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45部分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45部分

小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陛下将于八月初八日在午门举行献俘大典!》

    《皇明最强军——勇卫营诸将受到皇帝陛下封赏!》

    《论建奴的累累恶行!》

    《打黑除恶,共建和谐大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德庄火锅第十家分店将于六日在鸣玉坊开业!》

    在报纸最显眼的位置中,有一位笔名为“大明第一帅”的人,写了一篇名为《京城粮荒背后的阴谋——晋商勾结建奴始末》的文章,引起了京城百姓的轰动。

    人们这才理清楚前几天闹腾的沸沸汤汤的晋商卖国事件是怎么一回事,一时间民情汹汹,所有人开始纷纷痛斥汉奸的卖国行为,同时推翻了之前对皇太子的误解。

    朝廷为平息汹汹民情,在第二日就将八大晋商在京城的大管事,集体送到了西市开刀问斩了,陪伴他们的还有几名倒霉的官员,这件事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在西市行刑之时,百姓们纷纷怒骂着卖国汉奸,有人发出怒吼:“内贼人人得而诛之!”

    说着率先扔出一块砖头砸向范永山等人,也不知道扔到了哪个倒霉鬼的头上,顿时脑瓜子开了花,血流不止。

    “卖国奸商,恶贯满盈,死不足惜!”

    “卖国败类,应该凌迟处死,千刀万剐!”

    百姓们的怒骂之声,让跪了一地的奸商和官员们面如土色,只求痛快一死。

    午时三刻一到,监斩官早已迫不及待的扔下了令牌,催促刽子手速速行刑。

    当范永山等人的脑袋被砍下时,人人纷纷欢呼,感到非常解恨。

    当处置通敌晋商的圣旨到达了山西太原,山西八大晋商集体沉默了,虽然朝廷将罪责全部算在了京城的家族分支上,对他们并没有深究,但还是每家罚了十万两白银,当是管教不严的罚金。

    按照朱慈烺的意思,应该每家罚个一百万两银子,最少也得五十万两,可崇祯死活不肯,他担心整的太狠了晋商不买账怎么办?联合东南财团一起喷他怎么办?要是到了那一步,估计自己都能被喷成傻逼了!

    朝廷现在要对付京畿的建奴,完全腾不出手来办他们,若是八大晋商不鸟他,那不是打脸吗?皇权的权威也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在山西的八大晋商一直讨论后,最终还是老老实实的将罚金交了上来,按照目前大明的情况来看,虽然清军还在京畿一带扫荡,但中原的流贼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大明气数未尽,不值得他们现在与朝廷彻底撕破脸皮。

    御花园中,崇祯和朱慈烺二人吃着小菜正在高兴的闲聊,大明最有权势的二人组联合行动正式宣布取得圆满成功,二人都很开心,各自捞了不少好处。

    从八大晋商那共抄来了一百六十万石粮食,加上八家在京城的商铺等财产,受贿官员家中的财产,这一波下来少说价值一千万两白银,其中八百万两是粮食售卖后的价值。

    这笔财富最后分为了三份,崇祯內帑一份,户部一份,朱慈烺一份,不过明面上是两份,朱慈烺那份是自己让锦衣卫帮忙分的

    这件事就这么慢慢平息了下来,不过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和计划着,崇祯在等腾出手后,再慢慢撤换掉山西的将官们,顺便再搞几项经济上的政策,打压晋商,比如边口贸易物品限制等等。

    八大晋商则是继续花钱打通各种关系,同时加强了与关外建奴和东南财团之间的联系,暗中计划着什么。

 第九十二章 皇明时报

    《皇明时报》在八月四日正式发行了第一期,因为晋商的事情,又加了点新内容,因此发行日期比原定退迟了几日。

    第一期为五千份,价格一文钱一份,相对于晚清梁启超主笔的上海《时务报》十文钱一份,《皇明时报》不仅不赚钱,甚至还要亏本。

    朱慈烺并不打算用《皇明时报》赚钱,他想通过报纸来传播知识,开启民智,了解世界,宣传爱国思想,介绍科技知识等,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明百姓的思想。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历史等,全方面拓展,特别注重对北方满清和中原流寇的政治宣传。

    当然,朱慈烺也考虑到了大明的百姓目前文盲率太高,大多不识字的情况,于是在京师各地设立了上百个报亭,不仅负责售卖报纸,每天还专门有人读报。

    和当初在良乡城发布告示一个套路,只要识字的人张口读,就有钱赚,知识改变命运。

    在皇明时报发行的当天,各大街道的报亭周围都围满了人,读报的,听报的都有,一时间京城各处热闹不已。

    以往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诸多事情,却文辞高古,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一般百姓压根看不懂!

