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5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暹罗每次给皇帝进贡二百斤,皇后一百斤,礼部皆有备案。
万历年间,尼德兰人通过台湾把北美印第安人的烟斗,连同烟叶传入了大明,大明开始有吸烟者,连万历皇帝都用过,用乌香配制丹药,并起名叫“福寿膏”。
当时,乌香价格等同黄金,普通人根本抽不起!
太子朱和陛心情复杂,不敢多吸,抽了两口便赶紧灭掉了。
他知道,这东西现在是违禁品,还是他皇爷爷崇祯帝下旨禁掉的。
万历朝后,烟草由吕宋、安南、朝鲜三条路线传入大明,最初被当作草药而流行于军队中,为受伤的士兵减少痛苦。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烟瘾”在军中蔓延,并传到了民间,还在民间掀起了一首童谣:“天下兵起,遍地皆烟”。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永乐皇帝朱棣的后人,都是燕王后裔,北京城又被称为“燕京”,“烟”字谐音“燕”,“吃烟”就是“吃燕”,象征着吃掉燕王之后、攻破燕京的意思。
这首童谣,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他两度下诏,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官府机构内吸烟,私藏或出售烟草者,有概率被处死。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展开禁烟,崇祯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提出禁烟的皇帝。
同样的,大明的老对手满清,并非历史上在清末才开始流行抽鸦片,在清初的皇太极时期,也极为流行。
大明关内的“烟瘾”也传播到了满洲境内,八旗子弟纷纷效仿明人吸烟,“瘾君子”遍布军营内外。
这样的势头让满洲的领导者皇太极大为着急,他在崇祯下诏禁烟的同一年,命令后金户部也发布了一条禁烟告示。
明规定不许栽种、买卖、吃食烟草,违者重罚。
告示发表两个月内,后金刑部审理的涉烟案件高达六十余起,被处罚者数百人,短时间内起到了一定效果。
然而,皇太极的禁令难以抵挡八旗子弟吸烟的热情,不久之后,后金朝廷就主动撤销禁烟令,允许民众自种自吸,只要不去朝鲜购买即可。
不管大明还是后金,当时民众吸食的,大多是普通烟草,夹杂着一些鸦片,因为他们抽不起纯正的鸦片。。。。。。。
自从禁烟后,有奸商就将烟草换成了纯正的鸦片,以至上瘾的人越来越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崇祯和皇太极,皆是看到了这种情况,不得不放任普通烟草的销售。
心情舒爽了一阵,太子心中又后悔了,悔不该尝试此物。
现在好了,整日提心吊胆的,生怕他人发现,被父皇母后知晓。
正在此时,殿外传来太监的喊声:“殿下,陛下传召!”
说着,便打开殿门进来。
太子闻听,吓得连忙将身边的烟杆扔到一边,女官火速收拾。
被传旨太监吓到了,太子心中怒火上窜,走过去冲着进殿的太监就是两个大耳光,并喝道:“谁让你进来的!”
传旨太监挨了打,却不敢叫屈,只是垂首道:“陛下传召太子殿下,乾清宫见驾,是奴婢莽撞了,太子殿下打的好,打的妙。。。。。。”
老太监还在啰啰嗦嗦地说,太子忍不住了,冲着他喝道:“还不快滚!”
“是。。。。。。”
太子朱和陛揣着一肚子不痛快,进入暖阁换了身衣服,磨磨蹭蹭的洗漱了一番,这才赶往乾清宫。
一路上,他疾步而行,不敢稍加停顿。
朱和陛知道,父皇对对皇子们的要求非常严厉,从他们上学开始,就不准迟误。
刚才消灭“犯罪证据”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去晚了一步,定然少不了一顿训斥。
朱和陛来到乾清宫时,殿前肃穆寂静,几个太监正在廊沿下洒扫。
太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轻手轻脚地躬身进殿,见父皇坐在御座上,神情严肃。
户部尚书李岩、工部尚书杨万里、都察院的韩诚科正在奏事,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御史官员,垂首汇报着山东灾情。
太子不敢打扰,默默地行礼之后,退下来站在一边。
朱慈烺听完奏报,对内阁几位大臣道:“下面出了这等事情,实在是朕登基以来闻所未闻之丑闻!朝廷救济长山县的两万石粮食,只有一万石分给百姓了,竟有半数被各级官吏侵吞了!”
“朕是真没想到,我大明一些地方的吏治败坏如此!长此下去,百姓可怎么活?大明是不是又要出一个李自成、张献忠?是不是又要等流贼汇聚,再把皇陵再挖一遍?”
太子在一边听着,见父皇动了气,也不敢多嘴。
却听户部尚书李岩说:“陛下不必为此生气劳神,御史刚才所奏,只是长山县一地的见闻,何至于到处皆是如此呢?”
