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权宋天下 >

第396部分

权宋天下-第396部分

小说: 权宋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倾覆之下,岂有完卵。更何况,即便我走了,又能去哪?”

    伍及有些犹豫地说道:“如此,太师又何必立家主之子为益王?”

    贾似道微微一怔。

    是啊,自己这番举动,不就是给自己给宋国留下最后的一丝希望吗。

    无论如何,赵溢身上,有一半是赵氏皇亲之血。若是赵溢有一天,能成为宋国之主,赵权再狠,也不可能对自己儿子的子民不管不顾吧。

    至于未来,是由权国统一了宋国,或是宋国反过来吞并天下,就不是他能管的了之事。

    这个坑,既然给赵权挖下了,如何填,就让他去头疼吧。

    但是,自己的后路,会在赵权父子身上吗?

    对元作战,已几无胜率。

    不仅仅是临安朝庭诸臣毫无战意,前线诸将,也已经都在为各自寻找退路。

    能责怪他们吗?连贾似道自己都已经没有信心能够击败近在咫尺的元军,更何况他人?

    随着吕文焕的降敌,随着吕氏其他将领的叛变,前线军队崩溃在即。

    若是这一战,自己能够获胜,也许还能为宋国再争取一两年的机会。若败,不仅宋国将再无可战之兵,自己也将陷于万劫不复之地,一生威名将荡然无存。

    可是不战,却连最后一次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也许,会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

    没有胜算,却不可逃避,只能面对。

    但是,又能如何?

    整个宋国,还有谁可以担起如此重责?

    是临安城中,裹于襁褓中的新皇?还是一心想垂帘执政的太皇太后?或是纷纷辞官告老的一群理学大儒?

    二月十九,三十余万元军水陆联合,向宋军发动进攻。

    元军在大江两岸架设回回炮,利用步骑夹江列阵。在石炮与战船的冲击之下,三面受敌的宋国水军,由于缺乏陆上军队的掩护,一触即溃。

    先逃的是夏贵,而后是孙虎臣。

    元军顺势掩杀驻于鲁港的贾似道中军。

    十三万宋军,瞬间崩溃。尸首布满江面,顺水而下,染红了数十里长江。

    贾似道败退扬州,身边所余兵力,不到两千。

    此战的元军统帅是伯颜,蒙古八邻部人。出生于西域,其父随旭烈兀西征后留在了伊儿汗国,数年前,伯颜奉旭烈兀之命出使元国,忽必烈喜其智略筹谋,说服其留在身边为怯薛长,参谋国事。

    副帅阿术,为兀良哈台之子。曾从跟随父亲平大理诸部,也参与过平灭李璮的战争。

    此次南征宋国,伯颜、阿术与阿里海牙,已经成为了忽必烈手下,战功最为显赫的三个蒙古大将。

    元军,终于正式踏上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宋国沿江州郡,大小文武将吏,降走恐后。

    逃至建康的和州知州王喜,与建康都统翁福以城降元。沿江制置大使赵溍、知镇江府洪起畏、知宁国府赵可与、知隆兴府洪益皆弃城而逃。

    江西制置使黄万石自隆兴府逃至抚州,江西招讨使汪立信自杀而死。

    饶州(今江西波阳)城破,知州唐震城破自尽殉国。寄居于此的故相江万里自尽而死。

    宋军大败消息传至临安,举朝哗然。

    留守于临安的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陈宜中,率先上折,请诛贾似道。

    虽然谢太后否决了他的提议,却已经无法阻止住朝野对于贾似道的谩骂与指责之声。

    当初,在贾似道获得鄂州之战的胜利时,朝野将他捧得有多高,如今就能让他摔得有多狠。

    贾似道被罢去“平章军国重事”与都督之职,朝中权力为之一空。

    一番吵闹之后,自宋立国数百年来,从未得势的外戚终于开始掌控朝政。

    谢太后的侄儿谢堂被任为两浙镇扶使;另一个侄儿谢至受任保宁军节度使;谢垕与全太后之弟全永坚,并检校少保。

    贾似道打不赢这场战争,这一点赵权早有预料。否则他不会让王显安排船舰在长江口等着救贾似道一命。

    只是让赵权始料未及的是,贾似道竟然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

    登上长江南岸的元军,无论是从建康南下,或是从江西东去,快马到临安不过两天路程。宋军,显然根本无法抵挡汹汹而至的元军了。

    不是因为没有兵马,而是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骨。

    权宋天下

 第1030章 诱惑

    临安朝廷虽然已经下诏全宋国勤王,可是响应者了了。

    大权国军队扫清了山东南部的元军后,李庭芝得以抽兵南下,却被堵在了扬州而不能过江。

    湖南提刑李芾募集勤王之兵,却被已从广西突破北上的兀良哈台兵牵制而被迫坚守潭州。

    最终,领兵前往临安勤王的军队只有两支。一支是江西提刑文天祥捐出家资后,所招募的万余人义军;另一支则是张世杰的部队。

    然而,这两支加起来不到三万的部队,相对于数十万元军,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了。

    宋国的形势,已如脱缰的野马,被驱赶着直奔悬崖而去。

    赵权突然觉着一阵的烦躁,“贾似道现在哪?”

