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第3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笠见王琳一副“明明自己一肚子火,还要劝别人冷静”的样子,真想笑。
人亡政息,主政之人一换,政策大调整在所难免,古往今来大体如此。
所以,李笠敢搞事的前提,是有能力平事。
湘东王完蛋,接任“录尚书事”的必然是某位皇叔,退一步是某位老资历的宗室藩王,再怎么轮也轮不到李笠。
除非他直接造反、夺权。
寻阳王录尚书事后,必须“回馈”支持者们,接下来定要“正本清源”,如此,才能做到“人心所向”。
“尚书省会很热闹,今日,寻阳王正式录尚书事。”李笠说完,喝了一杯茶,说:“我忽然想起一件事。”
第八十九章 忠臣
叙述一件事,应当包含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李笠要说的事,是去年二月,发生在齐国国都邺城尚书省里的一件大事。
涉及人物,是齐国的辅政大臣杨愔、燕子献、郑颐等,以及齐国少帝的叔叔,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
王琳听到这里,眼皮一条,面色平静,侧耳倾听。
李笠继续说下去,说的是自己听人说过的事件细节。
高演和高湛是少帝亲叔,位高权重,又是太皇太后娄昭君的嫡子。
当高洋去世时,娄昭君动过“兄终弟及”立高演为帝的念头,所以二王对少帝构成了极大威胁。
杨愔决定调虎离山,将二王调出京城,然后剪其羽翼。
同时将二王调离京城,此举意图太过明显,于是杨愔和燕子献、郑颐想了个办法。
让高湛任并州刺史,坐镇晋阳,而高演留在京城,录尚书事。
依例,常山王高演录尚书事,要在尚书省设宴,接受百官道贺,顺便为即将离京的长广王高湛践行。
杨愔等辅政大臣也应邀赴宴,但临行前燕子献觉得情况不对,觉得此去凶多吉少。
但杨愔却觉得不必疑神疑鬼,自认行事坦荡、一心为国,没道理连去一趟尚书省都不敢。
若如此,让同样参加宴会的勋贵们怎么看?
而这一去,就出了事。
席间,高演、高湛一声令下,预先埋伏的僮仆冲出来,将杨愔等辅政大臣拿下,而赴宴的几位勋贵则冷眼旁观。
杨愔知道事泄,以至于二王和勋贵们勾结,设宴诱他们前来自投罗网,便大声质问高演,自己为了少帝和国家而削藩,有何过错。
高演无言以对,和杨愔有过节的高湛直接下令动手,杨愔等人被打得头破血流,杨愔被打得眼珠都爆了一个。
二王随后押着伤重的杨愔,率兵冲入皇宫,直趋皇太后李祖娥和少帝高殷所在昭阳殿。
这时,忠心护主的武卫将军娥永乐,率领上千禁军赶到,和二王在殿前对峙,只等少帝一声令下,便要奋力一搏。
结果,同在昭阳殿的太皇太后娄昭君,三言两语,把皇太后李祖娥及少帝高殷震慑得瑟瑟发抖。
娄昭君又给儿子高演、高湛做保,说此举绝不是造反,而是为国除奸,事后,也绝不会叔夺侄位。
说高演会如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那样,即便把持朝政,也一定会“七年归政”。
皇太后和少帝已经说不出话,娥永乐未得皇帝旨意,无法号令禁军将士拼命,只能放弃抵抗。
于是,高演、高湛二王发动的宫变大获成功,杨愔伤重,当时就死了,忠心护主的娥永乐也被处决。
李笠说完,问王琳:“我是听人说起,才知道一些细节,你对这件事,清楚么?”
王琳摇摇头,李笠又说:
“我听人说,娄昭君得知杨愔遇害,痛哭流涕,说杨愔是栋梁之臣,所作所为,虽然不利二王,但也是为了少帝,为了国家,不该痛下杀手。”
“后来还参加杨愔的葬礼,并为杨愔按上一只金眼。”
“高演也追悔莫及,便下令不抓捕杨愔等辅政大臣的家眷问罪。”
说到这里,李笠问王琳:“你觉得,这对母子的表态,可信么?”
王琳看着李笠,沉默片刻,回答:“不可信,无非是演戏给别人看罢了。”
李笠笑起来:“对,就是演戏。”
“娄昭君演戏给别人看,为的是降低些许儿子发动宫变带来的不良影响。”
“至于高演,刚说完不追究亲属,才过几天,就要逮捕各辅政大臣家眷,一个都不放过。”
“也亏得佐官看不过去,觉得如此食言真的太不像话了,苦劝之下,高演才改为只杀各辅政大臣长房,以此立威。”
李笠又问王琳:“你觉得,这样立得了威么?”
