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第6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紫禁城银装素裹,殿脊上、墙脊上、满地厚厚的雪,在阳光的反射下,刺的让人睁不开眼。
同时,太上皇的丧事还在持续,一些大殿内外一片白。
东宫春和殿的宫院的中间陛道上,雪早被铲扫得干干净净,陛道两边三步一个,站满了宫人侍从,有些举着长条形的白幡旗,有些举着串在一起的白色宫灯,鸦雀无声。
太子朱和陛麻衣孝服,蓄着八字须,负手在石阶上缓缓走动。
陛道那端,一乘四人抬的暖轿立刻向这边加快了步伐。
暖轿在殿门外石阶下停了,两名侍从掀开了轿帘,首辅杨士聪慢腾腾的出来了,见太子亲迎,慌忙躬身行礼:“老臣见过太子殿下!”
当然,杨士聪知道,太子不是专门迎接他。
太子仍在孝中,他平时得看着太上皇的梓棺,吃住在那,能抽空回东宫与自己见面,实属不易,若是进屋休息,那就不太像话了。
“杨相免礼!”太子微微点头,伸手虚扶,示意杨士聪进殿说话。
杨士聪了然,以商议国事为由进了殿。
大殿里破例用檀香木烧了四大盆明火,又添了两个香鼎,里面也用檀香烧着明火,而且窗户都关了。
满殿飘香,温暖如春,朱和陛坐在蒲团上,脸上难得挤出一丝微笑。
杨士聪抿了口茶,低声道:“殿下可知,陛下在回京途中,清空了周边的村庄?”
有了电报,朱慈烺从第一时间收到京城消息,京城同样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皇帝御驾抵达伊犁的消息。
太子朱和陛和内阁首辅杨士聪,派礼部侍郎周培公连夜前往西京迎驾。
然而,他从头到尾都没见到皇帝,汉王朱和墿给出的理由是:西北近日沙尘暴频繁,村民需要迁徙!
朱和陛眯着眼睛,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颇为怀疑地确认道:“你是说父皇的御驾落脚,沿线的村庄都被清空了?村民都必须迁移到三十里之外,然后御驾过去了再迁回来?”
杨士聪笑道:“臣派周培公去迎驾时,正是如此。”
朱和陛“哦”了一声,疑惑道:“即便为保证皇帝陛下的御驾安全,采取一定的安保措施,为什么要如此严格,清空周围三十里内的村庄呢?”
“是啊,陛下自登极以来,三十年间多次出巡,从不扰民,这次确实大大的反常啊!”杨士聪言道。
顿了顿,他忽然笑道:“秦王殿下给出的理由更可笑,说什么担心沿途老百姓卧轨、或者拦火车告御状。”
“卧轨?拦火车告御状?”
太子朱和陛也是笑了,五弟这什么脑子,父皇会怕这种事?他喜欢着呢!
越是这种荒唐的理由,越是漏洞百出,很快,朱和陛眼睛一亮,想到了某种可能:“莫非。。。。。。。。”
二人对视了一眼,皆看出了对方眼中的答案:皇帝病重!
早就听闻皇帝陛下西征染病,汉王和秦王如此折腾,是怕泄露消息?
想到这里,朱和陛的内心陡然紧张了起来,思绪纷乱。
“殿下,眼下局势不明,万一陛下病重,汉王等人在身边,又有军马。。。。。。。臣还是建议将安南的人马调入京师,以防生变!”
耳边传来杨士聪坚定的声音,朱和陛回过神来,没有立即回应。
他的人马主要是南军都督府的兵力,即便是从印度调兵往安南,也都是在南军都督府的管辖范围内,太子节制南府所有军队,在防区内调动人马属正常行为,别人说不得什么。
若是将南府兵马调往京师,那问题就大了!
可眼下局势,万一父皇不行了,此时手握大军回京的汉王老弟吆喝一声,学了李世民。。。。。。。
自古以来,从来都是握有实权的人说了算,皇位的诱惑,是常人无法理解!
况且,大明可是有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外的藩王造反成功者燕王朱棣!
杨士聪提高了声调,沉声道:“殿下,万事需做好万全之备,不可迟疑啊!”
短暂的平静后,太子看着杨士聪,认真地道:“杨相,一切等父皇回来再说吧,孤先去忙皇爷爷的事了。”
说着,他起身而去。
这一刻,太子朱和陛不再是个新入政治的小白,而是一个执掌东南亚数年的国主,保持了足够的警醒。
皇位是有足够的诱惑力,他也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尴尬地位,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爹不是凡人,即便是传闻那边病重,也会把事情安排好的,自己绝不可贸然而动!
