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再理会他,也没去找尼德兰的使团套话,朱慈烺带着吴忠走进了大报恩寺大殿。
汤若望慌忙放下手里的工作,急急跟上,不停在后面诉说着传教一事。
他以为朱慈烺信佛,还投其所好,说起了自己与佛教的渊源。
朱慈烺停下脚步,转身道:“朕此次微服,是为散心,不劳神父相陪,随便走走就好,神父可自便。”
这是个有信仰的老头子,还对大明有过不小的贡献,朱慈烺也不好当众赶人,只得温言相劝。
汤若望还要啰嗦,只听陪驾的徐盛喝道:“你这老洋毛,婆婆妈妈的,我家公子让你走你就走!少啰嗦!”
这道粗暴的声音,顿时吸引了周围不少人投来讶然的神色。
有人笑着摇头道:“这些西洋人,真是狗皮膏药一样,天天围着人劝人信教,真没意思。”
也有人向朱慈烺投来微笑,表示理解。
汤若望急了,与那年轻人理论了几句,再一回头,却见朱慈烺和徐盛早已没了踪影。
失望之余,汤若望叹了口气,准备离去。
这时,一名御林军便衣凑过来,低声道:“陛下旨意,三日后进宫见驾。”
汤若望立时转忧为喜,欣喜若狂,对那便衣御林军千恩万谢,更是对天武军万分感激。
他不知道,天武帝并不是支持他继续传教,而是准备将他送回欧洲老家了,跟着大明下西洋的远洋船队回欧洲。
大报恩寺的大殿内,传出了连绵不绝的梵音,如同飘在半空中,沉落起伏,沁人心脾。
徐晨芸礼佛出来了,她身边还多了一个相送的尼姑。
这尼姑朱慈烺倒也熟悉,名叫雅图,是皇太极和布木布泰的闺女,满清的固伦雍穆长公主。
天武二年选秀时,雅图被洪承畴送到南京,受尽了宫中太监的欺辱,最终毫无意外的落选了,并沦为皇城浣衣局的打杂宫女,继续受到太监宫女们欺负。
朱慈烺大婚后,皇后徐晨芸心存善良,将她放出宫去。
雅图对徐皇后千恩万谢,然而她在大明无依无靠,又不能再回大清,最终她选择了出家当尼姑。
亲爹被十四叔弄死了,亲妈又跟人跑了,还不止一个,作为娇生惯养的清廷公主,又在大明宫廷受尽欺辱。
既然不能嫁给天武皇帝翻身当主人,那只能出嫁当尼姑了。
临行前,雅图表示,要为大明祈福。
最终,她的祈福实现了,大清亡了,连亲妈都来大明当妾了。
今天,雅图是第一次看到跟她有多次瓜葛,却始终不得见的天武帝。
他是那样的英武帅气,即便是微服便衣,也在茫茫人海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无法遮掩。
看着眼前长相可人的小尼姑,朱慈烺同样心生感叹。
这个女人,是历史的悲哀,时局让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
同样的,历史上的清军入关,不知有多少汉家儿女,也如这般充满了悲剧。
自始至终,朱慈烺未说一句话,一手揽着徐皇后,一手牵着太子,潇洒而去。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雅图的眼睛湿润了。
这个一手埋葬了大清的人,是自己永远得不到的男人。。。。。。。。
。。。。。。
元宵佳节结束后,朝廷各衙门开始恢复正常运转,来自海外的情报一一被送到乾清宫龙案上。
其中的一条加急情报,让朱慈烺最为关注。
英国正式颁布了《航海条例》,尼德兰与英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口水战,双方的火药味很浓烈!
朱慈烺知道,第一次英荷战争就要爆发了!
这是十七世纪的重大事件,也是大明开展大航海的绝佳机会!