韩诚科接过话茬:“据巡查御史所言,山东的情况确实令人触目惊心,那长山知县也太没有王法了!依臣之见,都察院今天就下,派御史常驻山东,好好地查一查,该办的办他一批!”
当年进京告御状的韩举人,这些年铁面无私地办了几个大案子,当上了都察院院长,现在牛逼了,动不动就要办人,还是按批来。
户部尚书一向谨慎,听韩黑脸这样说,他不得不表态了:“眼下赈灾抚民为主,不宜大动干戈整肃官场,当然了,找几个典型杀鸡儆猴,还是很有必要的。”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说:“嗯,你们说得有道理,朕看赈济一下灾民还是应该的,山东之地,民风刁悍,赈济救灾马虎不得,万一出了乱子,激出更大的民变,还得派兵平定,花钱用粮就更多了。”
“韩诚科,朕任命你为钦差,专管河南、山东两省灾情,你受点累,明天就去内阁报道办差去吧!”
“臣遵旨!”
韩诚科忙答应一声,信誓旦旦道:“半年之内,臣如不把两省灾情彻底治理完毕,请陛下治臣欺君之罪!”
“韩卿忠心可嘉,朕等你的好消息!”
朱慈烺扫视了一眼在场的人说:“好了,你们都下去吧,太子留下。”
太子朱和陛身躯一震,不由得开始紧张起来。
第1191章 父子谈话
待众臣离开后,太子战战兢兢地来到朱慈烺面前:“父皇宣儿臣,不知有何训示?”
朱慈烺从吴忠手中接过一页账单,平静地道:“长山县的事,听说了吗?”
太子点头道:“儿臣听说了。”
面对英明神武的父亲,他不敢有所隐瞒,将派遣李征前往山东调查灾情的事情,一五一十的交待了出来。
朱慈烺微微点头,对太子的实诚还算满意,又道:“去岁朝廷赈灾两省一共调拨了多少钱粮?”
“回父皇,去岁朝廷一共调拨了银圆一百五十万,粮二百八十万石。”太子回道。
朱慈烺继续问话:“今岁呢?”
太子答:“今岁一季,已调拨了银圆三十万,粮二百四十万石。”
朱慈烺从御座上站起了,负手踱步起来:“今岁一季的拨粮,比五岁一年的相差无几,是什么原因?”
太子不暇思索道:“去岁因为西北战事,全国粮食吃紧,朝廷赈灾力度有限,儿臣下旨从海外调拨收购,又以高价收购了本土一些大地主家的存粮,这才使得年后朝廷存粮有所富余。”
面对朱慈烺的考较,太子应对如流,显然是真的认真做事了。
“监国的差事,你办的不错,特别对战事和灾情的处理,没有让朕失望!”
朱慈烺突然站住了,慢慢盯着太子,凌厉的眼神渐渐柔了下来:“是不是监国期间,压力太大身体遭不住了?”
从他亲征回朝告太庙时,太子晕倒,这些天来太子的精神状态一直不佳,朱慈烺都看在眼里。
闻言,太子十分警觉,像是小学生偷偷抽烟被发现了一眼,眼神躲闪,心跳加速,有些手足无措,连说话都不利索了。
“儿臣。。。。。。儿臣很好,谢父皇关心。”
朱慈烺目光微缩,从这些年的父子交往判断,太子在说谎。
沉默了片刻,朱慈烺转移了话题,以拉家常的方式接着谈话,太子的紧张情绪渐渐得到缓解。
就在气氛渐趋融洽时,朱慈烺突然变换了脸色,以严肃的口气问太子:“你觉得杨廷麟此人如何?”
太子马上说道:“杨太师主管朝廷政事二十余载,与父皇一同开创了天武盛世,有大功于国。”
朱慈烺接着问:“就这些?”
快速思索了一下,太子道:“儿臣年幼时,父皇曾给儿臣讲过曹操的故事,说了权臣乱政的道理,当一个臣子的权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心生不臣之心。。。。。。”
“杨太师执掌内阁二十余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虽一心为公,但难免会有小人坏其名声,如那长山知县。”
太子顿了顿,继续道:“儿臣以为,太师已年近七旬,正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不能再因这些飞来之祸而忙的心力交瘁,甚至伤了与父皇的君臣之义。”
太子从头到尾都没说杨廷麟有罪,但想让杨廷麟辞官归隐的意思很明显,可以说是毫不掩饰。
朱慈烺呵呵一笑,心中暗道:朕这个儿子,不喜欢耍阴谋诡计,起码不在他老子面前耍!
朱慈烺的脸色这才好看了点,接着抛出了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如果换掉杨廷麟,你觉得谁能做内阁首辅?”
“首辅更换,得父皇决定。”
太子回答的很理智。
这种国家最高级的人事变动,岂能让旁人决定?老头子这是挖坑情人跳呀!