至于杨士聪,他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作所为既为了太子党,也为了他杨家的未来。
皇帝一回京,继续执行官员任期制,那些赖在同一官职十来年的老东西,还有地方总督,一个个都要腾出位置回家养老,他们如何不急?
这一刀切,得罪的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武都有!
若是放在以前,有人跳出来造反朱和陛都信!
。。。。。。。
正月初四,大明立国第三百零八年国庆日,迎神接神大吉之日,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天武皇帝的御驾缓缓驶入了南京城。
按照朱慈烺的事先传来的旨意,太上皇丧期,武百官及京师百姓不得大张旗鼓的焚香迎驾。
因此,御驾简简单单的驶入了紫禁城,朱慈烺连太子和百官都没见,第一时间着麻衣孝服前去太上皇的灵堂。
灵堂设在大善殿正殿,殿内素幔白帏,香烟缭绕,高悬白纸裱糊的灯笼,十分庄重肃穆,中间高高拱奉着太上皇的牌位。
朱慈烺凄凄惶惶地踏进大善殿,整个殿内一片愁云惨雾,不时传来王承恩等几个老太监的嘶哑哭声。
太子等在京的诸皇子也都着白衣跪在梓宫旁垂首,见皇帝驾临,众人泣声山呼万岁。
太上皇驾崩九个月,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了皇帝!
第1216章 庙号
皇帝下葬与普通人是不同的,普通人死之后会被家人放在灵堂中停放三天之后入土。
而皇帝的遗体要存放的时间久一些,要存放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才可以抬棺入陵。
存放那么长的时间,皇家自然有着防腐的措施。
古代虽然比较落后,但古人却凭借着自己聪明的才智,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实践出来。
太上皇的遗体,首先由混堂司对整个身体进行仔细的清理,这是特别复杂的一个过程,就连耳朵脚趾甚至是手指甲都要处理的非常的干净。
其次,在太上皇的身上去涂满一些白酒,杀菌防止细菌侵入。
这一过程十分专业,普通人难以做到。
混堂司的专业人员完成工作后,会给太上皇穿好衣服,佩戴上一些饰品,还会在梓宫皇帝的棺材中放许多中草药以及一些香草,让棺材中充满香气,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遗体发生腐烂的现象。
最后会挑选好一颗极品夜明珠,又或者是珍珠放在太上皇的口中。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皇帝口含夜明珠,贵族口含玉蝉,这是古老的丧葬习俗,当然还有其他意义。
将珍珠或者是夜明珠拿出来的话,尸体就会发生腐败,那就是扯淡了。
真正的防腐技术,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最常见的冰镇,在遗体旁边放上许多冰块,以此达到腐烂过程变慢的效果。
最后一个步骤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那就是对棺材进行封棺,防止空气进入到棺材中。
如果要是有空气进入,那么尸体就不会有着那么久的储藏的能力了,在封棺的时候,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一些木炭。
而这一过程是特别的复杂的,从准备到最后完成,大约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够顺利地完成。
这些步骤都做得非常的好的话,将遗体放置几个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历史上康熙的奶奶孝庄,因被多尔衮睡过,身份定位尴尬,遗体放在宫里三十七年没下葬,直到雍正登基后才入了土。
朱慈烺站在梓宫前,精神状态极差,不时剧烈咳嗽几声。
众人偷偷看去,有担忧的,有意外的,还有心中盘算着的,所有人都清楚,这一趟出去,皇帝的身子骨似乎真的不行了。。。。。。。
想想也是,西征一路上环境那么恶劣,连常年四处征讨的将士都受不了,养尊处优的皇帝这一去就是三年,实在是拼了老命干事业啊!
