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第4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然,十几年的中护军、中领军当下来,这皇宫到底谁做主?
现在,若实行任期制,明确尚书们的具体任期,其实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职务调动制度化,给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任期。
任期可以是四年,五年,六年,具体多少年合适,都可以协商。
若现任某位尚书不称职,或者皇帝不满意,亦或是引发众怒(官僚群体之怒),该怎么弹劾、罢免、补任,也可以协商。
所以朝廷才放出风声,引来各方热议。
李昉总结:既然一直以来,历朝历代中枢各职务,正常情况下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那么,对于任期制的质疑,其实没必要反驳什么。
李笠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于是开始问第三个问题。
他晃了晃手中的兑换券:“徐州的兑换券,如今信誉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发行量比当初翻了许多倍。”
“许多地方,尤其是两淮、河南的商贾云集之地,这张纸,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接受、认可,可以当做钱来用。”
“因为有了众多钱庄、大商号的担保,有了众多豪商的认可,人们进行大宗货物交易的时候,兑换券用得很多。”
“薄薄的一叠纸,可抵万贯,大宗货物交易,交易双方不再需要动用车队运钱,直接将兑换券作为交易媒介,再方便不过。”
“所以,有人呼吁,朝廷发行纸币,限定在兑换券目前立足的区域流通,取代大量铜钱,省时省力,利国利民。”
“你觉得,这建议如何?”
李昉没有迟疑,直接回答:“这建议听起来不错,但不可行,所以,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话题。”
“如今不具备纸币发行的条件,恐怕接下来几十年,都不行,朝廷一旦发行纸币,一段时间后,必然超发。”
“一开始,超发的规模不大,但必然逐步提升,于是,纸币的信用瞬间崩盘。”
“兑换券花了十几年,才为纸质等价物建立起来的信用,可能一个月就会毁得干干净净。”
李笠问:“为什么?”
李昉回答:“因为钱总是不够用的,朝堂诸公,乃至皇帝,都无法抵御印纸当钱花的诱惑。”
“而他们一旦起了这个念头,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超发纸币。”
“好,好!!说得好!!!”李笠真的高兴,他对儿子们的教育,算是成功了。
当然,他防不住儿子演戏,儿子或许是故意选他喜欢听的答案来作答。
但是,他已经尽力教育儿子了,将来儿子真的要做死,也不关他的事。
张铤见李笠教子有方,心中也很高兴。
历来,雄主的太子难当,开国的第二代皇帝,也很难当。
而宗室内讧,已经成了每个朝代挥之不去的噩梦。
张铤知道李笠很想儿孙能够融洽相处,无论嫡庶都能好好地过完一生。
也很想楚国能够活得长一些,至少国祚不那么短。
所以,李笠想要改革体制,或者建立新的体制。
确保他的儿子继位后,坐稳江山,身为兄长,能与弟弟们相安无事,国家没有造反的狂妄藩王,也没有屠杀宗室的暴君。
而张铤,也想让自己的子孙,活在一个太平世道里。
没有战乱,没有频繁的朝代更替,百姓安居乐业,四方平靖,天下太平,多好。
这样的期望,不知他,无数官员,无数百姓都在期盼。
期盼楚国真的统一天下后,大伙能够过上安稳日子,子子孙孙安稳下去。
而不是如统一三国的晋国,虽然结束了乱世,却开启了更大、更血腥的乱世。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
街道上,一辆马车在护卫的簇拥下前进,马车车厢里,祖珽端端正正坐着,闭目养神。
仿佛又回到了当初,他即将参加对策,为前途奋力一搏的时候。
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
他家累世官宦,自己年少时便有起家秘书郎,因对策高第,为尚书仪曹郎中。
然而祖珽的梦想,是终有一日跻身宰辅,位高权重,钟鸣鼎食,宾客如云,侍妾成群。
但是,时局不同了,朝廷已经是武人的天下,高位为勋贵把持,想要靠过去的路数往上爬,更难了。
为求仕途进步,他想了许多办法“扬名”,一如许多才子那样,成日里围着权贵们转。
一次,他终于抓住机会,费尽心思为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干做《清德赋》,名声大振。
于是他的名字为当时权臣高欢所知,加上他又能吟诗作赋,与那些闻名已久的大才子和诗而唱,不落下风,于是名声更上一层楼。
由此,得高欢看中,其世子高澄任并州刺史,他得以成为高澄佐吏、任并州仓曹参军,这是个油水很足的职务。
虽然只是并州佐吏,但却管着山东(太上山以东地区)物资调入山西(太行山以西地区)的诸般事宜。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即可领取!
