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躬身行礼。
朱慈烺从前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是从他到了大明的那一刻开始,他的思想就彻底转变了。
杨士聪再次提议,希望朱慈烺去泰山封禅。
朱慈烺直接否决了,道:“泰山封禅就不必了,礼部准备一下时日,朕要去神烈山孝陵祭祖!”
自从宋真宗泰山封禅后,再也没有哪位皇帝在泰山举办隆重的封禅大典,原本的一锅好汤,却掺了宋真宗这个没有多少干货政绩的“冷水”,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
其他皇帝不屑,朱慈烺更是不屑。
泰山封禅有什么意思?有本事去太平洋封禅!
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传的很快,不过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历朝历代皇帝都努力的搜寻此物,每次都是乘兴所致败兴而归,只怕这次也是一样。
直到朝廷贴出告示,官方宣布传国玉玺是真的,是经过数十位文官仔细鉴定后的结果,又宣布了天武帝数日后要去神烈山祭祖,这才彻底坐实了这一消息。
孝陵的祭祀是有严格礼制的,没有特别大事,平时不是想去祭祀就能祭祀的。
百善孝为先,皇帝总不会因为忽悠民众,故意跑去骗祖宗,况且他年轻时就摔过一个赝品,实在没必要造假!
民间舆论再次爆开,不论辽东还是广东,天南地北的人谈论最多的就是传国玉玺。
皇明一统,玉玺现世,消失了数百年的传国玉玺,在天武皇帝统一天下后恰好现世。
这意味着什么?用屁股想都能知道!
各地茶楼酒肆之中,说书唱曲的更是把此事编成了一个个故事,广为传颂。
百姓认为这世上天的眷顾,天武帝的一系列新政也真正让劳苦大众得到了实惠。
不仅民间如此,军队和官场上也在私底下谈论此事。
传国玉玺的意义非凡,皇帝天命所归,必有大的作为,只要坚定的紧随其后,在明朝的史书中也许就会出现自己的名字。
想到这里,文武官员,乃至大头兵们,更加坚定了自己忠君爱国的信念!
此事最开心的莫过于王大喜,他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一万两白银的赏赐!
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实在太晃眼了!
王大喜不由自主的在家中供奉起了大明天武皇帝的长生位,每日跪倒在长生位前磕头谢恩。
。。。。。。。
。
第772章 天武七年
天武七年,距离大明灭掉叶尔羌汗国已经两年了。
这两年,大明进入了休养生息的时期,北方几省的经济渐渐复苏,南方各省则越发的繁荣,出现粮食过剩的情况。
特别是沿海的直隶、浙江,那些商埠城市,更是空前的繁荣,世界市场飞速拓展,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大明在台湾、吕宋共移民百万人口,汉人的比例占了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从而使得这些地方逐渐稳定了下来。
这两年内,朱慈烺还兑现了当初对周太后的承诺,以巡视之名,带着太上皇和皇太后先后去了浙江和江西。
观大明各地河山壮丽,官道纵横如网,百姓安居乐业,周太后仿佛年轻了许多。
太上皇自不用说,特别喜欢旅游,还在宫外偷偷纳了妃,比如那名叶姓苏州才女。
其实大家都知道,连宗人府都知道了,只是当做不知道,不愿打扰太上皇偷人的那种刺激感。
太上皇朱由检太惨了,目前只有周太后和袁太妃,两人年龄也越来越大了,都已四十岁了,很难再有往日的激情。
朱慈烺曾经有过给太上皇来次选秀的想法,只是从王承恩口中得知,太上皇似乎不愿大张旗鼓的选秀。
朱慈烺深知太上皇和自己的性子一样,不好色,也就没管这事,只是吩咐吴忠将每年鞑清等周边国家进贡的秀女,打包送往太上皇在宫外的别院。
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安全套,但避孕措施却有很多,就算有安全套,皇帝也不去用。
皇帝的避孕方法有多种,其中一项是属于不影响爽感的事后避孕。
一般皇帝临幸完妃子后,太监会询问:“留还是不留?”