朱慈烺只在大善殿呆了一刻钟便回了乾清宫,命太子代为灵前尽孝。
接下来便要进行国葬,还有议定太上皇庙号之事,崇祯只是年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最初谥号有着盖棺定论的功用,由于后面皇帝的谥号字数膨胀,孝子贤孙们又都给父祖美谥,一个劲的夸,故而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既是盖棺论定,庙号自然十分讲究,如太祖和高祖,一般指开国皇帝的庙号。
烈祖,同样是王朝开创者或复兴国家的君主,但与太祖、高祖相比,烈祖开创的基业有限,仅能割据一方,如南唐烈祖李昪,昭烈帝刘备也算。
世祖,一般作为新时代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人物的特定庙号,大抵上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却开创了新时代。
世宗,暗喻世系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如嘉靖皇帝。
高宗,代表着功过参半,历史的所有高宗,基本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仁宗,性格宽厚仁慈之人,如朱棣长子明仁宗朱高炽。
孝宗,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才配享有的庙号,如正德皇帝的父亲。
穆宗,都是短命君主。。。。。。
乾清宫中,朱慈烺认真翻阅着奏本。
内阁为崇祯皇帝拟庙号为德宗,礼部拟庙号为玄宗。。。。。。。
朱慈烺的脸瞬间拉了下来,何为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之君!
德宗与英宗有的一比,都是不好的庙号。
至于礼部提上来的玄宗,就更扯淡了!
玄宗和神宗,这些庙号名褒实贬,在位皇帝多好玄虚,与国事无益。
崇祯能力是不行,但他什么时候好玄虚了?
历史上的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隆武帝上位后,又改庙号为威宗。
当然,这些是崇祯国破自缢后的庙号,很客观地反映了崇祯悲剧性的一生。
但现在大明正统依旧,崇祯未自缢,自然不能再用怀宗、思宗、威宗等庙号。
朱慈烺将两道奏本扔到一边,直接否决了德宗与玄宗的庙号。
他思索片刻,提朱笔在宣纸上写下两个鲜艳有力的打字:肃宗!
肃宗,性格严谨、为人严厉刚强,有中兴意愿却未能成功,有心无力。
当天下午,内阁的奏本就递上来了,确定了崇祯的庙号为肃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奋武敦仁懋孝襄皇帝。
与此同时,礼部也提交了国葬的流程,准备入土仪式。
崇祯的皇陵位于神烈山,这是朱慈烺登基后早早定下修建的,名为“思陵”。
因为在此之前,崇祯并没有在北京天寿山给自己预建陵寝,当时国事艰难,一拖再多,直到崇祯十三年才开始选地动工,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的皇陵也没建多少。
历史上所谓崇祯的思陵,不过是田贵妃的陵墓,规制与帝陵差距很大,清朝时一些知识分子不称其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正月初六,朱慈烺摆驾神烈山巡视了思陵,同时,他也视察了自己的皇陵。
早在天武二十年,朱慈烺第一次御驾亲征西域时,礼部就开始选地大建皇陵了。
如今修了十年,还在动工中,看起来工程颇为浩大,传闻内中采用了诸多“高科技”。
第1217章 驸马回京
四季轮回,草木荣枯,西落的太阳斜照在正阳门巍峨的城楼上,反射出耀人眼目的光芒。
二月初八下午酉时,南京正阳门前的官兵开始疏散进出人等,几名礼部官员在这里迎候。
按规制,正阳门作为京师正门,一般情况都是对外开放,任人出入。
只有遇到皇室仪仗和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进出时,才会临时戒严,禁止其他人出入,待仪仗或官驾过去后才解禁。
远处一团烟尘渐驰渐近,徐明武的亲兵队长高大上领着四骑在前开道,后面马队成群,数百骑护着几辆宽敞的豪华马车快速驶来。
到了门前,高大上一勒缰绳,从怀中掏出一份书递给礼部的官员,铿锵有力道:“昭阳公主及驸马都尉回京!”
那礼部小官伸头往后面瞧了一眼,但见烟尘四起,不知来了多少人马,于是含着笑说道:“公主殿下和驸马爷回京,这随从是否多了些?”
高大上挥着马鞭喝道:“这才几个人,此番总督大人回京,押了一位重犯,有五千远东军护送,只一百八十骑入城,已经是最少了!”
“重犯?是何人?”
高大上回道:“逆贼吴三桂!”
“驸马爷擒了他?”城门前发出一阵惊叹。
“那是当然!”高大上昂着头颇为自豪。
那礼部官员走到皇子公主专用的辇车前,高呼道:“臣恭迎公主殿下回京!”
一边说着,一边用余光瞄向撵车,他虽是迎候的官员,同时兼任着验人的职责。
天知道里面坐着的是不是公主和驸马?若不是,那麻烦就大了!
轿帘掀开一角,徐明武探出目光,声音雄厚有力:“别磨蹭了,进城吧!”
只是刹那间,眼疾手快的礼部官员便识别出了驸马爷的“真伪”,立马赔笑闪到一边。
一刻钟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