不愿死在敌人手上。

    他身边的十几个家丁亲卫同样挥刀自刎而死,与他们的将军躺在一起。

    眼看着这个凶猛的明将气绝而死,可前面的八旗军还是不敢上前割其首级,生怕他突然暴起伤人。

    城楼上的多尔衮看了良久,忽然咆哮道:“为何明国的这些忠臣良将宁死也不肯降我大清?”

    自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近三十年了,八旗军与明军交战不下百回,数次南下入关,所遇降官降将一大把,然而所斩杀的明军明将、当地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就是这些宁死不降的文官武将,八旗军不得不将他们彻底灭掉,以打击摧毁明国抵抗的意志。

    但作为一名皇帝,多尔衮多么希望他的臣子都如那些人一样忠诚。

    周围一片沉默,大学士宁完我走出勉强笑道:“皇上,良禽择木而栖,他们不识时务,终究是历史的尘土,在史书上不过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名字而已。。。。。。”

    多尔衮喝道:“住口,退下!”

    宁完我脸色瞬间被吓的发白,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说一句,连忙退下。

    见周围一群汉奸偷偷瞥向自己,多尔衮叹了一口气道:“将明国这些忠臣义士好生安葬了吧。”

    他也想明白了,若是没有身边这些汉奸、鲜奸、日奸,大清国也不会有今日,只怕还会窝在山里打猎捕鱼,智斗豺狼,滑铲东北虎。

    多尔衮沉闷坐了一会,问正黄旗旗主苏克萨哈道:“洪承畴人呢?怎么不见擒获?”

    苏克萨哈连忙回道:“回皇上的话,洪承畴被明将左光先救走,不知躲在何处,奴才已经派人去寻了。”

    多尔衮点点头,沈阳被围得跟铁桶一样,也不见有明军突围出去,洪承畴必然还在城中。

    他开口道:“严令所有军将,务必活捉洪承畴,赏金依旧是千两黄金,若是谁杀了他,就为他填命吧!”

    八旗各将领虽有不满,但还是迅速传达了这道军令,并派人在城中喊话,全城搜捕洪承畴。

    此时的左光先已经背着洪承畴正躲进了城南的一处民居内,身边还跟着兵备道姚恭、王三祯等官员。

    无法逃出城去,周围清军的招降声时不时的传来,绝望的气息在每一个人心头蔓延,洪承畴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这一刻,他很想家中的妻儿。

    他看了一眼盘坐在身边打瞌睡的左光先,这个洪兵的老部下一直护在自己身边,一路上跑的实在累坏了。

    听着身侧若有若无的轻酣声,洪承畴也觉得困了,眼皮渐渐变沉,微眯着入睡了。

    “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这里,被我生擒了!”

    一声大呼惊醒了院中的所有人,洪承畴猛然惊醒,只觉得脖子处冰凉,兵备道姚恭正拿着一把雁翎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那一声叫喊不但使院中明军悚然一惊,很快引起了外面清军的注意。

    左光先跳了起来,大喝道:“姓姚的!你他娘的干什么?”

    姚恭拿着刀,双手发颤,他宛若疯状,大叫道:“祖大寿没有来,吴三桂没有来,没有援军来了,咱们跑不掉的!我受不了了,我不想死,我要投降!我要投降!”

    洪承畴的脑中一片空白,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会被一个文官劫持,还是自己比较看重的姚恭!

    其他明军士兵神色各异,木然看着眼前荒诞的一幕。

    清军的喊话所有人都听到了,无论是明军中何人抓住了洪承畴,便可赏金千两,还会加官进爵,从优对待,谁也没想到,竟是这个满嘴圣人之道的姚恭。

    “嘭!”的一声,院门被踹开,一大群清军涌了进来,外面更有兵马行动的声音。

    洪承畴双目紧闭,任由那叛徒挟持,此时他只想大骂一声:“狗日的吴三桂,狗日的祖大寿,你们把老子坑的好惨!”

    。。。。。。

    “皇上,好消息啊,姓洪的被俘了!”