    《皇明时报》中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接地气,不仅士大夫们能欣赏,即使是稍微识字的工、农、商贾皆能看懂。

    《皇明时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人开始知道读报,成为《皇明时报》的忠实读者。

    皇明时报在发行的短短几日内,立即引起了京城各界人士的议论,有些文人纷纷好评称赞:

    “皇明时报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国政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有了这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

    在上次朱慈烺离开汉经厂后,史志东在短短两天内就找了十几个文人,这些都是比较落魄的举人,多为史志东的同期或者同乡,属于一个圈子的文人。

    史志东按照皇太子的要求,组成了皇明时报编辑部,第一期的内容就是他们这些人写的。

    在发行了第一期后,紧接着第二期和第三期也开始写稿,期间,朱慈烺视察了皇明时报的编辑部,让这些编辑受宠若惊。

    朱慈烺告诉他们,稿件内容大胆的写,只要不是反对朝廷、反人类的,都可以写,还可以面向读者大众征稿,只要写的好,就给稿费。

    朱慈烺最后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这些编辑干的好,以后统统封官进入体制内。

    说别的待遇都是扯,就最后一句最给力,顿时让皇明时报的编辑们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激动不已,更加卖力的为报纸新闻事业奉献青春了。

    史志东对这个差事非常的感兴趣,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史翰林,虽然只有三个字,却代表着他心中满满的翰林梦。

    其他编辑们借鉴于他,也纷纷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各种花里胡哨的笔名逐渐产生了。

    朱慈烺的不断加资,让汉经厂又扩大了数倍,各种印刷设备和工匠也新增了不少。

    同时,他将新太仓胡同中的八大汉奸的府第改成了皇明时报的编辑总部,又加资一万两银子增加印刷设备和招募工匠,正是成立皇明时报社。

    从第二期开始,皇明时报正式确认三天一期,每期一万份,受众地从京师拓展到通州、大兴、顺义等京师附近的地方。

    在第二期的时候,那个笔名为“大明第一帅”的人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揭秘陈姓户部员外郎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深渊》,朱慈烺想用这篇文章敲打敲打这些当官的,当官要收敛,不要自误。

    这篇文章涉及到朝廷官员,让很多人感到十分诧异,这报纸上敢写这么犯禁的东西,就不怕被锦衣卫请去喝茶,被朝廷查封吗?

    当皇明时报发出第三期的时候,人们才确信,这皇明时报背后肯定大佬,不然不会这么玩。

    很快就有人传出,说皇太子的仪仗曾出入过皇明时报编辑部,这个消息让很多人都释然了,难怪这皇明时报这么牛,什么都敢说,原来后面站着当朝太子。

    慢慢的,开始不断有人投稿,发表一些新奇见闻的文章,甚至有胆大的开始评论朝廷的一些政策。

    文人们见这些文章并没有受到朝廷的整治,于是开始有一些胆子大的人也在皇明时报上发表了自己的整治看法。

    而这些人没想到的事,不但没有追究,还能拿到那个叫什么稿费,一些文人就相继在皇明时报上发表文章。

    皇明时报上每天发表的内容种类越发的繁多,包括文学、天文、地理、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等各方面。

    朱慈烺担心编辑部的人不懂这些,直接把汤若望的《崇祯历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书每天摘抄部分发在皇明时报的科学版块。

    朱慈烺就是想通过报纸,潜移默化的使大明百姓有着对世界清醒的认知,不要固步自封,慢慢的改变其思想,引起一些人对科学产生兴趣。

    历史上明末的科技发展迅猛,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此时有《皇明时报》作为载体,让分散各地的他们有机会交流,互相印证启发,促进科学发展。

    《皇明时报》在北直隶地区的成功,让朱慈烺十分宽心,他开始着手在全国各地建立皇明时报分社,同时作为李廷表等锦衣卫在全国各地点的情报点,以报纸位掩护传播情报。

    朱慈烺又奏请崇祯皇帝,将皇明时报社并入礼部,成立礼部宣传清吏司,史志东担任正五品的郎中,负责管理皇明时报社,崇祯当即批准。

    报纸的作用,或许开始人们并不以为是,慢慢的,朝廷就会意识到它的强大,朱慈烺不可能一直将他攥在手中,那样只能引起别人的非议。

 第九十三章 献俘大典

    八月初八,天气晴朗,北京城午门前举行盛大的献俘大典。

    崇祯皇帝戴通天冠、穿绛紫纱袍,带着京中勋贵和文武百官登上了午门城楼。

    朱慈烺陪在崇祯身侧,同样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紫纱袍,这种通天冠服只有皇帝和皇太子在重大活动中才能穿的。

