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前后后的俘获使得李笠和伙伴们的实力大涨,他们五人各自部曲中,已配备有数百到上千匹战马。
加起来的战马,总数近五千匹,若按一人双马的标准,他们自己能凑出两千余骑兵,实行大范围迂回、包抄作战。
当然,这些骑兵的战斗力还有待磨练,目前只能说是合格,比起魏、齐两国的精锐骑兵,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
李笠又说:“我们若能守彭城,那么不会缺仗打,打仗免不了伤亡,但练兵的效果也很强,当然,前提是我们能打胜仗。”
“守得住彭城地区,我们就有了本钱做更大的项目,若守不住,万事皆休。”
他就是觉得风险和机遇并存,才当机立断,上表请求守彭城。
未来是做独当一面的方镇大将,还是坟头草高数尺,就看着这次冒险成功与否。
。。。。。。
建康,皇宫,皇帝萧纲正在休息,他接连几日向文武百官讲老子,精力消耗颇大。
时局转危为安,但又有危机再来,让萧纲即是高兴,又是担心,哪里能放松身心。
沔北地区烽烟不断,坐镇沔北的王僧辩,西拒魏军,东挡齐军,苦苦支撑之下,倒是勉强维持住局面。
而司州刺史陈霸先,兵出义阳三关,佯攻淮西,迫使齐军分兵,沔北才得以东西兼顾。
西面战事胶着,东面战事则捷报频传,官军不仅收复淮北失地,还攻下彭城,连续两次击败齐国援军。
俘虏、击杀齐国重臣,战果之惊人,让萧纲大喜过望。
他的儿子、南海王萧大临挂帅出征,收复淮北失地,虽然实际打仗靠的是诸将,但作为全军主帅,萧大临的功劳是少不了的。
收复淮北失地,萧大临的声望与日俱增,总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萧大款一较高下,如此一来,萧纲算是放了心。
他对皇太子萧大器没有什么不满,也不是觉得萧大款哪里不好,但帝王之家,父子、兄弟之间,关系总是会微妙些。
用皇子掣肘皇太子,再让皇子之间相互掣肘,共担大任,此为帝王之术,萧纲如愿实现了自己的布局,自然高兴。
而作为父亲,他当然希望儿子们个个成才。
现在,萧大款、萧大临能有如此成就,将来,必然能够为兄长所用,出外可镇守要地,在内,能为新君左臂右膀。
如此,萧纲就放心了。
而两个儿子能有如此成就,不仅是麾下将士用命,也和一个人脱不开干系。
那就是被萧纲赐字“维桢”的李笠。
萧纲给李笠赐字“维桢”,含义是希望李笠成为国家栋梁,而李笠的表现,也有力地回应了他的期望。
李笠在鄱阳内史任上,政绩卓越,为朝廷开源、增收,很不错;
率军出征,所向披靡,战功卓越,助朝廷收复江陵、襄阳、沔北,如今又收复淮北,破彭城,连败齐军。
最让萧纲惊喜的是,李笠出谋划策,鄱阳世子率领诸将集中骑兵奇袭,俘虏了齐国宗室重臣、清河王高岳。
随后,李笠又以水攻,击败第二支齐国援军,并击杀其主帅、齐国第一贵胄段韶。
可以说,李笠的出色表现,狠狠给齐国打了两个耳光,对于大梁天子萧纲而言,可谓扬眉吐气。
所以,对于李笠的奖赏不能少。
他觉得,虽然经历了太清年的战乱,朝廷颜面大失,但随后涌现出来的忠臣良将,却是因祸得福。
正如道德经所云:国家昏乱,有忠臣。
无论仕宦多年的王僧辩、陈霸先等官员将领,还是年轻有为的李笠,都是太清之乱后涌现出来的国之忠臣、良将,这让萧纲大感欣慰。
王僧辩、陈霸先,和萧纲年纪相近,而李笠才二十五岁,和皇太子萧大器年纪相近。
所以,萧纲想把李笠留给儿子,现在,先重用王僧辩、陈霸先担当大任,对于李笠,要适当磨炼,不能过快提拔。
等儿子将来即位,李笠就能担当重任。
基于这个考虑,萧纲对屡立功劳的李笠其实有所压制。
不然他还未去世,李笠就已经高官厚禄,将来儿子即位,拿什么恩赏,让李笠感激涕零?
所以,萧纲打算将李笠调回京城,任禁卫将军,过得几年,外放做大州刺史,再历练历练,积累资历,尽量少带兵打仗。
独当一面的重担,就由王僧辩、陈霸先这样的中年人来挑。
如此一来,等儿子即位了,再给积累了履历的李笠以重任,施以恩惠,这样才是用人之道。
然而,李笠最近的请求,让萧纲觉得有些难办。
官军攻下彭城,齐国大举反扑就在眼前,那么,彭城守是不守?
