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319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19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改制,是为了保证皇权下乡,编户齐民,增强地方组织性,从朝廷中央道地方,如臂使指。

    要是靠地方百姓推举,那最后还是被有钱的士绅和豪强把持住了。

    百姓哪里懂这些花里胡哨的,哪个时代有钱的都是大爷,百姓的话语权不多。

    随巡抚到地方的还有都察院的御史们,查验各地土地,审查之前派出临时官员的业绩,避免土地分配不公,勾结私吞土地。

    派往北方几省的临时官员,大多是从国子监挑选的,眼下科举在即,这些临时官员如何政绩不错,可留任。

    如果不行,就撸了吧!

    至此,朱慈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事宜才算告一段落,总体来说,大家都还算满意。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接下来便是面向全国颁布新政。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56章 天武新政

    二月初四,“圣节”当天(朱慈烺的诞辰),所有官员没有放假。

    都在紧张的执行颁布天武皇帝和内阁拟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展新政。

    朱慈烺于《皇明时报》上发表长篇诏书,昭告天下臣民,并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诸多政策,为大明制定了未来二十年内的政治奋斗目标和行动方针。

    “我大明立国已有二百七十七年,走过了一条浸透着血泪的荆棘之路!”

    “既有着永乐盛世,郑和七下夕阳之盛况,又经历过贫困,屈辱和国耻!”

    “大明历经二百余年,积弊已久,历经数十年之战乱,民生凋零不堪,守富饶土地而贫穷,拥强悍之民而兵弱,踞山川形胜而沦丧,无综合混一之强大国力,每每想到,朕夙夜难寐。。。。。。”

    南京城,秦淮河边,江南贡院周围的各大酒楼中,无数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人人放下酒杯,认真倾听着说书台上先生的唱报。

    眼下科举在即,皇帝陛下的这些为政之策,必须要划重点,可以说百分百的会考到!

    “时值大争之世,大争之世,外夷伐交频频,若我大明仍守旧地,遵旧制,何异于闭关苟活!”

    “正所谓,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唯有革新方是帝国强大的唯一途径!”

    “朕,在此昭告天地臣民,大明的未来,将走上一条未有之大道!”

    江南之地,报纸最先到达的范围,各大街小巷中,百姓驻足报亭周围,目光带有期待,希望新政中再有一些利民的政策。

    “国力的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新政之法,乃富国强民之法。”

    “国之新政有四:统一治权以理政,奖励农商以富国,激赏军功以强兵,浩然正气以正民!”

    没有让民众们失望,天武皇帝在后面的政策中提到许多利民新政,实乃变千古之弊。

    社会体制方面,天武皇帝再次申明,彻底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全国一体实施。

    明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免征京班匠价,官府手工业及官府需用的匠役,均改为雇募制,实行计工给值。

    如此一来,手工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很好的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面对普通贫困民众,天武皇帝废除一切卖身契约,禁止各种类型的买卖人口,宣布一切买卖人口都是非法的,违反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再者,废除女子裹脚的习俗,溺婴也被禁止,列为非法!

    民众关最心的莫过于土地和税收政策。

    《新政诏书》中提到,将全国土地改称“国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

    有土地的一些地主,朝廷不会没收,但此后私人不得买卖,只能与官府交易。

    对于没有土地者,按户籍分配受田,承包耕种,但要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服兵役。

    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

    国田制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有田地的农民,自然不会去造反。

    中国自商周时期便是土地国有制,后来在战国以后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朱慈烺此举,虽然比历代统治者高明,但显然是在挑战天下士绅,这道诏令一发布,必然遭到大小地主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甚至会有部分地主、官僚举兵反抗,如当初对付王莽新政的土地国有制那样。

    对此,《新政诏书》特别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国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征北都护府和征东都护府,没收一切土地和财产。

    除了废除原有的土地政策,朝廷将会实行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地税收关卡,废除正税外所有杂税!

