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冰封帝国-第7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就是西伯利亚大草原,就是刚才所说的范围,历史上漠北漠南的游牧部族被中原王朝击败后肯定后逃到这里,进而进入条件更加理想的欧洲,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概莫如是。
最后一块超级大的草原地带自然就是青藏高原,那里的草原面积其实也很广袤,并不亚于上述两地,只要耐得住苦寒和高原反应,在那里养活一个百万人丁的游牧部落还是可行的,这也是历史上吐蕃人强大无匹,一度让大唐也不敢小觑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有了宗教,加上纷纭的教派,迅速造成了吐蕃人的衰落。
于是,在西伯利亚大草原,虽然有哈萨克、准噶尔两个汗国,但对于这两个汗国来说,靠近西伯利亚的草原是最差的,他们各自掌控的土地中,对于哈萨克来说,最好的还是在巴尔喀什湖、锡尔河、里海、咸海附近,对于卫拉特人来说,阿尔泰山南部、天山附近才是根本之地。
游历于阿尔泰山、天山之外,占据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不是分崩离析,便是远走他乡便是明证。
而其中最强大的和硕特部,由于占据着天山最好的草场,还能一分为二(以青藏高原为领地的和硕特汗国以及以天山北麓为腹地的小和硕特汗国),成了两个强大的汗国,当然了,准噶尔部落的巴图尔借助塔城、七河流域崛起那是另说。
故此,大夏国轻而易举占据了西伯利亚大草原的北部,进而有了经略南部的基础。
至于乌克兰、克里米亚一带,那确实是需要真刀实枪地打出来,但大夏国进入那里时适逢哥萨克不满波兰人的大起义,何况在此时的乌克兰,波兰人牢牢掌控的还是第聂伯河以西的地方,以东的地方,也就是后世波尔塔瓦以南的区域,由于波兰、俄罗斯都基于设立“缓冲地带”的考虑,实际上就是哥萨克的保留地,不属于任何一方实力,这也给大夏国切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至于北非一带,由于几个巴巴里王国与摩洛哥王国长期不和,从纳祖尔到乌季达一带也实际上属于三不管地带,何况此时摩洛哥王国名义上的国王还是萨阿德家族,阿拉维家族虽然掌控着王国大部分地方,但依旧处于藩属的地位。
以上种种,都让大夏国恰逢其会,加上自身强横的实力,才在短时间里拿了下来。
饶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块土地是多余的,就算在三不管地带,若是没有人占住就罢了,一旦有人占据,势必会引起各方的觊觎,几场恶战是少不了的,幸好大夏国身板足够强硬,否则是万万不可能在三十年时间获得并稳住如此多的地盘的。
到了眼下这个光景,该歇一歇了。
台上的尼堪心中暗暗叹息,他这才体会到历史上刘秀发出的“既得陇又望蜀”的感叹。
尼堪的运气相当不错,首先才五十岁,按照他的修为,再干个二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过也就是二十年了,故此,从现在开始,他必须为了他的庞大帝国进行一些预防性的提前布局,否则,一旦他不在了,若是有不肖子孙出现,老大帝国分分钟瓦解也是可以预料的事。
再者,他的儿子们都很争气,当然了,也可能是他还很健硕,又牢牢掌控着帝国的各个方面,他们不敢生出丝毫不臣之心罢了,无论如何,他还在稳稳地坐在大位上,让自己继续成为包括他儿子们在内都只能仰视的存在。
最后,由于自己的打造的管辖帝国的机制,政务院、枢密院、理藩院三足鼎立的机构,加上凌驾于三者之上的都察院,其中的政务院管辖全国的政务系统,枢密院管辖军事系统,理藩院管辖游牧部族,实际上在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
政务院出产粮食、物资和薪饷,都是军队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招募、训练、征调军队的权利掌握在枢密院手里,另外,理藩院掌管庞大的游牧部落,实际上就是掌控着庞大的部族骑兵,又与枢密院之间形成了平衡。
但这一切都是脆弱的,若是在最上面的皇帝是一个中人以上资质之人的话,这一套体系肯定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一旦皇帝的资质在中人以下,或者狂悖无度的话,都有可能毁掉这个帝国。
故此,就必须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设计出一套另外的机制来查缺补漏,这也是尼堪准备在回到京城才几日便急急忙忙召开朝会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设想中,当这套机制作为大典形式固定下来后,若非出现极为特殊的情况,就不能更改,否则就会受到他的诅咒——可怜的他也只能做出这种恐吓了,以他来惊人的来历,神秘的预判,相信举国上下都已经知晓了他们的皇帝并非“凡人”——虽然没有史书载明他出生时有“异象”,但大量的事实已经告诉他们他就是“天降圣人”。
