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广只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和这个时代的众多有识之士一起,带着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向光明出发。
三国行将结束。
新的历史纪元就将开始。
不是黑暗,一定是光明。
这一次的说降魏卒,让赵广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同时,在属板提升方面,他也得到了好的回报。
姓名:赵广
武力值:84。
内政值:50。
声望值:10。(新增)
技能值:6。(养生之道,百鸟朝凤枪,天眼地图,寻宝探矿、明察秋毫、统帅千军)。
养生之道:lv2。
百鸟朝凤枪:lv9。
天眼地图:lv4。
寻宝探矿:lv4。
明察秋毫:lv2。
统帅千军:lv3。(江油关一场大胜,统帅千军技能升1级。)
声望值这个能力项的增项,应该是这几日游说魏军降卒的功劳,让赵广感到了一种被肯定的喜悦。
这也是自穿越以来,能力值的第一次增加,这说明随着赵广个人能力的提升,还会有更多的未知属性值被发掘出来。
——
思想上的统一,牵弘等将校的投靠,让涪城的赵广军整合速度开始加快,这一点,仅瞧魏容、马承等将校脸上的笑容就能察觉。
在一众将领、文官佐吏忙碌之时,赵广带着魏容前往涪城的医椽,这里留治的是受伤的士卒。
不过,以三国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也就能治治普通的刀剑伤,箭伤的话还要看士兵的抵抗力强不强,能不能挺过感染期。
建安末年的大瘟疫,让魏蜀吴三国损失惨重,人口减少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就是连绵不断的战事所致。
军队的调动,带来病毒的扩散传播,在一个地方的人群有免疫力,并不代表其他地方的人也一样有。
寇林的伤情并不乐观。
伤在后背,这是关健的位置,好在邓忠的短刃刺中的是右侧,并非左边心脏的位置,寇林主要是失血过多,身体虚弱,加上左儋道一路不好走,让寇林的伤口因震动更加撕裂。
医椽令来自宫中,医治伤患的能力在蜀郡数一数二。
“寇将军这次真是命大,象他这样的刺伤,十个中有九个难活,不过,伤势就算治愈,以后也很难再上战场冲杀了。要是元化神医还在,可能更好的有办法。”老医椽令抖抖索索的说道。
元化神医,即华佗,这个留下麻沸散、五禽戏,给关羽刮骨疗伤,并开创了中国外科手术先河的著名医者,因为曹操脑疾病犯,被拷问致死。
华佗死后,医术多有失传,其弟子吴普、樊阿也只得一、二。
蜀中地处偏远,中原的先进医术很难传到这里,老医椽令的这一身本领,还是传自他的父亲,而其父则是早年追随刘备从徐州而来。
“我听说华神医所著青囊书中,记录了麻沸散是由闹羊花、万桃花、醉心花、狗核桃、生草乌、香白芷、当归、川芎、天南星,共六味药组成,不知是真是假,老御医可曾听说?”赵广穿越之前,野外勘探无聊时,倒也看了一些医学方面的著作,对华佗麻沸散的中药方子记得很牢。
“将军且慢些,容老朽先记下来。”老医椽令听到赵广讲些中药的名词,心中也是一惊,连忙记录了下来。
不提老医椽令对麻沸散的各种草药进行试验配比,赵广倒是借着这一次的看望,好好的了解三国时期的医理知识,这让他的养生之道升到了lv3的水平。
在赵广看望寇林和一众伤卒的同时,在尚书张遵的住处,一场关系功劳分配的讨论正在进行中。
张遵、荀诩、荀正是张家派驻赵广军中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某种程度也代表了后党的意见。
这一次大战,邓艾、邓忠、王颀等一干魏将被杀,赵广等人的战功怎么写、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官职、军职的升迁又要如何调配,张遵心里也是一团乱麻,没有定数。
想他在朝中,宫里有张星彩,外面有二叔张绍,他这个尚书更多是象征意义,不需要研讨什么军国大事,但现在领军在外,张遵躲不过去了。
“唔,荀公,这一次,还要麻烦荀公仔细的撰写文书,元忠的功劳最大,要好好的写上一写,至于我的功劳,不大不小最好,书信好了后,我即遣亲卒带着送到成都。”张遵抚了抚前额,神色带着无奈道。
张飞嫡孙的身份,让他在张家可以横着走,但到了朝堂上,面对张星彩,张遵就只能认倒霉了。
第三十九章 谯周长生
这次大胜!
张遵当然有功劳,而且若是文章写好了的话,张遵在三人中间还是功劳最大的一个。
换作他人,那还不是牛皮吹上了天,而张遵却想也不想。
笑话!