    阿济格兴冲冲的进了多尔衮的军帐,将洪承畴被生俘的过程一五一十的告知多尔衮,并提议一刀宰了拿他首级祭旗。

    多尔衮断然摇头,道:“他可不能杀,此人是我大清南下的一盏灯,务必好生伺候着。”

    多尔衮深知,洪承畴对明国内部的情况非常的熟悉,不仅跟李自成打过几年的仗,还参加过辽东大战,对天武军了解很深。

    再者洪承畴本就是南方人,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或许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

    阿济格闷哼一声,知道多尔衮想学汉人的贤君,他也不敢阻止弟弟装逼,只得道:“那就将那个姚恭杀了吧,这种不忠不义的无耻之徒,留着也没用。”

    多尔衮再次出言阻止,道:“我大清言出必践,岂可自毁食言?答应的赏赐就一定要落实下去,如此才能让更多的汉人投靠我们。”

    他又问:“洪承畴在哪?带朕去见见他。”

    “在马棚里关着呢。。。。。”

    天武元年正月十二日,多尔衮亲率八旗军十万人马继续南下,人马如潮,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渡过辽河,破西平堡,往锦州而去。

    正在锦州的吴三桂和祖大寿闻言,皆是大惊,连魂都惊得丢了大半,谁也没想到洪承畴败的这么快。

    原本吴祖两家打算只看戏不插手,先等中原战局稳定了再作出选择,现在看来,完全是没戏了。

    面对清军使者下达的最后通牒,吴祖两家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终于达成一致,以吴三桂为代表,投降大清。

    吴三桂连夜亲笔修书一份,将投诚的条件尽数写在信中,派人送往清军营帐,然后便如刚爱恋的小姑娘,焦急的等待小情人的回信。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73章 吴三桂剃头

    清军刚渡过大凌河,多尔衮就收到了吴三桂的亲笔书信。

    他担心吴三桂下毒,于是让刚投诚的兵备道姚恭念这份书信。

    姚恭受宠若惊,匆忙打开书信摇头晃脑的念了起来:“三桂上疏于北朝神兴皇帝。。。。。。”

    闻信中内容,多尔衮的脸上笑开了花,在一众大学士秘书的语言组织下,由宁完我提笔润词,也回了一封文绉绉的书信。

    多尔衮在信中高度赞扬了吴三桂的眼光独到,夸他是位不可多得的名将,并温言安抚,以往的事大清既往不咎,只要吴祖两家出城诚心归顺大清,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祖大寿等人皆封侯。

    吴三桂看完书信,心中大定,甚至还有些小得意,暗道本伯在大明也不过是个伯爵,现在神兴皇帝要封我为王,这就是重视啊!

    吴三桂得意忘形之际,老谋深算的祖大寿提醒了他:“外甥,别忘了咱们两家的领地。”

    吴三桂立马反应过来了,再次写信给多尔衮,要求吴祖两家仍在故地为藩王,效仿大辽南京道之旧事,保吴祖两家世世代代子孙永享富贵。

    历史上,辽国的南京道便是契汉联盟,多个家族收益二百年,吴三桂此议,便是为了保证以吴祖两家为首的整个辽东集团利益。

    第二封书信送出不久后,多尔衮的回信很快送到,表示全盘接受他的提议。

    为了拉拢吴三桂等辽东将门,多尔衮还下令八旗各部不许抢掠百姓,更不准杀人,哪怕是降兵也停止处理。

    大顺军在各地烤掠已然不得人心,给多尔衮敲响了警钟,他愿意尽最大努力,兵不血刃的将辽东之地完全拿下。

    不得不说,多尔衮的这些举动,彻底的感动了吴三桂。

    其实,吴三桂心中早已盘算的明明白白,多尔衮气魄高,胸怀广阔,称帝数年来,不仅打下了朝鲜国,收复了漠北蒙古诸部,还占了日本九州之地。

    其雄才大略可见一斑,说不定会有宋时大金国的前景,能与南朝相抗衡。

    书信一来二往之后,双方感情融洽,一拍即合,开始约会见面。

    吴三桂亲率数十骑家丁从锦州城奔出,往清军的中军龙纛而去,随行的还有祖大寿、祖泽润等祖家之人。

    吴三桂跪于多尔衮面前,有些紧张道:“罪将吴三桂,参拜皇上!”