只要时不时偷偷捞一把,可以轻松积累下不少家财。
奈何被人抓了现行,丢了官。
因为贪污而丢官,这很丢人么?
也许吧,但谁在乎呢?
高欢本人,就放纵勋贵们贪污受贿,横行不法,这些高官、勋臣明目张胆的大口吃肉,凭什么他喝一口汤就不行?
才喝几口汤就倒霉,不是他错了,是他官位不够高而已。
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朝廷任由这些高官贪污,还故意放纵,那么他为什么要“迷途知返”?
没有官做,就没法捞钱,没法应付迎来送往、花天酒地的巨大开支。
没法花天酒地,怎么和人做朋友?这该怎么办?
好办,勾引那些有钱但年老色衰的怨妇,凭他的手段,哪怕是耳顺老妪,也不在话下。
人勾到了,爽也爽了,钱也不用愁了。
有了钱,有了一起玩乐的怨妇乃至贵妇,他当然不会忘了朋友,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帮出身纨绔的朋友们拿了他的好处,一起玩女人玩得高兴,就会帮他跑门路,在贵人面前吹吹风。
加上他有才华,终有一日,定能死灰复燃。
果不其然,没得几年,又被高欢起用,这次可得换个路数。
官军攻西贼,围了玉璧城,守将韦孝宽以孤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率军亲征的高欢,派人去劝,他主动请缨,入城劝降。
如此冒险,所图当然是功名利禄。
奈何韦孝宽不听劝,而且守城有一套,硬是耗得官军伤亡惨重,却依旧攻不下玉璧。
高欢撤军后,不久于人世,而世子高澄,自有亲信,他一点机会也没有。
反倒是好友陈元康,成为高澄心腹。
不过,他也因此逃过一劫:数年后,高澄在私第为膳奴刺杀,当时在场议事的许多心腹丧命,陈元康也伤重不治。
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奇妙,他要是为高澄重用,必然如崔暹、崔季舒那样,成为高澄撕咬勋贵的鹰犬。
即便逃过当日膳奴行凶,事后,也会被找到机会报复的勋贵们弄死。
要知道,不是谁都有崔季舒、崔暹那样的好运气,面对勋贵的报复,能保住性命,到边地走一遭而已。
高澄死,权位兄终弟及,高洋掌权,重用的是杨愔,他依旧没什么指望能够高升。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谁也没想到,高洋竟然会在壮年之际去世。
杨愔作为辅政大臣,想要尽心辅佐孤儿寡母,结果,两个皇叔在勋贵支持下发动宫变,杨愔被活活打死。
换做是他,大概,也逃不过这一劫。
还好,在那之前,一支梁军突然攻入邺城,他随机应变,做了一个选择,把自己当做筹码,押了出去。
想到这里,祖珽睁开眼睛。
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他终于走到了那个位置前。
同在车厢里的一个女子,见祖珽睁开眼,赶紧将怀中抱着的水壶拿起,为郎主倒茶。
如今已是秋末,天气转凉,郎主对茶水的冷热很有讲究,所以不能大意。
祖珽看着这个皮肤黝黑如炭、样貌与中原人士颇有差异的女子,颇为满意,拿起茶杯慢慢品:人的模样丑是有些丑,不过谁在乎呢?
吹了灯都一样嘛。
其人来自南海,为海外番商舶来之奴婢,其国应该在扶南国以南,是南海诸多番国之一。
至于是盘盘国、丹丹国、干瑽利国、天竺诸国中的哪一国,祖珽不关心,反正只要是年轻、健康的女子就行。
他见识了肤黑如炭的女人,和中原女人别无二致,也不枉人生几十载。
想想,堂堂尚书左仆射,身边有一个“黑炭女”侍奉,这是多么的独一无二,多么的引人注目?