    伍及躬身回答道:“贾相待罪于扬州。小人劝过多次,他不肯只身离开,说如此一走,与叛国何异?”

    赵权微微一怔,自己的确有些自做多情了。

    原以为,跟贾似道见了数次面,双方之间私交不错。为了以防万一,给他备了条后路。但是贾似道若真的搭上黄海海军船只一走了之,这一世英名,将彻底付诸东流。

    也是,在赵权的印象中,贾似道根本就没有英名之说。不过此时的他,大概觉得自己还能挽救一下吧。

    伍及语音有些低沉,“贾相慕僚翁应龙已被诛杀;廖莹中、王庭等人自尽而死;其故交潘文卿、季可、陈坚、徐卿孙等人皆被弹劾下狱。

    最无耻者,莫过方回!当年贾相大胜回到临安时,此人为了求官,连献十首诗词于贾相,但贾相未予理睬。结果,这厮如今又上了‘十可斩之疏’,请宋廷斩杀贾相。

    朝中诸臣,请诛贾相者无数。不仅有新任权兵部尚书高斯得,也有深受贾相提携之恩的陈宜中!

    这些人,倒是精通避坑落井之术!”

    伍及咬牙切齿地说着。

    陈宜中出身寒门,在太学时曾与同学黄镛等六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而发配地方,因而誉为“六君子”。贾似道为相之后,为其争取到免省试而赴考的资格。

    陈宜中在高中进士之后,得到贾似道的关照而仕途大顺、青云直上,被视为贾似道之后的下一任首辅人选。

    但是贾似道一出事,最先要求诛杀贾似道的,却偏偏是陈宜中。

    不过,也许不能怪陈宜中。他要不摆出这个鲜明的态度,也得不到右相之职。

    而且,宋国败于元军,总得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自然不可能是已经去世的宋度宗,必须只能是贾似道!

    就连曾被贾似道视若心腹的文天祥,都在勤王临安的路上,发出感叹:“鄂渚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衰也!人心已去,国事瓦解。当是时,须豪杰拔起。首祸之权奸无求祸之理,哀哉!”

    世上之人,本就雪中送炭者少、落井下石者多,更何况在此大厦将倾人心惶惶之时。

    对于伍及隐藏于心的满腔愤怒,赵权自然可以理解。

    若说对贾氏父子最了解的人,便是伍及了。

    在伍及看来,从贾似道父亲贾赦坚守淮东抵抗金兵,到贾似道曾经在鄂州大败忽必烈,并取得宋蒙大战之胜。说他们父子对宋国“忠心耿耿”,丝毫也不为过。

    但是,自贾似道登上相位之后,先以“打算法”清除了一大批军中贪财之人;又以“公田法”见罪于朝堂诸公,还得罪了权势滔天的荣王赵与芮。

    最重要的是,在他执掌朝政期间,始终不遗余力地压制理学,摒除理学对朝堂的渗透与影响。这已经动摇到了理学的道统根基!

    世上之事,本就以成败论英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宋国人,此后只会继续将贾似道踩入烂泥之中,而不得翻身。

    贾似道倒也罢了,只要他愿意,出手救他一命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厮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委实让赵权头疼不已。

    本来大权国针对宋元制定的总体策略,还是以旁观为主。若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多拯救一些百姓,此时的大权国军队,应当很滋润地在北地各处有条不紊地征招兵士、训练新兵、整合各支野战军。待到宋元战局基本结束之后,再挥师南下,便可用最小的代价谋得最大的利益。

    但是,如今却无法让自己超然于事外了。

    立自己的儿子、大权国未来的国君,为宋国储君?这是什么操作啊!

    以此逼着自己、逼着大权国,去拯救这破宋国吗?

    救助宋国的百姓,那是大义之下,必须要做的事情。可是救那些骨头早已酥软的文臣武将,凭什么?

    还有一堆的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

    这是给自己的儿子找一窝爷爷奶奶来伺候啊!

    可是,赵权却又不得不承认。贾似道一招,太狠了,简直是切中自己的命门,诱惑性实在是太大了!