    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地方和没有天灾的地方,一律实行摊丁入亩。

    有天灾的地方,免税一年,长江以北历经战乱的地方,免税两年,陕西等重灾地,免税三年。

    免税期间,无论什么农税还是商税,朝廷一个铜板都不收,百姓安心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现在大明的重大天灾基本过去了,按照科学考据,小冰河时期的气温将会于1650年(天武七年)后开始快速回升。

    因此,历史上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新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已经删除“康乾盛世”了)

    天武一朝的盛世,不会拿灾后减轻当盛世,而是要从根本上做到国家富裕强大,民众富裕自信!

    直隶常州府,大明商人联合会主厅内,百名江南富商齐聚,开会听课。

    “将所有钱庄、票号重组为大明中央银行,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对全国金融业进行革新,促进帝国金融业的发展。。。。。。”

    念完这句话,商会会上张大彪面露疑色,他实在不明白《新政诏书》中的“金融”二字为何意?

    张大彪环顾左右,最后将目光看向皇家集团总经理吴诚,客气的询问道:“吴总,您执掌皇家内库财权,是陛下身边的红人,还办过明商银行,您觉得这条政策是何意?”

    众富商也抱拳道:“请吴总指教!”

    自八大晋商被抄家、盐商被收拾掉后,吴诚与张大彪等商人之间的生意越来越紧密。

    朱慈烺登基后,庞大的皇家集团渐渐浮出水面,开始出现在世人眼中,成为皇家内帑的主要收入来源。

    吴诚则被“董事长”朱慈烺任命为皇家集团总经理,负责管理经营皇家集团,年薪万两加绩效提成、利润分红,年入数十万两白银,真正的走向了人生巅峰。

    “经理”一词,在场读过书的商人都明白是经营管理的意思,因为宋朝儒学大家朱熹在《答高国楹书》中就提到:“若经理世务,商略古今,窃恐今日力量未易遽及。”

    原本这些老板被称为东家、掌柜的,自从皇家集团中设置“总经理”一职,张大彪等很多商人都引以为时髦,互相称“某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57章 大明中央银行

    身着华丽织锦的吴诚,摩挲着一寸长的鼠须说道:“张总,所谓金融,意思就是银钱的投放、流通和回笼,比如我们旗下的明商银行,各种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

    他又道:“陛下的意思呢,是让我们所有商人联合统一起来,一起办一个大明中央银行,大家一起发财,说不定还能当官呢!”

    “当官?”

    一旁的江南富商李星眉头一挑,道:“这大明中央银行既是官制,那怎么不交给内阁和财政部去搞,让我们这群商人去办?陛下这是何意?”

    吴诚转动着手上的碧玉扳指,呵呵笑道:“你们这些年在后面帮了陛下那么多忙,这不是陛下感恩你们嘛!”

    前几日,吴诚入宫面圣,朱慈烺就银行一事与他聊了一个时辰。

    当时朱慈烺直言告诉他,最初的银行,必须依靠商人来组成,单纯由朝廷来办,毫无信誉可言,想要搞下去,非常难!

    朱慈烺曾了解过银行的发展史,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欧洲一些平民经商致富成为有钱的商人,他们为了安全,把钱存放在国王的铸币厂里。

    欧洲这个时候没有纸币,实行的是“自由铸币”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黄金拿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所以铸币厂允许顾客存放黄金。

    然而这些商人没有意识到,铸币厂是国王的,国王想要动用里面的黄金,谁都没法阻止。

    在崇祯十一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和苏格兰贵族爆发战争,为了筹措军费,他就征用了铸币厂里的黄金,美其名曰贷款给国王。

    虽然事后黄金都还给了原来的商人们,但商人们已经感到铸币厂不安全了,因为那个国王后来被克伦威尔砍了脑袋,自己的黄金差点没回来。。。。。。

    于是商人们把黄金存在金匠那里,金匠为存钱的人开立了凭证,以后拿着这张凭证,就可以取出黄金,现代银行便是从这时候诞生的。

    所以,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都是私人银行,最早的银行券都是金匠们发行的,他们和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受法律保护。

    英国王室曾经也搞过银行,多次挪用客户存款,渐渐的再也没有商人信任他们,玩不转了。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标志着西方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

