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班师回朝之前,朱慈烺成立了征北都护府,任命李少游为大都护,朱有能为副大都护,戚广阳、图巴、乌日托为副都护。
剩下一个副都护的坑,到时再派个文官过来。
军队驻防方面,朱慈烺留下李少游掌管的五千人马,朱有能一万五千人的罪军尽数留下,更名为征北军。
除此以外,乌拉特、科尔沁、鄂温克、达斡尔、巴尔护蒙古、鄂伦春各部的武装也尽数充入征北军,镇守边疆,防御沙俄入侵,保障商贸和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
七十年前,明军占领元朝的岭北行省所在地和林,并在外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流域先后设置卜鲁丹河卫、乞塔河卫等卫所,管辖当地民众。
鄂温克、达斡尔、巴尔护、鄂伦春,这些部落黑龙江地区的土着民族,被称为索伦部,大明称鄂温克人被称为“北山野人”或“野人女真”。
这些土着勇猛善战,十年前鞑清取代大明对索伦部进行统治,强行把他们编入八旗,攻城略地,充当炮灰。
朱慈烺没有那么粗鲁的强迫他们,让他们自由决定是否加入征北都护府,守境安民。
当然了,率先加入的部落,征北都护府会给予水草丰满的草场,先来先得。
干掉了哲里木盟,抢光了他们的草场和牛羊,征北都护府最不缺的就是丰美的草场,管辖的土地至少有一百万平方公里。
只要加入了征北都护府,大家同心协力守护美好家园,各发各的财,谁要是找茬抢地盘,请来都护府告状,大家一起揍他!
如果你不加入都护府,那么不好意思,你不是我们集团的一员,无法享受相应的福利,请你另寻别处发展。。。。。。
征北都护府一成立,周围千里之内的各族各部首领争着要加入,在都护府混个一官半职的,官位大小无所谓,主要就想买个平安,分点牧场土地。
谁都清楚,一个小部落力量终究有限,面对罗刹鬼和漠北三汗,根本毫无还手之力,与其当奴隶,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成为大明的子民,寻求生存,活出个人样来。
若干年后,有鄂温克族学者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伟大的历程!
“鄂温克人曾在辽阔的东蒙古地区土地上缔造了伟大的历史进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然而,鄂温克人饱受鞑清反动统治势力的残酷压迫和剥夺,充当八旗军的炮灰,承受了惨痛的代价,陷入了灾难的无尽深渊!”
“直到天武元年,在皇明天兵的强大攻势下,鞑清在我辽东和东蒙古的血腥统治宣告彻底垮台,在天圣可汗的拯救下,鄂温克人等千千万万的各族部落子民,摆脱了鞑清长达十年的枷锁,开始了新的生活。”
“获得解放的东蒙古各族民众,以及各部落上层进步人士,为了争取自由的权利,在天圣可汗的号召下,光荣的加入了征北都护府,成为大明帝国光荣的一员!”
。。。。。。。
经过这次打击,鞑清和蒙古人在东蒙古和辽东的势力基本解体,实力大大削弱,鞑清只剩下巴掌大的朝鲜半岛和东瀛九州岛,完全被孤立,苟活等灭。
此战之后,漠西蒙古诸部只怕也会心惊胆战的睡不着觉,因为这次大明的军事行动让所有蒙古各部清楚认识到,这个乱成一锅粥的邻居再次变得强大起来。
他们的新皇好像脾气不太好,不是能随便得罪的,说打就打,毫无含糊,一撸到底,灭族的那种。
天武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天气放晴,昨夜的一场大雪让今天的天空格外的蓝。
阔伦么连湖边,四处一片厚厚的雪白,让人心旷神怡,一面面龙旗和狼旗迎风招展,雪地里四五万人马整齐有序列阵,不仅有御林军、龙武军、征北军,各部落的武装尽皆聚集于此。
今日,朱慈烺要在此检阅三军,随后班师回朝。
朱慈烺跃马而出,走进密密麻麻的军阵中。
他胯下的战马并非凡马,似乎也善于装逼,像模像样的昂首挺胸,趾高气昂的在军中踏步而走,有很范儿。
“末将征北都护府大都护李少游,参见吾皇!”
“奴才征北都护府副大都护朱有能,参见吾皇!”
“末将征北都护府副都护戚广阳,参见吾皇!”
“奴才征北都护府副都护图巴,参见吾皇!”
“奴才征北都护府副都护乌日托。。。。。。”
“奴才征北都护府。。。。。。。”
战马上,朱慈烺缓缓抽出佩剑,高高举起,中气十足的大呼道:“明军威武!”
明军所有将士几乎在一瞬间被点燃了,齐声呐喊:
“威武!”
“威武!”
