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衙休息!”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稀稀拉拉的喝彩声,其中不乏有夸赞韩大人是“韩青天”的美誉。
百姓们不懂那些弯弯绕子,他们只知道,有个姓韩的官敢指着知县老爷的鼻子,让他停职待办!
这话使得史泰贵心里一片冰凉,预感告诉他,这姓韩的来者不善,会不会是某个“政敌”派来扳倒自己的!
想到这一点,史泰贵内心转过许多念头,开始耐心的讲道理,斟酌着解释。
哪曾想,韩诚科竟然当众喝斥:“废话少说,来人呐,将知县带入后衙看起来!”
人群中,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韩诚科的表演,暗道:“朕果然没看错人,都察院就得要这种人办差!”
史泰贵心里大骂韩诚科不识抬举,一时怒火上涌质,问道:“我乃朝廷命官,一县父母,以你区区都察院监察御史,只怕还没有权利限制本官的人身吧?”
韩诚科哈哈大笑,随即目光转寒,正色斥道:“当天圣上曾有明令,都察院监察百官,整肃风气,有大事须上奏圣裁,小事则可临机立断!”
“你一介区区知县,坐下这等污垢之事,以为有资格污上圣听吗?”
第916章 吃给朕吃足了
“你一介区区知县,坐下这等污垢之事,以为有资格污上圣听吗?”
韩御史的话很不客气,充分体验了都察院作为风纪部门的强悍。
史知县被气得发抖,指着韩诚科道:“我一介区区知县?那你又是几品啊!若是你韩大人品阶高于本官,也就罢了,你也不过七品官阶,举人出身,也敢拿我?”
他一招手,立时有衙役会意围了过来,将他护住,不让都察院的官兵拿了县尊老爷。
韩诚科只带了七八名都察院官兵,却没想到这知县拒捕。
同样的,史知县也没想到同样七品官的御史,还是小小举人出身,竟敢不顾官场规矩下令拘捕自己!
一时间,情况陷入了僵局。
双方大眼瞪小眼,百姓们也是大眼瞪小眼,愣愣无语。
最终,史知县怕事情闹大,首先认怂,他皱着眉头走近低声道:“韩大人,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韩诚科义正言辞道:“本官当然知道,查贪去污,替天子整肃官风!”
自从得了天子的信任,被破格录用为御史,韩诚科办起差事可谓是越发的用命,他才不管这些狗屁倒灶的官场地下规矩!
史知县脑袋有点晕,感觉自己碰到个榆木脑袋。
他继续压低了声音道:“这是官场流传百年的规矩了,你想破坏?你知道此举会得罪多少大明官员吗?本官奉劝你,及时悬崖勒马,切勿自毁前程,招致万劫不复!”
韩诚科满脸怒容,又是官场的规矩!
当年就是这种破规矩,让这些当官的官官相护,险些把自己给整死了!
在万民的关注下,只听韩诚科一甩袖袍,冷声道;“这些规矩,你还是留着跟都察院说吧!”
这种新入官场的二愣子,让史知县很暴躁,他大怒道:“你不过一个小小举人出身,本官劝你识相点!”
韩诚科脸色微变,学历是他的命门,现在大明官场要求很高,大多是进士出身才能当知县等地方官。
按照新式教育和科举,举人现在不值钱了,比以前还不值钱,只要是国立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是举人身份。。。。。。
因为双方官阶同级,韩诚科又没都察院签发的逮捕令,谁也奈何不了谁,现场一度处于既尴尬又有火药味的浓烈氛围中。
一般来说,这种菜鸟互啄、站撸半天没动静的情况,最终还得大佬出马才能破局。
果然,朱慈烺站了出来。
他以蔑视的姿态瞥向知县,道:“举人怎么了?朕亲自举荐的举人,不比你一个小小进士有分量?”
听他自称朕,史知县下意识的惊道:“你是谁?”
朱慈烺轻哼一声:“你觉得朕是谁?”
史泰贵再蠢,到了此时也清楚面前站着的这位爷是哪尊神仙了,如同糟了雷劈,他愣在当场浑身不自然的颤抖了起来。
韩诚科也反应了过来,激动地上前拜倒:“微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吃瓜的百姓们更是愕然,紧接着呼啦啦的山呼行礼,被吓得发抖的史知县面色煞白,也当场跪了。
朱慈烺面向百姓们,虚抬双手道:“都平身吧,今天朕是看了一场好戏啊!”
百姓们欣喜而起,人人心情激动,听闻皇帝喜微服,没想到今天被自己给碰到了!
这何止是好戏啊,简直就是年度大戏!
此时,全场唯一情绪低落的只怕只有史知县了。
朱慈烺负手来到他的面前,道:“史知县,你的名字看起来挺富贵的,怎么家中清贫,要靠盘剥百姓过日子了?”