如果皇帝回答不留,那太监就会采取按揉穴位、推拿的方式,或者用针灸的方法刺激这个穴位,把皇帝的“龙精”逼出来。。。。。。
这种方法不仅皇宫里在用,民间也很普及,不过这种方法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弄不好就只能是“不成功便成人”了,比如小说中的韦小宝她妈,就是操作不当导致的。
若是这种物理避孕方式失误了,那只能采取化学避孕了,如宫斗剧中的麝香,其功效相当于现在的毓婷。。。。。。
观之太上皇朱由检,显然是不愿再生儿子什么的,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就算不给国家造成负担,以太上皇对长子性格的了解,他能让弟弟们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远的不说,去年年底之时,定王朱慈炯向皇兄朱慈烺上奏,请求去海外就藩,比如唐王朱聿键刚占据的吕宋岛(部分)。
太上皇直言不许,周太后也心疼,觉得海外太远了,相隔几千里。
但朱慈烺却一口答应了,让定王朱慈炯去吕宋先当个外交官,协助唐王开发吕宋岛。
连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都能分配到蛮夷之地,太上皇朱由检实在不敢再造人了,害怕、担忧。。。。。。
。。。。。。
正月初二,紫禁城中,银装素裹,后廷偶尔传出了一阵阵的笑闹声。
坤宁宫的广场上,大公主朱芷若、二公主朱芷薇、皇太子朱和陛、二皇子朱和墿,四个孩子正在蹦蹦跳跳的张着手,接着雪花玩。
殿中,朱慈烺怀抱三皇子走来走去,不时的逗弄几下,引得小家伙咯咯直笑。
一旁,皇后徐晨芸,皇贵妃宋芳华,还有几位后妃都在笑着观看。
三皇子朱和岱是皇贵妃宋芳华所生,她看着丈夫和儿子,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皇后徐晨芸头戴凤冠,难掩雍容之气,此时她脸上同样带着恬淡的笑容,似乎有一股如水的温柔。
外面脚步声碎碎,贵妃杨月柔身着盛装,款款而来,她步态不缓不急,举止颇为优雅。
今天是大年初二,朱慈烺要在乾清宫设宴,邀请一些朝廷重臣参加家宴。
同样的,皇后徐晨芸要带着一众后妃们,前往柔仪殿宴请朝廷命妇们,以此增强君臣关系。
杨月柔先向朱慈烺行礼,接着向皇后徐晨芸同样恭敬的行礼。
徐晨芸也是一丝不苟的回礼。
徐晨芸统御后宫,性情宽厚,随和公正,对诸皇子和公主们极好,后宫的嫔妃们都很敬重她。
朱慈烺现在一共有八位妃子,三年一次的选秀,天武五年没有选,朱慈烺表示有点吃不消,暂时缓缓。
明年选秀,再选三个,换换口味。
后妃八人,看似配置不多,但要真正应付起来,还要做到雨露均沾,那就有点难了。
目前朱慈烺一共有子女七人,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天武元年,德妃卞玉京生了皇长女朱芷若;
天武三年六月初,皇后徐晨芸生了皇太子朱和陛和二公主朱芷薇。
天武四年正月初,贵妃杨月柔生了二皇子朱和墿;
天武五年,董小宛和寇白门各一女。
天武六年,皇贵妃宋芳华生三皇子朱和岱。
让朱慈烺意外的是,跟他玩的最欢的姐妹花,竟然一个没射中。
好在这个夭折率高的时代,朱慈烺的子女并没有出现夭折,应该是因为他身体强壮和晚婚所致。
“父皇!”
年仅四岁的皇太子朱和陛的声音从殿外传来。
不多时,朱和陛跑进殿中,昂着被冻得通红的小脸,拉着朱慈烺的衣角,兴奋地道:“父皇,外面有好多雪,来跟我们一起堆雪人吧!”
“好!”朱慈烺笑着摸了摸他的小脸,将怀中的三皇子递给旁边的宫女。
朱和陛欢呼一声,拉着朱慈烺的手就往外面跑。
皇后徐晨芸在后面喊道:“风大了就进来,小心冻着!”
坤宁宫广场上,只见大公主朱芷若腰悬木剑,一手掐腰,指挥着弟弟妹妹们。
“二弟听令,本公主命你修筑雪城!”
二皇子朱和墿只有三岁,哪里敢不听七岁的姐姐使唤,他一本正经的抱拳道:“末将领命!”
大公主朱芷若继续道:“二妹听令,本公主命你招募雪人守城!”
“是!”二公主朱芷薇也无奈的应了一声,显然有些不情愿。
忽然看到父皇和太子前来,朱芷若忽然喊道:“敌军攻来了,准备战斗!”
说完,她举着木剑冲了过来。
谁知脚下一划,朱芷若当场摔了个四仰八叉,手里的木剑都不知飞哪去了。
只见太子朱和陛忽然挣脱开朱慈烺的手,跑了过去,捡起木剑指着雪地里的大公主,大笑道:“你被本太子俘虏了!”
朱芷若不服,爬起来就要夺剑反抗,却被朱慈烺上前一手提了过来。
朱慈烺在她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笑道:“当俘虏了还不老实!”
朱芷若挣扎了几下,大叫道:“本公主绝不当俘虏!”
朱慈烺笑道:“为什么不当俘虏?你要老实投降了,会有很多好吃的。”
太子朱和陛也在一旁应和着:“本太子答应你,只要你愿降我,保准吃香的喝甜的,顿顿都有雪酥糕!”
