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大多时候大家都要脸,真不要脸的时候,大朝会比菜市场还不如。
当然,有个例外。
两宋。
两宋的朝堂上那个斯文风雅……其他朝代都比不上。
毕竟读书人的天下嘛。
但两宋的朝堂一点也不比其他朝代的朝堂安宁,杀人不见血的博弈,被读书人演绎得淋漓尽致,甚至更为黑暗。
待众人安静下来,朱棣缓缓道:“黄爱卿此议,不失奇谋之色,朕还需要再三思索,五军都督府住管事留下,户部上书留下,姚少师留下,黄昏留下,朱高煦留下,至乾清宫议论,退朝罢。”
说完起身回乾清宫。
众臣面面相觑,只好行礼恭送永乐。
心里都是日了狗了。
黄昏这么拙劣的计谋,在陛下心中竟然是奇谋?
看这架势,留下的这些人其实就是在商议京营和天子亲卫增兵福建的可行性,以及朱棣去北方镇守国门的可能性。
简直不可思议。
黄昏蠢,陛下你也蠢么,要知道你这一去,稍微发生点什么,咱大明就有改天换日的危险啊。
没奈何。
大家都是拿工资的人,大明这个公司的重大决策,终究还是得靠朱老板定夺。
乾清宫中,朱棣先问了五军都督府的人,天子亲卫和京营增兵福建的话,在时间、兵力上能否做到最优局势,是否比抽调边军去福建最为妥善。
五军都督府的人都是沙场出身。
思忖了一阵,回朱棣说,不考虑其他因素,仅考虑军费、时间和距离方面,京营和天子亲卫增援福建是最好的,但如此一来,京畿空虚。
又说,陛下若是只身去边军,只怕会有诸多不测。
鞑靼不可阻,则局势更加恶化。
还要提防一点,朱棣去了北方镇守边疆的话,那些藩王会不会借着这个机会闹事——毕竟平叛抽调的藩王兵力,并没有彻底将藩王架空。
朱棣嗯了声,问户部尚书郁新和户部右侍郎古朴,“抽调边军去福建,在其他地方征兵补充边军安防的话,钱够用?”
郁新沉默一阵,“不够也得够!”
确实没钱。
但是,郁新不愿意让朱棣去北方冒险,所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哪怕是把国库亏空到一文钱也没有,也得抽调边军和征兵,而不让朱棣背上。
姚广孝缓缓道:“陛下,可以考虑除福建外其他沿海州府各卫所的备倭兵。”
朱棣摇头,“那不能动。”
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动备倭兵,若是沿海卫所的备倭兵调走,空虚之后,倭奴海盗趁机侵扰百姓,那大明天下真是遍地开花。
就算平复之后,不找个替罪羊来背锅的话,就得下“罪己诏”。
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耻辱。
第二百四十一章 老子要御驾亲征
朱棣沉默了许久。
众人也沉默。
其实除了姚广孝,所有人心里都在埋怨黄昏,你出个锤子的奇谋,你这是要把大明往死里逼,如果朱棣在北边出事,那就好了。
平叛?
平个锤子的叛。
梅殷拥护朱文圭为帝,本来就是建文后人,朱棣再一死,天下的势力一看,哟,强势的朱棣朱老板死了,我们还是去跟着梅殷欺负穿开裆裤的新皇帝罢。
不用平叛了。
整个天下都是朱文圭——不,整个天下都是梅殷的了。
到时候靖难功臣一个都别想跑。
全得秋后算账。
朱棣看向姚广孝,问道:“你觉得黄昏这计谋如何?”
是计谋。
说明朱棣心里明白,黄昏并不是让他去送死。
这确实是个计谋。
姚广孝笑道:“驻防西域和安南边线的兵力极少,没法抽调,陛下又担心倭奴海盗,所以南边沿海卫所的兵力不能动,陛下心系百姓,不愿意征兵,更不愿意停下编书、下西洋的事情,那么陛下去顺天府坐镇,也不失为一桩奇谋,如果阿鲁台不能识破的话,确实能破当下困境。”
前提是阿鲁台不能识破。
若是阿鲁台识破,只怕会嗷嗷叫着拿出全部兵力,攻破北方防线直逼顺天府,到时候就是抢劫点粮草和金银马牛那点事了,而是改变国运的战略大事。
若是拿下朱棣,这可是千古美谈,重现当年金国的辉煌。
姚广孝还是比较稳妥,没像黄昏说的那样,让朱棣去大同和宣府重镇守国门,而是在顺天府,还有比较大的缓冲余地。
朱棣若有所思。
一直没说话的黄昏忽然说道:“不能只到顺天府,若是只到顺天府,铁定被阿鲁台识破,所以陛下必须去大同和宣府两重镇之一,甚至还得披甲上城墙,只有这样,才能让阿鲁台以为,陛下是准备趁这个机会御驾亲征。”
也一直没说话的朱高炽站了起来——他胖,进了乾清宫朱棣就赐座了。
道:“不妥,当下国内局势,阿鲁台应该清楚,父皇此刻若是去北方镇守,那么阿鲁台也能想到,父皇是去唱空城计了。”
为何说这是一桩奇谋?
