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乱世栋梁 >

第508部分

乱世栋梁-第508部分

小说: 乱世栋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问了许多问题。

    陈顼不知道如何回答儿子的疑问,幸好有吏员在现场作讲解,他才过了关。

    据说这浑天仪的结构十分复杂,引用了不少钟表技术,所以运转起来后,经过“校准”,精度很高。

    钦天监的人做过多次“比对”,确定夜间某时某刻的浑天仪上的“天象”,和实际夜空中的天象一致。

    于是,钦天监以这套浑天仪为模范,在江陵、襄阳、临湘、夏口、寻阳、鄱阳、寿阳、寒山、会稽,以及岭表番禺、龙编等地,陆续搭建观星台,立浑天仪,观测天象。

    随着河北、河东地区相继为朝廷控制,邺城、信都、蓟城、晋阳、大同等地,也开始建观星台、浑天仪、水钟,官府召集当地学者测日、观星。

    要为一部新历法的制定做准备。

    此外,钦天监在各地的观星台,还肩负着“定坐标”的重任。

    而各级转运司,顺便在观星台上搭建测雨设备,观察降雨量。

    并在水钟所在地,设“流速仪”,测量河水流量。

    这就是转运司的职责之一。

    各级转运司署不仅仅负责各地财赋、粮草的转运,以及对各地官府相关账薄的核对,还要观测当地的“气象”。

    尤其是记录每一场雨的降雨量,作好记录,一旦发现降雨量异常,就要加强关注。

    若发现情况不对,雨水过多或者过少,就要立刻上报,并开始规划粮食的调拨方案,做好抗涝、抗旱、赈灾的准备工作。

    此外,还要观测当地主要河流的流量,因为根据河流流量的变化趋势,也能推测出接下来会不会发大水,亦或是发生旱灾。

    所以,各级转运司要“上观气象”、“下测水”,掌握着事关国计民生的气象、水数据,又得和其他部曹司署合作,衍生出一大堆职责。

    陈顼见钦天监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又不好掺和,赶紧带着转运司的人,到一旁去看“流速仪”。

    流速仪,是测量水流速度的仪器,其原理和结构倒也简单:

    将一个大型的“立轴旋杯”垂直插入河中,流动的河水会推动旋杯不断转动,而立轴另一端的机械计数器,记下旋杯立轴的转动圈数,以及对应时间跨度。

    于是,河水的流速就测量出来了。

    再乘以河流的“截面积”,就能获取“河流流量”数据。

    原理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却很麻烦,陈顼在转运司为官数年,对其中的技术问题了解得很清楚。

    来到流速仪旁边后,叫来“观测员”,问起不少问题。

    晋阳位于汾水畔,汾水是河东地区主要河流,又有不少支流,所以,其水有很显著的特点:

    夏秋雨季河水极易暴涨,秋冬季节极易出现低水位的情况。

    这样的水情全年水位变化幅度较大,不仅影响航运,也会让转运司流速仪的正常运转,遇到不小的麻烦。

    流速仪要安装在河边,因为汾水的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所以流速仪的位置得“随机应变”。

    否则枯水期时流速仪的“立轴旋杯”无法被河水完全浸没,测出的数据就会偏低。

    丰水期时流速仪所在位置若过低,就容易被大水淹没。

    一系列技术问题,不需要主官来琢磨怎么解决,但陈顼必须关注这些细节,以免转运司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隔三差五被冒出来的问题困扰。

    因为转运司的职责实在是太多,需要和不少部曹司署“对接”诸多事务,忙起来没个头。

    不一会,有吏员赶来,向陈顼禀报一件事:税关那边,出问题了,下午得过去一下,和税司的主官开会,协调一下相关事宜。

    税关是总税司管着,负责转运物资的转运司,不可避免要和平级总税司署打交道。

    陈顼想到需要和税关那边协调的事务多如牛毛,只觉天都暗了许多。

    旁边,钦天监的两拨人还在吵,陈顼顾不上了,对着属下把手一挥:“走,先回去吃饭,下午去税关!”

