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后世的时候,原本以为大明的皇帝在膳食方面吃的很潇洒,累了困了喝口东鹏特饮,实在不行来根士力架。
有时候吃腻了御膳还能让太监去皇城叫个外卖,如果怕太后和皇后知道了责怪,可以备注让外卖员直接送到东华门南墙边,让御马监的太监翻墙去拿
别的不说,二十年前的万历皇帝,那日子过的那叫真的滋润。
据《宝日堂杂钞》记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一月的皇家食材,共计达五十种以上,其中御膳所用材料三十二种。
包括猪肉一百五十斤,驴肉十斤,鹅五只,鸡三十三只,鹌鹑六十个,鸽子十个,薰肉五斤,鸡子五十五个等等。
万历皇帝平日吃的,仅面食一项便有八宝馒头、菊花饼、红玛瑙茶食等六类五十一种,肉类则有荔枝猪肉、玉丝肚肺、锦缠鸡等近四十种,汤品、蔬果更不用提,简直眼花缭乱。
这些量,足够现在的崇祯皇帝吃上一年还不带重样的。
相比万历皇帝,他妈李太后的膳食比御膳更为丰富,只多不少,万历的老婆皇后则是享受李太后份例的一半。
而这些食材甚至还只能算是小头,万历年间除了上述每日的膳食,还有三日一进、六日一进,各种花里胡哨的诸多花样。以李太后为例,每月的三日一进共用猪二十口,羊二十口,豆豉一百五十斤
万历年间,皇宫里一个月的膳食用度达一万二千两白银,平均下来每天有四百二十余两。
在当时,一两银子能购买两石米,合三百七十余斤,按照后世两块五毛钱一斤的米价估算,万历年间皇宫内外每月就要花掉超过一千万软妹的伙食费。
再想想二十年后同样住在一个地儿,睡着同一张床的崇祯皇帝,这待遇妥妥的从皇帝变成乞丐了啊,崇祯现在连肉都舍不得吃!
看朱慈烺痛惜的神情,崇祯皇帝只是摆摆手,道:“如今国家困难,朕不带头节俭,国家何以周转?”
他看向朱慈烺,忽然笑道:“朕听闻皇儿生财有道,不知可否教教父皇?”
朱慈烺沉吟了半晌,说道:“儿臣此次出征,缴获了奴贼不好物资钱财,大多囤在了新城,父皇陛下如果需要,儿臣立马调来。”
崇祯认真的看着朱慈烺,片刻后才道:“朕听说你又收容了不少京畿的难民,如果京畿建奴作乱,苦了这些难民了,那些物资你留着赈灾用吧,若是放到户部再发下去,估计回折了不少。”
听着话的意思,皇帝老子知道官员贪腐的情况?那为何不动手处理了?
朱慈烺道:“儿臣愿为父皇陛下查处贪腐!”
崇祯摇了摇头,没有言语,示意朱慈烺和周皇后一起坐下用膳。
他当了十年的皇帝,如何不知官员勋贵贪污腐败之事,只是那些庞大的利益团体,是非常可怕的,朝廷有任何针对他们的动作,都会引起其强烈的反弹,甚至动荡国之基础。
谁说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的?只有身处局中的他,才明白此中的艰难,他每行一步,都要面对各方的围攻与压力,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崇祯接手大明的时候,己经是个烂摊子了,各种利益集团盘根错节,逐步的吞噬这个原本繁荣的帝国。
他最先发现的是,势力最大的东林党,为了对付东林党,他将阉党余孽温体仁扶上首辅之位,利用温体仁打压东林党。
温体仁不辱使命,基本将整个朝堂中的东林党杀的片甲不留,死的死,贬官的贬官,撤职的撤职,连东林党的领袖钱谦益都被关在牢里吃牢饭了。
温体仁多次想杀钱谦益,崇祯皆是不许,若是彻底解决了东林党,以温体仁为首的阉党再坐大了,那他又要如何应付?
