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5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制定了系统的宗室分封制度,皇子封亲王,亲王子封郡王,郡王子封镇国将军恩泽广播,累世承袭,这是大明的根本。
不过,今天在朝的武大臣们,心中皆是有着一丝疑惑。
一般来说,皇子十岁就可以授予王爵了,最迟不过十五岁,然到了天武朝,自天武三年七月初一册封皇太子后,再也没有分封皇子。
随着几位皇子长大,十几年来内阁不知上了多少道奏本,提议册封皇子,可天武帝只是一句“知道了”就打发了众人,只是象征性的册封了两位年长的公主,一个是昭阳公主,一个是昭荣公主。
现在,听闻陛下要分封诸皇子,听意思还不止册封一两个,群臣有些想不明白了。
奉天殿上,吴忠展开一道长长的圣旨,高呼道:“。。。。。。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
“朕今有子七人,即位之初,已立长子和陛为皇太子,诸子之封,本待立功报赏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
“乃以十月十日封第二子和墿为汉王,第三和岱为齐王,第四子和墘为晋王,第五子和坤为秦王,第六子和垹为西王 第七子和垣为东王 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府官属及诸礼仪已有定制。。。。。。”
听得旨意 众臣晕乎乎的 就连只有八岁的六皇子和七皇子都封王了?
六皇子朱和垹是朱慈烺和葡萄牙公主凯瑟琳所出的中西合璧,一直长于宫中。
而七皇子朱和垣是朱慈烺和东瀛女王兴子所生的中日混血 这几年只入朝一次,又跟着东瀛女王回了东瀛省。
大臣们可以理解册封二位皇子“西王”和“东王”的意义 但这么小就册封 有点着急了吧!
想想二皇子十七岁了,才册封呢!
“奉天平乱,实为生民,法古建邦 用臻至治 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说完,吴忠收起长长的圣旨,命一众太监给跪伏金殿的诸位皇子送去御赐冠冕。
诸皇子齐声道:“儿臣叩谢父皇天恩!”
二皇子朱和墿内心激动,等了十七年 终于封王了,还是汉王爵位!
纵观历史封王 以国号为王爵,最为尊贵 大汉王朝的强大,自不用说!
封王大典结束后 内阁首辅杨廷麟松了一口气 圣上虽然册封了所有皇子 但没有给任何一个皇子封地!
按照大明以往的惯例,皇帝诸子封亲王,亲王冠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俟成年,建府就藩,世居京外,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汉王殿下今年十七岁,再过两个月就满十八了,不管是十五岁冠礼,还是十八岁大婚,都算是成年了,应该赐下封地。
但圣上旨意中丝毫没有提及汉王的封地,哪怕是海外就藩也没提到,这就有意思了。。。。。。
老谋深算的杨廷麟,已经隐隐看出了端倪,陛下这是准备提拔汉王,让他对抗太子。
随着太子党的势力日益增强,作为皇帝,即便再宠着太子,难免也要留一手好牌以防万一。
封王之后,朱慈烺又下旨对皇家秋狩中表现优异的勋贵子弟进行了褒奖,皆官升一级。
运气差死掉的两位勋贵子弟,朱慈烺则下旨抚慰其族,赐上好棺木厚葬。
表现差劲的,被下旨申饬,对其父罚俸告诫。
天武朝的勋贵大多是因为战功封爵,养了这么个贪生怕死的儿子,换谁都觉得脸上无光,天知道那几个被吓瘫的勋贵子弟在家会受到何种处罚。
此间册封,徐明武占的便宜最大,他一个研究员出身,本是五品院士,这荣升一级,就是从四品,按照军中职衔,等于是副旅帅。。。。。。
至此,徐二少终于深刻意识到了知识的力量!
还没等他高兴几天,宫中再度传出旨意,还是密旨,命他准备一下,年后正月十八,随驾出征西域!
同样得到密旨的,还有汉王朱和墿,秦国公之子孙致远,朝国公之子李尚勇,安辽公之子朱大能。。。。。。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昭阳公主朱芷薇也位列其中。
虽说是密旨,朝中的高层们都已知晓了这份名单,连太子朱和陛也知道。
朱慈烺之所以没有对外宣布,是防止泄露西域战事的进度,毕竟大明还没有正式对俄国和哈萨克汗国宣战。
即便大明在做准备,中军都督府和东军都督府的十万兵马已经集结,开始陆续秘密向准噶尔进军,但大明就是不宣战!
打了这么多年仗,遇到这么多对手,朱慈烺的老毛病依旧不改,他就喜欢准备好了,开始拔剑的时候,再告知对方:我们开战吧!
什么?你们还没准备好?