王琳依旧看着李笠,心脏剧烈跳动,后背发凉。
良久,回答:“不,只会让人看出,当忠臣没有什么好下场。”
“噢?何以见得?”李笠明知故问,王琳回答:
“很简单,辅政大臣为少帝着想,削宗王权力却落得惨死,禁卫将军忠心护主,事后被处决,那么往后,就不会再有文武官员,为维护国君而坚持臣节。”
李笠拍案叫好:“所以我觉得,这年头,当忠臣真是艰难。”
王琳再次盯着李笠,感觉眼前这个老熟人,此刻如同一头猛虎,正不怀好意盯着被逼到角落、无处可逃的小兽。
那小兽,就是王琳自己。
王琳艰难开口:“李郎,李郎,再再多坐一会吧。”
这不是请求,是哀求。
他心中哀叹:你既然觉得当忠臣好难,那今天就就别掺和
王琳此次回京,确实是因为外甥,但具体要对付的人,不是湘东王妃,而是李笠。
但他不想和李笠为敌,一为交情,二是因为,若以李笠为对手,他没有信心可以获胜。
然而李笠方才讲的邺城事变,已经说明,对方早就看破了。
那么,李笠既然敢于今日应邀到府作客,肯定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
本来今日他要把对方拖在这里,拖延时间,现在看来,全在对方一念之间。
“有好酒么?今日高兴,可得多喝几杯呀。”李笠仿佛没听出王琳的言外之意,笑起来,一脸轻松。
王琳有些错愕,确定李笠已经表态,只觉有绝处逢生之感,赶紧让人上酒。
李笠举杯,向王琳致意:“来,为齐国忠臣杨愔、娥永乐的名垂青史,干杯!”
。。。。。。
尚书省,官署大厅里血流成河,前来赴宴、恭贺寻阳王录尚书事的官员们,被突然冲出的一群凶徒砍杀,当场伤亡大半。
一片混乱之中,宜都王萧大封,跌跌撞撞向外跑,身后跟着几名凶徒,手提饮血长刀,紧追不舍。
迎面跑来数人,萧大封定睛一看,却是他的几名侍卫。
“救我,救我!!!”
侍卫们冲上来,两人护着萧大封往外跑,其他人拔刀迎战凶徒。
身后传来惨叫声,萧大封回头一看,却见更多的凶徒从大厅内冲出来,很快将几个断后的侍卫砍杀。
死亡正在逼近,再想起方才大厅里那血腥场景,萧大封魂飞魄散,
两脚发软,一个趔趄倒地,被侍卫架起来,架着向外跑。
两侧走廊,是四散奔逃的吏员,人人只顾着逃命,哪里顾得上救人。
也亏得两名侍卫力气大,架着萧大封也能跑起来,勉强不被凶徒缩短距离,就这么跑出尚书省正门。
迎面看到大队兵马往这边赶来,一个个披坚执锐,又有不少骑兵。
萧大封见状只觉绝处逢生,腿也不软了,自己就跑起来,向赶来的官军跑去:“我乃宜都王!有凶徒在尚书省行凶!!”
很快,他和侍卫便被赶来的兵卒围住。
萧大封要求见带兵将领,但这些兵似乎不太听得懂他说什么。
观其兵卒模样,大多身形矮小,样貌也和三吴百姓有些差异。
萧大封忽然想到一件事:当年随着陈霸先北上的那些岭表兵,好像就是因为身形矮小、样貌有异,被人讥笑为“猴”。
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很快被簇拥到带兵将领面前,两个侍卫却没了踪影。
带兵将领身材魁梧,骑在马上,能说官话,不等萧大封开口,就让一些兵卒冲入尚书省。
萧大封表明身份,并让将领围剿凶徒的时候,立刻救人。
他的兄长、寻阳王萧大心,还有几位辅政大臣,事发时遇袭,生死未知。
“什么!大王得太后旨意,要和寻阳王入宫救驾?”
骑在马上的侯安都大声喊起来,这让萧大封闻言一愣:我是让你入尚书省救人,哪里说了要入宫救驾?
然而不等他说话,便被人挟持,后背顶了一把刀,刀尖入肉。
一个声音从后背传来:“老实点,跟着我说的办,不然,一刀要你的命!”
萧大封被人挟持,然后被这群兵卒押着,登上一辆敞篷牛车,往皇宫而去。
不一会,他看到胸口已经染红的兄长萧大心,被人抬上车。
伤口被简单处理了一下,然后穿上裲裆铠遮掩胸口,被人架着站起。
就站在萧大封身边。
萧大封惊恐的看着已经进气少、出气多的兄长,如同傀儡般“站在”身边,脑袋一片空白。
侯安都看着“伶人”到位,率领兵卒们向近在咫尺的皇宫冲去,并让会讲官话的军吏不住大喊:
“逆贼作乱,宰辅遇害!寻阳王、宜都王奉太后之命入宫救驾!!”
