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叮嘱完这些事,朱高燧沉思片刻,觉得这是弄死黄昏的良机,不仅如此,整个使团的人都得跟着完蛋,伪造国书,这是何等的大罪!
根本不需要自己推波助澜,父皇就会砍了黄昏和徐辉祖等人的人头。
于是朱高燧原原本本的写了封章折送递顺天。
在着人送章折的时候,朱高燧又叮嘱负责的官吏,说春节万物复苏,但北方多雨雪,需要谨慎保护章折,不要损毁了,慢一点也无所谓。
那位官员哪会懂不起。
三殿下隐晦的意思,是让这一次送章折的慢一点,越慢越好。
办了这些事,朱高燧离开乾清殿,出了大内直奔一座郡王府。
朱高煦的郡王府。
因为被锁在福建大半年,远离争储的核心圈子,又因为说书人说海战之中朱文圭没死,朱高煦被父皇朱棣敲打了一番,让这位殿下心里着急。
春节借着想念母后的借口,回到应天后就不想走了。
各种理由懒在王府。
不上朝,也不出门办事,只是把面子功夫做好:既然是想念母后,那隔三岔四还是得去坤宁宫给徐皇后请安。
是以永乐三年的应天很有些诡异。
朱高燧兼国,朱高煦基本等同于圈禁,朱高炽被逼着跑到顺天去“养病”,顺便在朱棣面前有事没事的叫唤一声,示意我才是老大,老头子你要明白个道理,咱中华数千年的君王,立储立长。
当然,朱高炽现在明白他最强的优势:皇孙。
是以到了顺天,朱高炽只要是去见朱棣,都会把朱瞻基带在身边,别说,效果极好,因为最喜爱的皇孙在侧,朱棣也不好意思当着他的面骂朱高炽。
一家人倒也是其乐融融。
朱高炽的王妃张氏也挺忙碌,父皇在顺天多日,母后在应天,因为朱棣是征讨鞑靼来的顺天,是以并没有带妃子。
但总不能让父皇整日里没个人女子陪吧。
大家都懂的。
于是在朱高炽的暗示下,行部两位尚书的提议下,朱高炽王妃张氏的张罗下,在顺天办了个小小的选秀,从周围州县选了些身份家世不错的良家闺女,送到父皇那边,封了几个美人……
也就是让父皇不孤单而已。
若是没有特别出彩的美人,她们基本上也就止步于此了。
日子倒也咸淡。
朱高炽的身体虽然好转了,但并没有回应天去从朱高燧手中把兼国理政权利抢回来的意思,朱棣倒是在准备要回一趟应天。
毕竟郑和下西洋的事情快要准备妥当了。
因为开春后,瓦剌、鞑靼和兀良哈存在着南下抢粮抢人的可能,加上朱棣确实不太想回应天,因此朱棣的计划是回应天,等郑和下了西洋,他在入冬之前还要返回顺天。
这是永乐三年最高核心圈子的变化。
应天朝堂,则更诡异一些。
随着朱高燧兼国理政,让很多看不清大势的臣子,以为咱们这位三殿下也有了争储的资本,于是纷纷投之以桃,希望朱高燧争储成功后会报之以李。
朝堂文臣的立场没变。
还是支持朱高炽。
毕竟朱高燧也是武将,他要是争储成功,文臣的生存和利益空间将被武将压榨,是以不论朱高燧还是朱高煦,都无法得到文臣的支持。
这就导致朱高燧在兼国理政期间,很多事情被掣肘,难以像朱高炽那般做的尽善完美,于是无数人等着看好戏,连朱高煦也在等着看朱高燧出丑。
武将之中分成了两拨阵营。
一拨是见风使舵支持朱高燧的,一拨还是以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为首,支持朱高煦,这两拨人现在在应天斗的不亦乐乎。
是以朱高煦在王府中听闻朱高燧来了,脸色很是难看。
终究是兄弟,还是得见一见的。
双方在书房落座,待丫鬟捧茶之后,朱高燧使了个眼色,朱高煦挥挥手,示意丫鬟、奴仆全都退下,这才道:“老三你这是作甚,出了什么大事?”
朱高燧笑道:“是出大事了。”
朱高煦自以为是,还以为是他知道的大事,于是不甚在意的道:“不就是安南那边出现了叛乱,导致我们大明的使团遭到叛兵伏击,损伤惨重么,安南为了表达歉意,不是已经送来五百颗叛兵头颅么,想必接下来还会再次派遣使团,送来赔礼。”
今年春节,安南并没有派使团来朝贡。
朱高燧压低声音,“若只是此事,我又何必来见二哥自讨没趣,二哥自从福建过来后,对三弟我可没什么好脸色,你我兄弟之间,二哥还有什么不放心呢,我当初之所以那么做,也是为了帮助二哥打击老大,只不过没想到老大狡猾如狐狸,竟然依样画葫芦把二哥也牵扯了进去,其后更是假意装病,把我推到兼国理政的位置上去,以此分裂你我二人的兄弟之情,二哥若是不信,我现在就上章折去顺天,请求父皇降旨,让二哥来兼国理政。”
朱高煦不徐不缓,端起茶杯,斜乜一眼,皮笑肉不笑,“是么?”
