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449部分

乱世栋梁-第449部分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边,赵孟娘见状愣了一下,随后转身向打下手的侍女们挥挥手:回避回避,赶紧回避。

    张丽华也在其中,见皇帝搂着两位妃子,气氛变得奇怪,感觉要出什么事,于是脸一红,却听皇帝哼哼起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然后看见皇帝收起双臂,抱头躺在床上,自己夸起来:“好诗,好诗!”

    段玉英见状觉得好笑,赵孟娘见李笠没什么事,便让侍女们退下。

    李笠有个特点,就是酒后话多,她担心李笠酒后失言,无意间说出一些要紧的话,被下人们听了去。

    “不要走,陪我说说话”李笠让三位妃子留下,分享今日心得。

    “三郎这首诗不错呀,是今日酒宴所作?”薛月嫦问,李笠摇摇头:“不不,别处看来的。”

    段玉英则问:“三郎今日兴致很高呀,往日很少听三郎吟诗的。”

    “当然高兴”李笠忽然起身,要坐起来,段玉英赶紧去扶。

    李笠坐起,打着酒嗝,说:“我的文斗天团来了,这下,有好戏看了。”

    “文斗天团?”三位妃子对这个词有些意外。

    “文斗”好理解,“天团”是什么?

    李笠回答:“河北士族多,文人也多,这帮人,光靠武力无法使其心服,所以我得用文斗来挫一挫这帮人的锐气。”

    “尤其那帮世家高门,什么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赵郡李嗝!”

    他又打了个酒嗝,缓了缓接着说:

    “都是曹魏开始惯的,以门第、阀阅来给人分三六九等,不谈文,谈玄,对付这种鸟人,光靠学问还不行,我们这边的选手,门第也不能差。”

    李笠特地从国内调了一群文学家、经学家以及各类知名学者来邺城,就是要用文斗的方式,给河北地区的士族、学者一个“见面礼”。

    既然要文斗,主要“交手领域”在两个方面,其一,学问,其二,门第。

    不过,这个时代只有士族子弟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并有家传学问,所以学问和门第这两个战场的“参赛选手”,其实是双重身份。

    学问(文学为主)这一块,南方天团的领军人物,自然是有名的“徐、庾”,即庾信、徐陵。

    两位的名气,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扬名北方。

    又有年近八旬的大儒周弘正,及其弟、同样博学的太常卿周弘直,兄弟俩成名已久,出身汝南周氏。

    这几位“大家”麾下战将,有:高阳许亨,阳翟褚玠,南阳岑之敬,东海徐伯阳,庐江何之元,清河张正见、张讥。

    以及阳济蔡凝,陈留阮卓,东阳龚孟舒,济阳江总,吴郡全缓等。

    当然,还有担任要职的琅琊颜之推,文渊阁学士明克让等南方侨姓士族出身官员。

    至于门第这一块,为了对付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以及荥阳郑氏,李笠当然要请南朝“国宝”出击。

    那就是南朝第一流的世家高门,“帝国双壁”: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代表:白发苍苍的王通,王通为梁武帝外甥,现任扬州大中正。

    陈郡谢氏代表:知天命的谢俨,现任御史中丞。

    而在北方被视作一流世家的太原王氏,南边也有旁支:出身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如今为学官,任国子博士。

    这三姓为侨姓士族,对应的吴姓士族,少不了吴中四姓:顾、陆、朱、张。

    其中,有精通音韵学的顾野王,目前在研究给字注音的“拼音法”,以“拼音法”为话题来引战,怕不是要闹翻天。

    有学识卓越的张种,年近七旬。

    又有而立之年的后辈陆琰、陆瑜兄弟。

    朱氏已经式微,不过,有出自吴兴沈氏的沈德威、沈不害。

    李笠这几年虽然用检籍、检地以及取消特权等一系列手段,不断地“调教”南方士族和豪强,但并不是一味的强硬。

    对于官员(包括学官)的待遇,有显著提升,只要不铺张浪费,维持体面的日常生活完全没问题。

    加上大兴教育,让不少文人出身的官员以学官路线晋升,有了体面的地位,以及响亮的名声,所以新朝能稳住这些人的“人心”。

    现在,李笠要“组团”以文斗的方式打“河北副本”,对手是河北的士族、文人,他很快就在国内拉起一支阵容豪华的“天团”。

    论年纪,上到六七十岁的老者,下到三十而立的后辈,包含了“老中青”三代人。

    论学问,有擅长谈玄的高门世家子弟,有善于吟诗作赋的文豪,有精通经义、史籍的“专家”,还有精通各种杂学的多面手。

    李笠发的“邀请”,全都有正面回应,没一个称病、托故不来的。

    “天团”成员一路北上,公款旅游,悠哉悠哉游山玩水,潇洒得很。

    过淮水,感慨一番,过黄河,感慨一番,入邺城,众人更是兴奋不已,佳作频频出现。

    “他们当然要来。”赵孟娘补充,“毕竟,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邺城,与失败者文斗,一开局,双方气势就不一样。”

