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姚广孝言有所指,“上不了最好,年轻人,还是多看多学的好,到了奉天殿,也不要话多,多听多看就行。”
黄昏嘿嘿一笑,“姚少师这话卑职不敢苟同啊,既然大家同朝为官,关于政治见解,不应该当中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么,没准我一个建议,就利国惠民了呢。”
姚广孝笑而无语。
李景隆则道:“黄指挥还有事情没洗清,现在上朝,会不会有点不合适?”
言下之意,也要阻止他上朝。
黄昏笑眯眯的,“既然没洗清,那就今日洗清罢。”
丘福一脸茫然。
今日洗清?
难道今日伪造国书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可陛下还没回来啊。
姚广孝依然笑而不语。
李景隆看了一眼姚广孝,心里暗暗着急,给了黄昏一个眼神,示意你听我的,现在离开奉天殿还来得及,没人敢阻拦你。
黄昏回了个表示谢谢的笑意。
依次入殿。
和影视剧中大朝会只有两列,殿中就就可以站完的画面不一样,京官中的四五品以上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赛哈智都差点站不进大庆殿,黄昏更别想站进去,不过有人识趣,在赛哈智旁边让了个位置给黄昏,黄昏这才得以站在殿门外。
所以说,这么多人参加大朝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上奏,大部分官员还是来走过过场,在大朝会上发言的主要还是六部、九寺五监、都察院、五军都督府等权责部门的人。
朱高燧到来。
众臣行礼。
朱高燧免礼。
其后正如朝会流程,六部大佬先后出列,诉说一些家国大事,然后朱高燧当众批复:这些事情在头两日的乾清殿已经和众位重臣商讨妥当,不过是在大朝会上宣布而已。
而一些小事,也经由文渊阁议政之后,朱高燧批复决断,不会拿到大朝会来上说。
也有例外。
比如遇到北方异族入侵,这种大事情,小朝会有时候会讨论不下来,于是会在大朝会上讨论,那时候的奉天殿就会像菜市场。
黄昏和赛哈智两人淡定的站在殿门的位置,等待机会。
几乎近半晌,朝会才走向尾声。
朱高燧疲倦的道:“诸位臣工还有事否,若是无事,便退朝罢,今日诸多重事,会送至顺天,待父皇决断之后施行。”
无人出声。
于是有的人已经准备回衙门去办公了。
朱高煦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门口,暗暗觉得奇怪,来大朝会的时候看见黄昏和赛哈智了,这两货真是来走过场的?
不对啊。
黄昏可是从来没走过过场,他来大朝会,肯定是有事要作妖。
思想间,朱高燧已经起身。
一位太监也欲尖着嗓音吼退朝。
却听平地惊雷。
赛哈智出列,“臣有事启奏。”
听到这声音,朱高煦的眼眸紧了紧,丘福的神情兴奋起来,李景隆暗暗苦笑,姚广孝索性眯起了双眼,至于其他朝臣,暗暗腹诽是哪个同僚不懂事,早点退朝回去喝着茶办差,早点办完公事晚上去浪一圈不好么。
非得启奏,启奏你妹。
黄昏也出列,“臣黄昏,有事启奏!”
第三百七十九章 落地惊雷
朱高燧眼皮一跳。
这声音他太熟悉了——黄昏!
他今日来大朝会了?
稀奇。
重新坐下,问道,“两位臣工有何事?”
赛哈智大声道:“早些时候,陛下擢升黄昏为南镇抚司指挥,负责协助微臣管理诸事,但如今黄昏戴罪在身,微臣也不敢让他继续参与公事之中,然近些日子公务繁忙,微臣力有不逮,还请殿下为微臣遣一得力臂助。”
众人莫名其妙。
你南镇抚司负责管理整个锦衣卫的内部纪律,能有多少事情,平时南镇抚司的人不是在晒太阳就是在乘凉,什么时候起公务繁忙了?
但很快有人想明白了赛哈智的意图。
赛哈智今日提及这事了,不管你朱高燧是敷衍也好,认真办事也好,总得给赛哈智弄个副手,弄了副手之后,如何处置黄昏?
关键是黄昏还没定罪!
朱高燧虽然兼国理政,但没权利贬谪官员,需要决议之后,再行文顺天,请陛下决策,何况是涉及到黄昏这个天子宠臣。
有一种情况例外:黄昏戴罪!
这也就意味着,要解决赛哈智的问题,今日就得把黄昏的罪定下来。
可顺天那边迟迟没动静。
不知圣意如何,谁敢给黄昏定罪?
但众人转念一想,赛哈智今日提出这事就不同寻常,莫非是朱高燧想到定罪黄昏的方法了,所以让赛哈智启奏此事,借机发作?
