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少喝懵了的二鞑子一下子清醒了,险些吓尿了。
李国翰被当场按倒在案上,老脸紧紧的贴着啃了半截的羊腿,他拼命挣扎,叫道:“上皇,末将是主动起义的呀!”
“主动起义?”
太上皇冷哼一声,道:“当初你一家子也是主动投效建奴的吧。”
李国翰大叫道:“末将冤枉啊,那是先父的错,末将当初只有十几岁,身为人子也是无奈之举啊!”
太上皇怒斥道:“你放屁!朕的儿子朱慈烺几岁就有主见了,还经常跟朕对着干,他也身为人子,怎么不是无奈之举啊!”
李国翰没话说了,提到天武帝那杀星,你能怎么评价?
一个劲的夸他?说他以前做的都对,都是圣明之举?那不就得罪眼前这位太上皇了吗?
眼见被拖出帐外,李国翰大呼道:“我是降将,自古杀降最无耻!”
自古以来,军队杀人放火是家常便饭,但公认最缺德的事情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做掉他们,这不是缺德是什么?
太上皇却笑了:“杀降哪里无耻了?洪承畴那奸贼当初在陕西剿寇,不是经常干这种事吗?朕好歹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们,让你们吃饱了才动手,洪汉奸可是在人家刚动筷子的时就动手了!”
这时,曹变蛟站了出来,笑呵呵道:“这事本帅可以作证,我当初就在营中,这种缺德事洪老贼经常干!”
洪承畴曾经在陕西剿寇,动不动就请投降的流贼首领吃饭,一开席就杀人,也不等人家把饭吃完,行事相当的龌龊。
以至于后来,只要是洪承畴请人吃饭,不管是同僚还是亲朋好友,都不敢应下,远远的躲着。
李国翰无言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怎么现在读书人做起事来,比武人还狠呢!
死到临头了,李国翰自然不服,他怒喝道:“你们无信无义,诛杀归顺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你们会遭报应的。。。。。。”
在场诸将皆是脸色微变,实在没想到这小子临死前还来个诅咒。
他们都清楚,历史上几位杀降出名的人,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
比如杀神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最终被秦昭王赐死。
又如楚霸王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最终死后尸体都被撕扯的四分五裂。
飞将军李广,诱杀八百名投降的羌人,打了一辈子仗,至死都没有封侯,最后还被逼自杀。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和后燕慕容垂争霸之时,在参合陂之战击败后燕大军,将俘虏的后燕四万大军全部坑杀了,最后因为一个女人,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死的时候才39岁。
。
第821章 太上皇再度砍人
大明开国元勋,朱元璋麾下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人忠义勇猛、屡战屡胜,却嗜好杀戮。
九华山一战,常遇春俘虏了陈友谅的三千降卒,当天晚上就把他们全部坑杀了。
最终,常遇春在十年后攻取元上都开平,大胜而归南下途中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
太上皇朱由检却哈哈一笑道:“报应?朕这辈子来的报应来少吗?”
说着他抽出旁边架子上的尚方剑(皇帝御用宝剑),对着李国翰的脑袋上去就是一剑。
李国翰虽然被缚住双手,好歹也是身经百战之人,他猛的将身边的御林军撞退,又凭借着优秀的身手避开了致命一击。
然而在武将环伺的明军大营中,他还能往哪里跑。
李国翰弯腰低头,如同鼠窜,刚跑到营帐门口,却被站在那的徐青山一伸腿,给绊了个狗吃屎,鼻子都杵青了。
还没等他爬起来,太上皇提剑已至,二话不说就是一顿乱砍。
太上皇像是发泄多年的结怨,力度很强,手法很残暴,不一会儿就将李国翰砍的血肉模糊。
可怜的李国翰,刚刚还做梦在大明如何的享福,如何的安度晚年,却在投降的当天,被太上皇乱剑砍死,连新穿的铠甲都砍烂了。
砍完之后李国翰后,太上皇兴致不减,又将李国翰的两个儿子,海尔图和桑额也给砍死了,一家人凑的整整齐齐。
其余将领,则被拖往辕门斩首,御林军将他们脑袋挂在旗杆上吹风。
完事后,太上皇:“襄国公,镶蓝旗的那几千二鞑子派人控制了吗?”
曹变蛟回道:“回禀上皇,宴会前就已全部控制了!”
太上皇微微点头,暗道曹变蛟办事果然利索。
其实他不知道,即便他朱由检不杀这些二鞑子,曹变蛟也会亲自出手干掉他们。
按照天武帝的指示,对于汉奸二鞑子,不管是拼死抵抗,还是主动投降的,都得杀,没有商量的余地!