    “快快请起!”多尔衮立即将他扶起,笑道:“长伯,你能有此魄力,朕深感佩服!”

    说着,多尔衮赐座赐茶,并当场封他为大清国平西王,世镇辽东。

    多尔衮与吴三桂同年,今年都是三十三岁,又同是官二代,年轻有为之人,二人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

    祖大寿父子二人在一旁默默听着,好半天才引起多尔衮的注意,不过多尔衮看向祖大寿父子的眼神,隐隐中有些不屑。

    祖大寿这老梆子,是皇太极的“老情人”,而吴三桂却是自己的“小情人”,此间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吴三桂也争气,当场剃了头,换了一头雅致的金钱鼠尾辫。

    祖泽润倒还好,之前就是光头,被锦衣卫策反后也没几年,头发还没长好,再次被剃也没什么感觉。

    但是他老子祖大寿就难受了,他摸着自己头上的造型,立时呆若木鸡,心中有苦难言。

    随后,多尔衮下令入驻锦州城,再次接受王公大臣们的称赞。

    皇太极一辈子没干成的事,都被自己解决了,不管是收复盛京,还是兵不血刃拿下锦州城,亦是不久后的宁远城,都是他多尔衮的丰功伟业。

    此时的多尔衮,在八旗中的声望已然超过了皇太极,甚至比肩老汉努尔哈赤。

    吴三桂投清之事传出,整个辽东一片哗然震惊,人心汹汹。

    山海关总兵、镇北将军茅元仪当即作文章斥责吴三桂的卖国行为,并表示死守关门,介时迎大明王师北上。

    此时顺军南下,茅元仪再也不惧顺军大军压境山海关,直接宣布之前是诈降之举,他将誓死效忠天武皇帝,为大明守住关墙。

    辽东巡抚邱民仰、塔山总兵江翥、前屯卫总兵朱文德等一些不愿投清的将领,慑于八旗军兵强马壮,纷纷领兵往山海关投奔茅元仪。

    先前得知茅元仪有意投降李贼,各人纠结万分,以为北面是奴贼,南面是顺贼,也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得到茅元仪表态,当即纷纷作出选择。

    众人到了山海关镇北将军府时,只见茅元仪亲迎出大门之外,和柔温顺,如往常那般谦恭有礼,待人诚恳,让邱民仰等人更是放下心来。

    茅元仪在大堂设宴款待诸位总兵,又在堂下摆了许多桌招待副将、游击等将领。

    在席间,邱民仰等人纷纷破口大骂:“吴三桂卖国求荣,简直就是个无耻小人!”

    其余众将也纷纷叫骂,吴祖两家叛国作恶,甘为建奴走狗。

    “国姓爷到!”

    一声呼喝,安辽伯朱有能在一干大明正黄旗甲士的护卫下,大摇大摆的走近将军府。

    众将连忙上前迎接,一一行礼,朱有能安然接受。

    相比安辽伯这个爵位,朱有能更喜欢国姓爷这个称呼,显得与天武皇帝亲切一些,更显关系不一般。

    一坐下,安辽伯朱有能就义愤填膺的说道:“吾皇一向痛恨奴贼,待圣上扫平中原,必然不会放过吴三桂那叛徒!”

    周围各人一怔,心中更加愤恨,这朱有能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多尔衮的亲兄弟,是个纯种满人,他都能誓死效忠大明,吴三桂这个汉人却甘为建奴走狗!真是天大的讽刺啊!

    茅元仪义正言辞道:“国姓爷放心,中原流贼不足为惧,吾皇天威浩荡,必然一战而定天下!我等现在要做的便是守住关墙,等待王师增援!”

    茅元仪接着道:“诸位放心,我们的人马加起来足有四万之众,有本将军坐镇山海关,只要诸将同心同德,鞑子还没那本事破关!”

    听两位表态,在场诸人心中信心更盛,茅元仪是镇北将军,挂印总兵中最高档的几人之一,又是天武皇帝天武军一系的,当年还全歼了满洲镶红旗,有他统领调度,最好不过了。

    当夜,茅元仪放出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