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李特等人脱离了汉军指挥,在凉州一带游离,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而随后,他们还与秃发鲜卑结盟,一起合兵进攻过金城,差一点将汉将牵弘困死在城中。
随后,迫于汉军在凉州屡屡大胜的局势,李特等人与胡渊一起在酒泉投降,有这一段反复无常的经历,再加上历史上建立成汉政权的记录,赵广又怎么可能再重用李流、李痒等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中早有这样的记载,赵广也不会天真到认为李流等人再归汉之后,就会老老实实的甘做一名汉将。
不被汉国重用,李流、李痒等人就再起异心。
这一次,他们也学精了,不再明目张胆的起兵反汉,而是选择投靠汉国内部对赵广不满的费氏等人。
在李流、李痒等人看来,赵广得意的日子也就这几年了,等到刘衡亲政,收回汉国大权,那赵广和追随他的汉军将领,都会被一个个的夺去兵权,不复今日之威。
。
第四百十八章 编写《三国志》
费承府中,以樊建、费氏为首的反赵力量进一步整合。
在一番密谋之后,樊建最后总结陈词:“太后,诸位,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绝不能干等下去,不能让赵广那阎王将皇帝废了。。。。。。。。”
“有句老话说的好,灯下黑,赵广那厮在军中,有将卒保护,我们不能奈他如何,现在,他回到了长安,我们的机会来了,太后,你的任务是想方设法,接近皇帝陛下,还有张星彩、诸葛婉等人,从她们那里套取赵广的行踪。李流,你从氐人勇士中挑选死士百名,随时等候刺杀的命令。”
“还有费承,你和董宏负责联系撤退的路线,事若不成,我们当速往天水郡,在那里李痒、蒲怀归两支氐族联军已经控制住了白马羌,杨飞龙那厮要是不听话,砍了他的头颅,为吾大军祭旗。”
樊建杀气腾腾,豪言壮语迭出,让费氏等人茫然间生出几份敬意来。
这样一个即将入土的老者,为了皇帝刘衡能够亲政,甘愿冒失败被杀的风险,这是何等的一种气魄。
费氏等人一一允诺离去。
李流等氐人士兵,就隐在吉庆坊的周围,这里的费氏的别宅,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没有特殊的原因,汉国的巡城士兵也不会到皇帝母亲的府上来察看。
——
董宏从费承的府上出来,一路急匆匆的向自已的家中而去。
他的神情略有些慌张,今日所议之事,樊建叙述之时,直让人热血沸腾,而当出门被风一吹,冷静下来,董宏猛然清醒过来。
“这是谋逆呀,什么皇帝亲政,刘衡他同意吗?什么刺杀赵广,赵大将军的战绩全胜,单挑更是无敌,就凭一百多人氐人去围攻他,也不知是谁杀谁?”
什么办,这贼船上了要下来就难了。
谁叫他整天和费承形影不离,好的快要共妻一样,这会儿发觉不对了,他董宏说的话,又有哪个会信?
要不,找谁先行告发,也好立功脱罪?
这个念头在董宏心中一滋生,就如同野草一般,疯狂的生长起来。
董宏和费承虽然在汉国都不得志,但董宏在长安城中,还负责了协助陈寿处理郡务的事宜,虽然只是些琐事,但非常的考验人的治政能力。
“也罢,这事还得和陈太守报告,听说太守与大将军是沓中的旧识,由他来传达,比旁人要可信得多。”
董宏快到家门口时,终于想通了其中的要害,一个转身朝陈寿的府上走去。
在自己的地盘上夜行,董宏放心得很。
长安是汉国的都城。
不比寻常的城市,这里的晚上会有宵禁,董宏这样有官身的人行走,遇上巡察的队伍只需出示身份证明即可放行,而李流等氐人却是不行。
长安太守,陈寿府上。
最近的几年里,陈寿这个追随赵广最久的老部下,已经渐渐淡出了汉国的权力中枢,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编写《三国志》上面。
书房内,豆油灯依旧亮着,陈寿正捧着一卷刚刚书写好的《三国志。魏志》,来回反复的朗读着,想要找出字句里的毛病。
魏国早亡,汉国朝堂上羊祜、苏愉、牵弘等人,都是前魏的旧臣,对魏国建安之后的变故甚为熟悉,能够给陈寿提供第一手的史料。
相比魏志,吴志陈寿已经开始书写,但由于东吴还存在,有些隐秘的事例,比如孙皓滥杀孙亮四子的经过,还无法得到证人的佐证,陈寿只能先放一放。
至于说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写的汉志,陈寿几次动笔就放下,这汉志的前半部分蜀汉志,他倒是颇有信心,毕竟,刘备、诸葛亮时代的事情,陈寿在天府学宫时就认真的学习过,而且也有姜维、罗宪等人帮着回忆。
但汉志的后半部分,特别是赵广沓中起兵以来的事略,陈寿虽然也经历了一段光荣的岁月,但那种如梦如幻,英雄无敌,血染沙场的场景,每每回想起来,都让陈寿感到激动万分。
“大将军,真天神也!”