之前,李笠就极力主张不轻易攻彭城,避免刺激齐国。
后来形势有变,李笠主张攻彭城,吸引齐国援军主力来徐州,而不是攻入沔北。
现在,被吸引到徐州的齐国援军完蛋了,主帅兵败身亡,齐国震动,极有可能派大军南下。
李笠又主张守彭城,连同其他淮北州郡一起,构成淮北防线,把齐军挡在淮水以北。
然而,徐州为四战之地,想要守住谈何容易,朝廷要保住彭城,就得在淮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齐军对耗。
之所以说是对耗而不是决战,是因为没人有把握在野战中击败齐军。
所以哪怕是表现一直不错的李笠,也没有夸口,说能助官军野战取胜。
却不能放弃收复的淮北州郡,就只能靠对耗,若只是守下邳、宿豫,朝廷勉强耗得起。
若多了彭城要守,恐怕撑不住。
而且萧纲不想让李笠冒这么大的风险,李笠自告奋勇守彭城,一但兵败,必然凶多吉少,他还想把李笠留给儿子任用,所以,下不了决心。
但李笠现在几乎是拍着胸膛说,能守彭城一段时间,熬到官军把齐军耗得撑不住,撤军。
萧纲知道李笠擅攻城,想来,也必然善守城,所以不会说大话。
之前,东西魏争夺颍川,西魏军守颍川孤城,被十余万东魏军围攻,守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硬是撑了一年。
现在,的李笠说只要官军在淮北和齐军对峙,自己便能守彭城一年以上,想来是有把握,才敢这么说。
而齐国,接连损兵折将之后,再把主力放在淮北和梁国耗一年,其宿敌魏国,不可能什么也不做。
所以,这个冒险极有可能成功。
一旦成功,将来以彭城为,往东可图青、齐之地,往西可攻悬瓠等河南要地,一旦齐国有变,官军北伐、全据河南,不是不可能。
萧纲当然也想有所作为,对此不由得意动。
李笠认为,反正齐国大军必然来攻,多一个彭城也是守,少一个彭城也是守。
李笠击杀了齐国贵胄段韶,若齐军得知李笠守彭城,必然集中兵力攻彭城,如此一来,其他淮北州郡面对的敌人便会少很多。
以彭城来消耗齐军士气,对方攻势为之一凝,想来守住淮北各州郡的可能,就要大增。
当然,被齐军围攻的彭城会很危险,想来也只有技高人胆大的李笠,才敢守。
若李笠真的硬抗一年以上,而其他淮北州郡也扛住齐军进攻,齐军也只能撤军,因为魏国一旦趁火打劫,那可不妙。
只要熬过这一战,对于梁国来说,控制了彭城,接下来便能以彭城为枢要,构建更完善的淮北防线。
如此一来,就如同搭起屋顶,挡住北面的大雨,护得淮南周全,淮南安全了,建康更加安全。
而李笠,就是撑起屋顶的栋梁,除他之外,还有谁,有信心守彭城,熬到齐军撤退?
想到这里,萧纲有了主意。
李笠此次立下不少大功,是必须要重赏的,否则只会让功臣们大失所望。
而李笠要守彭城,将来要有所作为,这等于独当一面,需要有相应的官职和权力,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按照判断,齐国若派兵大举南下,大概就在秋冬之间,所以留给萧纲做决定的时间,不多了。
事不宜迟,得当机立断。
第三十章 志向
新平公府邸,黄姈看着李笠的信,眉头紧锁,一旁竹帘后,薛氏姊妹正在琵琶、吹笛,奏乐为主母解闷。
黄姈现在很郁闷,但本来应该高兴,因为李笠加官进爵了。
去年,李笠随军出征,立下不少军功,如今封赏下来。
李笠进号平北将军,军号班秩第三十,此为重号将军,非杂号将军可比,而军号最高班秩是三十四班。
加金紫光禄大夫,此为加官的虚职,文武十八班中班秩第十四,官位同中领军、中护军、吏部尚书,但虚职无实权及职责。
而李笠原来的加官是散骑常侍班秩十二。
进爵新平县公,食邑三千五百户,由原来的侯爵,变成公爵。
又封李笠长子李昉县子爵位子爵
拜李笠为徐州刺史,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此为实际职务。
徐州是新设的州,治所在彭城,目前,梁国徐州治下的城,就只有彭城而已。
让黄姈觉得郁闷的事情,就是“拜徐州刺史”的任命,因为这个任命,让李笠身处险境,稍有不慎,就会出事。
若不是李笠在亲笔信里,向黄姈仔细说明了情况,那么黄姈有理由认为,这个“徐州刺史”的任命,就是让李笠去死。
彭城不好守,还要面对齐国大军的反扑,如果官军在野战中无法击退齐军,那么彭城外无援兵,迟早失守。
换谁来守也守不住。
李笠却要守彭城,为的就是徐州刺史一职,因为只要朝廷设徐州治彭城,那么,当了徐州刺史的李笠,就能打开新局面。
风险极高,收益极高,简而言之是豪赌,赌注是李笠的命。
黄姈担心李笠的安危,说实话,不希望李笠这么玩命。
毕竟即便不玩命,按照李笠现在的官职、爵位,足以锦衣玉食,度过余生。
但是,李笠有志向,她不可能阻拦,所以能做的就是守在家里,教育子女,打点产业,为李笠做好后勤。
却如同守活寡。
我在建康守活寡,你在外面找女人!