正好跟其他八座尚书区别开。
马车缓缓停下,随从在车外禀报,说皇宫到了。
祖珽理了理衣冠,理了理官服,气派十足下了车,走向宫门,向行宫内尚书省方向走去。
楚国设有尚书令,但这是有名无实的虚职,一如前朝那样,尚书省事务实际由尚书省贰官——尚书左、右仆射主持。
连同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尚书”,作为群相,承担着丞相的职责。
而尚书左仆射,作为群相之首,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丞相。
楚国开国后,第一任尚书左仆射,为皇帝元从故旧张铤,任职已有七年。
现在,楚国的第二任尚书左仆射,范阳祖珽,以本名上任,十余年来化名当官的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成为一国宰辅。
这是他给李笠卖命卖了十几年,获得的回报。
总算是熬出头了。
祖珽走过宫门,守门禁军将士,以及往来官员,无一不盯着他身后,盯着他身后那个肤色如炭的婢女。
这种“万人瞩目”的待遇,祖珽很满意,他今日带着“黑炭女”做跟班,就是要引人注目。
人生得意须尽欢,他如愿以偿坐到了这个位置,当然要大干一番。
但是,到了这个位置,没必要贪污,没必要勾引良家,因为他的兴趣,已经不在金银珠宝和女人身上。
权力,才是世间最令人愉悦的东西。
用手中的权力,替皇帝好好调教调教那帮脑袋转不过弯的傻瓜官僚们,把已经不合时宜的制度,一个个改头换面。
这,才是最大的乐趣!!
第一百二十九章 惯性
纷纷扬扬的雪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般随风飞舞,飞过一排排房屋、楼阁,落在屋檐、树冠、地面,亦或是落在玻璃窗上。
没多久,落在玻璃窗上的雪花因为玻璃另一侧的温暖而渐渐融化、变形,滑落窗台,又再次冻结,积累起来。
玻璃窗的另一面,温暖的房间里,李笠坐在壁炉边,就着取暖炉火烤串,新任中书令张铤作陪。
虽然李笠可以让人准备好各类肉食,但他烤的还是“鱼肉”系列,掺扎着鱿鱼干,算是自娱自乐。
张铤也拿着几串鱼肉丸烤着,两人一边烤串,一边聊天,一如当年在鄱阳时那样。
此刻,同样如当年,两人探讨着历史问题,如同两个故交,烤串聊天。
之所以讨论历史,是因为李笠想要吸取前人教训,从当今天下大势之中,找出蕴含着的“时代脉搏”。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眼看着结束有望。
但是,天下统一后,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因为当年,晋国也统一了天下,却引发了更大的乱世。
李笠不想自己的国家,成为新的晋国,所以要琢磨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想要把握其中的“时代脉搏”,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聊着聊着,聊到一个人:王莽。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人物,以外戚身份篡位,建立“新”朝。
他的上位,是因为前汉晚期面临空前的社会危机,所以人们希望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当世圣人挽救苍生,而王莽,正好合适。
王莽上台后,进行种种“改革”,譬如“土地国有”、“解放奴隶”。
在后人看来,王莽的许多治国理念和现代人很相似,所以王莽被后世的人戏称为“穿越者”。
被位面之子刘秀(汉光武帝)击败的穿越者。
然而事实上,王莽的施政,并非超越时代千年,而是复古。
所谓的“古”,是八百年国祚之姬周。
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认为只有遵循“古制”,用传说中圣贤时代的方法,才能将陷入死路的国家救出来。
然而,用上古礼法来治理千年后的国家,后果自然是不如意。
张铤讲解:“当时的国家,土地兼并严重,各地豪强占据着天下绝大多数良田、好地,而贫苦百姓无立锥之地。”
“百姓破产,沦为奴婢或强盗,天下各处,群盗蜂起,局势如同即将沸腾的水,一片末世征兆。”
“所以,许多有识之士急切寻求出路,寄希望于古礼、古制,而王莽,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既然土地被大规模兼并,王莽就行古制——井田制,实行“王田”政策,禁止土地买卖,把土地收为‘王有’(国有)。”
“既然大量百姓沦为奴婢,那好,禁止新增奴隶,禁止买卖奴隶。”
“此外,鉴于缺铜、币制混乱,以及国家财政亏空的问题,改革币制,行大钱,甚至宣布黄金一律充公”
张铤说到这里,苦笑:“土地改革,得罪了天下豪强地主,这些人,一开始可是大力支持他受汉禅称帝的。”
“释放奴婢,意图是好的,可百姓无立锥之地,给人做牛做马尚可苟活,被释放后,无地可种,要么饿死,要么为寇。”
“币制改革,用大钱、劣钱搜刮了各阶层的财富,币制越改越乱,还不如不改,王莽复古改制,愿望和现实差得太多。”
“人们发现,这个当世大圣人的改革,还不如不改,他们过的日子,比起刘家天子当朝时,更差了。”
“人心思汉,于是,汉室宗亲刘秀因时而起,得了河北豪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