 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

    数日后,晋阳税关旁,一排平房面前,如往日般,人满为患。

    这里是信件收发处,又称“邮邸”,可以帮人送信到外地(收费),与此同时,把从外地寄来的信,发放给相应的收信人。

    要寄信的人,只要在此办完几个手续、交了邮费,一封薄薄的信,就会和无数薄薄的信一道,被转运司的邮传队伍“转运”到各自目的地。

    于是,分隔数百里、上千里远的两个人,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就能够互通书信了。

    要做到这点,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前来巡视的陈顼,看着在“邮邸”前排队等着寄信或领信的人,想起自己以前和亲人书信往来的情景。

    他这些年在外为官,想要和亲人联系,必然要写信,但信写好了,如何确保能够将信送到亲人手上,是个问题。

    朝廷有驿传,但明面上只传递公文,若要捎带私人信件,也不是不行。

    但对于许多小官、小吏而言,这种事情得暗中进行,否则容易落人把柄,仕途起波澜。

    找人捎带的话,就欠了人情。

    官场上欠的人情,价比千金。

    更别说对于许多有收发信件需求的人来说,做不到利用官府驿传来寄信,怎么办?

    只能是委托前往目的地的亲朋好友,带上自己的信,顺路帮个忙。

    然而能碰到“顺路”,机会终究是少的,而且人家也未必愿意帮这个忙。

    所以,陈顼当年在地方任上,想要寄信、收信不算困难,但属下那些小官吏,以及亲属,想要和身处异地的亲友通书信,很困难。

    现在,对民间开展“邮传业务”的“邮邸”出现后,极大满足了人们通书信的需求。

    于是,转运司又多了一项职责:负责邮传事务。

    一个负责粮食财赋转运、核对地方官府仓储账簿的官署,怎么又要看气象、水文,要负责检查各地粮食仓储,现在还要负责邮传?

    陈顼看了一眼不远处的税关及交易市场,转身离开,没上马车,而是沿着街道,向前走去,几名随从跟在身后。

    膨胀,这就是膨胀,如同吹鱼鳔那般。

    总税司最初建立时,负责征收建康各关津的商税,那是梁时的事情了。

    结果,总税司的规模很快扩大,肩负的职责也越来越多,明明只是个收商税的官署,居然还开设、管理交易市场。

    总税司的规模和职权快速膨胀,对民间开展邮传业务一事,也是总税司弄出来的。

    随着楚国治下地区越来越多,“邮传”这一块的“摊子”越来越大,于是总税司把这一摊子事扔给转运司。

    美其名曰“信件转运”,也是“转运”。

    现在,各地“邮邸”及邮传事宜,都归转运司管,让本来就忙碌的各地转运司署,大小官吏叫苦不迭。

    原因当然是邮传的“营业收入”不高,但事多,又麻烦、琐碎。

    一直以来,民间通信件不便,加上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所以寄信的需求即便有,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现在通信件方便了(相对而言),于是很多人起了念头,开始托人写信,然后拿到“邮邸”投寄。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然而收信人的地址基本上都很含糊,邮传人员想要把信交到收信人手中,要花费极大地精力和时间。

    各地邮邸又开设“代写书信”、“念书信”业务(都是适当收费),使得那些不识字,又没法托人写信、念信的百姓,纷纷来邮邸“办业务”。

    于是,导致邮邸工作人员工作量骤增。

    不识字的百姓,表达能力多有问题,想要让代写人员写一件事在信上,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也说不清楚。

    代写人员想要和这些人沟通、交流,将一堆废话凝练成简单的几段话,耗时不短,所得,却只有几文钱。

    而且因为不识字、口音重,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对、说不清楚,也无法描述:

    黄和王,到底是“三横王”,还是“大肚黄”?

    陈和成,到底是“耳东陈”,还是“成事不足”的成?

    如此区别,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导致地址、收信人的信息不全。

    这就对信件的寄送,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并且寻常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哪有那么多通信的需求?

    所以,楚国如今正在完善的邮传体系,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盈利,每年反倒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

    即便朝廷有大铜矿“保底”,可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把那么多钱投入到“邮传”这个必然亏欠的“地方”,值得么?

    陈顼走在街道边,接近一处民坊的门口,门口处有孩童在嬉戏,嬉闹间说话的口音,让陈顼觉得倍感亲切。

    这是吴兴口音,所以,这坊里的不少住户,算是他的同乡。

    楚军攻下晋阳后,将晋阳军民大量外迁,与此同时,从南方迁来不少百姓,在晋阳定居,当中就有不少吴兴人。

    这些百姓,大多是军属,随军在此落户,生根发芽。

    也有商贾连同其僮仆、家眷,在此暂居,所以陈顼有空就会来这里转转,身着便装,和同乡们聊聊天,叙叙“旧”。

    听着乡音,仿佛自己就在吴兴家乡。

    那几个孩童看向陈顼这边,认出了“熟人”,欢呼着跑过来,一脸兴奋。

    口中却呼喊着:“邮使来了!邮使来了!!”