图巴、乌日托等刚加入征北军的部落首领反应过来后,立即也跟着大呼道:“明军威武,吾皇万岁!”
既是大明征北军的一员,自然也是明军,各族士兵在此热烈的氛围下立时用蹩脚的汉语跟着大呼。
“威武!威武!”
“吾皇万岁!”
“万岁!万岁!”
连绵而起的雄浑声浪,如排山倒海般,冲破天空,横贯宇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重新回到点将台的朱慈烺身上,这一刻,仿佛这片天地间只有天武皇帝一个人!
对于明军来说,天武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命传承者,是大明的希望!
对于蒙古人而言,天武皇帝的双手沾满了数以万计蒙古勇士的鲜血,他应该是个恶魔,但是。。。。。。他给了牧民们草场和土地,是个伟大的首领!
热烈的声浪足足高呼了一刻钟才结束,场面令人终生难忘。
检阅军队结束后,朱慈烺正式班师回朝,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南开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46章 汉家礼仪
天武二年正旦,走了一个半月的御驾才到达北京。
从人沙漠瀚海的蒙古,回到了车水马龙的京都,这支历经九死一生的军队,真有恍如隔世的感慨。
北京的冬天依旧是那么寒冷,北风扑面,凛冽的寒意,让大街小巷的人们换上了厚厚的棉衣。
天武军占领北京城已有八个月的时间,李定国不愧是干过知县的人,经过他的治理,城里的生活秩序已经恢复如初。
只是当初顺兵折腾的太厉害,加上要继续防御鼠疫,以防疫情反扑,北京城并没有恢复到以前那般热闹繁华,除了皇城外的棋盘街、内城中心的前门大街,其他街道多少有些冷清。
朱慈烺是北京城紫禁城休息了几日,处理了一些内阁送来的奏本,又去了趟天寿山主峰南麓的长陵,祭拜明成祖朱棣,宣告明军出师蒙古大捷。
长陵是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
天寿山是大明的皇陵所在地,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失踪)、朱祁钰(夺门之变被废帝号,皇陵被捣毁,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其他升天的大明皇帝都葬在这。
老朱一辈子也没想到,子孙后代把自己这个老祖宗丢在南京,全住到北面了,这群不孝子孙!
近日,朱慈烺收到奏本中,就有礼部官员请示,要把皇陵修在哪里,南京还是北京?
根据礼法规矩,新皇登基第二年,礼部就要筹备修建皇陵事宜。
自古至今,人们风水堪舆甚是看重,皇家就更不必说了,早早的修陵,主要是为了江山永固。
风水之中的定数为龙穴,上有仙气,下有兵马,前招阳,后至阴,四方猛兽来潮,堂中土壤有甜水,即是安息圣地。
皇家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建造陵寝,不但皇帝死后能够安息,还能保佑子孙后代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还有一方面,皇帝担心自己忽然暴毙,早早挂掉没地方埋。。。。。。
越是自信的皇帝,遭遇越惨,比如建文帝朱允炆,觉得自己年轻,把修陵的事放在一边,一心削藩,结果很尴尬,玩了个凭空消失。
最后还是他敬爱的四叔,给他立了个衣冠冢。
其实礼部官员的这个问题,也是变相的询问朱慈烺,以后大明定都在哪?
从这道奏本看出,朝中的官员是偏向定都南京的,若是大臣们想继续以北京为国都,礼部官员就不会上书询问请示修陵的位置了,直接挑个好地方上报就可以了。
因为已经决定定都南京,朱慈烺自然选择把陵寝地址选在神烈山,他现在最愁的是崇祯太上皇的陵寝。
太上皇的陵寝已经修好了,在崇祯十五年七月时,永王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去世,已经住进去了。
现在太上皇正当盛年,往后基本也定居江南,他百年之后住哪?这是个问题,总不能升天后还得运到北京吧。。。。。。
要是在南京再修一座,那就是两座了。。。。。。。。历朝历代还没有皇帝修了两座陵寝呢!