只有保留东林党,在温体仁一党坐大、不听话的时候,再利用东林党将其打压下去,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平衡之术。
只是崇祯皇帝从小没有接受前任皇帝的言传身教,自己领悟的道行尚浅,导致并不能随心所欲的运用这帝王之术,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为了避免自己的路子重蹈覆辙,崇祯从小就培养皇太子朱慈烺,想让他能早早的掌握这种帝王之术,以便日后登基能在朝堂之上运筹帷幄,不像自己现在这么苦逼。
※※※※※※※※※※※※※
这些年来,不知道哪来的自媒体言论,把明朝灭亡的锅完全甩在崇祯身上,这种观点还在风靡。
一个朝代的灭亡,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全方面的分析,把锅让一个皇帝背,简直就是扯淡。
有人会说崇祯瞎指挥打仗,被文臣玩弄于鼓掌,不懂平衡之术,天启皇帝那个木匠皇帝都比他强,不会导致亡国。
崇祯要是不会玩平衡之术,能当十七年皇帝?而且手中握有实权?(并非汉献帝那样的)
如果有以上这些想法的朋友,建议去查一下史料,查查崇祯接手大明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再查查崇祯时期的天灾情况,看看崇祯年间的天灾有多少次,都是什么级别的,比天启年间多多少倍,我是说多少倍,而不是说多少次。
我并不是明粉,也不是崇祯的粉丝,没必要替他洗,甚至在此之前连天启皇帝是谁我都不知道,就因为当初看到一个帖子说明朝灭亡都是因为崇祯那个昏君导致的,我这才查阅明朝的资料,才慢慢喜欢上明朝的。
研究历史要以史料为参考,深挖实际情况,明末那鸡儿状况,特别是土地兼并问题,什么秦皇汉武复生都救不了,只能推倒重来,崇祯作为一个皇帝肯定有责任,但让他背这口锅,他还真没资格背。
别拿唐太宗、明成祖的标准去要求崇祯,他只是一个在17岁时被莫名推上皇位的年轻王爷,只是一个资质一般的皇帝而已,没有那么逆天的手段力挽狂澜,如果这也是昏君的话,那我无话可说。
任何一个有点地位的学者,都不会把明朝灭亡的锅让崇祯去背,因为那是小学生才有的见识。
我个人觉得我三观没问题,如果有人实在接受不了,那我也没办法
第七十八章 捅破天的事儿
宫后苑在紫禁城的正北面,毗邻坤宁宫,面积很大,南北长八十米,东西宽一百四十米,接近两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宫后苑的五方之位有着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的汉族传统文化。
在宫后苑东侧的万春亭中,崇祯皇帝、周皇后、朱慈烺三人正环桌而坐,不多久尚膳监又呈上了一份炒鲜虾。
崇祯皇帝没有动筷,把全桌这唯一的一盘肉食,往朱慈烺面前推了推,并笑道:“夕日大皇兄陛下也爱吃这道炒鲜虾,却没想到皇儿也喜欢,你皇伯父若是知晓,定然高兴。”
朱慈烺的皇伯父就是那位喜欢捣鼓木工的皇帝——天启皇帝,想起这位皇陵刚被清军毁掉的皇伯父,朱慈烺道:“父皇,听闻皇伯父的德陵被毁,儿臣想出十万两白银修缮,不知父皇陛下可允许?”
按照规制,修个皇陵要数百万两银子,当初德陵修建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户部表示最多只能拿出五十万两银子,刚登基的崇祯很无奈,只能委屈了自己的大皇兄天启皇帝。
朱慈烺知道,崇祯打心眼里是非常想修德陵的,只是因为国库常年紧张,不敢向户部张嘴,特别是这次德陵被毁,天启皇帝不得安宁,让崇祯心里更加的难过。
崇祯皇帝却是摇了摇头,道:“如今建奴依旧在北直隶境内横行,朝廷打仗需要大量粮草,你若是花十万两银子给你皇伯父修陵,我们爷俩定然会被外臣戳着脊梁骨骂的,还是缓缓吧。”
这时候,周皇后虽不参与朝政,但还是不满的说了一句:“皇儿,如今京师粮食短缺,你手里若是有那么多钱粮,该给朝廷救急啊,怎可握在手里?”
朱慈烺如何不知,只是想要解决京畿的危机,必须尽快将清军赶走,一味的拖延战事,再多的粮草也不够十几万大军和上百万百姓的消耗,更何况京师附近已经被建奴抢的差不多了。
对于周皇后的妇人之见,朱慈烺没有任何言语,总不能当面怼自己的老娘。
崇祯皇帝却道:“再过几日,漕运就会从南方运来大量的粮草,到时京师粮食问题自然解决,皇儿手中的钱粮还是留着应急之用吧,如今京畿难民众多,一旦发生意外激起民变,那就雪上加霜了。”
原本一家人小聚,是个开心的场景,却又因为国事而烦心。
崇祯为缓解氛围,道:“皇儿,兵部议定的封赏就要下来了,勇卫营各将士都有赏赐,你这个皇太子的封赏可不好办啊,皇儿想要什么赏赐?”