怎么可能!你们不是早就准备好了吗?不行,这仗必须打!赶紧出招吧!
。。。。。。
十月十八日,朱慈烺命太子朱和陛每日早晚入乾清宫,面授机要,为接下来的监国做准备。
伊犁,沙俄军队驻地。
九月上旬,大明使臣周培公抵达伊犁后,与俄国全权代表哈巴罗夫开始了相互扯皮谈判。
双方一连聊了四五天,在哈巴罗夫不耐烦之时,周培公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双方一直扯皮到了十月份,周培公实在忽悠不下去,眼看俄国人就要大举用兵,企图深入吐鲁番,急得是寝食难安。
就在他黔驴技穷之际,随行的赞画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是兹事体大,他做不了主,要将卖国草案呈报朝廷。
周培公一听是割地赔款的馊主意,吓得疯狂摇头,在赞画的耐心开导下,这才苦着脸答应一试。
哈巴罗夫一听大明要放弃准噶尔,割让伊犁河谷给俄国,还要赔偿俄军五百万两银圆,立时喜上眉梢,信以为真。
为防万一,哈巴罗夫限期大明在三个月内签订条约,否则他们就要动兵了!
周培公连忙点头答应下来,脸上露出了一片轻松之色,心道不管怎么说,能拖到明年开春,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俄国人真好骗啊!
然而仅仅数天,坏消息来了,沙皇的全权代表、俄军主帅季诺维耶夫来了,这位独断专行的主帅听说此事后,直接解除了哈巴罗夫的所有职务,大骂其愚蠢。
在季诺维耶夫印象中,大明怎么会割地赔款,这分明就是使诈!
当哈巴罗夫提出抗议时,季诺维耶夫毫不客气把哈巴罗夫痛打了一顿,并派人把他押送莫斯科,还没收了他的全部财物。
干完了这一票,季诺维耶夫下令驻守伊犁的大军急行军北上,因为他已经得到消息,大明的征北都护府正移师阿尔泰乌梁海!
他必须赶在鄂毕河与叶尼塞河解冻之前,渡河阻击这部明军,使得整个准噶尔处于沙俄的掌控之中!
第1094章 征缅困境
自九月临危受命出任征缅主帅,徐青山威风凛凛的带着十八名御林军及一众太医,乘飞剪船火速赶往前线,接任李定国。
好在李定国生命力旺盛,没有早早撒手人寰,前线明军军心还算平稳。
在七八名太医的抢救下,李定国好歹缓过气来,被送往京师医治。
此次前线临阵换帅,换的不仅仅是徐青山一人,与他搭配的班底也是精锐尽出,赞画长是云南巡抚王夫之,副将军是女将军秦良玉之子马祥麟,人称“赵子龙”、“小马超”,常单骑冲阵,取敌将首级!
加上原本就打了三次战役的黔国公沐天波,李定国长子李溥兴等名将,大明这次可谓是志在必得,踏平缅甸!
大军南下征缅时,躲在缅甸一户农家的沐天波与徐明德欣然归队。
趁着与李定国交接任务那几天,徐青山命夜不收四处打探消息,同时召开军事会议,和沐天波、马祥麟以及随行的赞画们商讨这次征缅甸的作战计划。
据夜不收回报,在大军第一次入缅之时,帮助过明军的大山土司下落不明,大山土司的地盘已经被缅军洗劫一空,村寨都被焚毁,这让徐青山等人预感很不好,这些境外的土司很可能已经倒戈了。
这次军事会议的决定非常慎重,徐青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兵分两路,水路并进!
与李定国先前的路线不同,他的提议进军路线是一路直接从缅甸西北的勐养、孟拱出发南下,这片区域距离缅甸国都东吁最远,缅王的势力最弱。
缅军想坚壁清野,难度很大,明军给养被切断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同时,徐青山计划在戛鸠江附近造船,然后顺江而下,控制住整个江面和另一路大军直接从水路夹击老官屯。
另一路明军可一路南下,从陆路绕到老官屯背后,水陆夹击,拔取这个缅军最重要的防御工事,然后再直捣缅甸国都东吁!
这个战略计划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认同,因为上一次征缅 明军孤军深入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官屯没拿下 加上从木邦一路南下的路上,各地土司基本还受到缅王牵制 缅军很容易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一旦断粮和补给线被切断 明军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徐青山选择从缅甸西北进军,很好的避免了问题 当地土司远离缅王,靠近大明 补给线和行军上 要安全的多。
由此可见,徐青山为这次出征做了充足的功课。
然而有一个熟悉缅甸事务的南军都督府官员向他提议,言说若想平定缅甸拿下贼都东吁,必须有五万大军才行!