朱慈烺又道:“你觉得杨士聪如何?”
太子内心咚的一声,这又是一个坑,父皇明知杨士聪与东宫走的近,此时提出,肯定是在试探他。
太子现在才明白,这次父子谈话异常凶险,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失了圣心。
他马上回答道:“杨阁老跟随父皇二十余载,论资历,他仅次于太师,能力也尚可,只是。。。。。。”
“说下去。”朱慈烺道。
太子道:“俗话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杨阁老的器量,似乎欠缺了一些。”
朱慈烺再次重新打量着自己的儿子,那眼神似要把太子倒过来看。
考验远远没有结束,他接着问道:“鸿胪寺卿方以智如何?”
方以智是当年的金陵四公子之首,也是永王和定王的老师,干过浙江巡抚,其父方孔照是前内阁次辅、工部尚书,方以智又是国舅爷徐大鲲的岳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方家在江南一带,可谓是豪门望族,不属于“二杨”的任何一派。
因皇后徐家的关系,朱慈烺怀疑方以智暗中加入了太子党,所以将他提了出来,潼关太子的态度以此判断。
太子朱和陛见招拆招,回答道:“方阁老为人豪放潇洒,喜著书立作,讲学宏道,交朋纳友,不适合为内阁首辅。”
“那你觉得谁适合当这内阁首辅?”朱慈烺冷不丁的又问了一遍。
太子躬身回道:“儿臣能力浅薄,不敢推荐。”
朱慈烺认真的看了太子一眼,这小子在政治上越发的成熟了。
重新坐回御座,朱慈烺风轻云淡道:“老二的事,你怎么办?”
汉王手下几员大将被抓,朱和墿本人也被幽禁王府,不得出府一步,朝廷内外上下皆知,很多人甚至把这“功劳”归功于太子朱和陛,称太子党出手整治汉王了。
太子想了一会儿,道:“父皇,儿臣觉得,二弟没错,也不知是哪个别有用心的人乱举报,意图挑拨我与二弟的兄弟之情!”
“你觉得这是诬陷?”朱慈烺目光炯炯道。
太子摇头道:“儿臣不敢确定,此事应交由军法部调查核实,不过。。。。。儿臣相信二弟的品性,他是无辜的!”
朱慈烺微微点头:“既然如此,你去一趟汉王府,将你的这些想法,告诉你二弟,让他不要担心。”
“儿臣领旨。”
朱慈烺挥了挥手道:“去吧!”
“儿臣告退!”
太子晕晕糊糊地出了乾清宫,他没料到汉王的这场泼天大祸,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被父皇放过了。
他更没想到,父皇真的有换相的打算了!
至于人选,不是杨士聪,就是方以智!
乾清宫内,寂静如夜,朱慈烺斜躺在御座上,吴忠站立身旁,二人皆是沉默不语。
刚刚吴忠告诉他,太子身上味道不对,似乎有乌香的味道。
吴忠掌管皇家宝库多年,各国每年上贡的东西无不经由他手,每年几百斤的量,更是想忘也忘不掉。
皇室的这些乌香,大多都交给了太医院,作为医学麻醉药物,太子竟然使用这种东西,怎能不让人怀疑?
安静了片刻,朱慈烺对吴忠道:“你亲自去一趟太医院,问一下太子的病情,若是没有问题,再让王震派个得力之人,前往东宫暗查。”
。。。。。。
第1192章 帝王权谋
黄河决口,说到底是朝廷治河不利。
河道流沙逐年淤积,河道衙门与地方官府未按时清理,以至黄河决口肆虐,淹没百万良田。
当初,闯贼被灭,北方百业待兴,大家为了这些良田,可是日日夜夜的清理浇灌。
看着那滔滔黄河之水没着一个个的村庄,听着灾民们那一声声凄惨的哭喊,杨廷麟心都碎了。
事后,天武皇帝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处置了几个当地的知府和知县。
现在,山东济南府竟又因此爆发了起义,祸首还是他的亲家,这让一向自命为“爱民清官”的杨廷麟,无地自容。
于是,一夜之间,杨廷麟的头发花白了大半。
今日,他如常入宫觐见,一踏入乾清宫,立时叩头出血,失声痛哭,请求陛下杀了他,以谢万民。
朱慈烺走下御座,亲自将杨廷麟扶起,和声道:“太师,你这样做成何体统?黄河决口,朕不怪罪你,再说,大明在你的打理下,连年丰收,赈济灾民的钱粮有的是,你何苦这样自寻其辱呢?”
杨廷麟老泪纵横:“陛下,愈是如此信赖臣子,臣愈是觉得有负圣恩,大明的百姓,原本丰衣足食,眼下两省的百姓却遭了灾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