英国内战结束后,恢复扩张路线,大力发展海军,《航海条例》就是个大炸弹。
英国制定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英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这是当时重商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也是为了保护英国的经济。
事情总有两面性,有好处也有坏处,《航海条例》的颁布,虽然保护了英国本土的经济,但却是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殖民地的人民,购买商品或贩卖产品十分不便,很可能造成各殖民地,尤其英国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
历史上,《航海条例》也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
第865章 大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历史上的英荷战争不仅影响了整个欧洲格局,同时也影响到了东亚局势。
在东亚,英国采取了和明郑王朝合作的策略,而尼德兰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因素,开始和满清合作,另外尼德兰也是唯一可以和德川幕府交易的西洋势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尼德兰想要反攻,就派人联合满清,一起打台湾灭掉郑氏。
满清这帮啥也不是的犊子,为了消灭大明的最后一丝残余力量,自然乐于接受。
双方最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还签订了一份军事协议,由汉奸靖南王耿继茂,闽浙总督李率泰二人在协议上签字。
(本书中,耿继茂他爹耿仲在辽东大战时当了明军俘虏,被手办大师李廷表剥皮实草做成了人形标本;
李率泰则跟着洪承畴到了东胜神洲,受封大东国定北王。。。。。。)
清荷联军成立后,随即兵分三路向金门、厦门地区的郑军发起进攻。
金门海战郑军取胜,降清的陆路提督狗汉奸马得功兵败自杀。
然而此后,在汉奸施琅的带领下,清军接连取胜,郑军无奈退至铜山地区。
而后,清荷双方就下一步进攻目标起了争执,开始出现了狗咬狗局面。
东印度公司意图直指台湾,但耿继茂和李率泰这两个汉奸主帅认为应该先克铜山,以免在进攻台湾时腹背受敌。
最终双方咬累了,争执不下后军事合作遂告终止,各自拍拍屁股散伙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尼德兰人认为鞑清做事太磨叽了,打台湾的战事拖的越久,东印度公司往里填的钱就越多,算到最后可能会让公司亏本。
处于利益考虑,得不偿失,因此早早的收手了,彻底放弃台湾殖民地。
而鞑清一直想劝降郑氏,前前后后几十年一共谈了九次,向郑氏开出了各种条。
从登岸、剃发、易冠、称臣、派质子入京等条件,一直谈到不登岸、不剃发、不易冠、不称臣入贡即可等等,后因局势变化而强行攻打。
在这个时空,没有明郑势力,也没满清势力,日本更是在搞内战。
在整个东方,只有大明日渐强盛,尼德兰人将要全力面对英国佬,不得不来和大明搞结盟,依靠大明维护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利益。
因为一但英荷战争爆发,他们在欧洲的本土将会很忙,完全顾不上东方世界了。
这些年来,尼德兰人多少也看出大明皇帝的野心,不过他们的殖民地在印尼一带,和大明之间还有西班牙的吕宋殖民地,大明要向南洋进军,也是先搞西班牙。
尼德兰人做梦也没想到,大明皇帝要在今年进行下西洋的活动,而且他一眼就相中了马六甲海峡!
这时的大明,国内安定,四方皆定,大明的统治十分稳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急需大规模的往海外开拓世界市场。
大明经过十几年的重农政策,以及农业科技的加持,目前已经完成了农业变革,正在进行着商业革命,向着商业强国崛起。
随着贱籍的废除,劳动雇佣关系的建立,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不断开埠,大明海外贸易日益发达,对外移民不断增加,
此外,天武新政废除民间造船限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大规模的海船建造业,朝廷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船厂外,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
工商业的繁盛,造船业的发达,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这一切都为大明重新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朱慈烺没有因天武新政的功绩而陶醉,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宣扬国威”上,这次组建下西洋的船队,是以更加开放的思路,为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蓝海帝国打前锋。
整个大明帝国,从皇帝到百姓,所有人的观念基本都已发生了转变,对外拓展势不可挡!