    内使监在午门城楼上设了一个御座,崇祯皇帝并没有坐,而是看向楼下的午门广场。

    此时的午门前早已摆好了阵势,午门广场有大量锦衣卫整齐有序地持刀站立,场面庄严肃穆。

    在午门的正门前排放着武器、盔甲、旗帜、首级、俘虏等五个部分的战利品,主要是从清军那缴获的,俘虏大多也是清军俘虏。

    流寇的俘虏只留下几个地位高的将领,其中闯王高迎祥特别的显眼,他的身体被大木架高高竖起,面朝北立在广场中央的献俘位置上。

    献俘位的北面是献俘将校位,站着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等有功之臣。

    献俘位的西边则站着刑部尚书冯英,献俘大典刑部的作用很大,俘虏需要他们去解决。

    “献俘开始!”

    在礼部官员的高呼声中,献俘大典正式开始,顿时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

    在礼部官员的指挥下,孙传庭、黄得功、孙应元三人上前几步,面向午门城楼上的崇祯皇帝拜了四拜,身后诸将跟随礼拜,然后退下,走到侍立的位置。

    随后礼赞奏凯乐,太常寺掌管音律的正八品协律郎,手拿指挥音乐演奏的旗帜,引导乐工走上奏乐位置,司乐跪着请求奏凯乐。

    协律郎举起指挥旗,鼓吹开始演奏,编奏乐曲,这操作和后世的音乐会没什么两样,都是音乐指挥拿着东西在那甩。

    音乐停止后,赞礼人宣读露布,宣读完毕后,再交付中书省颁布天下。

    这个时候,有将官引导所有满清俘虏跪在高迎祥身边的献俘位上,神情憔悴的高迎祥瞥了一眼身旁跪了一地的建奴,原本无精打采的眼神忽然有了一丝好奇。

    他从未见过建奴长什么样,此时一观,甚为惊奇,心中暗道:这什么玩意,辫子跟个老鼠尾巴一样。

    看押高迎祥的一个锦衣卫见了笑道:“闯王兄,对这些鞑子可是感到新鲜?”

    高迎祥轻哼了一声道:“长得人模狗样的,还以为多新鲜呢!”

    高迎祥几日前就被押到京城了,一直在关在锦衣卫的诏狱中,一些锦衣卫佩服他是条汉子,在其被凌迟处死之前一直好吃好喝的供着,高迎祥见他们平日对自己还算不错,因此才搭理了他一句。

    旁边一个懂得汉语的八旗甲喇章京,忽然转身恨恨的看向高迎祥,很是恼怒。

    高迎祥瞪了他一眼,道:“怎么,你不服?若是按照老子当年的脾气,你敢这么看我,老子早一刀剁了你这狗日的!”

    这名八旗甲喇章京在满洲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被高迎祥这一说,顿时大怒,站起身来想要扑上来殴打高迎祥。

    只是他刚站起身来,就被身边的几个锦衣卫一脚踹翻,按在地上了。

    高迎祥朝他啐了一团口水,道:“呸!狗鞑子!”

    这边的举动使得不少官员侧目,然而他们却是当做没看到,两个都是将死之人,吵吵个屁啊!

    不过还是有不少官员挺佩服高迎祥的,以往的献俘仪式,贼首到了午门前不是被吓尿了,就是在那大喊大叫的壮胆。

    这高迎祥却很淡定,还很配合,这样足以说明他的胆气,的确是个做大事的人。

    朱慈烺心中有些好笑,这两方原本是不可能见面的,因为他的存在才一起出现在献俘大典上,还杠了起来

    献俘大典在继续进行,这个时候,刑部尚书冯英道:“启奏陛下,陕西巡抚孙传庭献上贼首高迎祥,勇卫营副将黄得功献上奴贼俘虏二百人,交付刑官或是释罪、释缚,请陛下决断!”

    冯英上奏后就返回了原位,这句话其实也就走个流程,这些俘虏大多数都要被杀掉,除非皇帝想作秀,放几个地位低点的,发配边疆什么的。

    崇祯皇帝扫了一眼楼下的高迎祥和清军俘虏,眼中闪过厌恶的神情,他喝道:“全部押赴西市,高迎祥凌迟处死,余者奴贼皆斩!”

    高迎祥昂头看着城楼上的崇祯,眼中丝毫没有惧意,他忽然高声喊道:“崇祯!这一世老子败了,来世,老子要是还吃不饱,还得造你的反!哈哈哈哈!”

    高迎祥仰头大笑,让文武百官一阵侧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