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见皇帝犹豫不决,兵部尚书张凤翼咬牙奏道:“陛下,臣请命总督各路援军,将奴贼赶出大明!”
听他这么一说,几位大臣像是看猴子一样看着他,心中皆是暗道,这位胆小的兵部尚书为何今日如此胆大?还自请当总督?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
见张凤翼如此大义,温体仁立刻附议道:“张大人身为兵部尚书,总督各路总兵,最适合不过。”
崇祯皇帝看了眼温体仁,又看了眼张凤翼,眼中尽是问号,像是在问:你行吗?
温体仁像是会读心术,一眼就读出了崇祯眼中的问号,他继续道:“臣从战报上看到勇卫营的伤亡情况,勇卫营此战元气大伤,不宜再战,臣请陛下让皇太子班师回京,以做修整。”
崇祯道:“也对,勇卫营连番苦战,损兵折将,确实需要修整,传旨,召皇太子朱慈烺率即日领军回京修整,朕要亲自在正阳门迎接勇卫营的将士凯旋!”
听崇祯皇帝已有决断,温体仁也不好反驳,只是暗暗的摇了摇头,这位皇帝,太他娘的护犊子了,哪有老子迎接儿子的道理
七月二十二日,崇祯皇帝下令,兵部尚书张凤翼总督九路援军,高起潜为监军。
在良乡城的朱慈烺当天就收到了这个消息,李廷表每日都将京城的情况派人向他汇报,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对于崇祯皇帝的诏令,朱慈烺并没有反抗,是时候回京师补充弹药了,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工作。
朱慈烺本想将战死将士的遗体运回京城,不过车辆不足,加上天气炎热,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瘟疫。
因此朱慈烺在良乡城中开辟了一处陵园,将战死将士们的遗体就地埋葬,并在陵园前建忠烈祠、竖碑纪念良乡大战。
在历朝历代,祭祀与军事都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有着严格的国家祭祀体系,分为中央朝廷祭祀和地方官府祭祀。
中央祭祀体系分为大祀、中祀、小祀,地方祭祀体系,省、府、州、县等各级祭祀。
朱慈烺将良乡城的忠烈祠按照省级规格祭祀,不仅如此,他还要在京城建忠魂祠,日后凡勇卫营阵亡将士全部入京城忠魂祠,按中央祭祀规格祭祀。
祭祀这日,良乡城几乎所有百姓都来了,分别祭拜为保卫他们战死的良乡守备丁世奇等军士,还有殉节的知县蒋秉采等文吏,以及为救他们与八旗军血战牺牲的一千多名勇卫营将士。
在庄严而隆重的祭祀乐舞配奏中,主祭神官指挥着祭拜,百姓们一丝不苟的行礼祭拜,皆是潸然泪下。
忠烈祠中,朱慈烺带着勇卫营的将官一一上香,拜了数拜。
祠外广场上,所有勇卫营将士行持刀礼,并枪礼,齐声吟唱着军歌《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数千人齐声吟唱,充满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一些新招募的守城士兵心中感叹:“有这般祭祀,就算是日后战死也是值了!”
在陵园的一旁,还有一片坟地,那是勇卫营骑兵战死的战马,所有战死的战马皆与勇卫营将士一起安葬。
朱慈烺言道:战马虽不能言语,却和军士一样,是勇卫营的一份子,都是为国战死,它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朱慈烺的举动让勇卫营的骑兵感动不已,战马是骑兵的一部分,骑兵们与自己的战马感情非常的深厚,如兄弟一般,皇太子此举,让骑兵们更加对勇卫营有归属感。
其他各部将士也都赞不绝口,言皇太子体恤将士,自己能在其麾下效劳,真是此生最大的福气。
※※※※※※※※※※※※※
紫禁城,坤宁宫。
七月的夏季骄阳似火,坤宁宫前有交泰殿和乾清宫遮挡,周围有院墙围绕,导致常年无风,异常的闷热。
崇祯皇帝兴高采烈的来到了坤宁宫中,制止了准备通传的内侍,当他进入大殿后,发现周皇后正穿着薄如蝉翼的暑衫在梳洗。
兴奋之下的崇祯皇帝玩起了暧昧,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周皇后的身后,撩拨她的头发。
周皇后惊骇之下随手往后甩了一巴掌,差一点打在崇祯皇帝的睑上,让崇祯这个登徒子一阵尴尬。
这时恰巧一个送瓜果的内侍看到了,周皇后感到十分窘迫,躬身认错,崇祯皇帝则大度的一笑了之,并无责罚。
周皇后匆匆进了卧室,两个宫女连忙跟进去替她更衣。
崇祯皇帝见她如出水芙蓉般,虽来了兴致,却也不会没脸没皮的跟进去,大白天做一些不雅之事,于是就坐在主位之上,翻阅起扶手旁的书籍。
崇祯当了皇帝后极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
天下士子听闻后,纷纷争相传诵,更有拍马屁的大臣特意写文章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
人一旦被夸,就容易飘,崇祯也是,经常被吹捧,感觉自己很牛逼,飘在天上差点下不来了。
他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
周皇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因此崇祯对这位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她为红颜知己,二人也经常在夜间掌灯探讨词赋。
在换好了衣衫后,周皇后这才过来见礼,并悠悠道:“陛下,您今日怎有空来坤宁宫了。”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书卷,打量着她,笑道:“皇后,你且猜猜!”