    这意味着,只要赵权愿意支持自己的儿子继承宋国皇位,就可以轻松地获得宋国的大义。

    可以名正言顺地接收整个宋国的一切,包括整个江淮以南的土地、近千万的百姓,以及那些依然在为了宋国而与元军相抗争的义勇之士。

    在此之前,哪怕宋国在赵权心里,哪怕他对宋国有无数的牵挂,也绝不会为了援救宋国而不顾一切牺牲大权国军队。

    就像两个小孩子在抢夺一个别人的玩具,抢得到自然最好,抢不到也无所谓,而且这玩具即使是被抢坏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可是回头一看,发现那玩具竟然是自己的,那还得了?不仅得抢回来,还得保证玩具绝对的完好无损!

    这个坑,贾似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挖下的?赵权不由地陷入沉思。

    子矜,会是其中一环吗?

    赵权暗自摇了摇头。

    这些年,子矜一直在东北呆着,连大权国的政事都极少过问。虽然知道宋国陷入战乱,也从未缠着赵权乞求他发兵救助宋国。

    赵权细细地回想自己去贾似道相识十余年的过往。

    与子矜正式认识时,贾似道应该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不过没有任何阻拦,只是在一旁静观。

    自己以“权之肖”化名,在名义上入赘赵家,这时贾似道应该已经开始挖了一个小坑了。但是,自己当时根本不在意,也无所谓。

    自赵溢出生后,事情似乎就有些不一样了。

    子矜之父赵竑恢复封号,赵权不知道贾似道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是,子矜得封嘉禾屿,显然是贾似道努力争取而得。

    而后,赵溢被封“嗣济王”时,自己就觉得有些怪异,却依然没太放于心上。

    没想到如今,竟然直接让儿子成了宋国皇位的备胎。

 第1031章 生不逢时

    南宋末年,自赵禥之后,几个小皇帝都是短命鬼。如今这个赵权没听说过的“赵舒”,显然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

    哪怕自己什么都不做,赵溢最少也有五六成的机会继承宋国的皇位。

    这种感觉,尤如吃了一只由巧克力精制而成的苍蝇,感觉极度恶心,入口却相当甜美。

    真香魔咒吗?

    那么,现在到底在做何选择?

    是按照既定的策略,尽大权国最大的努力,在保证军队不遭受重大损失的前提下,能救多少百姓算多少。而后等忽必烈蹂躏完宋国之后,大权军再慢慢收拾残破河山?

    或是不顾伤亡、倾尽全力,开始全军南下,在宋室被元灭掉之前,救援临安?

    可是,临安的君臣,到底还能撑多久?

    提前向元军全面宣战,对于旅顺诸公来说,倒是没有任何障碍。尤其是军中将领,不少人的态度都是——无论如何先打再说!

    但是怎么打,从哪里打起,派谁先去打?

    忽必烈手中的军队,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

    倒不是因为缉侦局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而是因为,每一支元军的数量,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

    有些汉军偷偷解散消失不见,有些流民被充入军队随即死在各个战场之上,而有些宋军则整支整支军队地投降,成为元国新军。

    也许连忽必烈自己,都已经无法搞得清楚,自己到底拥有多少可战之兵。

    但是,不管元军现在有多少兵力,单就数量来说,是大权国军队远远无法相比的。如果此时选择与元军直面对战,大权国哪怕可以获胜,也必将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还好,战争从来就不是以人数的多寡来论胜负。否则数百年来,宋国也不会被契丹、女真与蒙古人接连打得狼狈不堪。

    双方的这场战争,一旦开始便注定是一场不死不休之战。

    从长远来说,胜利的天平无疑是偏向于大权国。

    有整个东北源源不断的物资产出、有平壤省与萁国的倾力支持,加上趋于稳定的中原,完全可以满足大权国数十万军队征战之需。

    而忽必烈哪怕吞并了整个宋国,也是惨破不堪、生产秩序早已经被打乱的宋国。以劫掠来支持战争,在短时间内是很爽,但时间一长劫无可劫之时,便会是颓败的开始。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依然是宋国君臣,能守得住临安。能守到大权国主力军队越过黄河、突破淮水、长江的时候。

    问题,又绕回了原点。

    宋国,能守得住临安吗?

    或者说,宋国会愿意死战而等到大权国军队的到来吗?

    毕竟,有可能拥有大义名份的,是赵溢,而不是大权国的国主赵权!

    刘秉忠静静地听着赵权、侍其轴、梁申与辛邦杰四人议事,神情肃穆,他是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大权国最高层的四人会议,但是刘秉忠并没有感到任何的荣幸。

    这个国家的高层已经没有自己的位置了,这是刘秉忠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事实,所以他才会把自己“发配”到萁国为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