自己什么能耐,小张皇后和二叔张绍都清清楚楚,就凭他张遵带的那些兵,能打败邓艾,那是日头从西边出来。
荀诩听张遵有推托之意,脸上颇是玩味笑意,道:“张尚书怕是不能如愿了,这一次,就算我写的再简略,你的功劳估计还是最大的。”
见张遵不解,荀诩搂着颌下几根白须,微眯着眼,缓缓说道:“元忠这次虽然打了胜仗,但并不一定是好事,朝中的那些人,想的和我们不是一回事,另外,前些日杀了李密,谯周那里也一定会阻挠。”
就功劳论,赵广这次可以说独挡一面,是挽救蜀汉危亡的大功,但到了朝中,怎么说又有说法。
从面上来看,张遵的援军、傅佥的援军、再加上赵广这一支,三方合力才得以歼来邓艾,当然,事实上谁的功劳大,出力多,朝中的官员们不一定清楚。
另外,谯周在蜀汉朝中能量极大,文官之中将近四分之一的官员与他有关联,其中不是他的弟子,就是曾经听过他的讲学。
李密这个得意弟子被杀,赵广虽然有证据,但在谯周、文立等有先天成见的人看来,这些所谓的证据均是诬告,是伪证。
“谯公那里,陈主薄也是弟子,由他亲书一封,说明情况,可好?”荀正带着希翼,建言道。
荀诩睨了儿子一眼,冷笑道:“天真,陈承祚现在是我军中的主薄,赵将军的下属,他说什么,这些人会听?”
荀正被老子训斥了一句,只得哑口无语,荀诩说的对,陈寿的话可能会有点作用,但辩解的作用应该不大,这件事关键还在谯周的态度。
张遵见荀氏父子对话冷场,连忙打个圆场,道:“陈寿那里,最好还是让他亲往成都一趟,当面和谯周细说,不然的话,别的人谯周更加不听。”
赵广、张遵、傅佥于江油关击败魏军邓艾部,蜀军大胜的消息,从涪城向成都传来,让刘禅和蜀汉众臣喜出望外。
大胜!
威武!
这是蜀汉多年来,特别是刘禅亲政以来少之又少的大胜,蜀汉这是复兴有望!
——
人间难得四月天。
从涪城到成都,蜀中大地一片春色。
虽然北方战事频频,但在蜀郡的腹地,民众的生活并未受到多大的影响,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最上面的朝廷姓汉、魏、晋,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直接管辖的乡老、游缴、亭长、县长、县令,这些基层的官吏和乡老,才是构成中国几千来封建王朝统治的根基。
一路之上,田野阡陌,乡烟袅袅,偶尔有牧童吹的笛声传来,带着蜀中特有的婉转腔音,让久在汉中、陇上的陈寿分外亲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细算起来,陈寿离开成都已经有十年时间,那一年,陈寿还是书生意气的少年,那一年,他因得罪朝中的奸宦,而不得不听从老师谯周的建议,来到蜀军作战的最前线——陇上。
从年轻时的气盛,到中年时的成熟,陈寿在军中的这些日子,让他从一个只会读死书的文人,变成了具备丰富学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学者。
或许,这便是历史上陈寿能写下《三国志》这部宏篇巨著的原因。
陈寿这一次回成都,主要目的是向老师谯周陈述李密被杀之事。这件差使是荀诩和张遵私下里和陈寿说的,赵广开始时并不知晓。
因为有了后世的知识积累,赵广对于谯周这个人在蜀汉的影响力,有些不以为然。
人才没有,咱自己培养。官员没有,咱自己提拔。
寇林、马承、魏容不都是简拔于行伍,和谯周没有什么关系。再不济,提升提升魅力值,打几场胜仗,吸引牵弘等降将来投,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与赵广不同,荀诩从江油关这一战中看到了赵广的潜力,他的想法很实际,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个敌人多阻碍,尤其是象谯周这样在蜀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学者。
李密杀也就杀了。
人死不能复生。
谯周那里,有陈寿这么个学生可以说项,那为什么不好好利用,万一谯周听进去了陈寿的劝说,也说不定。
不过,对于游说老师谯周,陈寿其实并没有把握。
当初,在谯周门下时,陈寿虽然少时好学,属于好学生那一类,但却并不是谯周特别喜欢的那一种。
换个说法,陈寿是学霸,但却是不通世故的呆学生,情商不够。
谯周看重的,是那些学习又好,家境又好,又有眼力很会揣摩别人意图的人,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才能顺风顺水,春风得意。
比如:李密就是其中之一。
——
天府学宫,谯周讲学的地方。
坐落在成都的青羊宫,这里原来的名字叫青羊肆,也就是牛羊交易的所在。
这里也是传说中老子李耳点化函谷关令尹喜的地方,老子也在这个地方向世人讲授名著《元阳经》,这部经书据说很是神验,闻之即可得道。
谯周年已六十有三,在三国这个时代,已经属于垂垂老翁了,但有道是,人越老越怕死,谯周也是一样,他还不想死,他想活,他还有雄心和抱负。
蜀中孔圣,名头倒是好听?
