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李逵的逆袭之路 >

第377部分

李逵的逆袭之路-第377部分

小说: 李逵的逆袭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疾皇遣豢赡堋

    可惜,田沛根本就没有帮他说话的意思,反而动也么动,双目微微闭,似乎是在养精蓄锐。

    自始至终,李逵都没有问对方的姓名,吏部的官员对没有根基,连皇帝都没有见过的官员俨然是天。但是对于天子门生,简在帝心的李逵来说,和吏部关系好不好,根本一点用都没有。

    他当初在皇城里贴官是直秘阁,职官是少府,虽说是小官而已,但都是皇帝越过吏部给的官职。根本就没吏部什么事。

    京察对其他地方官员来说是道坎,但是对李逵来说,就算是政绩评为下下,又能奈我何?

    就算是没有皇帝的赏识,只要大臣认识的足够多,有人举荐,李逵一样能够平步青云。吏部还是对他没办法。大宋的官场就这么古怪,吏部考核只有对没有根基,没有知名度,没有大人物赏识的实干派有很大的约束力。

    可是李逵不在此列。

    这时候,皇帝赵煦也有点哭笑不得,问杨畏:“杨卿,李逵错过该如何处理?”

    杨畏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李逵大义在先,无错。至于错过交接,阳泉县县尉狄安罔顾百姓,只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富贵。往小了说,是不顾大局。往大了说,是贪生怕死。此人人品不足以享朝廷恩典。”

    “狄安是进士吗?”

    “不是!”

    “既然不是,就削了他官籍,永不录用。”

    自始至终,李逵站在了大义的最高点。攻讦他,只能是引火烧身。因为他有功绩,又有大义,朝廷没有理由让李逵被打压。真要是如此是非不分的话,恐怕朝廷的威信也将受损。

    狄安被夺官?

    也是他倒霉,当大人物的马前卒。按照吏部原先的考核,狄安在阳泉县任期满了之后,就会升迁,委任为八品县令,算是升官了。

    没想到飞来横祸,升官不成,还丢了官籍。

    可李逵并没有打算放过狄安,狄安不是没有别的处理办法,怪就怪这家伙太自以为是了。原本在鄜延路就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只要狄安上报给延安府知府,鄜延路宣抚使吕惠卿,以鄜延路的名义起草一份公文就能解决李逵和狄安的难题。

    可这货却要将事情搞大,李逵觉得这货肯定对自己带有浓浓的恶意,放过他,岂不是便宜他了?

    不成,要是狄安真成了百姓,李逵身为官员,去狄安找报仇,有欺压百姓的嫌疑。别说他了,当年章惇他爹门人在乡里欺压百姓,连累章惇只好辞官。可是官员欺负官员,不叫欺负,叫磨砺。说好听点,是给锻炼被欺负官员的能力。

    李逵急忙开口道:“陛下,杨尚书。下官以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杨畏瞪眼不解,心说:“你都恨不得弄死狄安了,这会儿却给狄安说话,脑子坏掉了吧?”

    可李逵脑子怎么可能坏掉?

    他也不打算装出悲天悯人的样子,反正装出来,装出来也不像。只是装出憨厚的诚恳样子,痛心道:“有道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臣以为,官员没有做好,不是他做不好,而是没有机会做好。臣以为,狄安虽有错,但他恩荫官是父辈为大宋的立功之恩典,如此剥夺,让祖宗蒙羞。有道是,知耻而后勇。想必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定然会对朝廷感激涕零,重新做人。”

    赵煦看了一眼李逵,觉得李逵不是什么滥好人,可又摸不准李逵的心思问:“李卿可有建议?”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臣不认为狄安一定不是心无朝廷百姓,而是一时糊涂。如今延安府半个州府被西夏兵祸席卷,各处需要修缮堡垒城寨无数,正是需要用人之际。而狄安在延安府任职三年有余,对延安府熟悉。恳请陛下给狄安一个机会,一个向朝廷表明忠心的机会。”

    “机会在哪里?”

    “平戎寨在兵祸中被毁,需要一个寨主,一个税监。臣举荐狄安担任平戎寨税监。”

    丝——

    就连章惇也倒吸一口冷气,李逵这厮的心思真够歹毒的。平日里不招惹他没事,一旦招惹了他,真是往死里祸害。

    平戎寨税监,都是边境的兵寨堡垒,哪里用得上什么税监?

    而且平戎寨就在西北边塞,西夏进攻的必经之路。这地方做官,不就是逼着狄安去送死吗?

    但在大义上李逵又站住了脚,还不能说他阴险。这是李逵给狄安一个表现他勇气的机会。要是狄安在场,不仅不能破口大骂,还要感谢李逵给他洗刷自己身上污点的机会。

    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皇帝怎么会在心上,不痛不痒的点头道:“准了!”