“陈某有幸,与大将军一同征战于沓中,死而无憾矣!”
在后汉志的开篇,陈寿只写了这一句话,就搁笔再也写不下去了,他觉得再华丽的词语,也无法描述当年沓中孤军断后,千里转战又绝处逢生的境遇。
“也罢,待明日一早,某去一趟大将军府上,好好的问询一番。”陈寿揉了揉酸涨的眼睛,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
随着新汉统一步伐的加快,陈寿只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这次赵广班师回来,陈寿已经预约了时间,要找赵大将军好好的叙一叙,力争把汉军征战冀州的具体经过了解个透,以便在撰写战例时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
董宏来的正是时候。
陈寿听到董宏来访,心中不禁一愣,这个部下平素里也没什么亲密的交往,怎么突然在晚上来看望自己。
等董宏进了书房,摒退左右向陈寿言及樊建、费氏等人谋划之事时,陈寿立时大惊失色。
刺杀大将军!
这帮人真是疯了。
他们难道不知道,汉国是靠谁建立起来的吗?他们还有没有脑子,没了赵广,本来奄奄一息的晋国、吴国都有可能反扑过来,还有北方穷凶极恶的胡虏,更是会把进攻的矛头直指向富庶的关中。
“来人,备车驾,往大将军府上。”陈寿冷声叫喝,拉着董宏急急上车,往长安城中赵广的大将军府邸驶去。
一路急如星火的陈寿,这时还不知道,赵广此时,正在调兵遣将,准备一举围歼费府的这些害群之马。
樊建等人,以常理来揣度有系统辅佐的赵广,只能是痴人说梦。
在回转长安的第一瞬间,赵广就敏锐的察觉到,长安城中风起云涌,似有暗潮涌动,这不是迷信,也不是神异,而是赵广多年征战累积起来的一种感觉。
随后,马融和陈寿几乎前后脚的来到,让赵广对整个事件的过程更加清楚,尤其是董宏的亲口陈述,更让樊建等人的小丑行径暴露于前。
。
第四百十九章 皇帝亲政的危机
董宏眼眸中俱是兴奋,脸上神情狰狞,在说话时双手不住的颤抖!
他太激动了。
告密这一步,看来是走对了!陈寿是个老实人,没有贪墨自己的功劳。
赵广和风细雨的问询,让董宏感受到浓浓的“关爱”,在一五一十的说出樊建等人的图谋后,董宏还添油加醋将费氏和李流的丑事也描述了一遍。
费氏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董宏与费承接近,心里其实也有些不堪的想法,当然,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等野心极大又不知进退的女人,早晚会出事。离得远远的,才是最稳妥的应对之策。
董宏怀着被重用的憧憬被带了下去,全不知,盯着他离开的身影,马融、陈寿俱是冷意森森,这等无义小人,今日能出卖樊建、费氏,他日也会出卖其他人。
要不是留着他作个证人,这一会董宏就已经凉凉了。
马融在听罢董宏告发之言后,点了点头道:“大将军,这些日子来,参军司也已察探到,汉国朝堂上,还有各地郡县中,有不少的官员对陛下亲政呼声渐炽,这个势头要是不加以制止,一旦形成风潮,将会给大汉带来内部局势的不稳定和动荡。”
相比其他蜀中出仕的官员,马融是赵广在北伐关中之时一力提拔的年轻官员,也是赵广核心团队的重要成员,他的地位和荣耀都是赵广给的,在旁人看来,马融就是赵广的铁杆心腹。
陈寿的情况基本也是一样。
这位大学者心思相对单纯一点,但并不代表他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读史可以明智。
汉国是什么情况,陈寿一清二楚。
在其他人看来,汉国的强大主要是赵广一人所为,汉军的常胜战绩也是因赵广无敌而存在,但背后的真正原因,他们却不知道。
陈寿却是看清楚了,这些年来,赵广力排众议,大力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军功受爵制度的恢复,不法坞堡豪族被重点打击,鼓励农桑、商贸等等,看似不起眼,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汉国的实力,这为汉军四处征战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没有后方支持,单靠汉军不断的征战,结果只能是穷兵黩武,无法继续。
外部的威胁,赵广不担心,不服就干,直到将来犯之敌打趴下为止。