周皇后略做思考,而后柔声道:“莫不是前线打了胜仗?”
崇祯讶然:“你怎知晓?”
周皇后瞋目道:“陛下心系国事,眼中只有朝政,眼下奴贼犯境,陛下更是许久没往后宫来了,若不是前线德胜,陛下怎可来臣妾的坤宁宫。”
崇祯皇帝顿时尴尬了,笑道:“皇后还是这么的冰雪聪明,不错,正是前线大捷,太子在良乡重创奴贼,斩敌七千余级。”
周皇后没有关心战绩的事情,而是急切道:“皇儿他如何了?受伤了没有?”
崇祯安慰道:“皇儿无碍,朕已下诏命他班师回京,你就放心吧!”
周皇后闻言,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七十二章 凯旋仪式
北京城永定门以及周围的城墙上,无数的彩旗迎风飘扬着,城楼上的乐队也不在停地奏着欢快的迎宾曲。
除了盛大的节日,或者有重大的庆典,才会有这样的场面。
朝廷早已在北京城中已经发了通告,从外城南城门的永定门到内城的正阳门,将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
在勇卫营抵达京城的前一天,北京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只打开外城的永定门和内城的正阳门,供凯旋大军通行。
在永定门到正阳门一望无际的宽广主街道上,两侧占满了京营士兵和五城兵马司的官兵,在官兵后面,才是看热闹的百姓。
虽然七月份的北京天气很是炎热,但看热闹的人还是异常的多,许多人走了很远的路,从北京城各处赶到了这里,就是为了看大军凯旋的仪式。
此时刚是上午八点多钟,在外城的永定门附近已经围满了人,他们一边在议论着,一边还不时的向远方望去………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很快天上开始变得阴沉,慢慢的下起了小雨。而在永定门等候的所有人,炙热的心情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还在不停的向远方张望着……
不多久,只见在远方,最先出现在众人眼中的是一面巨大的红色龙旗,随后渐渐的出现了一队模糊的声影。
随着众人的张望,远处的队伍越来越近,原本模糊的身影也一点点的清晰起来。
队伍前面的黄得功身着威猛的甲胄,举着勇卫营的红色宏碁,没有戴铁盔,头上系着一条白布。
在这位将官身后,是整齐的步兵方阵,每一位士兵头系白布,怀抱牌位,每个牌位上都刻着一个人的名字,他们是在良乡血战中牺牲的勇卫营士兵。
朱慈烺没有时间将他们的遗体送回京师并建立陵园埋葬,但一定会将他们的灵牌带回。
勇卫营参将黄得功高举龙旗,面色肃穆,当他们即将到达永定门之时,礼部的官员立马上来迎接,黄得功大吼道:“列队,进城!”
随即勇卫营的步兵迈起了整齐的正步,几千人的方阵,步调如一,掷地有声,每一步落下,都如重捶一般,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心。
他们用他们所特有的粗犷的、悲壮的声音,吼出了《精忠报国》。这些勇卫营的士兵,他们都是经历的生与死、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他们都是真正的战士,脸上带着肃杀之气,同时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有一种怀念惜日战友的悲伤之情,所以他们唱得是那样的扣人心弦。
让人们仿佛置身当日的良乡血战之中,看到了良乡血战的惨烈,看到了悍不畏死的勇士们,很多人都为他们的气氛所感染……
进入永定门后,在步兵方阵后面,才是骑兵方阵,骑兵方阵只有数百人,良乡血战中勇卫营骑兵损失过半。
人们惊讶的发现,在骑兵方阵最前面的,正是大明的皇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骑在雪白战马之上,身穿金色纹龙战甲,手中同样抱着一樽碑,人们清楚的看到碑上的文字——忠魂归来!
在朱慈烺身后,孙应元正手拿一篇祭文,高声的、动情的读着。
“勇卫将士,扬我国威,血战奴贼,护我家园,呜呼!民族勇士,魂归来!大明之勇士,驱敌寇,战不休,英雄剑,百战折,大明魂,永世存!