因为就是一场空城计。
朱棣去北方,所依仗的只有顺天府和北方防线上的边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在战力上不好说,因为朱棣登基之后,还没和鞑靼、瓦剌打过。
之前倒是打过。
但那是朱棣作为燕王时统率的兵马,登基之后,这些兵马都有了很大的调动,比如在北方防线上,其实有不少是当初梅殷在淮安统率的那四十万兵马中的部分。
朱棣不好估计他们的战力。
黄昏很不想和朱高炽唱对台戏,毕竟大明不走偏的话,未来的大明是他们父子的,但此刻又不得不站出来维护自己的策略,反驳道:“阿鲁台想得到空城计,那么微臣敢问大皇子殿下一句,如果我们大军压境,面对一处可以攻破的鞑靼要塞,阿鲁台披甲出现在上面,我们会不会考虑到是阿鲁台来唱空城计?不会,因为他是鞑靼的灵魂,这样的灵魂人物,是不可能冒这样的险的,同理,陛下出现在北方重镇后,阿鲁台也会直觉的认为,大明不会冒这样的险,陛下身后,肯定是有绝对兵力拱卫。”
这是常理。
空城计不是那么好用的,历史上用空城计的人不少,曹老板就用过,但出名的还是诸葛亮,不过那是演义,考据历史发现,诸葛亮根本没用过空城计。
现在这个局势下,朱棣依然掌控着大好局势,阿鲁台打死也想不到,在如此局势下,朱棣会使用最险的空城计。
所以,此计绝对可行。
若是不可行……
黄昏也认了。
因为当下的大明,其实已经走偏了——永乐二年,哪来的平叛,哪来的鞑靼入侵啊,连安南之乱,也要等到永乐四年。
当下大明,已经被自己的翅膀扇出了蝴蝶效应。
朱棣闻言点头,“确实是这个理。”
他颇为意动。
五军都督府和郁新、古朴急声道:“陛下三思。”
朱棣笑着挥手,“莫急,再商讨。”
黄昏语不惊人死不休,继续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陛下去了北方三大重镇后,虽然兵力上不占优,但也不吃亏,且有陛下御驾亲征之光辉,边军士卒必将勇猛杀敌,以一当十,要退鞑靼,不难,退一万步,我是说万一,万一苍天无眼,北方防线告急,我们就可以抽调备倭兵来支援,福建这边,用少量兵力掣肘就行。”
最后顿了下,“这不还有大皇子殿下坐镇京畿么?”
言下之意,朱棣死了,你朱高炽登基啊。
此话一出,御书房内一片死寂。
朱棣铁青着脸看着黄昏,眼神凶狠,朱高炽啪的一下跪在了地上,姚广孝也是摇头苦笑,其他人更是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黄昏作死啊!
哪有还没出师就先唱衰的。
黄昏一点也不急,慢条斯理的看着朱棣,一点也不畏惧他凶狠的眼神,理所当然的道:“我敢说这种话,正是出于对陛下的信服,陛下一生征战沙场,何等的英武,岂会被区区鞑靼所破,陛下您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吗,陛下您是觉得自己没有了当年雄风,没办法率领我大明好儿郎大破阿鲁台吗,区区鞑靼,何足惧哉。”
这话……
简直不要命。
然而……
朱棣是钢铁直男啊。
钢铁直男的秉性是什么——绝对不容许尊严受到挑衅。
闻言眉头一挑,大笑道:“有理。”
我朱棣征战沙场一生,除了在靖难吃了点亏,和北方那群人打仗,哪一次不是大获全胜,这一次就算老子不带一兵一马去北方,有边军在,一样打得阿鲁台找不着北。
守?
不存在的。
老子要出关打他!
当然,这是朱棣此刻的内心决定,不能给臣子说,因为这个局势就不适合主动出兵,说了的话又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是到了大同那边,出不出兵还不是老子朱棣说了算?
臣子们鞭长莫及,想劝也无法。
打他龟儿子!
不能两线作战?
笑话。
我朱棣就要让世人看看,我不仅要平叛梅殷,我还要御驾亲征,悬挂阿鲁台首级于皇旗之下凯旋而归,打仗,我朱棣就没怕过!