前方宫门,已经开始混战,侯安都知道,那是他的同袍在夺门。
只要攻入皇宫,就
他给新主立下大功,功名利禄,就有了保障。
对于侯安都等出身岭表的将领来说,陈霸先死了,他们只能投靠新的靠山,并为之效力,才能继续在朝为官。
而不是回到那闷热潮湿的岭表,碌碌无为。
他们被人看不起,被人讥讽为猴,也只有新主更进一步,自己才能有尊严。
对于侯安都等人来说,反正都是当马前卒,给谁当,不是当?
忠臣不忠臣的,傻子才在意。
远处,一处官署内楼阁上,朱买臣用千里镜看着宫门方向,面露喜色。
因为他看到侯安都已经挟持寻阳王、宜都王冲向宫门,势不可挡。
这些新收的猎犬,真是好用,动起手来,无所顾忌,正好给大王干脏活。
朱买臣如是想,放下千里镜,向身边数人下令:“按预定计划,立刻动起来。”
“是!”那几人领命而去,朱买臣继续用千里镜看着皇宫,听着渐渐喧嚣起来的声音,很满意。
上巳节,湘东王出事了,似乎是吃坏肚子,但朱买臣判断,应该是有人投毒。
但湘东王有天命在身,逃过一劫,虽然依旧腹胀,但并不是真的吃不下饭、喝不下水。
虽然不知道投毒的幕后主使是谁,但湘东王还是决定将计就计:装病,然后暗中布局。
现在,该见分晓了。
第九十章 宫变
“嘭”、“嘭”、“嘭”,绵延不断的撞门声中,禁军兵卒奋力顶着宫门,不让外面撞门的逆贼破门而入。
又有许多兵卒、侍卫,以及惊慌失措的宫女、内侍们,纷纷搬来各种杂物,堆在宫门后。
内侍严孟吉,让人抬来大量灯油、蜡烛以及各类易燃之物,扔在杂物堆上,眼见宫门即将被撞开,立刻点火。
熊熊大火,阻断了整个宫门,让破门而入的逆贼无法更进一步。
对方在门外放箭,箭矢射来,守卫宫殿的禁军们以盾牌遮挡,并与对方对射。
流矢横飞,严孟吉差点被射中,被人扯到盾牌后躲着。
他回头看看那些惊慌失措的内侍、宫女,以及周围数量不算太多的禁军,心急如焚。
攻打皇宫的逆贼,声称是寻阳王和宜都王得太后旨意,入宫救驾,诛杀闯宫逆贼。
然而陛下和太后并无什么旨意,这帮人才是闯宫逆贼。
因为对方来得很快,人数众多,所以突破宫城外围,却暂时被挡在这道宫门外。
严孟吉作为东宫故人,陪伴先帝萧大器长大,对太后和少帝忠心耿耿,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守住这里,为援兵赶来争取时间。
宫内望楼,有兵卒不停吹响号角、擂起鼓,向城内各营军队告警、求援,所以只要再坚持一会,逆贼就会被击败了。
却见宫门处、火光之后,有人影晃动,逆贼推着车辆冲过来,试图撞开火堆,清除障碍。
禁军将领指挥部下应对,严孟吉赶紧让人把运来的兵器,分发给宫女和内侍们。
他知道这帮人不顶用,但事到如今,即便只是凑个数也好。
而宫女、内侍们拿着刀、矛、盾牌,听着宫门处响起的喊叫声,一个个面如白纸、浑身发抖,兵器拿都拿不稳。
许多宫女甚至站都站不住,双腿发软,瘫坐在地。
严孟吉又命人抬来大量财物,向禁军将士、侍卫、宫女、内侍们高声放话:“太后有令,杀贼者,都有赏!”
“杀贼立功者,论功,加官封爵!”
“若战死,抚恤翻倍!”
这是严孟吉的主意,得太后同意,立刻实行。
他觉得当务之急就是守住皇宫,什么金银珠宝、官职爵位,该发的发,该许愿的许愿。
他让人将金银珠宝等财物,分发给禁军将士、侍卫,以及那些瑟瑟发抖的宫女、内侍,效果不错,至少,兵卒们的眼神坚定了。
毕竟逆贼攻进来后,目标是太后和少帝,其他人若不抵抗,老实听话,想来不会倒霉。
现在,兜里有了钱财,太后又许诺重赏,重赏之下,就必然有勇夫。
城里驻军不少,寻阳王和宜都王刚回京,不可能聚集千军万马来攻皇宫,只要他们坚守一会,援军就到了。
呼喊声起,逆贼推开火堆,闯了进来,禁军将士呼喊着迎战,双方混战在一起,场面血腥。
吓得那些刚鼓起勇气的宫女,一个个丢了武器,调头就跑。
内侍们倒是没吓跑,多有人上前助战,但是逆贼们身手了得,和禁军打斗都略占上风,未经训练的内侍,根本就不是对手。
冲进来的逆贼越来越多,很快突破禁军拦截,追砍着溃散的内侍,并往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