第三百五十四章 人心善恶
朱高燧貌似急了,言辞激烈,“二哥既然不信我,三弟还有什么话可说,只好用行动来表达三弟对二哥的拥戴之心,三弟告辞,这便回去给父皇写一封章折请辞兼国理政之事。”
就要起身。
朱高煦放下茶盏,没好气的道:“急什么,坐下!”
又道:“二哥不是不相信你,是因为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情确实太复杂了,人心难测,现在朝野之间,我都不知道谁还是真心向我之人了。”
顿了一喜,叹道:“唉,老大端的是好心机啊,书没白读。”
听这话,朱高煦似乎相信了朱高燧。
实际上……
狗屁!
朱高煦心中明镜中呐,当初三司会审及此那一系列的事情,不是你朱老三获利?还什么老大弄出的说书人,我看就是你朱高燧。
至于老大装病,我看也是你搞的鬼。
谁都看得出来,三司会审后父皇没有敲打你,已经默许你来争储,这个时候你会不想法设法的表现自己?
所以老大回顺天养病,这里面的猫腻多了去。
现在你又说向父皇请辞?
请辞个锤子啊!
当初老大回顺天养病,父皇让你兼国理政,你咋不请辞,你当时请辞,父皇早就把自己从福建放回应天了,老子还需要借母后才能留在应天?
现在请辞,父皇会怎么想?
哟,你朱高煦很厉害嘛,一回到应天,就让老三主动请辞了,你这威望和权势,已经和你老子差不多了嘛,干脆大明交给你算了……
真要那样,老子朱高煦怕不是被你朱高燧玩死了。
所以朱高煦说了句“人心难测”。
隐晦的意思,你老三的人心,我朱高煦也看不透,别给我来那一套虚伪的,老子虽然给你留面子,暂时不动心,但也绝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相信你了。
朱高燧闻言坐了下来。
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已经不需要朱高煦的信任,只不过面子功夫要做足,双方还没有达到撕破脸皮后你死我活的地步。
当然,这一步迟早在所难免。
而他现在有底气,无惧这一天的到来,笑道:“别的不说,两位国公和驸马对二哥还是忠心耿耿的,有他三人在,二哥何惧之有。”
朱高煦脸上的肌肉扯了扯,“你莫要乱说话害我。”
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都是手握兵权的人,你朱高燧这么说,让父皇听见了,他能安心?
有朱棣在,朱高煦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想那一步。
父皇就是玩这个的高手。
你朱高煦想在他面前武力争夺皇位,怕是太嫩了。
朱高燧急忙道:“是三弟口误了,今日前来,确实是发生了大事,但不是安南叛兵误伤大明使团之事,也不是那五百颗安南叛兵头颅的事情。”
朱高煦哦了一声,不置可否。
他知道朱高燧会继续说。
果然,朱高燧继续道:“徐辉祖、黄观率领的使团在回国途中极慢,应该是为了照顾黄昏和徐辉祖等人,毕竟在安南,徐辉祖受了几处伤,黄昏麾下的那十一个西域女子,也受伤颇多,是以安南的人先一步将他们礼部的册子送抵应天,送来了即将来大明出使的使团名录。”
朱高煦眼睛瞪大了些,“有猫腻?”