但为什么不是谯圣。
他谯周不过是生不逢地罢了,蜀汉国势太弱了,要是换到曹魏,他谯周可以让弟子遍布整个天下。
另外,尹喜一个小小的函谷关令,都有成仙的可能。而他谯周熟读诗书、看遍诸策、文章绵绣,教育弟子无数,难道不能升仙。
死,实在太难了。
长生,谁都想要。
谯周人已老,心未老。
带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谯周的学宫就设在青羊宫,取名叫天府学宫,与刘备的皇宫只差了一个字。
学宫距离皇宫不过五、六里,来回也是方便,旁边有浣花溪流过,水流青澈见底,河畔树木葱葱,端是一处做学问的好所在。
学校地方好,是否就代表学问好,老师人品好,教学教的好。
这个问题困扰了后世无数的家长,而在三国末年的蜀汉,那些送到学宫的学子长辈,也面临一样的困惑。
第四十章 同窗反目
青羊宫。
浣花溪畔,石桥横卧,水流潺潺,在四月末的季节,三三两两的学子在树荫下围坐,好一派安逸求学的气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学子们按脾气、性格、学识分类,或是在求教书中的学问,或是在闲聊教坊的美人,或是在激昂的争辩时局。
陈寿来到这处熟悉又陌生的所在,不禁驻立良久,曾经几何,青春少年郎,变为军中埋头客,但这样的选择,他不后悔。
留守沓中,为全军断后。
这是陈寿心中最骄傲的一件事,或许,没有赵广,他会象那些倒下的蜀军将士一样,在石门战到最后一息。又或许,他会放不下胸中的郁气,放不下多年的学问,选择放下武器重新拿起笔墨。
“看!这人好眼熟,好象在哪里见过?”一名瘦削的学子匆匆而过,瞧了一眼陈寿,对着旁边的同伴小声说道。
“唉,超宗兄,你还有心思管他人,今天老师抽查作业,可怜我昨晚在教坊胡混,还没来的及背诵。”年轻一点的学子叹了口气,对自己的不争气表示懊悔。
“陈寿,陈承祚,果然是你。以我杜轸的眼力,怎么会看错人。”瘦削学子停下脚步,再细看了看陈寿,忽然大叫起来。
陈寿微微一笑,说话这个人他还有印象,学宫曾经的学弟,杜轸,杜超宗,成都人氏,其父亲杜雄现在是雒县的县令。
这个时代,前来天府学宫的都是不差钱帛的,要不是田地甚多的豪族,要不是象天师道那样靠教徒的进献,最差点也是如陈寿、杜轸这样,祖辈父辈出仕当个官员,虽是寒门但在蜀汉有政治地位,吃喝也是不愁。
“陈寿,你不是在翎军将军那里任职吗?快说说,这江油关大捷到底是如何胜的,翎军赵将军真有神机妙算的能耐?”杜轸见陈寿没有否认,知道自己猜对了人,立时兴奋的跑了过来。
他的父亲杜雄在雒县任职,这个地方归属广汉属国,但又距离成都不远,正好在成都与涪城之间,是成都正北方向的一道门户。
在历史上,雒县一带曾是古蜀杜宇氏文明的发源地,在后世发现的著名的三星堆遗址就在这里。
陈寿哈哈一笑,道:“原来是超宗,说起这翎军将军,那还得从沓中开始~!”
杜轸这一叫嚷,正中陈寿下怀,此次来学宫,游说谯周是其一,其二就是吸引学宫的学子到赵广军中效力。
陈寿一边说着,一边找了浣水旁边的一处树荫,开始朝杜轸等人叙述起来,很快就吸引了好些个学子停留下来。
能在军中当主薄的人,陈寿的口才自然不错,要不然也不能写出三国志来。
“咦,那不是陈寿陈承祚吗?你还有脸到学宫来,李密李令伯怎么得罪你了,你竟要中伤他的名声?”
正在众学子听故事如痴如醉时,一个突兀暴怒的声音在背后响起,待杜轸等人看去,却见一面色发青的锦袍文士正死死的盯着陈寿。
“文~,文师!”杜轸等人心里咯噔一下。
文立。
蜀中四子之一,曾经排行第四,不过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