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奉打更人-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官觉得,可以将布政使大人肃清贪官,匡扶正风的事迹刻在碑上,警戒后来者。”青州知府作揖道。
杨恭有些意动,如此一来,碑必定会被载入青州地方志,供后人传唱。
但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提议:“碑不宜过多,否则便是繁杂亢长,不够醒目。”
“那就刻诗词吧。”一位官员下意识的说。
然后,他就发现在场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目光平静
这位官员干笑几声,不说话了。
对于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而言,写诗倒是不难,谁年轻时没有几首作品,能不能登大雅之堂就是另一回事。
像这种铭刻碑之上的诗词,不但要写的好,还得有警世作用,岂是说写就写。
商谈之中,布政使司的一位吏员骑马来到府衙,小跑着进来,站在不远处,抱拳道:
“布政使大人,京城来了一位巡抚,已经到布政使司衙门了。”
巡抚?今年的巡抚来的这么快吗?庚子年是京察之年,按照惯例,应该是等京城那边的京察出了结果,京中再派巡抚下来。
这里面涉及到官场的潜规则,京城那边结束了京察,也意味着各党派争斗有了结果,谁赢谁输已成定局。
之后才会派下巡抚,将败者阵营的官员拔除。
提前几日便收到传书的杨恭解释道:“非是为青州而来,是去云州的,途中路过我们青州罢了。”
云州啊众官员一脸意会的表情。
杨恭看向吏员,道:“转告巡抚,本官有要务在身,便不见了。有什么需求,叫他找左右参政。”
杨恭是云鹿书院的大儒,与朝堂诸公尿不到一壶,更别说什么交情。自己还为碑的事苦恼呢,懒得搭理不熟悉的巡抚。
“是!”吏员先应了一声,随后补充道:“巡抚大人还托小人带句话给您。”
杨恭和众官员望来。
吏员道:“铜锣许七安随行。”
铜锣许七安,谁啊?众官员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但杨恭反应过来了,因为他始终有关注京城动向,始终与云鹿书院的大儒们保持书信往来。
“起轿,速回布政使司。”杨恭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语气里透着急迫和欣喜:
“快快起轿。”
说罢,撇下众官,径直往府衙外行去。
这青州众官面面相觑,茫然的望着杨恭的背影。
“铜锣许七安是何人?名字听着颇为耳熟。”青州知府皱眉道。
“不如一起去布政使司看看,接待一下京城来的巡抚。”
“有理,走走走。”
官员们结伴出了府衙,一架架轿子出动,前往布政使司。
许七安在布政使司没等多久,便等来了一位穿绯袍的大人,此人面容古拙,蓄着中老年人流行的山羊胡,眸子灿灿有神,神态不怒自威。
是个极有气势的大人。
胸口绣着锦鸡是二品大员,布政使似乎是从二品。
许七安只认衣冠不认人,猜测出这位气势十足的绯袍,应该就是青州布政使,云鹿书院大儒,白嫖了他送别诗的紫阳居士。
与张巡抚作揖示意后,紫阳居士将目光转向玄色差服,胸口绑法器铜锣的许七安,无声的审视。
这个时候,他反而不激动了,温和中透着威严。
只有他一位铜锣,想来便是许辞旧的堂兄了单看外表,兄弟俩毫无相似之处与辞旧相比,差距有些大杨恭笑道:
“你便是许宁宴?”
许七安连忙抱拳:“正是卑职。”
“在我面前不必拘谨,可以学生自居。”杨恭脸上笑容扩大,道:“果然是一表人才,不输辞旧。”
紫阳居士眼光真好许七安欣喜道:“大人谬赞。”
一番客套之后,杨恭问起了京城的近况,尽管他通过书院传书,了解到不少内幕。
带着许宁宴拜访,果然是正确的决定,否则布政使大人就不是这般态度张巡抚叹息道:“京城局势混乱,党争依旧激烈”
当下,从桑泊案一直说到工部尚书的云州案。
紫阳居士听的冷笑不断,却没有过多的评价朝堂局势,主要是张巡抚不是自己人,如果仅是许七安在此,他就有话直说了。
黄昏后,紫阳居士在雅致的小院里宴请张巡抚,姜律中也受邀参加,此外还有青州知府等一众高官。
小院内灯火通明,帷幔低垂,官员们列案而坐,把酒言欢。
从教坊司请来的乐队、舞姬在寒冷的庭院里翩翩起舞,为大人们助兴。
其实最初的教坊司就是纯粹的娱部,专在官场酒席上歌舞助兴,后来才渐渐演变成官办妓院。
小姐姐们从卖艺到卖身,被迫营业。
宴席的中心人物是布政使杨恭,以及巡抚张行英。至于姜律中,虽说金锣本领高强,但打更人和官天生敌对,没什么人爱搭理他。
许七安本来觉得,自己也是如此,乐得悠闲,不用理会官场上的应酬。
谁知,一位穿绯袍秀云雁的官员,朝着许七安举杯示意,试探道:“这位小大人,可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作诗人?”
