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625冰封帝国 >

第327部分

1625冰封帝国-第327部分

小说: 1625冰封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稍远一些的叶尼塞铁矿可以通过船只六百里,冬天则是冰船运过来。

    而坚昆附近本来就是后世俄罗斯的大型粮仓所在,除了坚昆附近的叶尼塞河河谷,其东边的坎斯克盆地更是大型的农场。

    坚昆,便是尼堪准备大力开发的第二个地方,故此,需要向此地大力移民,今年一万户迁移到坚昆城附近,明年将迁移两万户到坎斯克盆地。

    这里,还是后世俄罗斯最大的通古斯部落聚集地,所谓通古斯,实际上就是“东胡”,此时专指埃文基人,也就是鄂温克人。

    在大顺国的努力下,在叶尼塞河支流上、中、下三条通古斯河流域生存的大约三千户埃文基人已经迁移到了坚昆附近,其部族名称也被尼堪统一改为“索伦”,算是坚昆兵力的来源之一。

    加上早就在坎斯克附近半牧半农的达斡尔、乞尔吉斯人,以及游牧的蒙古部落,加起来也有五千多户,按照尼堪的规划,明年将向此地移民两万户,此后,坚昆城的粮仓就会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

    图瓦,图瓦盆地是也,也就是后世唐努乌梁海地区,大夏国已经在此地迁移了农户约莫五千户,明年再迁移两万户,将这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盆地彻底掌控起来。

    这里,还有图瓦、辉特牧户加起来约莫一万户,不过在前几次与瀚海军的大战中,彼等的青壮削减得厉害,寡妇们大多嫁给了瀚海军的将士,尼堪准备将这两个部落干脆彻底纳入到博格拉部,今后,这处盆地就没有图瓦、辉特两个名号了。

    当然了,在这些地方,大夏国也拿出来了一部分土地进行了拍卖,土地的拥有者也投入了一些劳力,不过与大夏国官府比起来效果就差的太远,彼等想要将这些田地充分利用起来至少需要二十年功夫。

    两年二十万户,百万人丁,当然了,若是遇到恶劣天气,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历史上清国将黑龙江的达斡尔人、锡伯族人迁移到伊犁河谷守卫西北边疆,也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的。

    不过,大夏国可不像清国,迁徙移民,也就是一道命令而已,你必须自己带着家伙什、大车、马匹、牛羊、粮食,走一路停一路,而大夏国为了移民大业,每隔一百里的地方便设置有大型驿站,里面的生活物资应有尽有,还设置有医馆,若是安排得当的话,分批过来的移民完全不用愁。

    彼等只用第一次上路时带上十日的粮食即可,接下来全部由官府搞定。

    “二十万户,近百万丁口,一下投放到安西广袤之地,假以时日,这百万丁口便会成为五百万、千万,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这一速度还会加快”

    “南西伯利亚平原、草原,这处西伯利亚最好的地方,一旦到了老子的手里,就不能让他再跑了!”

    高坐在台上的尼堪恶狠狠地想到。

    又想到以往大汉、大唐时分对西域那效率极低的移民、屯垦,以及俄罗斯人对西伯利亚的移民,尼堪的心里不禁满是轻蔑。

    “瀛洲的移民依旧以民间、江南人士为主”

    尼堪圆润、醇厚的声音继续飘荡在大殿里,也是,整个北方才三千多万人,不可能继续向海外移民了,于是,就只能让美洲公司继续发挥光和热了。

    何况,从这几年的效果来看,在大夏国的强力干预以及公平施政下,前往瀛洲“仙境”贸易、种地、淘金的江南人士越来越大,牧仁回来后跟尼堪汇报过,除了大夏国自己的人马,依附于扬州杨文利、徽州汪然明、杭州沈家的人士越来越多,在去年年底的时便已达五万之众,其中拖家带口的便有三成。

    而常年沿着北纬四十二度航线行驶的大船,也就是大夏国远航最利的货船信天翁号常年保持在三十艘以上,每艘可装载五百人,三十艘便是一万五千人!

    当然了,不可能每一次都能装满人,另外,也不可能每一次安然无恙,以大夏国对时间、洋流、风势的最有效把握,对船速一个月、疾病的控制,每一次依旧还有约莫一成的船损,这便是三艘一千五百人。

    在茫茫大海,没有什么岛屿的北纬四十二度,一旦船只失事,便只有一个结果了,没有任何例外。

    “陛下,那还在岢岚州的喀喇沁部落”

    哈尔哈图顿了一下,最终还是这件事说了出来。

    说起这喀喇沁部,还真是点儿背得很,以前畏惧大夏、大清的实力,想到关内避祸,结果不出几年关内也是大变样,自己想过河侵占鄂尔多斯部的牧场,也被瀚海军狠狠地修理了一顿,李自成北上,其浑台吉苏布地又让自己的幼子色棱带着三千骑加入到了大顺军。