    李逵一通乱拳之下,第一个麻烦顺利解决。

    大义。

    对于文官来说,这玩意真的太好用了。就算是天大的麻烦,只要抓住了大义,对于文官来说,就能为所欲为。

    不过接下来的麻烦对李逵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

    战场杀俘。

    这怎么都和大义不搭边,甚至还会被贴上残暴的标签。

    好在李逵是文官,不是武将,还不至于被文官们排队过来踩一脚的倒霉相。

    对武将来说,只要拥有足够重要的功劳,也能让他为所欲为。

    当年狄青为什么会被文彦博欺负,连带着后来朝堂上资历很浅的文官,都要去狄青的脑袋上踩一脚?

    按理说,狄青的功劳已经很大了,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在仁宗一朝之中,没有哪个朝廷重臣敢说自己的功劳比狄青要大,功绩要高。但狄青还是被冷落,嘲讽,甚至排挤。归根结底身份是一方面,如果他不是配军出身,而是出自将门,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羞辱和烦恼了。

    可惜,他不是。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功劳不够。

    或许这么说有些苛刻,狄青的功劳不大吗?

    狄青的功劳,在对西夏作战之中,他不是主帅。大宋的规矩,武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主帅,所以他即便征战多年,杀敌无数,但却没法让文臣们真正的信服。即便狄青在西军之中作战勇猛,但大宋也最多不过是扭转了好水川一战大败之后的颓势,距离灭西夏还差得远呢?

    如果狄青带兵灭了西夏,文彦博估计也不敢对狄青如此轻慢了。

    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侬智高叛乱。可侬智高叛乱在两广,对于大宋来说,这地方算是犄角旮旯的穷乡僻壤,即便平定了叛乱,在朝堂上也不过是个武将的本分,而不是让皇帝破坏制度的理由。

    而且仁宗抬举狄青,一方面不排除仁宗真的喜欢狄青。另外一方面,是深层次的原因,仁宗皇帝也发现了,大宋的军队越来越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成为军中将士的榜样,而狄青这个从小兵,一步步成为大将军的帅才就成了仁宗皇帝树立的典型。

    但恐怕让他也没有想到的是,仁宗破坏了武将不入枢密院的规矩,导致文臣们的反应异常激烈。

    可要是狄青的功绩更大一些呢?

    收服燕云十六州呢?

    那么狄青就可以封王,到时候谁敢上来惹他,大嘴巴子抽上去,皇帝也不会在乎。即便是武将打了文官又如何,一句话怼回去:“尔敢羞辱大宋功臣?”

    足以让人哑口无言。

    这就是功劳太小的原因。说白了,狄青从武将进入枢密院,虽说是做的枢密院副使,但在文官之中,这个官职也是中枢要职,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文官的反感和愤怒。归根结底,还是狄青的功劳没有大到足以让他破坏规矩。

    御史台来刁难李逵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和李逵有过矛盾的张商英,他静静地看李逵在朝堂上闹腾,却不急不缓,等到李逵大胜而归,突然冷笑着走到李逵的面前,问:“李逵,你可承认战场杀俘?”

    “我做了?”

    张商英愣住了,他也被李逵的不按常理做事的风格吓了一跳,战场杀俘乃不祥之兆,你就没有敷衍,否认的打算。

    张商英没想到李逵承认的如此痛快,打乱了他步步为营的打算。

    可胸口燃气的熊熊火焰,却刺痛着他脆弱的神经,尤其是他中进士三十年了,在朝堂上也是老前辈了,可是做官一直运气不好。当年,神宗驾崩之后不久,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谁都知道打压变法派是宣仁太后的意思,朝堂政令也是宣仁太后的决断。

    可当时还在开封被打压当推官的张商英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上了一道奏折。

    上奏折也就罢了,可其中一句惹出了天大的麻烦。这话也简单,是论语中的话:“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话读书人都知道,出自《论语·学而》,全文是:“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父母不在之后,子孙能够遵守祖辈的志向,才能看出是否是真的孝。

    但张商英这奏章上的很脑残,明面上,赵煦登基之后,赵煦应该遵从神宗皇帝的志向。可是朝堂上决断的是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后,让当妈的去继承儿子的志向,也只有张商英能够想的出来。至于说什么赵煦当时没有话语权,当初赵煦才十岁,让十岁的孩子决定大宋的未来,真的可以吗?

    不过,如今的张商英学乖了很多,他也找到自己的大义:“我朝以仁爱礼让立国……”

    却没想到,李逵粗暴的打断道:“敢问张大人,知兵乎?如战乎?”

    李逵这话云山雾罩的,开口就问张商英会打仗?上过战场?这不是蛮不讲理吗?张商英怎么可能会打仗?