    陈顼先是一愣,随后转头看去,见街道上有人骑着马往这边过来。

    其人身着皂衣,外有一件白色裲裆,裲裆的前后,都有硕大的一个“邮”字,十分醒目。

    这就是专门送信的邮使,胯下坐骑驮着两个鼓囊囊的布袋,看样子,今天送来的信可不少。

    邮使下马,牵着马向坊门走去,孩童们围着他不停地问“有我家的信么?”,叽叽喳喳,像雀儿一般吵闹。

    邮使面对询问,笑而不语,牵着马走进坊内。

    闻讯赶来的人们,很快将邮使围住,不停地问:“有我家的信么?”

    坊吏赶来,好不容易挤进人群,给邮使开路,转到坊署,要等整理、登记信件后,再一一发放。

    坊内气氛随着邮使的到来,变得十分热闹,盼着家乡来信的人们,不肯离去,围在坊署门口,等着邮使喊自己的名字。

    被喊到名字的人,兴高采烈的进去,其他人则愈发紧张,但紧张之中又有期盼。

    陈顼默默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想到皇帝曾经向他说过的一句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薄薄一张纸,足以安慰许多人,这种效果,光靠花钱,买得来?”

    远离家乡、在前线作战的将士,想不想家?想不想家人?

    想,当然想。

    而军属们,想不想念身处前线的亲人?

    当然想。

    军人和军属之间是这样,寻常百姓难道不是这样?

    谁不想家?谁不思念亲人?游学的学子,行商的商贾,外出任职、公干的官吏,还有因为各种原因出门在外,和亲友们分隔两地的人,都有通信的需求。

    这种需求,也许从总体来说,不足以让耗费巨资建立的邮传体系盈利,但是,一个完善的邮传体系意义非凡。

    当天南地北的人们,都能够和异地亲友相对方便的通信时,达成如此效果的邮传体系,对于朝廷来说,意义着什么?

    意味着总有一天,中枢能够做到“政令通达,直入乡里。”

    耳边不断响起欢呼声,陈顼看着那些满脸激动、拿着信件走出来的男男女女,感受到对方的喜悦。

    满身疲惫,仿佛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次活力充沛起来。

    天下就要统一了,新的时代,就要有新气象不是?

 第一百七十五章 现实

    洛阳,城南郊,洛水南岸,皇子们正在骑马,按说该是“群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但因为骑的都是果下马,所以场面有些“萌”。

    少年骑手奋力驾驭坐骑,身材矮小的坐骑虽然尽力奔跑,但因为腿短,跑不快。

    李笠在一旁站着,看着儿子们骑矮马向前方稻草人群冲去,然后挥舞手中竹刀乱打,大呼小叫,仿佛真的在打仗,脸上露出笑容。

    他的儿子都要会骑马,入门时先骑性格温和的果下马,果下马是矮马,摔下来也不容易受重伤。

    但李笠让儿子们学会骑马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将来驰骋沙场,而是要多一个生活技能,必要时可以派上用场。

    会骑马以及驾车(驾驭畜力车),类似于后世的会骑车、会开车。

    虽然贵人们出行有牛车、马车代步,也不需要亲自赶马、赶牛,但是,紧急情况下逃命,会骑马和不会骑马,生存概率截然不同。

    儿子们玩得高兴,李笠在一旁看着,看着看着,视线很快被吸引到旁边。

    洛水北岸,就是洛阳城。

    如今的洛阳,即汉以来的洛阳,因为近三十年来的战乱影响,城内许多区域已经荒芜。

    所以西北角的小城金墉城,实际上取代了洛阳故城,承担着军事重任。

    等天下统一之后,楚国要定都洛阳,即所谓“还于故都”,毕竟天下大乱之前,洛阳是大一统王朝——晋朝的国都,所以政治意义浓厚。

    但那时的洛阳,不会是眼前这个洛阳,新洛阳位于洛阳故城的西面,其南大门,正对南边的伊阙。

    李笠此次来洛阳,是要看看汉魏洛阳城的现状,又看看新城的选址,顺便带着儿子们“夏游”,出来透透气。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领取!

    不一会,皇子们骑马骑够了,汗流浃背,换了身衣裳,围到李笠身边,嚷嚷着要去钓鱼。

    骑完马就在洛水边钓鱼,这是李笠承诺的“活动项目”,皇子们对此期盼不已。

    然而李笠笑起来:“不钓了,回去吧。”

    这话一说出来,皇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们手中拿着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