一想到这里,黄姈觉得有些恼火,把信收好,缓缓喝茶。
音乐悠扬,颇为好听,但听在黄姈耳里,却有些心烦。
年初,李笠打了个大胜仗,随后,派人送回来两个小娘子,黄姈见了后,心中不快:
这两个小娘子貌美如花,善弹唱、歌舞。
而且还是姊妹,姊姊美而艳,妹妹美而媚。
李笠把两个小娘子送回来,明显是要收为妾的意思。
黄姈认为自己不是妒妇,嫁给李笠之前,李笠就有了妾,她也想好了:李笠一定会发迹,发迹了迟早会纳妾。
所以,黄姈不反对李笠纳妾,但自己在建康独居,年纪轻轻如同守活寡,李笠却往家里带女人,两相比较之下,她还是觉得恼火。
不过异母兄黄在私信里说得明白,既然李郎迟早要纳妾,那还不如以攻代守。
薛氏姊妹是齐国人,在梁国没有亲戚,做了李笠的妾,不会有便宜亲戚上门蹭吃蹭喝、煽风点火,将来又打李家产业的主意。
薛氏姊妹出身倡家,虽然未经人事,却必然精通狐媚之术,有这两位看着李笠,就如同两扇紧闭的大门。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就没有其他小娘子的事了。
黄说得有理,黄姈的娘杜氏也劝,说李笠把小娘子先交给正室处置,正室就得大度,不然就显得善妒。
反正黄姈已经生了儿子,将来还有的是机会生儿子,作为持家的正室,长得也不比这薛氏姊妹差,还年轻,有什么好担心的。
“行了,不用弹了。”
黄姈说完,摆摆手,薛氏姊妹便停了下来。
听得主母让她们过来,薛月嫦、薛月娥姊妹有些惶惶,来到面前,垂手而立。
当初,她们还以为会被那个梁国将军带在身边享用,结果却被送到这里,听主母发落。
万一主母起了心思,而当家的不在府里,她俩随时都会被整死。
“你们在府里住下,也有一阵子了。”黄姈看着两个小娘子,缓缓说着,“鄱阳话,也学了一些,但还不够,继续学。”
“是,主母。”姊妹俩赶紧回答。
“还有,你们是邺城人?”
“是,主母,奴婢家在邺城。”
“那好好说说邺城的情况,我会细细问。”
黄姈对齐国国都邺城不感兴趣,不过李笠在信中让她帮忙收集情报,反正她也没什么事,就把这事办好。
见这姊妹俩低眉顺眼,黄姈也不为难,但两人可不能白吃白住,要干活的。
“府里没有歌舞伎,你俩既然精通弹唱,那好,我选几个人,跟着你们学弹琵琶和吹笛,你们用心教,不然,我若不满意”
黄姈的目光扫过姊妹俩面庞,她自幼女扮男装,弓马娴熟,杀过人见过血,只身降伏群寇,胆气和杀气可不逊男子。
目光这么一扫,薛氏姊妹只觉得后背发凉,仿佛老鼠见猫,战战兢兢:“是,奴婢明白。”
。。。。。。
傍晚,客厅,黄姈与东冶监作贾成交谈,李笠要守彭城,需要很多物资,其中一些物品,譬如铁制品,由东冶负责提供,而贾成负责验收。
李笠要的铁制品,其实是许多零配件,数量不少,形状比较复杂和奇怪,定下图形和尺寸后,由东冶铸造或者锻造出来。
这些铁制品有严格的尺寸要求,虽然不至于严苛到必须分毫不差,但也不能差太多,否则实际使用时还得修型。
贾成为李笠管理水力作场多年,十分熟悉各种机器及零配件,正好又是东冶监作,负责铸造、冶炼事宜,所以由他来负责验收,再合适不过。
“齐国必然大举来犯,君侯守彭城,很可能没有援兵,只能硬扛,十分危险,他定的零配件,一定不能出问题。”
黄姈仔细看着清单,边看便说,贾成几乎要拍胸膛保证:“夫人放心,我都仔细检查过,这些定制的零配件都没问题。”
贾成是自己人,且做事十分用心,所以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