朕意已决。
去北方,去魂牵梦绕的沙场,去我朱棣想回到的地方。
不是守国门。
是御驾亲征。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两线开战
朱棣展现出他身为千古帝王前十该有的果断。
旨意连下。
五军都督府统辖的京营地方卫所很京城卫所,抽调能抽调的兵力,全部增援福建,天子亲卫,除必要兵力留下拱卫京畿,分一半去往福建,其余的跟随朱棣去往北方。
京营卫所的兵力,由朱高煦统率,泰宁侯陈珪为副将。
天子亲卫去往福建的,由武安侯郑亨统率,同安侯火真、徐辉祖为副将。
徐辉祖和朱能麾下的藩王兵力,由朱能统率,保定侯孟善为副将。
当然,出动的不止这些人。
靖难功臣中封侯封伯的,一小半被调去平叛。
阵容磅礴。
只一个意思:全力平叛。
都是靖难功臣,不论是国家大义还是个人利益,都不敢让梅殷复辟成功,所以让这些人去平叛,都会往死里打梅殷。
没用李景隆。
原因很多,大家心知肚明,一个是对李景隆的才能不放心,还有一个则是李景隆的立场还有些不分明,鬼知道他在靖难余晖中有没有支持梅殷。
至于徐辉祖,能不能在这重重人才里捞点军功,就看他自己本事了。
还有两个重要人物。
淇国公丘福和太子少师姚广孝。
这两位朱棣没有任命,意思已经很明确,你俩跟朕去北方,要不然老子孤家寡人一个人去北方,还不被阿鲁台看破这一着奇谋?
就算老子要打,麾下也得有能打的人不是。
丘福能打。
姚广孝能出谋。
这个阵容,已足以震慑阿鲁台了。
最大的威慑,自然是朱棣的御驾亲征,阿鲁台再狡猾,也不敢轻视朱棣。
朱高炽坐镇应天。
但他并不轻松,因为京营几乎全在朱高煦手上,所以他要是敢有异心,朱高煦二话不说就敢带着京营到应天把朱高炽给喀嚓了。
这是朱棣对两个儿子的制衡。
至于黄昏?
朱棣眉头一挑,你把老子怂恿到北方去御驾亲征,你就在家里和小姨子两个人耳鬓厮磨生一堆小黄昏,老子能同意么?
明显心理不平衡撒。
你也给老子一路去。
于是黄昏挂了个军队的闲职,跟在朱棣身边,也得第二日启程去顺天府,之后稍作停留,去往宣府或者大同,甚至可能直接去榆木川,直面鞑靼大军。
旨意下了之后,谁也阻挡不了此事。
谁也没想到,朱棣靖难之后才两年,永乐二年刚开局,这位千古大帝就要御驾亲征,而且是在国内局势不稳的情况下。
黄昏也是没想到这个局面。
都是他惹的祸。
不过他对朱棣有信心,朱棣一生亲征漠北数次,也不差这一次了,有我黄某人在大明,朱棣哪还需要五次亲征,最多四次,我就得让漠北划入大明版图!
也许以后的史书中会多几笔写自己,是谄臣、奸臣还是明臣、能臣?
后人自有评断。
但想必数百年后的后人在面对世界各国,底气十足的说出“自古以来”时,会觉得我黄某人是个英雄……的吧?
应该会。
应天城疯狂运转,五军都督府忙成一片,旨意和兵部调令下达之后,京营各卫所迅速整顿,然后开拨,赶往福建。
天子亲卫军中,战力不错的部队,比如羽林卫,亦在第二日开拨。
留了一卫,要跟随朱棣去北方。
可惜,此刻的京营之中,还没有神机营,大明现在有红衣大炮,可神机铳还没有,要到永乐八年,朱棣征交趾后,才建立神机营。
所以这一次去北方,对鞑靼并没有绝对优势——鞑靼的骑军,战力确实强悍。
……
……
黄府,一片愁绪。
大朝会时,吴溥并不确定朱棣会御驾亲征,且他下朝后去文渊阁当值,所以直到黄昏从大内归来,徐妙锦才知道黄昏也要跟着朱棣去北方的事情。
适时黄观也在,高贤宁亦在黄府做客,三个人坐在书房里,徐妙锦陪在一旁。
她和其他人家的主妇不一样。
徐妙锦的家庭地位很高,从平日里相处就看得出来,黄府的下人谁不知晓,别看咱府上那位年轻老爷叱咤风云,回到家里还是得看夫人的脸色。
夫人才是当家的。
至于年轻老爷么,只能算是个灵魂,掌着大方向。
黄观若有所思,“不平叛了?”
朱棣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去北方御驾亲征,不合理,难道朱棣一点也不担心梅殷坐大,然后举火燎原,成功杀回应天吗。
高贤宁是经历过沙场的,对这些事看得比黄观透彻,“若是高某没有猜错,陛下的意思,应该是全力平叛,他坐镇北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威慑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