    李自成自然喜不自禁,不过,他身边可是有牛金星、李岩的,彼等赶紧劝李自成:“这些人一看就不是中土人士,若是到了京城,恐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不如等大局已定之后再将其纳入”

    于是,色棱的三千喀喇沁骑兵并没有跟着去北京,也幸亏没去,否则在瀚海军的强力打击下,这三千骑也剩不下多少。

    大夏国占据北方三省后,苏布地便尴尬了,最后还是拉下脸面亲自到北京向尼堪表示臣服,并表达了想重回故地的想法。

    “答应他”

    尼堪淡淡地说道,眼下,像喀喇沁这样的部落在他心里实在没有太大的分量,何况西辽河流域经过多年战事后人丁凋零,喀喇沁迁徙后故地依旧空荡荡的,让彼等迁回去一来施恩,二来也是物尽其用。

    “将其原属于其此子万丹伟征的部落尽数纳入博格拉部,剩余的依旧由苏布地管辖”

    “告诉彼等”,尼堪此时的声音透露着一丝阴冷,他可是早就知晓苏布地迁到岢岚州后的所作所为了,“沿途都是我大夏国的领土,彼等不得随意侵扰,派三千骑跟着,但凡有任何扰民的迹象,立杀之!”

    孙传宇赶紧出列回道:“是,陛下”。

    “另”,尼堪继续说道,“到了年底时候,我等之军力也补充得差不多了,让山东省再准备十万户,这些人不是迁徙到安西的,而是陇右!”

    如今,囿于军力,李自成承诺迁出的甘肃、宁夏依旧在他的手里,不过既然双方皇帝都盖上了大印,岂能旦夕更改?故此,在条约里也说得清清楚楚,明年一月份,便是双方交接陇右土地的日子。

    今后,双方将以固原、秦州、陇山、渭水、西倾山为交接点,以东、以南之地归大顺国,以西、以北属大夏国。

    如此,原来都属于陕西的行都司、临洮府、宁夏卫、半个巩昌府、半个平凉府都属于大夏国,剩下的依旧属于大顺国。

    不过此时的陇右,特别是甘肃之地丁口很是稀少,河西走廊如此重要的地方,以前还成了蒙古部落来去自由之地,这在尼堪看来是不可容忍的,何况,此地西北边是准格尔汗国,西南边是和硕特汗国,兵家必争之地,没有足够的力量怎么行?

    于是,移民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第五十七章 尾声(3)人事(上)

    说完移民之事后,尼堪看了看殿下之人,嗯,都是以前从阳都过来的“老人”:

    四十岁的端肃郡王孙秀林,他还兼着政务院总理、吏部尚书,这厮在这几年干的不好也不坏;

    四十五岁的安国公孙秀节,兼着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六部都干过,大明举人出身,又在明国工部、户部都干过,是他最器重的人才;

    六十八岁,早已垂垂老矣的工部尚书的孙老道孙道成,这厮虽然是白莲教出身,修身养性有术,终究是年近古稀之人,该退休了;

    户部尚书哈尔哈图,与尼堪同岁,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干了十余年了,该换个位置了;

    四十五岁,正年富力强的礼部尚书的辽东大儒韩承影,以前的大儒,在经历了海参崴、阳都、瀛洲、四地的沧桑变迁后,如今已经是尼堪的忠实信徒,说他是大儒,却不是孔丘的忠实信徒,在尼堪的影响下,是亚圣的衣钵传人还差不多,这样的人,安排到什么地方最合适,还真是煞费思量啊;

    对了,他还兼着刑部尚书。

    同样与尼堪同岁,精通汉、索伦、蒙古、突厥四种语言的商部尚书雅丹,与哈尔哈图一样,也是后天自学成才的完美典范,否则,一个边荒北境能出这样的人才实在令人惊叹。

    当然了,他与哈尔哈图两人能出头,也与尼堪的精心培养、提点大有关系,否则,就算彼等再有天分,没有尼堪的出现,彼等也会在各自的部族作为“青壮”蹉跎一生。

    枢密使孙传宇,五十岁,一个马贼出身的大明边军老兵,竟然成了大夏军头名义上的首领,说起来还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理藩院总理,牧仁,尼堪第一任龙骑兵的首领,第一任兵部尚书,第一任瀛洲总督,各方面都有所历练,虽然略显保守,不过在乌扎部也算难得的人才。

    通政使刘若愚,今年刚好六十岁,作为一个清心寡欲的太监,这样的年纪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按察使王文慧,比尼堪小一岁,多年的厂卫生涯,让这厮以前不过是大明管辖通州漕运码头、仓库的一个小内官变成了一个面色苍白、内心狠厉之人,当然了,尼堪对他却是放心的很。

    除了这些,还有几人,彼等多半是在大夏国的要地历练了好几年的,如今都出现在紫禁城,眼看是要变换职务了,是平调还是升职,就要看尼堪的心境了。

    罗承志,尼堪的妹夫,按照大明的说法,这可是驸马,同样按照大明的做法,驸马一辈子是不能参与政事的,不过在大夏却没有这么一说,开什么玩笑,自己的亲妹夫不用还用谁?