内部的危机,赵广心有戚戚,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之所以很快就衰败下来,不就是主战派、主和派、荆州派、巴蜀本土派内部争权夺利,导致朝政不能很好施行,最后无奈走向亡国。
权力,是一剂让人无法抗拒的毒药。
该来了,早晚要来。
皇权和相权的争夺战,从先秦两汉开始起,就没有停歇过。
最为有名的就是始皇帝亲政前后,相邦吕不韦和嬴政为了秦国的大权,明争暗斗不断,直到最后始皇胜出为止。
樊建这个伪君子、费氏这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在闻到味道后就“奋不顾身”的扑上来了。
这一场汉国内部的权力争斗,看似是樊建等人在郁郁不得志之后的爆发,但究其根源,还是皇帝刘衡即将成年,大权却旁落到了赵广手中,在一些心怀异志的人看来,这是他们推翻赵广“独裁”统治的好借口。
其实,樊建等人并不明白,并不是赵广挡了他们升官发财的路,而是他们这些无能又无为的垃圾,在汉国崛起的过程中掉队了。
就比如樊建,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只要他压中一次,就能在汉国享受被推崇、被尊重的待遇,但偏偏是他自己,把路给走死了。
在忠诚方面,樊建远不如宗预,宗大司马虽然刚烈耿直,但却能陪着刘谌一直战斗到最后一息,他的事略也在汉国屡屡被年轻后辈提起。
在能力方面,樊建虽然曾是蜀汉的尚书令,也有一些好评,但综合来看,赵广却认为樊建的好名声就是和稀泥,做老好人。
堂堂尚书令,为了在青史上留下好名声,完全不顾蜀汉当时岌岌可危的局面,搞平衡,搞牵制,搞皇帝刘禅要投降,也跟着投降,这样的人和谯周等人也没什么区别。
谯周的伪装是蜀中孔圣的大儒身份,樊建的伪装是忠贞正直的名声。
至于费氏,赵广已经不想多说了。
放在后世,她是妥妥的绿茶婊,装可怜的小白菜。
当初,张星彩一时心软,将其接回长安,本想着让失去父母的刘衡能够再见到亲人,弥补自小失去母爱的缺憾,现在看来,起到反作用了。
“想当太后,她也配?”赵广心中对这个水性扬花的女人无比的厌恶。
汉国这些年战场上节节胜利,地盘也急剧扩张,大发展时期容易召来心怀不轨之徒,汉国官员包括将领龙蛇混杂,是应该好好的清扫一番了。
否则的话,万一哪一次赵广征战在外,说不定就又有如樊建这样的跳梁小丑跳出来,劝说刘衡效始皇“亲政”。
赵广来回的在书房内踱着步,没有立即表态该如何处置,兼听则明,刚刚回到长安,他还需要更多的了解情况,比如说有多少人明里暗里的支持刘衡亲政的主张,这一点不弄清楚,就算这有一次压下去了,下一次还会有人跳出来。
——
是夜。
大将军府,戒备森严,薛季带着亲兵守在外面,不得征召,不许任何人进入。
赵广的书房内,油灯一夜通亮,除了陈寿、马融外,参与机密要事的,又增加了一人:张宾。
这个刚刚投靠赵广即受到重用的冀州士子,马融和陈寿在汉国官员的名刺中看到过名字,但真人是第一次见到。
“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竟然会得到大将军这般信任?”马融一见张宾,就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浮于心头。
双方都是谋士,都靠出主意吃饭,竞争关系不可避免。
马融心中不安,隐隐觉得张宾受到重用,是不是大将军对北参军司的运转不太满意。要不然的话,不会把张宾带在身边。
其实,这是马融想多了,张宾和马融都是谋士,但不是同一个路子,要形容的话,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彧和贾诩。
一个出谋划策堂堂正正,一个喜欢剑走偏门,不走寻常路。
。
第四百二十章 赵广的弱点
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赵广不表态,马融、陈寿两人对视了一眼,相互间眼神有一个交流,最后,马融决定后发制人,让陈寿先说一说想法。
“大将军,长安城中,巡城郡兵皆是淘汰下来的三线杂兵,人数虽然不少,但平素也就维护一下秩序,突然之下,恐不如氐人凶悍,依寿之见,不如暂且权当不知,等暗中调集的兵将到后,再一举围歼,如此可保万无一失。”
陈寿这段时间编写三国志很有心得,在计谋的运用上也不再傍徨无计,不过,也有可能受诸葛亮影响,陈寿用计也多以稳为主,冒险是绝对不干的。
汉国国势强盛,又加上赵广个性强硬,不愿意妥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