    张商英愕然,随即怒道:“本官是文官。”

    “章相是文官,有只会千军万马只能,怎么说文官就不能知兵善战?”

    “李逵你什么意思?”

    “没打过仗的人最好不要讨论战争,要不然会害死很多人的,张大人以为如何?”

    郝随远远的盯着李逵的背影,激动的攥紧拳头,心头暗暗给李逵鼓劲:“喷他,碰他,喷死他!”

 第494章 心系百姓,奈我何

    “张大人,我且问大人可有军中经验,可临战场之危?”

    李逵丝毫没有给张商英思考的机会,按照他对张商英的经验和了解,这家伙很快要词穷了。果然,张商英很愤怒,他可是抓过盗贼的人(推官就是干这个事的人),虽说没入军旅之中,但也是见过刀光剑影之辈,并非浪得虚名。

    张商英冷笑起来:“李逵休要混淆视听,你残杀俘虏,于庙堂不详,于社稷不详。”

    “谁告诉你的?”

    张商英刚想好反击,又被李逵打断。要不是看李逵人高马大,他一个糟老头子动手太吃亏,说不定就冲上去给李逵点颜色瞧瞧。

    “杀俘之后,以后战场上还有异族敢投降,必与我大军死战,不知道少多将士要惨死。”

    这话说的很不走心,大宋的军队能抗住北方异族的进攻已经很不错了,还想要俘虏,你想多了吧?

    “你是异族吗,蛮夷心里怎么想,张大人如何得知的?”

    “嗤嗤——”

    连张商英都听到边上的笑声,老脸顿时一红,气喘如牛的怒目盯着李逵。李逵也就纳闷了,张商英这家伙根本就不适合做御史,也不知道谁将他安插在台谏的,还让他出任如此重要的左司谏。在台谏官之中,也算是中高级官员了。

    要是换个人和李逵对峙,李逵还真不见得能够轻松应对,毕竟,御史台的人也不是吃素的。

    但是张商英?

    李逵觉得欺负他没商量。

    这货脑子总是不在线上,总是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来。明明是跟着李清臣和杨畏的小弟,这会儿竟然跑去给曾布摇旗呐喊。而朝堂上都知道,曾布已经和李清臣闹翻了,也就他没看出来,曾布都已经不和李清臣说话了吗?当然杨畏更不堪,这家伙在元祐时期高官厚禄在京城享福,能够在宣仁太执政期间做二三品的京官,而且还是职位重要的吏部尚书,肯定是给保守派递上了投名状。

    可是……

    在皇帝亲政不久,章惇从地方上被召回后,杨畏就让亲信跑到章惇跟前说了一句话:“畏迹在元佑,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

    这种话,也就是杨畏说的出口。意思很好理解,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在保守派之中,就是为了给章惇做卧底。

    章惇这个人吧?

    缺点很多,但是面对对方投降,还投降的如此彻底,顿时没了脾气。如果遇到个死硬分子,章惇自然是打起百倍精神和对方死磕。可遇到臭狗屎,他就没有踩一脚的心思了,怕鞋脏。这也是为什么杨畏明明是墙头草,章惇还会用他的原因。

    此时朝堂上,变法派闹来闹去,实际上是因为官职分配不公。

    曾布想要当章惇的继承者,意思很简单,章惇你当宰相过过瘾就行了,过两年让我当。

    章惇能答应吗?

    肯定不能。

    其实李清臣也是这个打算,而且李清臣做派要比曾布更加光明,他就是不爽,明明答应好让我做老二,过几年当老大的,你却给了后辈蔡卞做老二,几个意思?

    而蔡卞呢?

    他也不舒服,苏辙的位子才是他的梦想。当然,苏辙的门下侍郎的官职,对李清臣、曾布、蔡卞都非常有吸引力。门下高官官运作好了,能和章惇共同执政。可是章惇却无法忍受和其他人一起执政的局面。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独相。他可没有和人好好商量的习惯。

    奇怪的是,苏辙最近竟然忍气吞声起来,而皇帝也没有将苏辙赶出朝堂的心思了。这让变法派内部能够分配的官职更少了。

    这才是变法派内部人员投靠这个,拉拢那个的原因。

    至于说杨畏,他是墙头草,外号‘杨三变’,当然和柳三变不是一个意思,杨畏是风往哪儿吹,他往哪儿跑,一日三变。而柳永原来就是叫柳三变,根本就不是外号。柳家的老爹很省事,给三个儿子取名: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兄弟成名之后,号‘柳氏三绝’。他改名字是因为赶考来京城想要领略京城风情,逐去花坊参观,然后写了一首很应景的词。

    因为太惊艳,让仁宗皇帝看到了很不爽,竟然比皇帝写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