    虽然这是英国的中央银行,也由英国皇室创办,但真正运作人却是伦敦城中一位老道的商界大腕,是以不限制的人数成立的股份公司,这才成为一家资本雄厚的融资机构。

    当然了,前提是把钱长期借给政府,政府还得每年给年息,支付管理费。

    民众不相信政府,担心自己的钱被随意挪动,大明的情况则更糟糕。

    虽然朱慈烺现在完成了初步的统一,但朝廷的信誉度真不怎么样,还没有一个商人的信誉高。

    若是强行由朝廷成立中央银行,不说搞不下去,大明的经济说不定都会被玩崩了。

    中央银行不是类似明商银行的普通银行,而是国家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具货币发行权,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也就是说,钱都是从这里铸造出来的,当初的大明宝钞玩崩了便是很好的例子。

    对于吴诚的话,张大彪、李星等富商们将信将疑,不过既然皇帝让大家入伙,这等好事自然没人拒绝。

    毕竟这银行关系到自己的钱袋子,搞出的银票、粮票是真方便!

    当然了,大家都不太懂这玩意,有着开银行经历的吴诚,自然成了建立大明中央银行的牵头人。

    他这带头大哥的地位谁也抢不走,不说吴诚是皇帝身边的人,执掌皇室财权,人家掌握的财富比在座的绑一起都多,怎么比?

    再者,明商银行涉及到多家票号,已经从经济利益上把众多商人变相的捆绑在一起了。

    皇家集团已经形成纽带,调和各方商人势力,渐渐掌握着大明的经济。

    除了大明中央银行的建立,《新政诏书》中针对商人们又提出:“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建立一批以军工、矿山、官道、海运为重点的大型企业。。。。。。”

    “朝廷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地主、商人及上层士人投资建立大型工厂,鼓励国货出口贸易,发展生产型商人。。。。。。”

    说白了,就是朝廷在经济上扶植这些资本家,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主厅中,商人们皆是面露喜色,这些项目可都是大利啊!

    以前商人们地位低,只能以同乡或同业组成会馆,互相抱团。

    现在皇帝不仅提高商人地位,还主动发话,要官商合作,紧密联合,一起发财,这种好事八辈子也遇不到啊!

    玄武湖楼阁中,太上皇斜躺在太师椅上,看着手中的《皇明时报》,喃喃念道:“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小政在朝不在民,大政在民不在朝,大道之行,根在民心。。。。。。。”

    当看到土地制度时,太上皇朱由检眉头微皱,道:“废私田,此皆千古之变,虽顺民心,万民新附,然开罪了天下所有士绅,弄不好怕是要九州烽火狼烟啊。。。。。。。”

    不过想想朱慈烺北伐的战绩,当日神烈山阅兵时那三十万铁甲大军,崇祯又释然了,只做一声长叹。

    天武新政的内容太多太震撼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进行了革新,太上皇自认自己难以推行下去。

    不过其中一项深得太上皇的赞赏:“立国本,确定贯彻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嫡无长,兄终弟及!”

    皇位继承最讲究法理,只要定下国本,朱家的后人就不用忙着争位自相残杀了,因为抢了也没用,没人支持。

    朱慈烺当初没有夺位,也是为了以后的皇位传承,避免开个不好的开头,让子孙后代互相搏杀。

    当初明成祖朱棣靖难,结果他儿子汉王朱高煦也学他,造侄子宣德皇帝的反,被大侄子朱瞻基给烧烤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58章 科教兴国

    紫禁城乾清宫。

    工部尚书方孔照正在上报今年将要新建的学校数量和办学经费,教化部尚书李岩则在一旁补充。

    崇祯十三年时,朱慈烺在江南各省建了上万座学校,各州县教育蓬勃兴起,已经产生了第一批经过六年义务教育的小学毕业生。

    朱慈烺放下条陈,认真道:“教育非常重要,容不得丝毫轻视,所有拨款转达财政部,全部批准!”

    他又道:“除了长江以北需要新建学校,江南再增一万所学校,保证每乡至少一所小学!”

    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那点地方,一共建立了五万多所小学。

    按照当时日本倒幕运动后的社会状况,比现在的大明强不了多少,即便是二百多年后的社会。

    此次教育革新,提高百姓文化素质的同时,还可以强化最高权力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