PS:上章写错了,紫阳居士是布政使,不是知府,已改。
PS:月初求票,有一个活动,就是投月票送起点币,详情关注一下本章的“作者说”。上个月没稳住月票前十,这个月拜托各位老爷了。
另外,感谢“败笔的人生”盟主大人,这位也是朕后宫里的老人了。
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诗惊四座
青州知府问话的时候,其余官员也停止了交谈和饮酒,笑而不语的关注着这边。
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又大有小的是金箍棒和筋搏许七安心里吐槽这位四品官员对自己称呼,表面上回以微笑:
“卑职当不起大人这般称呼,那诗确实是卑职写的。”
哦,果然是他众官员露出恍然之色。
刚听到许七安这个名字时,他们没有反应过来,但也觉得这个名字耳熟。这么长时间过去,反复思量后,对这位奇怪铜锣的身份有了些许猜测。
随着许七安几首传世名作的流传,尽管官场和儒林没有刻意宣传他的名声,但在座的都是一州高官,有相应的渠道做打听。
难怪了,布政使大人听到这个名字后,立刻火急火燎的赶过来。
绵羊亭送紫阳居士之青州,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这位大儒刚一出仕,就有这首名作打头阵,可谓占尽人和之利。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眼前这个叫许七安的铜锣。
“久仰大名,果然是相貌堂堂,人中龙凤。”
青州知府哈哈大笑起来,以光明磊落的姿态说着吹捧的话,抬人的水平如火纯青。
过奖过奖不但是人中龙凤,还是丁中龙凤。许七安不得不承认,如果换一个位置,自身成为焦点,那么令人厌恶的官场应酬一下子变的生动有趣起来,并想着如果能一直延续下去该多好。
青州知府喝完酒,余光瞥向主位的布政使杨恭,这位手腕能力俱是一流的大儒,收敛了令人压抑的官威,神态轻松。
这一刻,青州知府忽然想起了令人头疼的戒碑,其实写诗词是最优选择,简单醒目,又发人深省。
只是诗才难得,所以不作考虑。可现在不同了,许七安来了。
来的正是时候。
许七安此人颇有诗才布政使大人恰好为碑烦恼,连着我们都头疼是不是可以让这位大才子替我们伤脑筋呢?嗯,布政使大人未必没有这种想法,只是身为一州之尊,碍于颜面,不好说出口青州知府脑筋活泛。
想到这里,知府大人笑着抬了一句:“许大人在京城还有什么佳作?”
他本是随口一问,如果对方推脱说没有,他就借此将许七安推到风头浪尖,联合众官员起哄,怂恿他现场作诗,然后自然而然的给出“题目”。
类似的手段在酒桌上司空见惯,只不过平时用来劝酒,现在用来作诗,目的不同而已。
又想白嫖我的诗?许七安想推脱说“没有”,谁知张巡抚抢先一步接过话题,笑道:“还真有。”
在场的官员饶有兴致的看过去,包括紫阳居士。
读书人哪有不好诗词的?
张巡抚轻易就夺回了焦点,喝一口小酒,笑道:“不过只有半首,刚在京中流传不久,想必诸位还没有听说。”
“哦?只有半首?”
“巡抚大人快说,下官洗耳恭听。”
众官不因半首而轻视,反而愈发好奇,这半首必然是极品佳作,否则仅靠半首如何在京城流传。不好的话,也不值得巡抚大人当众拿出来说。
半首杨恭不禁看了眼许七安,重新看回张巡抚。
张巡抚放下杯子,清了清嗓子,做足了派头,才环顾着众人,朗声道:“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时,恰好一舞结束,乐曲缓缓消散。
酒席上陷入了死寂,众官员品味着这半首诗,只觉一股超然世外的潇洒迎面而来,不计较功名利禄,不计较利益得失。
一场大醉后,躺在乌篷船里,望着头顶的星河,七尺身躯压着另一条星河,洒脱之气油然而生。
有人摇头晃脑,如痴如醉。有人不禁看向了院子里的小池,那里生长着一簇簇火红的莲花,可惜池子太小。
紫阳居士击掌道:“此诗立意之高远,当为本朝近两百年诗词之巅峰。妙哉妙哉。”
他一连喝了三杯酒,以酒伴诗,快慰之极。
喝完,他双眼明亮的凝视着许七安,“此诗可有名?”
