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论起朝堂内斗,洪承畴怕是能甩在座的满洲大爷们十八条街,他早在山海关大战后就对多尔衮的智商产生了新的认知,也是从那时开始布局。
锦州大战前,洪承畴提议让满洲兵近战硬憾,就是为了大规模的消耗八旗满洲的实力,同时也消耗明军的精锐。。。。。。
城外明军的喊杀声越来越急,多尔衮惊的连连咳嗽,匆忙道:“就让阿尔津领镶蓝旗盾后,御营速速渡江。。。。。”
老八旗固然重要,但现在自己要是现在不跑,还有将来吗?
洪承畴扶着他道:“皇上,现在就动身,您的身体能行吗?”
多尔衮摆了摆手,道:“朕并无大碍,就这么定了,洪大学士,你立刻去安排。”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5章 大清战神
在一群二鞑子的掩护下,多尔衮简易的銮驾出了九连城,赶赴鸭绿江。
九连城一下子空了许多,大街小巷上已没了做生意的百姓,只余下一些清兵的身影,很多人已经察觉到战争即将在这里爆发。
阿尔津在城中一家最豪华的酒楼中狂喝滥饮,他对大清的皇帝非常的失望,被人带了绿帽子还听之任之,可笑至极!
本着奴才的忠诚,阿尔津只得奉命行事,希望能吃饱了战死沙场。
镶蓝旗的几个甲喇章京也在找地方狂饮猛灌,一醉方休,谁都知道一座小小的九连城,根本无法挡得住明军的进攻,谁都无心整军备战,只想临死之前尽情享乐。
九连城中无人拘束的镶蓝旗满洲兵,开始肆无忌惮的闯入城中大小店铺随意抢掠打砸。
百姓们稍有阻拦或反抗都会遭到旗丁们的打骂,连一些女真人同样遭到无情砍杀。
很多清兵心里很清楚,自己是被大清遗弃掉的,被困城中根本出不去,即便抢再多的东西,一旦城破后抢来的财物最终都会成为明军的战利品。
在这种想法中,许多清兵一味的打砸破坏,什么瓶罐器皿、木雕摆件,砸了!
房屋家具、绸缎绢布,烧了!
他们尽情的破坏一切可破坏的东西,尽情的发泄着心中的不忿,上演一幕最后的疯狂。
这旗满洲兵确实疯了,从盛京出征一年来,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和战利品全被明军抢去了!
两千多里路啊!来回四千多里路啊!从山海关被明军一路追了回来,再正常的人也被活生生的逼疯了!
尽管如此,还有一些傻缺四处抢掠金银细软之物,大包小包的背在身上,跟长途旅游一样。
心有梦想,何惧远方?
俗话说天理循环,报应不爽,清兵的疯狂表现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无人看守的城门很快被一些害怕被杀的女真义民打开了,大量的明军骑兵涌入城中。
在龙武军骑兵的冲击下,一片混乱的镶蓝旗就像经历了千年的朽木一样,不堪击打。
一路上龙武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八旗军,整个过程顺利得连龙武军都觉得难以置信。
满大街可以看到正在烧杀劫掠、胡作非为的清兵,当看到明军入城后,尤其是那面猩红的龙旗,他们根本不敢上来交战,大喊着四散狂逃。
一些逃不掉的清兵也不反抗,扔下手中的武器跪在地上,用生硬汉语高喊投降、求饶之类的话。
龙武军一路前进,清兵到是没有消灭多少,收纳投降的清兵却达到了三四千人,连戚广阳都不敢相信。
他和清军交战的次数也有不少次,从来没打过今天这样的战斗,
戚广阳看着前面一个把头磕的流血不止的鞑子,喃喃道:“当年八旗军那么能打,不要命的往天武军枪口上冲,怎么现在变成这副德行了?”
他殊不知,这些年,一些八旗军完全被天武军打怕了,脊梁骨都打断了,尤其是看到这面索命的龙旗,很多人心中的战意瞬间跌到低谷。
整个九连城中,唯一一处战斗激烈的地方,当属镶蓝旗旗主阿尔津所在的酒楼附近,一些护卫阿尔津的镶蓝旗巴牙喇兵奋力反击,激烈抵挡,浴血厮杀。
阿尔津原本是喝闷酒,喝高了就开始说胡话,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全都发泄了出来,指着房梁破口大骂。
挨骂的人非常多,不仅有戴了绿帽子的多尔衮、水性杨花的庄妃,包括大清两个死鬼皇帝,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也没能幸免。
阿尔津不是宗室子弟,也和爱新觉罗家没关系,自己家族就是满洲八大姓之一,这个时候他完全没了顾忌,像个喷子一样,把不爽的人全部问候了一遍。
不过他骂的大多是清廷重臣,对清廷真正的敌人天武帝和大明,反倒忘记了,也不知是不是骂上头骂错了。
阿尔津边喝边骂,酒酣耳熟之际,忽听外面杀声四起,他干了最后一晚酒,奋力将酒碗摔碎,提着武器就要出去和明军拼命。
一出酒楼,阿尔津只见周围只有两百多个巴牙喇亲兵,其余人早就不知道跑哪去了。
喝上头的阿尔津毫不在意,翻身上马,指着周围下马列阵排枪的龙武军,放肆大笑道:“老子是大清战神,你们这些凡人,过来领死!”