大航海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
明初时,大明走的是和平外交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还制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这种外交政策影响了大明三百年。
朱慈烺不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是要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全世界的价值观,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大明的强盛!
在此基础上,朱慈烺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
大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武力,朱某人一向喜欢先礼后兵,对自己看上的土地势在必行的拿下!
这次下西洋活动,其实相当于朱慈烺派人去看地的。
首先要恢复大明对南洋诸岛的管辖,特别是马六甲海峡,这条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时候拿下来了!
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大明的国土,永乐五年(1407年)时,明成祖朱棣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设置旧港宣慰司。
这是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大明领土的最南端。
辖区包括今天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全部国土,印度尼西亚大部分,以及泰国、菲律宾一部分。
旧港的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近印度洋,东临南海和爪哇岛,是军事和经济的重要位置,并配备了御封军镇。
大明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刺加建立城栅、仓库,以之作为经营西洋的中转站。
前几年,尼德兰人刚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马六甲的控制权。
不过现在尼德兰人主动派使团来舔大明,要求结盟,这就有点意思了。
朱慈烺没有干那种趁火打劫的缺德事,这事弄不好,会给尼德兰人提醒,大明想要马六甲了,到时那帮红番鬼一定加强马六甲的防御,说不定会耽误大明下西洋的战略部署。
朱慈烺丝毫不急,就先让红番鬼们建设两年,等建好码头后再直接拿过来用。
根据穿越者的优势,他隐约记得,英荷战争今年就会爆发,差不多要持续一两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尼德兰人会输的割地赔款,捏着鼻子当孙子,英国也同尼德兰一样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
朱慈烺的打算是,今年下西洋,等英荷战争后尼德兰本土海军舰队实力大损,大明的远洋舰队差不多也回来了,那时再经过马六甲时,顺便就收回来吧!
至于如何跟尼德兰人解释,朱皇帝行事,还没有向人解释的习惯。
第866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乾清宫中,朱慈烺手中拿着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细细观察着第五部分的郑和海图。
茅元仪这老东西,所学繁杂,著书中不仅有兵法火器等军械记录,连郑和海图都有收录,不过他收录的海图并不完整,只能算鳞爪般的残留。
真正的郑和海图,其全面的文献记录和精确的资料整理,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文明遗珍,已经消失了。
饶是朱慈烺下旨专门去找,也没有找到。。。。。。。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在后世存在很大的争议。
有一种说法,是郑和船队最先发现了美洲。
提出这种学说的是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该学说称中国明代郑和船队可能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先于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提出这个学说的孟席斯当过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军官,他是继哥伦布和达伽马后环游了世界,并沿着麦哲伦的足迹进行了全球航行。
在研究郑和船队的过程中,孟席斯访问了一百二十个国家,参观了九百多个博物馆和图书馆,并造访了中世纪后期每个重要海港。
21世纪初,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以及此后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上,孟席斯不断的向公众介绍他的发现。
首先,他在威尼斯发现了一张绘制于1459年的地图,上面绘有非洲的南非和好望角,旁边还画着一艘中国帆船,孟席斯推断欧洲的航海图可能来自中国。
史学界上普遍流传的认知是,1479年达伽马发现了好望角,初中历史上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然而这种地图竟然比达伽马发现好望角时还早二十年!
这意味着什么?过了好望角,就是大西洋,就是美洲了!
在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经过好望角,既然能发现这个地方,也就意味着在达伽马之前,早有人发现了美洲了,并且绘制了海图!
郑和船队当初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绘制了二十四幅海航地图,一些随行的船员著有《郑和航海图》及《星槎胜览》等书籍,还出版刊刻了。
欧洲航海家们很有可能拿的就是郑和航海图进行航海探索活动,发现新大陆,进行环球航线的!
第二点证据,美洲加勒比海海底发现了中国古船的残骸,还有石锚、渔具等遗物,其材质和形状,与菲律宾海域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