反贼可以招降,汉奸绝不饶恕!
曹变蛟试探性的询问:“上皇,这些降兵,是否要全部处决?”
闻言,太上皇身形一震,讶然的看了眼曹变蛟。
沉吟片刻后,他说道:“余者降兵就不杀了吧,留着做苦力,造福于民。。。。。。”
曹变蛟知道,太上皇这是怂了。
当然,他自己也怂了,怕晚年不详。
“杀降不祥”的观念,几乎在所有人心中都是忌讳。
当今天下,敢无视这种观念的,恐怕只有天武帝。。。。。。。
太上皇不敢过于冒险,曹变蛟也是,这几千人又不是清军主力,杀了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反而可能会引来不详。
。。。。。。。
盛京,景福宫,凌晨。
“什么?南原失守了?”
庄太后所住的康宁殿寝宫内,传来洪承畴的惊呼声。
“收拢了多少人马?平西王吴三桂和茂利侯李国翰呢?”
洪承畴从被窝里爬起来,边穿衣服边问道。
他实在不明白,吴三桂那厮不是挺能打的吗?怎么这么快就被干翻了呢?
还有祖大弼和李国翰,都是敢打敢拼的名将啊!
当初他们在辽东时就很能打,现在大家一起在大清共事,还都入了股,不应该个个变得勇冠三军吗?
殿外前来报信的小太监回道:“回禀皇父摄政王,平西王受伤回来了,茂利侯投了大明。。。。。。”
洪承畴亲自掌灯走出太后寝宫,努力克制保持着以往的冷静,从太监手中接过了战报。
只扫了一眼,他就震惊了。
祖大弼老家伙竟然被太上皇活活骂死了?
还有贤侄吴三凤,竟被太上皇一枪给毙掉了。。。。。。。
洪承畴嘴角微微抽搐,有点不敢相信。
在他的印象中,那位老老实实坐在金殿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整天被文官们糊弄,什么时候有这水平了?还双杀?
还有那李国翰,竟然在这个当口投降了!
洪承畴估摸着,按照崇祯太上皇最近的表现,李国翰那蠢货应该凶多吉少了。
洪承畴在殿内转了两圈,对那传话的太监道:“去通传各旗旗主思政殿议事,只要没死的,必须到场!”
“喳!”
小太监应了一声,急匆匆的跑了出去。
“摄政王,起这么早做什么?”
寝宫内传来了庄太后那娇滴滴的声音。
布木布泰虽然四十岁了,但依旧受到“怀旧”的洪承畴宠爱,他觉得这老娘们很有韵味,很会伺候人,容易上瘾。
不过此时的洪承畴完全没有心情了,随意的回了一声便穿着衣服匆匆离开了。
就在前几天,北境战场刚刚结束,宣州丢了,逃回来的八旗军不到三成,连平南王左光先都丢了一条手臂。
现在南境战场又是一败涂地,必须得准备退路了。
为了自己的生命,洪承畴什么瘾都能戒掉。
。。。。。。。
思政殿中,洪承畴召开了大清国最后一次朝会。
所有到场的满汉大臣们,一个个都愁容满面,如丧考妣。
清廷的这次朝会,足足开了三个时辰也没拿出什么具体方案,因为他们又吵架了。
在洪承畴的示意下,大学士宁完我提出让出朝鲜半岛,东渡出海,以求新的天地。
这些年来,宁完我跪舔洪承畴,已然是汉八旗的铁杆发言人,他的话也代表了汉八旗的打算。
然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满八旗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东渡太过危险,说不定就掉海里喂了王八。
而且洪承畴所说的新世界,天知道是什么鬼,是不是这些汉人编出来的神话故事。
在满洲旗人眼中,土地、战马才是最重要的,去海上发展,就等于让八旗失去了灵魂。
几个满洲旗主一致认为,洪老贼亡我大清之心不死啊,肯定是他想彻底瓦解除掉我们旗人!
清廷的一堆王爷和旗主在那争争吵吵了半天,连口热饭都没吃,谁都不服谁。
也就是说,汉八旗主张避明军锋芒,三十六计走为上,打不过还躲不过吗?
满八旗则是主战,继续打,因为没有退路了,除非跟南宋学,集体跳海。
最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拍茶案,喝道:“你们不打,我们打!”
济尔哈朗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南北两境失利,是因为左光先和吴三桂两个汉人瞎指挥,根本不懂打仗的艺术。
因此,济尔哈朗决定亲自出马,统帅所有满八旗,死守北境重镇平壤。
同时,济尔哈朗要求洪承畴亲率汉军旗前往忠州和闻庆,守住盛京南面的最后屏障。
听了他的建议,洪承畴当下表示支持,显得很痛快。
原本洪承畴想找机会请济尔哈朗吃饭的,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了!