    罗承志比尼堪大两岁,也是年富力强之时,在伯力省,后来改为东方省布政使兼镇守使的职位上长期任职。

    李开富,山西移民的杰出代表,先后在山南省、安西任职,都有不错的政绩;

    沈默,江南沈家的代表,在济州特别府府尹的位置上也干了不少年了,集举人、商人、海商、船坊管家等多种身份于一身,也算是一个特殊人才。

    潘学忠,沈默的副手,也是举人出身,精通日语。

    孙佳绩,枢密副使,海军总管,海军总管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十余年了,十余年,除了他,孙秀涛、杨承恩、苏纳等人也成长起来了。

    柳川静云,这厮竟然也来到了北京,比尼堪大一岁,难道也要大用?

    其实,一些个新的人事任命尼堪私下里与各人都有过沟通,今日不过正式宣布罢了。

    这一次的调整,幅度很大,非得他亲自宣布不可。

    “端肃郡王孙秀林改任宗人府宗人令,掌管皇家一应事务”

    这是尼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以前还好说,地广人稀,事务也不算太多,不过如今既然入关了,丁口也陡然增加,再用孙秀林就有些不够了。

    “安国公孙秀节升任政务院总理,兼任吏部尚书”

    让孙秀节来全盘掌控政务院是尼堪许久以来的想法,现在总算如愿以偿了,而孙秀林以郡王的身份改任宗人府也是应有之意,旁人也无话可说。

    孙秀节,精通西学,又是举人出身,先后大明、大夏各级衙门任过职,为人既“端肃”,又大气,实在是掌管大夏国政务院的绝佳人选,四十五岁的年纪又是最年富力强之时,有了此人在任上,尼堪大可放手去管军事。

    何况,此人还有着安国公的爵位,用德高望重来说一点也不为过。

    “孙道成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尼堪原本想让孙道成彻底退休的,可想来想去,还真缺一个能取代他的人,于是只得让他再坚持两年。

    “放心吧,原明国太常寺少卿吴麟征正在金州军政学校学习,大约秋末时分学业就会结束,届时,便由他辅助你,担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说起这吴麟征,就得说说尼堪让杨廷玉救下的那些个大明官员,这些人都是在历史上能为大明死节的人物,先不说能力,至少在气节上称得上一个“儒”字。

    这些人,除了驸马巩永固、倪元璐坚持要去南京,剩下的人倒是愿意留下来,这也算是大出尼堪的意外。

    “朕知晓你等心里有看法,不过朕自有决断,此时不妨说出来”

    “以前时,我大夏国地广人稀,加上辽东之地,手底下也只有三百多万丁口,那时,在用人上,用其才就行了,不过进关之后就完全不同了,关内名教盛行,且已历近两千年,兼之丁口众多,在用人上岂能全看才能?”

    “故此,像吴麟征这些人,先不论其才能,至少在品德上无可挑剔,进关之后,我大夏用人的标准就要改一改了,必须得德才兼备!”

    说出这话时,尼堪自己的心里也有些打鼓,不过不管做不做得到,至少要在面上宣扬出来。

    “沈默,你今年四十岁,正是不惑之年,杭州举人出身,管过沈家船坊、工坊,跑过海船,又在大夏国济州岛干过几年,这几年,经朕观察,你对我大夏还是忠心耿耿的,与济州岛的朝鲜人、索伦人、日本人相处的都不错,故此”

    大殿里的沈默也很忐忑,话说他做上济州特别府的府尹后,身在杭州的沈家自然是一片欢腾,不过作为孙秀林“好友”的沈默却很忐忑,这次被招到北京,这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他可是提前打听到孙秀林这一次要从政务院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了的,政务院总理,那是什么位置,放在前朝,那可是宰相,放在大明,那也是内阁首辅!

    没想到皇帝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他不禁有些感动,他向尼堪深施一礼,“陛下谬赞,微臣微臣受之有愧”

    “呵呵”,尼堪微笑道,“你受之无愧,人人都说吏部是六部之首,不过大夏国的人都知晓朕喜欢奇淫巧技,对工部情有独钟,这工部尚书一职就由你来担任吧”

    沈默一听不禁大喜过望,他赶紧跪下行礼谢恩。

    一旁的孙秀林,此时也略略有些安慰,虽然宗人令也是一品的高官,不过明眼人都知晓,这不过是一个闲职,他孙秀林虽然平素懒散惯了,对职位也不大在乎,不过一朝从政务院总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