崇祯的话看似无意,却在考验朱慈烺,看他是否无所求。
皇帝作为一个疑心病最重的职业,一个手握兵马、在自己的地盘,特别是京城附近囤有粮草物资的皇太子,无论他年纪大小,总会容易引起一些猜忌。
朱慈烺看着崇祯,认真道:“儿臣想要天下太平,再无战事,想要父皇不再操劳,想与父皇与母后一家人能经常一起用膳,赏花看月。”
饶是崇祯心中对他有些猜忌,在听到这句话后,心中也是一软,他说道:“皇儿,你的孝心朕知道,封赏的事近日就可办妥,献俘仪式朕想继续推迟,与孙传庭的献俘仪式一同举行,朕要在京城开个献俘大典,以振军心!”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一家三口这才开始有吃有笑的用膳。
※※※※※※※※※※※※※
近日来,在通州的兵部尚书张凤翼急的不得了,他多次催促户部尚书侯恂提供粮草,可一直没有等到。
在通州等地的户部粮仓之中已经没有多少余粮了,士兵们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思打仗啊。
侯恂也是万分着急,九路援军作为客兵,按照朝廷规定,粮草都要京师提供。
原本正值芒种丰收时节,还没等朝廷派官员下去收粮,京畿地区百姓刚收上来的粮食就被清军抢了个精光。
京师的存粮连自己都不够吃的,米价都涨到了九两一石了,哪还有粮食给各路援军。没有粮食,原本就畏战的各路援军更有理由不出兵了,这让兵部尚书张凤翼心中气极。
不过侯恂告诉张凤翼,从南方各省漕运北上的一百万石粮食将在三日后到达通州,侯恂承诺拨一半给张凤翼做为军粮。
张凤翼也是无奈,只好再等三天。可谁也没想到,就在第二日,张凤翼收到军情,北上漕运的粮食在天津被清军截下了!
收到军情的张凤翼大骂了一句差点昏过去,这简直就是捅破天的事啊!
崇祯皇帝听闻后,更是暴跳如雷,想要杀了天津总兵。
不知什么原因,漕运粮食被劫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京师,京师的粮商们纷纷开始趁机哄抬粮价,同时还有人在暗中高价收购京师的粮食,整个京师已经变得人心慌慌。
文华殿主殿之中,崇祯皇帝正召集几位重臣商量着对策。
“陛下,这些个粮商实在是太可恨了,要不让臣下带兵将他们都查封了,省得他们赚这些黑心钱。”
说话之人是刑部尚书冯英,自从顺天府尹董兴怀被朱慈烺搞的自动请辞后,冯英就兼任了顺天府尹,掌管京师治安。
内阁首辅温体仁却说道:“陛下,臣看此事不简单,建奴如何得知漕运运粮北上的事情?还有粮食被劫的消息在京师也传的太快了一些吧,一定是有人在暗中操作此事。”
温体仁身为内阁首辅,平日里屁本事没有却总是一副运筹帷幄的样子,这次他也慌了,一百万石粮食被建奴劫走,令京师动荡不安,他这内阁首辅难辞其咎。
吏部尚书谢升道:“阁老的意思是有人暗中勾结建奴,然后故意哄抬京师粮价,从中谋利并让京师造成动荡?”
其他人听后也都默默的点了点头,算是认可温体仁和谢升的说法。
户部尚书侯恂一听,脸色顿时大变,看向他们二人怒道:“温阁老,谢大人,你们这是何意?你们的意思是说我户部有人勾结建奴和粮商?”
温体仁瞥了他一眼,道:“漕运的事一向由户部安排,户部有那么多官员,老夫怀疑又不是怀疑你侯大人一个人,你紧张什么?”
崇祯皇帝见几人又要扯皮,连忙制止道:“众位爱卿不要再猜测了,如今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京城粮食问题,其他的事情日后慢慢再查。”
站在崇祯身侧旁听的朱慈烺却是一脸的平静,见几位大臣没有说话,于是道:“父皇陛下,这些粮商们肯定都有存粮,儿臣请旨将那些奸商们全都抓起来,然后用他们的粮食来平抑京城的粮价。”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几位重臣的震惊,如果真按皇太子的办法去做的话,那这位皇太子的名声算是彻底的臭了,一个不好还会成为平复天下商人情绪的牺牲品。
崇祯皇帝当场否决了他,并训斥道:“真是胡闹,无故抓人,你想激起天下商人与朝廷对抗吗?”
朱慈烺早就料到皇帝老爹不会同意,于是接着道:“既然如此,那儿臣愿领勇卫营再次出征,将那一百万石粮食从奴贼那抢回!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礼部尚书姜逢元道:“殿下不可妄动啊!据兵部奏报,率军劫走漕粮的是奴酋阿济格的先锋营,足有上万人马,奴贼中有‘满万不可敌’之说,抢回粮草的事情还需慎重啊。”
朱慈烺轻哼道:“什么满万不可敌,儿臣只需四千勇卫营就可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还请父皇陛下恩准!”
朱慈烺虽豪情万丈,但崇祯皇帝仍以奴酋阿济格的大军距离太近为由,拒绝了朱慈烺出兵的要求。
结果商量了半天,也没见得有什么好办法,最终崇祯皇帝下旨给张凤翼,令他调集大军进攻天津一带的清军,务必夺回漕运粮食!
同时,崇祯皇帝又下旨,让朝中大臣帮助筹集军饷,以渡过此次难关。
第七十九章 京城粮荒
朱慈烺在钟粹宫中想看一会书,但总是觉得心烦气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