闻言,朱芷若下意识的砸了咂嘴,但仍然倔强着小脸道:“不降!大明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闻言,朱慈烺讶然,放开她,认真询问道:“告诉父皇,这是谁教你的?”
朱芷若不再调皮,认真回答道:“回父皇,这是刘师傅教我的!”
朱慈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大公主所说的刘师傅,正是定国公周遇吉的夫人刘英昭。
刘英昭一心致力于培养一位女将军,甚至连挑选儿媳妇,都要求必须是将门之后。
最终,刘英昭如愿了,去年之时,她的儿子周胄娶了黄得功的独女。
。
第773章 家宴与联姻
大明官场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相互联姻的更是不少。
比如黄得功的义子李钰,娶了李廷表的女儿。
李廷表的儿子李护,娶了周遇吉的女儿。
曹变蛟的儿子曹明皓,娶了杨廷麟的小女儿。
朱慈烺的小舅子、皇后徐晨芸的弟弟徐博瀚,娶了浙江巡抚方以智的女儿方御。
此时最讲究门当户对,无论是军中还是官场上,都在相互联姻。
作为帝党成员,大明的新贵族,跟着朱慈烺打天下的文武官员对门当户对看得更重,在以朱慈烺为首的圈子里联姻,形成一个颇为坚固的利益团体。
这种政治联姻,并非结党,便如怀远侯常延龄和魏国公家相互结亲。
即便如此,在关键时刻,怀远侯也没去帮主动走向绝路的魏国公徐弘基,最多在徐家被抄家时,出钱买了点套餐,救下几个人。
朱慈烺陪着子女们在雪地里玩了一会儿,他亲自下场堆了几个雪人,然后由皇子皇女们给雪人添加耳鼻、帽子等物。
直到接近宴会时间,朱慈烺这才牵着皇太子朱和陛的小手,前往乾清宫。
皇后徐晨芸则是带着后妃们前往柔仪殿。
金碧辉煌的乾清宫,殿外站着威武森严的御林军,殿内则是成群结队的太监宫女。
殿内一片花团锦簇的摆设,还有一碟碟、一碗碗看着眼花缭乱的御宴佳肴。
“陛下驾到!”
早已在殿中等待的勋贵重臣们齐齐行礼朝贺。
朱慈烺放眼一看,看见了孙应元、李廷表、黄得功、周遇吉、曹变蛟、杨廷麟、杨士聪、李岩等人,都是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臣们。
“平身!”
朱慈烺坐下之后,又扫了一眼众人,却不见财政部尚书程国祥。
他询问吴忠道:“程阁老怎么没来?”
吴忠道:“回皇爷的话,程阁老病了,说怕冲了皇上的喜气。。。。。。”
朱慈烺微微点头,道:“去太医院传话,让太医院院使和院判亲自去一趟程阁老府上。”
院使和院判是太医院的正副院长,也是医术最高的。
朱慈烺每年在乾清宫举行类似家宴的宴会,是为了将老臣们叫到一块儿,一起叙叙旧,聊聊天,说说家常话。
随着大明占据的地方越来越大,一些老将需要镇守边陲,几年都不一定回来一趟,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还有的垂垂老矣,便如程国祥,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去年就开始频繁告假,上书请辞。
朝廷等级森严,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威,各人对朱慈烺更是又敬又畏,只有在每年皇宫家宴中,才显得轻松一些。
今年,是朱慈烺第一次携皇太子朱和陛参加家宴。
应他的要求,勋贵们也带来了各家的长子、长孙,四岁以上能说会走,懂事的。
其中有孙应元的儿子孙致远(十岁),徐盛的儿子徐展鹏(七岁),朱成功的长子朱经(郑经),李廷表的长孙李征(六岁)。。。。。。
各人落座以后,朱慈烺高兴的看着几个孩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孙应元身边坐着的孩子身上。
这孩子十来岁,相貌堂堂,其他几个孩子多少有些紧张,他却平静如水,脸上无一丝怯意。
朱慈烺笑着问:“秦国公,这是你儿子吗?叫什么名字?”
孙应元起身回道:“正是臣的长子,名唤孙致远。”
朱慈烺对孙致远招了招手,道:“过来,到朕身边,让朕好好瞧瞧!”
“是!”
孙致远笔直的起身,微微垂首,走到朱慈烺面前。
朱慈烺温和的询问道:“是在官学读书吗?”
孙致远朗声说道:“回陛下的话,学生在讲武堂读书!”
所谓的讲武堂,是朱慈烺单独设置,专门供将门子弟读书,启蒙军事的,平时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因为皇明军校的招生年龄是十六岁,很多将门子弟想要子承父业从军,不愿入普通的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