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丢了夏口的荆州刺史、安陆王萧大春,撤回江陵的半路,得知江陵沦陷,想往襄阳来,半路被部下绑了,押到王僧辩处。
而王僧辩的兵马抵达襄阳城下,还让萧大春出来喊话。
萧大春站在城下,看着站在城头的萧大庄,不顾危险,奋力高呼“杀贼”,被人堵住嘴,押走。
萧大庄悲愤不已,却无可奈何。
大厦将倾,以非人力可以挽回,但萧大庄不死心,派心腹出城,去找王僧辩陈说利害关系。
希望对方能做大梁忠臣,莫要给李笠当帮凶。
结果,王僧辩那一问,断了所有的可能。
李笠本来就会因为功高不赏,无路可走,只是做了皇帝丈人,有了个保障,才继续为臣。
结果这个保障没了,就只能篡权,那么,即便有人击败了李笠,可此人立下如此大功,还能回头么?
除非这个人是宗室,可惜,宗室并无如此人才。
即便是宗室里最知兵的鄱阳王萧嗣,恐怕也担不起如此大任。
萧大庄想到这里,心中只有叹息。
兰陵萧氏,如今以文学见长,可最初,是以军功起家,否则光凭刘宋外戚身份,哪里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
正是因为萧道成当初临危受命,驻防淮阴抵御魏国大军,才奠定了文武班底,为后来的改朝换代做好准备。
到后来,高祖兄弟(兄萧懿、弟萧衍)也是因为知兵,才有机会担当重任。
外拒北虏,内平叛乱,一步步接近权力中心。
可现在,兰陵萧氏子弟,文章和字写得再好,再怎么熟读典籍,举止再怎么风度翩翩,也无法挽救大好河山。
王僧辩既然作为行军总督,率军“平乱”,这就意味着,其身后荆襄出身的文武官员,以及荆襄各地许多豪族,已经做出了选择。
其实,这之前已经有了兆头,那就是沔北各地,并没有多少官员响应萧大庄起事。
想想六十多年前,高祖在雍州起兵时,荆襄豪族纷纷响应,那场景是多么壮观。
而现在,应者寥寥。
这六十多年来,开国勋臣们,后代几乎都不再从武,仅有的几根独苗,也在侯景作乱时凋零。
待到风雨飘摇之际,竟然无勋臣后代站出来,再扶大梁。
也无善战的宗室子弟,力挽狂澜。
想着想着,萧大庄心中只有苦涩,他有心救亡,却无力回天,只能做困兽斗。
就在这时,忽然听得东边喧嚣起来,似乎有人在欢呼,或者高声呼喊。
不一会,坏消息传来:东门守将开城门,敌军已经入城,城中兵马纷纷投降。
“是么,还是没能守住啊”萧大庄苦笑着,本来纷乱的心,忽然平静下来。
他已经尽力了,对得起列祖列宗,无怨无悔。
一名将领忽然说:“大王,末将愿护送大王突围,请大王召集家眷”
萧大庄看向那将领,嘴角蠕动。
突围?就算突围,接下来能去哪里?
南面,江陵失守,东面,安陆失守,北面,沔北郡县容不下他,西面,东梁州地界,也容不下他。
想逃到周国、齐国去,都做不到。
或者,就此隐姓埋名,藏匿民间,却很难躲过大搜捕。
逃入山中,又能坚持多久?
带上家人,只会让家人受苦,不带家人,即便侥幸逃过一劫,迥然一身活下去,也没意思。
“不必了,你们已经尽力,不需要再为寡人流血。”萧大庄站起来,抬手,整理衣冠。
然后坐下,坐得很端正,神色如常,毫无惧意。
“寡人就在这里,等他们来,传令下去,让将士们不要抵抗了。”
一名将领急了眼:“那,那些钱,不就白发了?”
萧大庄摇摇头:“无妨,就当做寡人的告别礼吧。”
对于此时的萧大庄来说,钱财已是身外之物。
国快没了,家也快没了,他要这些钱财,又有何用?
第一百六十二章 无可奈何(续)
上午,阳光明媚,襄阳城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城里街道熙熙攘攘,人们忙着各自的事情,仿佛之前的战事从来就没发生过。
但是,城北江边,那满目疮痍的税署营垒,时刻提醒着人们,襄阳确实经历了一场战乱。
只不过这场战乱造成的破坏不算很大,很快就结束了,所以才像一场梦。
率军平乱的行军总督王僧辩,此刻在税署营垒外驻足,看着被投石机砸得坑坑洼洼的营垒墙壁,以及明显反复被火烧过的墙外地面,默然不语。
自雍州刺史、新兴王萧大庄于襄阳起兵,襄阳税署就被围攻,却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硬扛到官军兵临城下。
由此可见,税署营垒的坚固程度,以及税兵实力都非同寻常。
使得诸王都对近在咫尺的据点无可奈何。
所以王僧辩在想一个问题:果然李笠早就打算图谋不轨了?