有李定国的前车之鉴 徐青山不敢托大 从南军都督府调了一万人马,凑了两万人,又调派了海军两千人。
徐青山希望他们能在伊洛瓦底江上大显身手,攻陷缅军水上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也是缅甸境内最大的木栅营寨老官屯!
对于他来说 打个缅甸,即便是缅甸历史上最强势的东吁王朝 这两万多人足够了,这还是他看在有英吉利军队插手的面子上。
若是出动五万人马 就算是赢了,也是脸上无光 没有逼格。
九月十六日 徐青山接任主帅的第三天 便下令出兵缅甸。
他自领西路明军,副将军马祥麟随军协助,出万仞关走戛鸠,意图进入缅甸西北部后再南下,以求出其不意的在老官屯前方的重镇新街出现,打缅军一个措手不及。
东路明军则由沐天波统领,出铜壁关后直接路上攻下暮蛮缅甸八莫,乘坐打造好的战船直接攻取新街,然后和徐青山大军汇合,直接拿下老官屯。
众将觉得如此仓促出兵,恐军心不稳,王夫之建议等九月的雨季过后再出兵。
徐青山直接否决了这条提议,作为兵部侍郎,后补军机大臣,他认真办事起来基本能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且调集各方资源协调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徐青山深知朝廷要在开春向西域用兵,战事远比征缅的阵仗要大,耗资无数,且路途遥远,天知道要打多久。
因此,征缅之战绝不能拖延!
哪怕是拖上一天,朝廷就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难堪大任!
更重要的是,两线作战,对后勤的消耗不止是两倍这么简单,四五倍都是有可能的。
于公于私,这场仗不能墨迹!
历史就是这样,你觉得奇怪和不合理,但他就是发生了。
然而,当明军重新踏足缅甸境内时,徐青山发现这小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甚至是很难打!
难打的并不是缅军,而是环境!
徐青山实在是太低估中南半岛的雨季了,明军刚出万仞关,天气就开始变化了。。。。。
空气中到处是湿气,一股混合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吹过的风都是闷热的,将士们行军走了几里路,全身就粘透了。
这里的鬼天气,不讲武德,说变就变,突然间就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使得脚下的路面马上变成泥泞的烂路,烂到无法形容。
明军马匹拖着干粮和帐篷,艰难地行在山间小道上,马儿一不小心踏入稀泥中滑到,拉都来不及拉住,整匹马带着背上的所有辎重滚落山下
这种情况在明军行军途中时常发生,徐青山没有料到缅甸的烂路会这么难走,比日本的山路还难走!
更可怕的是,天气忽晴忽雨,刚刚还被大雨淋湿瑟瑟发抖,突然又被暴晒。
夜晚不能在山地小路上扎营,只能在路边休息,士兵们经常是上半身淋着雨,下半身还踩在水塘泥地里。
时间一久,很多士兵开始感冒、拉肚子,士兵和马匹病死的数量开始逐渐上升,非战斗减员严重。
如不是明军中的医疗体系完整,换做别国普通军队,只怕能减员过半。
徐青山的西路军尚且如此,沐天波的东路军行军更加艰苦。
换做以前,东路军走的是最近的一条道,很快就能抵达目的地,但偏偏遇到绵绵细雨,简直倒霉透顶。
先是在直峒河的时候过桥,因下雨桥面很滑,没办法带马匹走过去,明军只能用战马来渡河。
然而水流湍急,很多马匹差点淹死,好容易渡河了,第二天又遇见了倾盆大雨,骡马踩踏在像稀汤一样的泥地上,缓慢通过狭窄得山间小道。
这些小道坡度很大,下坡时有的马匹打滑,一直滑了数十丈远才停止,运气不好的直接就滑出路道,摔向怪石嶙峋的乱石丘陵上去。。。。。。
走在树木丛林中的明军士兵更难受,一不小心走过去身上就会被刮出一道口子,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就会在雨林里感染,然后吸引水蛭。
有的路段,上面巨藤交错,士兵们只能将身体贴着马背缓缓骑过去,还得握紧手中的缰绳,不让马匹走得过快,以免刮伤自己。
更严重的是,先期抵达造船的一营人马,营总已经死于疟疾了
第1095章 一切都好起来了
中南半岛几乎都是山地丛林为主的地理环境,对明军补给路线和行军造成很大困扰。
当徐青山大军一路艰辛抵达戛鸠的时候,驻守的缅军早就逃走了,不但撤走了,还抢走了所有的粮饷储备,牲畜人员,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
事实上,这是缅军惯用的战术之一,明军每到一个地方,缅军就会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