“杀!”
阿尔津猛的发出了一声怒吼,左手一抖缰绳,右手拔出佩刀,双腿用力猛夹马腹,向前面的龙武军猛冲过去。
马蹄忽起忽落的击踏在青石板铺成的道路上,发出一连串清脆响亮的击踏声音,马背上的阿尔津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巴牙喇兵也都挥刀催马,充斥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龙武军的骑兵已经在大街上排好了小型火枪阵,每排十人,前排半蹲,后排站立,几十支和鼎步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前方冲过来的大清战神。
有些人注定是,说最狠的话,挨最狠的打!
“开火!”
连续三轮射击几乎是一声呵成,中间没有一点中断的,爆豆般的枪声练成一片,迅速掩盖了马蹄的声音。
冲击中的战马发出悲鸣嘶叫,重重的摔倒在地,马背上的阿尔津先被甩出几米远,以脸刹车,头上铁盔和甲叶磨擦着青石板,带出一串刺耳的擦刮声音。
本想来个神龙摆尾,没承想造成了狗吃屎的局面。
大清战神和普通清兵的本质区别就是,战神受到打击后还能再站起来,而普通清兵不是挂了就是早跑没影了。
阿尔津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即便一身蓝色盔甲上已经被打出好几个窟窿,他依旧以佩刀当拐杖,跌跌撞撞的往前走几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大清战神。
“狗东西,还装!”
一名龙武军骑兵大怒,上前几步,举起枪托对着阿尔津的脑袋就是一下子。
阿尔津顿时跪趴在地上,造型奇特。
一名哨总指着那名骑兵喝骂道:“狗日的,你小子手里拿着的是和鼎步枪,你他娘的就是这么作践咱大明最先进的火枪?”
哨总掏出手铳,对着这位战神补了两枪,这才将他的身体翻过来查看是否死透了。
听到密集枪声的戚广阳不有精神一振,以为下面人发现了多尔衮,当他来到酒楼时,这才一脸的失望,原来不是大鱼,只是几条杂鱼。
得知多尔衮渡过鸭绿江往朝鲜跑,戚广阳立即下令集合。
临走之时,他遇到个大麻烦,九连城的俘虏太多了,足有几千人,需要不少人手看守,又不可能带着。
留在九连城更不安全,一旦龙武军走了,这批俘虏反抗怎么办?几千人在后面捣乱,谁受得了?
思来想去,戚广阳下令将所有俘虏赶到了鸭绿江边。
宽阔的鸭绿江面上静悄悄的,只有浅浅的白雾荡起。
戚广阳看着对岸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长呼了一口气,挥手道:“全部赶到江中,杀了!”
江边浅滩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丛,随着一阵枪声和爆炸声响起,被俘虏的数千镶蓝旗旗丁一阵骚动,哭爹喊娘,疯狂涌入江中,穿越芦苇丛发出一片沙沙声。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16章 清廷的危机
六月初,多尔衮一行火急火燎的抵达平安道平壤府,驻守平壤的都郡王费扬果出城迎驾。
死里逃生后,所有人都松开了一口气。
费扬果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从小爱装逼得罪人,险些被皇太极处死,最终是多尔衮救了这位小老弟。
费扬果虽然没老子,也不能上战场,好歹手里有一旗蒙古兵,加上平壤城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是清国在朝鲜的军事重镇,驻兵不少,明军想段时间内攻克,几乎不可能。
六月,已经进入炎热的夏季,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然而平壤的气氛非常的清冷。
经过一路颠簸的多尔衮,越发的不行了,大热天的浑身发冷,整日将身上的衣物拉得紧紧的。
要不是他自幼练武,身体强壮,军医抢救护理的即时,中了朱慈烺两枪早就熬不住了。
辽东战场彻底战败的消息不知不觉已经传到盛京,十几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神兴皇帝退守平壤,天武军的前锋兵力追到平壤,距离盛京只有四百里的距离,清廷上下一片恐慌。
郑亲王济尔哈朗,议政大臣何洛会、硕詹,汉军旗固山额真李国翰等人连夜赶往平壤,名义上救驾,实则争权。
多尔衮没有子嗣,只有一个闺女,他要是扛不住挂掉,谁来继位?日后朝中的格局会怎样?