他的真实来历,到目前为止只有他一人知晓,极有可能永远只有他一人知晓,这本是就是一个神秘的暗示,让包括他的儿子在内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稍有违逆,这也算是有着神秘预判力的穿越者的福利之一吧。
台下的人,最大的宋应星超过七十岁了,最小的张七才三十九岁,在帝国强大无匹的军事、财政、国力举世无匹的烘托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从容的意味,虽然性格各异,但这一点是藏不住的。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众正盈朝’?”,尼堪突然想到了东林党,禁不住菊花一紧。
不过他很快就释然了。
“在国家衰弱,临近覆亡之时,有才便是德乃是至理,因为你需要不停地从一连串危局中挣脱出来,只有足够的才能才能让你做到这一点,但在和平稳定的时代,品德自然更加重要了,因为那时的国家肯定已经建起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此时才能虽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行之有效的大制度面前,你的一切才能都可能显出‘雕虫小技’模样,用不用都无伤大雅”
“此时,品德,只有高雅的品德才是维持大制度不崩坏的不二法宝,何况这套大制度还是来自几百年以后的某人所设,就更谈不上是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问题了”
就在君臣之间互相在偷偷打量时,二十五岁、已经在大殿里勤于早朝三年的太子、仁亲王孙德威轻轻咳嗽了一声,他这一咳嗽,大殿里顿时静了下来,这一幕让尼堪也有些欣慰。
“看来太子这三年的历练没有白费啊”
“扑通”
随着孙德威跪下,所有儿子、朝臣全部跪下了。
“臣等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万岁!”
熟悉又陌生的大阵声音在空旷的勤政殿响彻起来,这一阵声音让尼堪顿时兴奋起来。
作为比较了解他们的皇帝,他知道这些声音是出自于肺腑、并带着崇敬的。
这就够了。
关注公众号: 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他本来想站起来,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众卿平身”
他的声音从高台上的龙椅传了下来,依旧是那么从容、浑厚、低沉、悦耳,中气十足,浑不似新纳了两个年轻妃子的皇帝。
第四十六章 北京北京(3)封赏
“宋应星、范文程、洪承畴”
三位年纪超过六十岁的老臣听到皇帝的召唤后赶紧出列了,他们手持笏板,宽袍大袖,都身穿正二品文官朝服,弯着腰恭恭敬敬站在台下。
眼下,由于宋应星年过七十,他的工部尚书之位已经让出来了,不过让他还挂着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名号,名义上是让他辅佐都御史孙秀节的,但他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闲职罢了,与大明的都察院相比,大夏国的都察院已经丧失了随意在朝堂上弹劾他人的权利,但还是拥有事后弹劾、监察、起诉的权利。
“你等还好吗?”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就让三人老泪纵横,都忍不住啜泣起来,三人中,洪承畴、范文程都是降臣,但尼堪还是力排众议让他们登上了高位,这些年下来,他们在辅佐他的儿子们,或者执掌一方或一部时都表现卓著,不负他们在历史上的声誉。
在这个时代,品德高洁者大多迂腐,能力肯定不足,像史可法等人虽然还健在,但尼堪也没有启用他们,反而是像洪承畴、范文程这些在历史上留下骂名者得到了重用,尼堪一开始用的自然是他们的才能,后来在其他人的影响下他们自然也高洁起来,这也是应有之意。
而宋应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科学家,又当过大明的知府,自然得到了尼堪的重用,眼下他的工部尚书职位已经被大明另外一位科学家方以智占据了,但他打下的根基尚在,自然要受到皇帝的尊崇。
何况,就算在尼堪的大夏国,在一般人眼里,工部尚书依旧属于六部中中下的存在,没办法,历史的惯性依旧强大,想要朝夕扭转谈何容易?
但皇帝如此关切宋应星,体现了他对工部尚书的尊崇,除了宋应星是古稀老人,内中多半还有这个意思。
按照惯例,像他这样长期在外的皇帝,回到京城之后,若是放在历史上,多半要做出大赦天下或者减免赋税的举动的,但尼堪不是常人,他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举动。
接着他又将他熟识的大臣一个个叫到面前,或一句话,或三两言,或寒暄,或开玩笑,等他将诸人全部接见完毕后,已经是两个小时以后了,眼看天色大亮了,在尼堪的鼓励下,大殿里的气氛也热切起来,交头接耳的也多了起来。
虽然没有大赦天下或减免赋税的举动,不过必要的封赏还是要做出来的。
“诸位大臣,列位臣工”
抱着一柄玉如意拂尘站在尼堪身后的王文慧此时走了出来,他的身后跟着通政使司副使张文俊,张文俊手上抱着三个用金色绸缎卷成的黄澄澄的东西,好似三幅书画,但作为经常上朝的大臣们自然知晓那是三份诏书。
“陛下一回到京城便有大动作?”