他觉得济尔哈朗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
第822章 倾国之兵
郑亲王府。
退朝后,郑亲王兼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心情复杂的回到王府。
他忽然觉得,这个世界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敌人还是大明,大清和八旗仍在。
陌生的是,大清扎根祖地之外,已经物是人非了,先皇皇太极,逆贼多尔衮、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饶余郡王阿巴泰。。。。。。
这一个个熟悉的人,都没了!
有的只剩下都亲王费扬果、逃跑额真阿山这些垃圾货色,没几个老将了。
还有洪承畴、祖泽润、吴三桂这些反复无常的二五仔。
旗人衰落,汉人崛起,现在的大清,哪里还是以前的大清?只怕是空有大清的国号而已。
济尔哈朗不知道,自己还能将大清这面大旗扛多久。
想要改变这一切,唯有通过战争重新洗牌各方势力了。
便如当初隋唐两朝,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缚束,主动发起对高句丽的战争,以此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
上一波战事,汉军旗和朝鲜旗损失惨重,给了满人势力崛起的时机。
这次济尔哈朗主动请缨,又将洪承畴拖下水,为的就是破釜沉舟的赌一把。
这是一场国运之赌,同样也是大清内部洗牌的最后机会!
输了,大家都完蛋!
赢了,满人爬起来重新当主人!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济尔哈朗目睹了大明的强盛、大清的无奈、满人的无助,最终确定踏上属于自己的征途。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以身许国,再造乾坤!
此次国战,关系到大清的国运存亡,大清必须倾国一战!
第二日,济尔哈朗以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下达命令:满洲八旗旗丁,全丁而出!
不论披甲还是不披甲,只要是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出战!
妇孺也全部随军,推运粮草辎重,处理杂事等!
济尔哈朗的意思很明白,除了孩童,所有旗人都要上战场,保家卫国,打赢这一仗!
如此一来,此次一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四万人。
济尔哈朗将盛京周围道、州的库存战马、武器、火炮等全部装备八旗军。
他又从八旗军中将所有上过战场的八旗精锐单独编成一军,名为八旗师,全师上下一万骑兵,皆有战马甲胄,装备精良。
洪承畴为了鼓励八旗军出征,以皇父摄政王的名义,下令户部往平壤运送万石两米辎重,从速支援!
数日间,整个清国上下到处是一派老送少,子送父的感人画面。
二月十六日。
盛京城外的大教场旌旗如海,旗帜不同、盔甲不同的清军各部兵马列阵排队。
四万满八旗和五万汉军旗列阵教场中,人潮如海,刀枪如林,他们以甲喇为军阵,又以牛录单独列为小阵。
一个个八旗士兵肃然而立,尤其以满八旗阵列更为齐整,他们都是舍不得派出去的青壮,当然也有不少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年兵。
这些旗丁每个人都头戴铁盔,身穿镶铁棉甲,有的背负巨大满弓,有的端着漆黑的火铳。
满八旗的军阵中央,是更为精锐的八旗师,他们人人身边都有战马,且个个身体壮硕,身披两重沉重的铁甲,防护更加精良。
一万八旗师骑兵森严站立,无形间有一股凌然的铁血之气蔓延而开,在庄重的仪式上更显威势。
他们是身经百战的八旗老兵,是整个大清最精锐的军队!
因为他们的存在,汉军旗才有所顾忌,不敢拼命打压满人。
如今,他们要为大清,发出最后的怒吼!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起,紧接着锣鼓齐鸣,大清皇帝的大驾缓缓驶出盛京北门。
密密麻麻的黄伞罗盖中,顺治小皇帝福临身穿满式龙袍,坐在銮驾中,神情低落,且有些怯场。
皇父摄政王洪承畴、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左光先等清国文武百官,紧随御驾左右。
在一片唢呐声中,顺治小皇帝福临亲率大清文武百官进行了祭神仪式。
这是大清的传统惯例,每次出征必须要搞个拜神的仪式,至于拜谁,什么关圣帝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什么的,都要走一圈。
(明清两朝流行拜关帝,国有大灾时,皇帝会遣派司礼监太监去祭拜正阳门外的关帝庙;万历皇帝还亲自给关帝庙提字;
历史上松锦大战洪承畴假死时,崇祯还派官员祭拜关帝庙,还给洪承畴修坛;民国时张勋复辟大清时,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