朱高燧点头,“猫腻很大。”
朱高煦精神渐渐亢奋起来,“怎么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不论老三在争储中做了什么手脚,在朱高煦眼中看来,老三现在的威胁还是不如老大——他在顺天的眼线回报,父皇特别喜欢朱瞻基。
搞不好老大会成为朱标那样的人,朱瞻基没准就是朱允炆。
一旦这样,自己就彻底完了。
朱瞻基那小子才几岁便已有英雄气,等他在父皇的栽培下长大,没准就是下一个父皇那样的英雄人物,岂是朱允炆那种读书人皇帝可以比拟的。
朱高燧显然就是把握住了朱高煦的这种心理,道:“在说这件大事前,我先给二哥说个事,三司会审的案子之前,黄昏作为南镇抚司官员,和赛哈智、纪纲等人一样,皆从没表达过立场,但是三司会审期间和之后,黄昏和老大走得极其亲近,虽然他依然未有表达立场之言论,但如今朝野上下,很多人都觉得黄昏其实站在了老大那边。”
朱高煦颔首,“这个我知晓。”
其实有迹可循。
在三司会审之前,黄昏跟着父皇去北方出征,回来后就私人掏腰包帮助老大解决增发宝钞的事情——这事怎么看,黄昏都是支持老大的。
没人相信黄昏用他私人的钱来解决增发宝钞的事情,是大公无私的为天下苍生。
人心若是向暗,看人也便向暗。
人心若是向善,看人也便向善。
处在争储风波之中的皇子,大多不会向善而看,而大多又有被迫害症,所以在他们眼中,黄昏此举,就是在站队。
朱高燧缓缓的道:“所以之前我的举动,多次针对黄昏,然而不知为何,父皇对黄昏之信任,竟不输对姚广孝,若非如此,三司会审之后,黄昏就算不死,也得掉一层皮,二哥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是顺天那边传过来的消息,在姚广孝和郑和回应天时,父皇其实是写了一封密旨给姚广孝,让他带回来给黄昏救命,只不过黄昏自己找到了张定边自救,所以那封密旨没排上用场,而那封密旨的内容世人也无从知晓了——建初寺真不好下手。”
真以为姚广孝当和尚就只是和尚了?
建初寺滴水不漏。
强如朱高燧也无法渗透建初寺。
朱高煦愣住,“还有这事?”
朱高燧颔首,“黄昏在父皇心中的地位之重,偏生他又是支持老大的,所以他的一举一行,都有可能让二哥你葬送希望。”
朱高煦不着痕迹的怼了一句,“也会葬送你的。”
朱高燧面不改色,“二哥若是没了希望,自然也便葬送了三弟这么多年的希望。”
朱高煦哂笑,不置可否。
这个时候了还装,有意思吗?
朱高燧不想在这件事上扯皮,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你朱高煦信不信都一样,大家争储各看本事了,反正有父皇压着,谁也不敢不择手段。
道:“但是,发生的这件大事,如果我们以它做文章,徐辉祖得死,黄观、高贤宁都得死,而很可能是真正罪魁祸首的黄昏,死九次都不为过,这需要二哥的配合。”
第三百五十五章 我和诏狱有个约定
朱高煦悚然动容。
他耳线再聪敏,得到消息也需要时间,朱高燧显然是兼国理政之时,发现了什么重要事情,从他话中,朱高煦不难有所预感。
这是一件大事。
黄观、高贤宁的死或者不足以说明,但能让徐辉祖掉脑袋的事情,绝对不小,须知靖难之中,徐辉祖让父皇吃了那许多苦头,结果呢,圈禁。
因为母后的缘故,徐辉祖这位舅舅,基本上不会死。
又因为靖难余晖等诸多事情,徐辉祖在鸡笼山救驾有功,解除圈禁开始入朝为官,似乎将要重现魏国公府的辉煌。
何况连黄昏这等天子宠臣,九死都不为过。
这是何等的大事。
想到这朱高煦问道:“到底是什么个事,还需要我来配合你,你在兼国理政,大权在握,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操作的?”
朱高燧咳嗽一声,“徐辉祖和黄昏等人的使团去安南,发生了一些事,安南那边出现叛乱,使团差点全军覆没,胡汉苍父子为了表达歉意,送了五百颗叛兵头颅过来,又着人送来使臣名册,大概要不了多久,会遣使团过来说明情况。”
朱高煦不解,“这不是很正常吗?”
朱高燧摇头,“但是,安南那边过来的消息,说使团将会‘回’一封国书。”
朱高煦震惊莫名,“此次出使安南,有国书?我记得只有一封父皇手诏,既然只有手诏,安南为何要用‘回’一封国书,而不是递呈一封国书?”
朱高燧笑了,“这就是问题所在,所以接下来,等使团返京,我们需要找使团里一些比较好开口的人询问一下缘由。”
顿了下,压低声音,“三弟以为,使团是送了国书给安南的,而朝堂并无国书给使团,那么这封国书是从哪里来的?”
朱高煦猛然怒睁双眼,“你是说……”
朱高燧点头,“没错,三弟充分怀疑,徐辉祖等人到了安南之后,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和目的,伪造了一份国书!”
伪造国书!
朱高煦倒吸了一口凉气,“是真敢作死啊。”
心中一动。
这是个机会。
如今朝野谁都知道,黄昏和徐辉祖是一路的,而按照老三的说辞,黄昏支持老大成为储君,如果这一次顺势把这两个人搞下台,甚至也能让老大背个锅的话,储君之争将变得明朗起来。
至于老三?
朱高煦看了看这位如今意气风华的大明三皇子,心里冷笑一声。
不是我朱高煦看不起你。
就凭你朱高燧,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