不然把各地税署修得如同堡垒,图的是什么?
他看得明白,眼前这些建筑,从一开始,确实是当做堡垒来建设的:整体就是一座小城,死角很少,为砖石所砌用了水泥,十分牢固。
所以即便投石机不断攻打,急切间也“啃”不动这“硬壳”。
但王僧辩认为,税兵们或许还有很特别的防御手段没使出来,否则光靠墙壁硬抗投石机、用火油纵火,其实也扛不了太久。
当然,关键还是在人,而税署恐怕早就在人员方面,作出了对应的布置。
于是,当诸王起兵之后,外无援兵的各地税署营垒,就成了铁钉,牢牢钉在襄阳、江陵、临湘、夏口、寻阳、湓城附近。
这些“铁钉”很难拔,又在要津附近,使得起兵的诸王,无法从容调集、转运粮草。
待得官军兵临城下,这些税署营垒又成了极好的“落脚点”,可见李笠之前的布置,本来就不是单纯的为了收商税。
王僧辩的目光转向北面,北面,停泊在港区的船队扬帆起航,即将沿着汉水往下而去,入长江后前往淮阴。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
将长沙王萧韶司州刺史、安陆王萧大春荆州刺史、新兴王萧大庄雍州刺史押往淮阴。
同行的还有家眷,要在淮阴行在,由有司定罪。
此外,困守江州寻阳的南海王萧大临、西阳王萧大钧,因为部下开门投降,束手就擒。
湘州刺史、武宁王萧大威,也因为临湘守将开投降,被俘。
战乱平息,这几位藩王,也会被押到淮阴,接受处置。
王僧辩暂时驻守襄阳,代行荆、襄、司州事务,并善后。
此次诸王作乱,朝廷只抓首恶,不问胁从,要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避免引发更大的动荡。
朝廷宽大处理,本来有些惶惶的人心,自然很快安定。
王僧辩出征前,曾经以为李笠会暗中交代,让被俘的藩王“意外身亡”,譬如“舟坏溺亡”,譬如“畏罪自尽”。
但李笠并未有任何暗示,并表明态度:尽可能活捉,然后押送淮阴,由有司论罪后处置。
既然对方要脸面,王僧辩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在严加看管的前提下,对被俘诸王及其家眷好吃好喝供着。
只不过,想到这十来年的往事,王僧辩唏嘘不已。
如果先帝萧纲没有遇刺身亡,李笠就能安心做大梁的忠臣;
如果先帝萧大器,追封为帝没有伤重不治,用好李笠,李笠也能安心做大梁的忠臣;
如果,大行皇帝没有出事,李笠作为国丈、未来皇太子的外祖父,或许,还能做大梁的忠臣。
奈何,奈何
事已至此,王僧辩明白,换谁处在李笠的位置,也只能走出那一步。
回首看着襄阳城,这里,六十多年前,齐国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荆襄豪杰纷纷响应,大军浩浩荡荡攻向建康。
六十多年后,萧衍的孙子,也在此起兵,却应者寥寥,很快败亡。
或许是孙辈不顶用?可即便还有儿子在世,又能如何呢?
如果,那年湘东王没有病重离世,压得住李笠么?