所有人都微微弯下了腰,都隐隐有些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诏书不是封赏便是有大事发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接下来自然是通过王文慧之口,尼堪将帝国成立二十年以来,上天的照应,自己的运筹帷幄,众人的襄助之功一一列出,诏书是王文慧亲自写的,全部采用了五言骈文形式,辞藻华丽,用词深究,那真是字字玑珠,句句琳琅,他说了半晌才切入正题。
“特晋一等公孙秀节为忠瑾郡王”
此话一出,不禁在大殿里造成了轩然大波。
在以前,得封王位的也只是尼堪的同父异母的大兄孙秀林,他得到了端肃郡王的名号。
而得到国公爵位只有孙秀节、孙传宇两位,他们都是一等公。
现在竟然要将至少在表面“闲置起来的”的孙秀节又晋升为郡王爵位,多半是皇帝要重新大用他了,不是重回政务院就是枢密院了。
虽然有些错愕,不过仔细一想,以往尼堪在外面奔波时,在内里主持政务正是他孙秀节啊,就算是罗承志、雅丹等人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职位,但在私下里还是要时时向孙秀节请教的。
孙秀节作为尼堪的堂兄,作为徐光启的亲传弟子,最受他的信重,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但没想到居然信重到这个程度。
孙秀节跪下了,激动地高举双手接过了象征着郡王地位的袍服、笏板、印信等物。
此时,尼堪亲自走下来将他扶了起来,还让人在大殿里设置了一处作为让他坐下了,这让才五十五岁的孙秀节有些不知所措。
“追晋先安国公孙传宇为顺平郡王,由其长子孙秀涛承袭”
这也算是应有之意,孙秀节、孙传宇曾经是尼堪的左膀右臂,一文一武,又是孙家的人,他们以前都是一等公,既然活着的孙秀节晋升为郡王了,也不能拉下已故的孙传宇了,也自然要荫及其子孙秀涛,何况孙秀涛本身的功劳也不小。
“陛下”
孙秀涛大哭着也跪下接过了印信等物。
“特晋阿林阿、朱克图、哈尔哈图、牧仁、阿克墩、雅丹、查克丹、恩索、罗承志、李延庚为二等公”
这些人中出了李延庚,都是最早在尼布楚大草原追随尼堪起兵的老人,阿林阿来自北山野人部落,朱克图、哈尔哈图、牧仁、查克丹来自乌扎鄂温克部,阿克墩来自鄂伦春部落,恩索来自达斡尔部落,罗承志来自罗佳部,雅丹来自安加拉部,也算是最早的索伦诸部的代表,至于李延庚,他代表了汉人,也是在辽东主动投降的满清大将,地位自然与他人不同。
他们以前都是一等侯,眼下一下跨了两级,直接晋升到二等公,也打破了以前建国时非近亲不得封公爵的规制。
“特晋王文慧、萧阿林、喀克笃礼、柳川静云、罗继志为三等公”
这又在大殿掀起了波澜。
萧阿林、喀克笃礼、罗继志他们没有意见,但身为大太监的王文慧以及日本人柳川静云得封三等公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他们没有想到,连王文慧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在昨日商议时,他只是晋升为一等侯的,没想到他刚才一念,竟然成了三等公,这自然是陛下亲自修改的,柳川静云也是大哭着跪下了。
想当初,他不过是对马藩藩主麾下家臣柳川调兴的义子,他能成为义子不是别的,仅仅是因为他是来自出羽国奥羽山双刀流的传人,在时下的日本,开设道场传授剑术的数不胜数,但柳川静云依旧在年轻一代声名鹊起,这才被柳川调兴相中,否则的话,成为浪人,最后成为诸藩国势力的炮灰是可以想象的。
当成为三等公后,按照日本的官制,他就成了有资格担任幕府将军这一级别老中甚至大老的资格,那真是位极人臣啊。
“慢着”
此时尼堪突然说话了,他手上又多了一封诏书。
“诸位,我国以农、牧立国,以商富国,但归根结底是以工强国的,在这方面,前工部尚书、现都察院右都御史宋应星功勋卓著,特晋为二等公!”
宋应星颤颤巍巍地跪下了,这一次,尼堪并没有马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