艹你嫖我一次还不够?老子没有尊严的吗许七安差点就想喷他一脸盐汽水,沉声道:“已有。”
紫阳居士有些失望,点了点头,没有继续说话,喃喃自语,如痴如醉。
见差不多了,青州知府端起酒杯,奉承道:“巧了,布政使大人正欲在各衙门前院立戒碑,碑未定,不知许大人可否赋诗一首?”
此言一出,几乎是所有人都下意识看向了许七安。
紫阳居士既没附和也没阻止,笑而不语的看着小铜锣。
一杯酒就想要我的诗,我不是那样的人许七安叹息一声:
“卑职随巡抚大人前往云州查案,前途未卜,忧心忡忡,哪有精力与心情写诗?抱歉了,几位大人。”
青州的官员们顿时失望不已,青州知府一急,忙说:“许大人诗才惊艳,莫要推辞。”
许七安无奈摇头,端杯饮酒。
紫阳居士略一沉思,取下大拇指戴着的玉扳指,沉声道:“云州匪患严重,此行的确危险。宁宴,这枚玉扳指你收好,本官佩戴多年,以浩然正气温养,可辟邪。”
许七安目光顿时落在扳指上,隐约看见清气一闪即逝,想起了褚采薇曾经说过的一席话。
世间有三种法器:一种是司天监阵师炼制;一种是机缘巧合之下,自然孕育;最后一种是沾染了高品强者的气息,日积月累,具备一定的神异。
这玉扳指就是第三种。
大佬,今晚别把我当人许七安慌忙接过,慎重的收入怀中,沉吟一下,道:“不知怎么回事,忽然灵思泉涌,偶得了一首诗。”
不是说没心情写诗吗?众官员茫然的看着他,几秒后,渐渐有了明悟,于是眼神古怪了许多,但默契的心照不宣。
紫阳居士笑容未变:“本官洗耳恭听。”
许七安点点头,心里早有了选择,他准备用当初资质测试时,在问心关里使用的那四句诗。
因为没有比这首诗更适合用在此处,没记错的话,这首诗也叫戒石铭,恰是用来警示百官的。
他喝了口酒,脑海里浮现那首诗,心情仿佛回到了问心关时的豪情壮志。
忍不住站起身,先看向紫阳居士杨恭,轻声道:
“尔食尔禄。”
再看向张巡抚:
“民脂民膏。”
接着,他缓缓扫过在场的官员们,声音一下子严厉起来:
“下民易虐。”
最后,是抬头望天,整个人仿佛激动起来,大声说:
“上天难欺!”
不知不觉间,他的声音里融入了佛门狮子吼,响在众官员耳畔,犹如暮鼓晨钟,震耳发聩。
哐当酒杯摔碎的声音不断响起。
不少官员或心虚或羞愧的脸色,面对一位没有品级的铜锣,竟仿佛面对严厉的上级,大气都不敢喘。
少数问心无愧的,则挺直了腰杆,心神激荡。
“好诗,好诗!”
紫阳居士拍桌而起,这位大儒的情绪有些失控,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老辣干练的一方大员,而是初入官场的年轻学子,充满着朝气和正气。
“当年我若能在朝堂喝骂出此诗,一吐心中郁垒,何至于消沉一载?许宁宴啊许宁宴,你是真正的读书种子。”
院子里,忍受着寒风的舞姬们,眨巴着眸子,好奇的打量着酒席上唯一的年轻人。
这份心气,怪不得能做出刀斩银锣的举动这首诗不知道吓到了多少人张巡抚喟叹一声,见场面有些僵凝,他出言转移话题:
“布政使大人所言极是,宁宴,可惜了你当初没有读书。”
许七安打着酒嗝,无奈道:“二叔觉得我更适合习武,便没让人继续读书。”
众官员一听,心里颇为愤懑,心说,你二叔那厮不当人子,白白浪费了一个读书种子。许宁宴若是读书人,大奉坛不寂寞。
酒席在深夜里散去,有些小醉的许七安来到水池边,采摘那些红艳艳的莲花。
这种莲花品种极其古怪,只有六瓣,每一瓣都饱满晶莹,是他从未见过的品种。
“此莲叫红莲,也叫寒莲,是青州独有的莲花。”紫阳居士走了过来,背负着手,站在一侧:
“十月才开花,一直到来年开春凋零,结出的莲子性温,可入药。”
冬天开花的莲花,我上辈子没见过。许七安笑着说:“隆冬时开花结果,性温,恰好与季节相反。这些红莲不能移植中原?”
“活不了。”紫阳居士似有所指,道:“云州匪患,亦是云州独有,换了任何一州,都无法长存。此结症在何处,你可知?”
这不是历史遗留问题吗许七安心里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