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防止多尔衮传位给他的亲哥哥阿济格,朝中上下满汉官员几乎众口一词,指责阿济格损兵拆将、失地辱国、而且弃大军于不顾,只身北逃,罪不可赦!
阿济格大怒,当众拔剑,就要砍人,口中大呼:“关老子屁事!”
这句没带脑子的话连一向低调的郑亲王济尔哈朗都看不下去了,趁机搞他一把。
最有实力的郑亲王发声后,众臣更加肆无忌惮,包括一些多尔衮的心腹、亲信也开始倒戈一击,请奏严惩阿济格,罢其爵位,封其王府,交宗人府查办!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群臣,遏必隆等少数多尓衮的铁杆大臣全都变得禁若寒蝉,不敢发言。
饶是多尔衮早有心理准备,却也没想到,这股针对自己的风暴,会来得这么迅速而猛烈。
重伤后的多尔衮连续颠簸了十几天,在路上还淋了两场大雨,此时他又羞又愧又怒又悔,一时急火攻心,气血翻滚、双眼发黑,一口老血喷出来,倒在殿上不省人事了。
令人遗憾的是,多尔衮兵没有被气死,第二天又醒了过来,这让很多人心中暗叹了一口气,这厮命太硬了!
为了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多尔衮召开议政王会议,准备来个先攘外后安内。
他召集满州大臣济尔哈朗、费扬果、阿山、何洛会,满洲大学士刚林,汉臣洪承畴、宁完我、鲍承先,朝鲜金自点等主要大臣商议,商量如何应对当前的战局。
阿济格被排除在核心圈,加上外面兵情危机,众人也没继续闹腾下去,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商议。
现在清廷还剩余的兵力分布为:八旗满洲,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满编镶红旗八千人,介直郡王赖慕布领正红旗三千骑兵去蒙古找帮手,恐怕现在已经凶多吉少了,正红旗还有步军四千,步卒,留守盛京。
两黄旗、两白旗、正蓝旗,这五旗被打废了,各旗所剩之人不足一千,整个满洲八旗,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两万。
八旗蒙古,都郡王费扬果、原满洲正黄旗旗主阿山等人掌握,加起来不到两万人。
汉军旗,李率泰、李国翰、祖泽润、左光先等二鞑子,兵力合计约五万,这还不算吴三桂手中的三万人马。
金自点掌握的朝鲜炮灰团还剩三万多人,东瀛八旗也被送的只有一万多人。
大家都明白,多尔衮的人已经被干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再打的话就要自己上人了,毕竟现在满洲兵只有一成,满人掌握的蒙古兵也只有一成,想要控制住那么多仆人,压力很大,必须先解决了外部的麻烦。
再者,明军在辽东有十几万人马,而且双方的军队在士兵素质、作战经验、武器上都是太大的差距,如果这个时候明军举兵东进,清廷根本就招架不住!
光是明军一万前锋骑兵,就能追着几万八旗军跑,很难搞。
面对多尔衮开门见山的询问,几个议政大臣开始都是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或是说谁也不敢说。
要是提议继续抵抗,那作为提议者,你的人马就得往上顶,给大家做个表率。
要是提议不打,认怂,面子上又说不过。
沉默片刻后,一众满洲王公将目标投向几个汉臣,示意他们开口背锅。
议政王大臣会议,原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也称“国议”,存在着浓浓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习俗。
后来多尔衮攻取朝鲜,定都汉城后,吸纳了汉军旗和朝鲜旗的重要人物参与议政,推动了满清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大学士宁完我跟着跑了一路,原本削弱的身形快要跑散架了,他颤颤巍巍的跪了出来,上奏道:“臣建议朝廷立刻招筹士兵,训练士卒,打造军器,并严守各地的关隘,以拒明军入朝。。。。。。”
济尔哈朗开口道:“这不是废话吗?”
多尔衮闭着眼睛摸了摸光秃秃的脑袋,这狗东西说的跟没说一样,招兵上哪去招?大清连年征战,八旗满洲兵的青壮男子几乎死伤殆尽了,根本就招不到人了。
上次辽东大战后,大清土地骤缩,蒙汉八旗的人口越老越少,此战又损失了不少,到是有不少辽东军投降了,但多尔衮对他们不放心。
奴才的力量太过庞大,也会威胁主子的安危,多尔衮也在想办法如何削弱汉军旗的实力。
理顺了这一切,多尔衮才清楚的认识到,清廷目前所处的局面是何等的恶劣!
无论军力,还是财力物力,大清都已经和大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对手了。
多尔衮非常的后悔,早知是这样的结果,当初就不该出兵了,或者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