望神州大地,锦秀河山,何惜百死报家国,血染沙场魂不灭,天幕低垂雨纷纷,长天飞泪祭忠魂。”
雨依旧在淅淅沥沥的落下,天空中时不时的传来一声声闷雷,好象老天也在为这些逝去的英雄而感叹流泪……
紧接着骑在战马之上的朱慈烺突然声嘶力竭朝天高吼:“皇明忠魂血气在,埋骨他乡魂归来,勇士们,孤带你们回来了!”
随着朱慈烺的话音落,勇卫营再次悲壮的唱起了《精忠报国》,表现出他们的一往无前,誓死卫家国之心。
在永定门的所有人都被这四千人的气势所夺,都被感染,有很多人被此时的悲壮气氛反感染,不自觉的流下感动之泪。
他们随在勇卫营队伍的两侧,紧紧的跟随,没有了一丝的欢笑之声,这一刻,所有人心都紧紧连在一起……
朱慈烺此举,就是要告诉世人,为国牺牲的将士,有着无上的荣耀;
他要告诉大明的所有将士,面对外族强敌,敢战、壮烈,比投降、跑路强上千倍万倍!
当勇卫营的方阵走到了内城的正阳门之前,正阳门城楼上,出现了天子的仪仗,明黄色的华盖下,站着大明的崇祯皇帝,还有分列在两侧的文武百官。
随着城门外远处隐隐的人和马的影儿开始出现,礼部安排的锣鼓和号角声都响了起来。
崇祯皇帝站在城楼上,注视着缓缓移动的勇卫营方阵,还有很远处看不到尽头的百姓队伍,心情有些复杂,这一眼,恰恰被温体仁所捕捉到了。
城楼上的百官纷纷交头接耳,低声议论道:“我朝武将地位低下,皇太子此举,怕是有意提高武将地位,以此笼络军心”
崇祯皇帝并未说什么,见到勇卫营已到正阳门下时,这才挥手道:“诸位爱卿,与朕一起去迎接凯旋的将士们!”
“是,陛下!”身后跟随的文武百官齐声应道。
崇祯皇帝转身沿着台阶往城下走去,几名太监在前面引路,这些当朝重臣们都跟在崇祯皇帝身后,从正阳门城楼上下来,浩浩荡荡走成长长的一串,出了城门。
勇卫营诸将都已经下了马,在正阳门外等候着,朱慈烺站在最前面,身侧是黄得功和孙应元,身后是徐盛等一众勇卫营将官。
朝臣们都在城门口站定,崇祯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圆领绛紫纱袍,腰系金玉大带。在他的身侧是曹化淳和王承恩,身后跟着两队大汉将军,往诸将所处的位置走了过来。
看着崇祯皇帝带领群臣走出正阳门,朱慈烺领着众将走上前去,向崇祯皇帝行了军礼,他大声道:“儿臣率勇卫营全体将士,参见陛下!”
勇卫营重将士也都跟着行礼,三呼万岁。
第七十三章 崇祯皇帝的肯定
向崇祯皇帝行完了礼,轮到百官向朱慈烺行礼,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百官齐齐躬身道:“恭迎皇太子殿下得胜回京!”
朱慈烺扬手道:“兴!”
这个时候,礼节简单的完成了,大家开始动嘴说话了,不少官员向皇太子表示祝贺,做作之声不绝于耳。
左都御史唐世济有些不悦道:“陛下亲自出城迎接,殿下为何让军中将士头戴丧带,手举灵牌,可知这是对陛下的不敬?”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暗道这唐世济不愧是御史言官老大,到哪都有理由怼人。
曹化淳和王承恩等人皆是眼中犯寒,这老东西在这个场合下说这样的话,真是不知好歹。
朱慈烺双眼微寒,道:“勇卫营血战两倍于我军的八旗军精锐,以损失一千一百二十五人的代价斩敌七千余级,护卫大明京师,孤以为全军素缟都不为过,不知唐大人是否觉得勇卫营此举不妥?亦或是不值得?”
他只有在十分严肃的情况下才自称孤,此刻已然是对唐世济极度的不满,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在场,他能上去抽死这个臭嘴炮。
勇卫营诸将皆是眼冒寒光盯着唐世济,如果眼神能杀神,唐世济只怕已经死了千万次。
即便是炎热的夏季,唐世济都能感觉到身边阵阵寒意,他的身体忍不住往后缩了缩,不敢与勇卫营诸将对视。
崇祯皇帝瞪了一眼唐世济,道:“太子所做,并无过错!”
“臣知罪。”唐世济弄了个二脸子,趁机退到了一边,同时心中松了口气。
为避免尴尬,崇祯皇帝哈哈大笑起来,道:“太子不负众望,没有让大明千百万黎民百姓失望,率我大明精锐之师,诛杀过万奴贼,朕甚慰!所以朕以降阶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