史泰贵心头一震,连忙解释道:“陛下冤枉啊,微臣兢兢业业奉献国朝,不敢贪污丝毫,所收的这些余粮都是替朝廷收的损耗啊!”
“这就奇了!”
朱慈烺道:“朕在十年前就说过,除了正税外,废除百姓的一切杂税,你所收的这个损耗,是什么税?朕有下旨收过吗?朝廷可有公让你收?”
“没。。。。。。没有。。。。。。。”
史泰贵支支吾吾的回道,他是万万不敢往皇帝和朝廷身上甩锅的。
朱慈烺忽然踹了一脚史泰贵,将之踹翻在地,冷声喝问:“那你这个动作是几个意思?”
他的这一脚,踹到了百姓们心窝子里去了,让人大感痛快!
事到如今,史泰贵自知说什么也没用了,只得跪下认错:“微臣知罪。。。。。。”
朱慈烺问道:“史泰贵,告诉朕,你每年的俸禄有多少?”
史泰贵忐忑回道:“微臣是正七品官身,月俸七石五斗,年俸九十石,赖陛下新政之福,年终另发一年俸禄的福利,每年共计一百八十石。”
朱慈烺哼哼道:“除了俸禄外,朝廷每年会给你们行政费用,公款报销,省了你们雇佣师爷、车马等一系费用,这些俸禄还不够你养家的吗?”
天朝的官员待遇,比大明以前强多了,按照粗略折算,待遇起码提高了三倍!
当然了,这待遇也不高,折合人民币大概月收入五千元左右,只够官员解决温饱和一般支出。
因为官员俸禄发的是粮食,越是盛世时期,粮价越便宜,官员的待遇也变相的缩水了。
乱世的时候粮价高,折算银子也多,正常都会翻倍。
面对皇帝,史知县万万不敢当面说俸禄不够花的,本官只爱财之类的话,只能一个劲的认错。
可是面对天武皇帝,认错有用吗?
朱慈烺目光森森,盯着他道:“你刚刚所说的规矩是什么?是否每年要往上头送孝敬什么的?”
史知县冷汗直冒,慌忙回道:“没。。。。。。没有规矩,踢斛是罪臣自己的收入,罪臣认罪!”
哪怕是当场被处死,史泰贵也不敢跟皇帝捅出这件事,否则他会真的陷入自己刚刚威胁韩御史所说的“万劫不复”。
就好比一位道上贩粉的兄弟被条子抓了,这位老兄哪怕知道自己判刑严重,也不敢乱说话,因为他怕道上的人会找他麻烦,比判刑更严重的麻烦。贩粉违法,扫黑除恶,人人有责
朱慈烺瞧着史知县的嘴硬的样子,越发的生气,忍不住将之拎到斛边,喝道:“你不是要这些粮食吗?来,吃了它!”
史知县趴在地上,望着眼前这些未脱皮的谷子,眼睛瞪得老大,他支支吾吾道:“陛。。。。。。。陛下。。。。。。这些是生的。。。。。。”
朱慈烺喝道:“吃!给朕生吃了!”
卧槽!
围观的百姓们,包括韩诚科及一众衙役们,皆被皇帝陛下这一手给吓住了。
谷子这东西,外面包裹着一层粗糙的壳子,不脱皮放锅里煮都煮不熟,要是生吃了,指不定能吃成什么样!
这种喂饭的粗活,朱慈烺自然不会亲自动手,他手一招,徐盛立即过来换班。
五大三粗的徐盛可没有怜悯之心,特别对这种老男人,他直接拎着史知县,将之一头按进地上的谷子堆里,以物理手段喂饭。
史泰贵满脸的谷子粒,嘴里还喊着一把,他不敢抗旨,只得大口的咀嚼着。
没脱皮的谷子哪是人的东西,特别是这种被晒的硬邦邦的,嚼着都费劲。
没有配菜,也没有水,只吃了几口,史泰贵就有些扛不住了,在那掐着脖子犯恶心。
朱慈烺依旧不解气,冷声道:“被他踢出来的这些,都让他吃掉,给朕吃足了!”
“遵旨!”
徐盛不再磨磨唧唧的喂,直接打落知县的乌纱帽,一手薅着他的头,一手从地上抓起一大把谷子往史泰贵嘴里塞。。。。。。
他手法粗暴残酷,实乃喂饭第一狠人!
第917章 大西洋上
苦逼的史知县足足吃了一刻钟的新鲜谷子,被撑的口吐白沫。
此刻的史知县,恨不得自己吃的是翔,而不是这种玩意,起码翔还是软乎的,比这生硬的谷子好下饭。。。。。。
围观的百姓们无不骇然,皇帝这惩罚力度,有点狠啊!