王僧辩作为湘东王萧绎的故吏,觉得不行。
若当时李笠要造反,恐怕湘东王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兵马,也打不过李笠。
或者说,自从李笠在徐州站稳脚跟后,朝中就没人可以制得住这头猛虎,只有先帝父子,尚能用恩义驯服对方。
此次诸王起兵,李笠甚至都没动用徐州军,以及几位麾下大将,就轻而易举将诸王击败。
根本就未用全力。
王僧辩知道自己即便站在诸王这边,也改变不了结果。
李笠手下精兵强将不少,譬如在鄱阳的同党,靠着临时拼凑的“义军”,直接就在彭蠡湖一战,把萧大临的水师击败。
义军又走安成步道,强攻临湘,俘虏湘州刺史、武宁王萧大威。
而三吴地区,击败南康王、义安王的那个带兵将领,是徐州刺史梁森的弟弟梁淼,李笠连建康驻军都没动用。
此次西征,作为行军都督听王僧辩节制的李昕,是李笠的侄子,李昕带领千余骑兵为前军,攻势十分犀利,连战皆捷,甚至智取江陵城。
可见,即便李笠“单干”,光是李昕、梁淼两人打头阵,加上鄱阳“义军”,就足够诸王兵马头痛的。
遑论梁森、彭均、黄这几员大将出击,要知道,这三位在前次北伐期间的表现十分显眼。
诸王此次兵败,意味着宗室大势已去,梁国国祚,怕不是要结束了。
王僧辩正感慨间,一阵交谈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循声望去,却是行军都督李昕和税署官吏交谈,似乎说的是修葺营垒事宜。
总税司下辖税署的事情,和王僧辩无关,他也管不着,但李昕却能管,因为李昕是代表李笠来的。
王僧辩关注的人,是李昕身边一个中年男子,那个中年男子名为梁孝言,是李昕的行军军军司监军。
王僧辩不认为李笠会对侄子不放心、特地安排个监军来监督,所以他认为这个气度非凡的“梁军司”,恐怕另有重任。
之所以王僧辩认为此人气度非凡,是因为他在对方身上,看到一种只有封疆大吏才会显示出来的气质。
王僧辩因为军务,常和李昕接触,那个梁军司一直跟在李昕身边,所以对方的气质,让王僧辩印象深刻。
一个人的气质,很难装出来,尤其是眼神,王僧辩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倨傲。
仿佛一头老虎,睥睨着眼前小兽。
以李笠如今的地位,王僧辩与其见面时,都没在对方看自己的眼神中看到如此神色,所以他很奇怪:这位梁军司到底是何来路。
王僧辩盯着“梁孝言”,化名“梁孝言”的段韶,注意到了,他对看过去,见是行军总督王僧辩看着自己,目光交错了一下,转到别处去。
很遗憾,你不是我的对手。
除了李笠,你们都不是我的对手。
段韶如是想,作为李笠的手下败将,其实他还是不服气,认为当初是自己一时大意,被李笠用水攻得逞。
要知道李笠如此狡诈,他当时注意一点,就不会吃败仗了。
但是,现在的李笠实力比当初增加许多,所以段韶有时会想,若自己逃回齐国,点起晋阳精锐来找李笠算账,野战正面交锋,有把握打赢么?
他很快想到李笠展示过的一件武器,那武器的威力之大,超乎想象。
想到这里,段韶只觉无奈:我就算逃回去了,又能如何?
第一百六十三章 循环
淮阴,两辆牛车在众多武装侍卫的簇拥下,向行宫前进,李笠坐在其中一辆牛车里,想着事情。
起兵诸王,兵败被俘,已经陆续押到淮阴,这些人是生是死,全在他一念之间。
不仅如此,之前一直在淮阴的宗室王侯,包括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已经成了瓮中之鳖,不会再有实力派明着支持这些人。
所以,宗室力量已经一蹶不振,接下来,李笠其实可以走程序了。
走什么程序呢?
参考齐、梁换代故事,以谢太后(因为新君未定)临朝称制,然后封他为某国公,公国有十来郡,封国选诸要职,悉依天朝之制。
过一阵,加封数郡,进爵为王。
而宗室王侯意图谋反,人证物证齐全,统统杀光。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eix公众号【】抽红包!
又过一阵,皇后、张贵人临盆,若生下男孩,便有群臣劝进,成了太皇太后的谢太后以天下为重,替孙子做主,将皇位禅让。
于是改朝换代。
若皇后、张贵人未能生下男孩,于是谢太后另立宗室为帝,新君即位后,自称德才缺欠,将皇位禅让。
禅让之后,以逊帝为梁王,延续梁祚。
数年后,梁王因病不治,去世,梁王国除国。
李笠想到这里,目光凝滞。
他作为深受先帝(萧纲)恩遇的臣子,从道义上就欠了先帝永远也还不完的恩情,若杀先帝诸子孙,在道义上就是永远也洗不掉的污点。
说是忘恩负义也不为过,哪怕他真的称帝,并统一天下,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这个道德污点,依旧会成为他的标签。
忘恩负义。
若不杀诸王、侯,就会成为极大地隐患,因为先帝诸子孙,具备一定的政治号召力。
一旦时局突变,或许就有实力派奉先帝(萧纲)某位皇子、皇孙起事,来个惊天大逆转。
这不是不可能,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阴暗,你不斩草除根,对方就有可能死灰复燃,把你斩草除根。
至于道德污点,谁在乎?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杀侄子,软禁父亲,强占弟媳,有没有道德污点?
突厥来袭,兵临长安,李世民与突厥可汗结渭水之盟,花大量钱帛,以交纳保护费的形势,换取突厥退兵,耻不耻辱?
那又如何?
李世民依旧被后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