    “对,对。”李笠笑起来,笑得很开心:“征服的感觉,谁都想亲身体会一下的,哪怕再清高的人,也不例外。”

 第八十二章 交流

    上午,齐太庙,如今的行辕,李笠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书,试图弄清楚侄儿李昕听到的典故是什么。

    李昕则在一旁向叔叔讲述自己在“交流会”旁听的经历。

    这段时间以来,南北文士在邺城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的话题牵涉很广,李昕作为楚国宗王,目前负责主持这一系列“交流会”。

    但因为李昕的文学水平不够,基本上就是当听众而已,听了这么多天,最大的感触就是“听不懂”。

    这不能说李昕不学无术,虽然他平日里主要练武,但文化学习没有落下,正常的文学交流是没问题的。

    之所以觉得“听不懂”,是因为“交流会”所谈的话题难度太高,根本就不是李昕这种水平的人可以插话的。

    交流会上的辩论就是文斗,辩论双方引经据典,若无法做到对经义、典籍烂熟于心,交锋时根本就没有思考的多余时间。

    若反应迟钝,对方的气势就会越来越强,己方越来越“虚”。

    这是数百年来,南北文人之间第一次大规模“交流”,现场气氛十分微妙,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剑拔弩张也不为过。

    所以,以李昕的文学水平,根本就跟不上文斗双方的辩论速度,真的就是只能旁听。

    记下双方辩论时的用典,譬如提到的人名、时间、地名,回来自己翻书,看看是什么意思。

    李笠大概看了一下侄子的记录,为自己没有亲自主持“交流会”感到庆幸:不要说侄子,换做我也不太听得懂。

    文人之间的骂战,那是骂人不吐脏字,以他的水平去旁听,同样听不懂各种用典。

    若举个例子,那就是刚掌握了初中物理知识的“李笠同学”,信心满满的参加一个物理学研讨会。

    结果会上发言的都是物理学的“大佬”,甚至诺贝尔奖得主,提起的名词极其拗口:

    譬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量子纠缠的超光速传送,全同粒子自旋系统等。

    这种话题,一个初中物理水平的听众,听得懂才怪!

    “你听不懂也没什么,就算叔叔去,也听不懂的。”李笠放下书,安慰侄子:“术业有专攻,正如用刀的人,不需要知道冶炼、锻造技术那样。”

    “我们读书写字,是为了能够无障碍的阅读、理解,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世界,了解风土人情,从史籍里学会经验教训。”

    “再深层次的知识,除非从文,所以没必要去钻研,毕竟,我们可不能靠舞文弄墨过日子。”

    李昕懂得这道理,但还是有疑问:“朝廷此次组织南北文士交流,除了立威,为的是?”

    李笠回答:“即便是大一统的王朝,也会有地域差异、地域歧视,而南北对峙,已近三百年了,由此形成的隔阂,是多方面的。”

    “北方百姓,对南方朝廷没有认同感,地方上的豪强,不知道南方朝廷的管理尺度如何。”

    “文化上的分歧,是各种分歧的具体表现,要知道,能够长期做学问的人,其身份意味着什么?”

    李昕想了想,回答:“首先,这个人的家境不能太差,不然终日为果腹而奔波,如何求学、做学问?”

    “其次,这个人会有很多同学,以及师长,求学、讲学以及交游的过程中,又会结识不少人。”

    “而且,有学问的人,要么被举秀才入仕,在官场上会有不同程度的经历,认识不少官员。”

    “要么在州里做学官,亦或是开堂授课,结识不少地方大族子弟,名声也会为人所知。”

    说着说着,李昕睁大眼睛:“也就是说,这些文士,其实是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许多想法和看法,其实代表着无数的地方人士”

    “你能想到这一点,不错。”李笠拿起一本书,晃了晃,“书籍,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而文人,可以看作民意的载体。”

    “朝廷想要对地方上做宣传,想要了解地方上的民意,那就要促进交流,相互理解,办法之一,当然就是南北文人的交流。”