祭拜完了明成祖,朱慈烺又前往昌平、良乡、新城、通州等地巡视,实地了解民情恢复情况。
这几个地方都在北京城周围,是朱慈烺和勇卫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一一巡视,祭拜那些战死的忠烈和将士。
御驾刚从昌平南下,经良乡,还未至新城,立时有一大群官员和百姓前来迎驾,有的官员竟从三百里外的保定府,快马加鞭的赶来。
新城十里外,立于道路两侧迎驾的官员和百姓,有跪也有不跪的,并不是影视中的那种,百姓皆是诚惶诚恐的跪下迎驾,不敢抬头。
中国汉唐宋明历朝历代,百姓见了皇帝和官员都无需下跪,全凭百姓们自己的自愿,正常不跪,跪迎的都是铁粉,打心底感激和崇拜这位皇帝,当然也包括一些喜欢拍马屁的官员。
宋朝时所作的《迎銮图》,平民百姓置身于迎接太后銮驾南归的场景中,基本都是站立旁观。
宋朝时的《舆驾观汴涨图》,宋真宗亲自巡察汴河,图中河工们各忙各的,没有一个人因为皇帝驾到,跪伏迎接的。
至少表明,当一位宋朝的画师在表现皇帝亲临民间的情景时,他会认为,画面上并不需要出现一个臣民跪迎圣驾的特写。
万历皇帝到天坛祭天,老百姓也不跪拜,有焚香祝福的,大都是驻足观望。
汉家王朝,老百姓见到皇帝,可以跪拜,也可以作揖,并无一定之规,官府也不会强制庶民尽严格的礼数。
这种情况到了满清才得到了改变,皇帝出巡,臣民跪候、跪迎已经是统一的“规定动作”了,百姓见了皇帝、满人、官员都必须下跪,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死罪!
清代宫廷画师制作的长卷《康熙帝出巡图》与《乾隆南巡图》中,都有跪迎圣驾的画面,一群百姓携老挈幼,跪于郊外,恭迎康熙,并向皇帝献上食物,表现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
画中的康熙帝如同巨人一般伟岸,体格比旁边那些跪迎的百姓大两三倍,比绿巨人变身后还要高大,表现出草民在大清皇帝面前如同蝼蚁、如同尘埃的卑微感。
朱慈烺下了銮驾,看着周围一些人的姿势、神态都相当随意自然的百姓,他的心情大好。
数年前,自己还是皇太子之时,所过之处,官员、百姓惶恐跪迎,官员害怕被清洗情有可原,百姓害怕,那便是朝廷腐朽太深的表现。
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他表现在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是维护王朝秩序的力量,并未单纯的让百姓恐惧,畏惧皇权。
历史证明,跟百姓作对,迟早败亡!
“臣保定知府王绩问陛下圣躬安!”
“臣涿州知州卢伟问陛下圣躬安!”
“。。。。。。”
一大群官员呼啦啦的上前见礼,渴望在新皇面前露个脸。
“朕安!”
朱慈烺随便应了一声,扒拉开这群官员,径直来到一个只穿着七品官服的瘸腿知县面前,微微笑道:“怎么躲在后面了,随朕一起入城?”
这瘸腿知县噗通一声跪倒,带着哭腔道:“臣,新城知县任光宇,叩拜吾皇!”
“免礼!”朱慈烺将他扶起,安慰道:“这些年让你受苦了。”
一些官员有些不解,这位投了大顺的贰臣为何得新皇如此恩宠,新皇不是最恨这种贰臣吗?
也有官员准备工作做的足,知道这个任光宇是最早跟随新皇的文臣之一,只是不知道当初为何主动投降了伪顺,更不知道在光复直隶后,朝廷为何继续用他?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47章 膝盖不软
任光宇感动的热泪盈眶,像个娘们一样在那抹着眼泪,不能自己。
自朱慈烺当初建立新城,任光宇就是首任知县,九年过去了雷打不动,朝中都知道这是太子的人,一直暗中打压他。
哪怕新城建设的再好,吏部三年的一次的京察,每次都会找茬,对任光宇的考语一如既然的只有四个字:留职查看。
时值崇祯和朱慈烺暗中角逐,吏部官员如此行事,既不得罪皇太子,也不得罪皇帝。
新城是朱慈烺起家的第一个基地,里面藏的东西太多了,大顺军攻打北京城之前,朱慈烺便密令任光宇,主动投降李自成,保全新城。
任光宇虽是落魄举人出身,但他忠君报国思想纯正,大顺军北上之时,他已经做好了投河自杀的准备。(古人喜欢投水殉节,优先江河,没河投井。。。。。。)
即便得到朱慈烺的密令,任光宇也不愿折节做贰臣,一心求死。
遗憾的是,他在去城外投河的路上,被王震带人截住了,打断了一条腿,又警告了一番,这才投河不成,放弃自杀,老老实实的执行诈降的任务。
因为知县主动投诚,加上新城有几营城防军,到处烤饷的顺兵在丢了几具尸体后,再也不敢来新城耍横,纷纷绕道。
“真打断腿了,这王震下手也真够狠的。。。。。。”
朱慈烺暗自嘀咕了一句,拉着任光宇的手要与他一同乘坐龙辇。
“臣不敢,臣不敢僭越!”
任光宇吓得连连后退,险些摔倒。
在一众官员们的惊愕下,朱慈烺硬是将他拎上了龙辇,往新城而去。
朱慈烺如此恩宠任光宇,一是为他洗掉贰臣的污名,二来是加恩老臣,避免寒了这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