最终,朱慈烺大发善心,饶了知县,毕竟人家是当地父母官,面子还是要留点的。
史泰贵立时感恩戴德,以扎实的化基础对朱慈烺歌颂了几句。
当官的觉悟一般都很高,当天下午,汲县衙门连夜贴出告示,史知县亲笔撰写稿子,向全县百姓谢罪。
当然了,这是他为官贴出的最后一份告示,谢完罪后就收拾细软滚蛋了,他被革职永不录用。
此后,“天武喂饭治贪”的这个故事,在汲县广为流传,为人津津乐道,朱慈烺在民间的声望再度拔高了一层。
处理完这件事,朱慈烺下旨将此事明发邸报,通告全国,以此敲打各地官员。
他再次严禁官吏扰民,禁止官吏私自征派各种赋税,一再告诫地方官:“累民之事,丝毫不能为!”
同时,朱慈烺深深反省了税收政策,想着如何革新税制,避免百姓遭到盘剥。
“徐盛,派个人回京,让内阁和财政部议个方案出来!”
朝廷不是朱慈烺一个人的朝廷,这种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自然要内阁官员去做,不然要他们何用?
淋尖踢斛这种官场恶风,牵扯到成千上万官员的利益,朱慈烺借此也想试探一番朝廷官员的态度,究竟是个人利益重要,还是百姓的利益重要?这些官员的心中,百姓的分量有多重?
三月中旬,朱慈烺进入洛阳府境内,逐县视察民生,特别是官道和学校的修建情况,
期间,他碰到不少百姓背着粮食米豆,奇怪之下,朱慈烺让随从去询问。
经过询问才知道,村民们都说这是为皇帝到来做准备。
原来朱慈烺在蓟县惩治知县的消息传出后,洛阳府的官员预判出御驾会经过洛阳,于是提前准备。
朱慈烺有些不信,担心地方官借着机会搜刮小民,于是派锦衣卫前去探查。
幸运的是,洛阳府的官员很老实,没有做出那等掉脑袋的事,他们是担心御驾食用不够,所以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些粮豆,并不是向百姓科派的。
距离洛阳城外三十里的接官亭,洛阳知府带着一大群官员前来迎驾。
朱慈烺眉头大皱,自己一行微服出巡,没想到这帮当官的鼻子比狗还灵,竟然发现了他们。
朱慈烺召来知府,言词说道:“皇家的一切出行,皆由内廷内帑解决,以后这些事情地方官不要再插手,更不准再让老百姓准备什么,行此等扰乱百姓之事!”
洛阳知府被批评的冷汗直冒,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保证以后这等事情绝不会再发生!
朱慈烺以身作则,每次外出巡行,力求避免扰民,历史上乾隆每次下江南,劳民伤财,花费甚巨,贪腐成风。
当官员拍马屁吹捧天武新政时,朱慈烺道:“朕治理国家没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将国家利益和民生放在第一位,真真切切地关心百姓的利益,仅此而已,你们代天牧守一方,同样应该如此,如此不失为一地父母!”
他的话,引起了众官的一众赞扬,一个个当场表态,一定恪守圣意。
朱慈烺无言,这种吹捧的官场作风,任何时代都不缺,怎么也杜绝不了。
不过只要他们能干实事,吹捧就吹捧吧,当官的说话也挺好听的。
。。。。。。
天武十年四月九日,大明远洋船队进入了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附近。
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大明船队如同一条巨龙,浩浩荡荡的行驶。
吴忠站在旗舰甲板上,看着身后的庞大舰队和眼前的茫茫大海,心中充满了兴奋。
经过十个月的航行,船队终于到欧罗巴了!
他清楚,此时此刻,自己创造了一段伟大的历程,可以比肩三宝太监的丰功伟业!
吴忠感到道:“感恩天武帝,给了咱家这个名垂千古的机会!”
这十个月来,吴忠的船队沿着郑和的路线,一一造访曾经大明船队到达过的古国。
只是时隔二百多年,早已物是人非,原本与大明交好的海外很国家,大多成了欧罗巴诸国的殖民地!
唯一不变的是,沿途海上的海盗没少。
大多数海盗心里还是有数的,他们看到大明船队船坚炮利,呼啦啦的来了上百艘,一个个很识相的敬礼让路。
即便再凶悍的海盗,平时的生意做的再大,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也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
这一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诸多精明强盗们都牢记在心。
但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弱智和头脑发热的人,有几艘破船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航母编队,可以横扫大海!
当大明船队经过印度洋时,有伙海盗不知是喝了假酒还是怎么回事,想袭击船队干一票大的。
结果他们刚摸黑靠近大明船队,就被警戒的舰队轰成了渣,连飘尸大海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了,大明船队也没讨好任何好处,这帮海盗连个藏宝图什么的都没有,整个就一伙穷逼,难怪不要命的铤而走险,打劫全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