    “在辩论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妥协,这可比执政者闭门造车去臆测民意,或者盲人摸象去猜测民意,要合理得多。”

    “民意中的民,定义是什么?是大大小小的地主,正常情况下不包括黔首。”

    “能读得起书的人,一般来说家境不会太差,他的师长、同学、亲友们,基本上家境也不会太差。”

    “所以,能大量产生文人的社会阶层,是地主阶层。”

    “这其中包括士族和寒族,或许会有个别文人,为穷苦百姓发声,为穷苦百姓争取利益,但从群体角度来说,文人群体,是必然为地主阶层利益说话的。”

    “地主分地域,分士、庶,自己内部的利益诉求又有不同,譬如士族看不起庶族,庶族想要突破士族在官场上设置的重重障碍。”

    “地主阶层内部的利益冲突,地主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利益冲突,平衡起来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但是,让地主阶层有一个表达自己意愿、诉求的渠道,这很重要。”

    “朝廷以进行文学交流的形式,让天南地北的文人们聚在一起,以文学讨论为引子,促进相互间的交流、理解和妥协。”

    “建立起一个名为学术交流的沟通渠道,这不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民意表达渠道?”

    李昕一开始还听得懂,听到后面就迷糊了:“这渠道总不能成日里把他们聚在一起开会、交流吧?”

    李笠回答:“当然不行,但是,交流的载体,可以是交流会、辩论会,也可以是”

    李笠再次扬了扬手中的书:“可以是论文集,可以是学术期刊,可以是报刊的时评。”

    “譬如,用‘拼音法’对文字进行注音,该怎么定声母韵母比较合适?天南地北的学者,都可以通过刊物进行跨地区的交流。”

    “辩论和交流,可以通过报纸、刊物来隔空进行,不需要面对面的文斗,而这些报纸和刊物,将来会成为州学、县学的必备读物。”

    “让地方上的学者、学子以及读书人,了解交流、辩论的内容,并触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交流,才是威力最大的交流。”

    “当报纸和期刊成为交流的载体和渠道,再适当放宽交流的话题,譬如允许某种程度的议论时政,那么,这个渠道,不就能成为民意的表达渠道了?”

    李昕这下明白了:先以文学交流搭起一个渠道,等到时机成熟,再放宽渠道的讨论话题,于是,执政者就能获取一个了解民意的渠道。

    地头蛇们,各类利益群体,也有了个表达诉求的渠道。

    他们可以让和自己关系好的知名文人,通过在报纸上撰文的方式,含蓄但有效(相对而言)地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朝廷也可以安排知名文人,以“客观”的角度,对一系列施政进行“解释”,让公众正确理解。

    这不是臆想,诞生了十余年的报纸,已经渐渐成熟起来,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任务。

    李笠见侄子想明白了,不忘补充:“规划是这么个规划,实行起来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而且,这一切的前提是军事胜利,朝廷只有牢牢控制住河北,才能让河北的大小地主们,诚心诚意的和朝廷进行交流。”

    “如果只靠动嘴皮子就能保境安民,那些成日里高谈阔论的士族,早就统一天下了。”

 第八十三章 战利品

    清晨,临时行宫,李笠要起床,却发现衣服不见了,定睛一看,衣服穿在薛月嫦身上。

    确切来说,薛月嫦只穿着一件衣服,在床边坐着。

    衣服开襟,所以薛月嫦如同皮已经剥好但还没取下的橘子,随时都可以享用。

    毫无疑问,这种挑逗的方式很有效,不过今日一早,李笠已经额外“加班”,再折腾,上午什么事都不用做了。

    他坐起身,将顺势倒在怀中的薛月嫦搂着:“听话,得起来了。”

    “三郎,妾还想休息一下”薛月嫦双眼迷离的看着李笠,一副任君采摘的模样,李笠只觉得口干舌燥:

    “该入宫了,搬到宫里再说。”

    “真的?”薛月嫦眼睛一亮,用双手搂着李笠的脖子,亲昵起来:“三郎真好!!”

    李笠忍着“急火攻心”,起身更衣,薛月嫦在一旁服侍,喜形于色。

    李笠见这位喜滋滋的样子,心中一叹:果然从古至今,扶弟魔前仆后继啊

    薛氏姊妹是邺城人,出身娼家,十七年前被齐国清河王高岳买下,不过高岳还没来得及“享受”,姊妹俩就成了李笠的战利品。

    十七年后,姊妹俩已是楚国“三夫人”之二,姊姊薛月嫦随李笠回到邺城,又见到了家人。

    她的家人健在,不过,父母已经去世,却有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