再转念一想,不对啊。
赛哈智和黄昏两个人都是穿开裆裤的南镇抚司双巨头,赛哈智没有理由坑黄昏。
这事还有猫腻。
果不其然。
黄昏不待赛哈智退下,上前大声道:“微臣南镇抚司指挥黄昏,因出使安南一事,而疑罪在身,恐怕已不能胜任南镇抚司诸多事务,恳请辞去南镇抚司指挥一职。”
此话一出,满堂哗然。
谁都不明白,黄昏闹这一出是什么意思。
他致仕对大家并无影响啊。
哪料到黄昏语不惊人死不休,继续说道:“关于出使安南期间制作国书一事,此事本是奉陛下密旨办事,然传旨之锦衣卫缇骑已在安南壮烈殉国,此事无可考证,陛下远在顺天既要镇守蛮夷,又要操劳国事,大抵应该是忘记了此事,所以此事无可求证,微臣不愿意此事牵涉出使使团的人,大家都是为国效力,不应有功不得赏反受其罪,是以微臣为大明天下着想,愿意一肩承担。”
顿了一下,大声道:“国书伪造一事,是微臣所为,愿意承受一切罪刑。”
落地如惊雷。
大殿之上却雅雀无声。
太意外了。
谁都没想到,黄昏不上奉天殿则罢,一上奉天殿就是这等大事,他是有毒吗?
大家还记得,黄昏第一次上奉天殿还是陛下登基之后没多久,那一次在大朝会后,黄昏闯入奉天殿,结果却发生了景清刺驾的事情。
现在他又来奉天殿了,竟然是主动认罪。
这当然是大事。
而且是天大的事,这意味着大明的官场要发生地震,争储之事也要起波澜——现在应天朝野,很多人都认为黄昏应该是支持大皇子的。
此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淇国公丘福以及姚广孝等人面色凝重起来。
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可想象。
坐在大殿之上龙椅之畔的朱高燧心中剧烈跳动,他做梦也没想到,黄昏竟然会主动认罪,怎么办,是趁机定他的罪,还是再等父皇的旨意?
朱高燧不着痕迹的看了一眼群臣之首的朱高煦。
朱高煦微微颔首。
这么好的机会,你管他后续影响如何,弄死黄昏再说,要让他再无翻身之日,要不然以后再想弄他,又难如登天了。
而且这事对朱高煦极妙,因为现在是老三兼国理政,若是处理黄昏这件事出了岔子,最后父皇问责的也是老三,和他朱高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朱高燧看向人群之中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纪纲也颔首。
趁他病要他命,至于后续的波动,两位殿下加上我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还解决不了?
笑话!
在大明天子皇权之下,没有绣春刀解决不了的事情。
至于三位殿下因为此事,在争储上出现的优势劣势,不是纪纲关心的事情:从始至终,纪纲就认为,只要朱高炽不当太子,谁当都一样。
而黄昏显然是朱高炽的人。
不弄他弄谁?
朱高燧见朱高煦和纪纲都表态了,心中一横,确实,这个时候不弄黄昏,以后真的很难再有这么好的天赐良机。
咳嗽一声,看向众臣,“诸位以为何?”
群臣面面相觑。
文臣们大多是支持朱高炽的,也知道黄昏大概也是支持大殿下的,是以见状暗暗着急,都在想我的黄指挥嘞,你怎么的要如此作死?
尤其是内阁辅臣吴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想出列说几句,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愁。
而武将们则内心鼓舞,大殿下受到打击,那么二殿下和三殿下机会大增,大家当然乐见其成,不过武将之首的淇国公丘福都没说话,大家也保持沉默。
丘福其实很纠结。
一方面,他确实不愿意看见朱高炽成为储君,而他又对徐辉祖等建文旧臣很是不爽,因为只有把建文旧臣打到无翻身的地步,才能证明他跟随朱棣靖难是正确的,是正义的。
而不是乱臣贼子。
而黄昏其实又和徐辉祖、黄观走的很近。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有趁机落井下石的动机,但是最近一段时日,因光明神器和黄昏有过接触,丘福对黄昏其实很有好感。
抛去黄昏的立场不论,在丘福心中,黄昏真的是个以大明社稷为先的臣子。
这样的人很好了。
丘福相信,就算是朱能今日在大庆殿,估计也会犹豫着要不要下手。
就在丘福犹豫间,有人出列。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
因为三司会审的事情,黄昏和陈瑛之间结下了不可化解的梁子,陈瑛作为酷吏,哪管你立储的那些事,只想着快意恩仇。
立即出列补刀。
第三百八十章 圣旨到
陈瑛大声道:“既然罪臣黄昏主动认罪,又有使团众人作为人证,且物证亦存在于安南国内,不难求证,此时罪证确凿,为清纲正纪,微臣以为,此事已不需请示陛下,应直接按罪处罚,请三殿下决断!”
又有人跳出来附议。
一看,是都察院的御史,和陈瑛关系极好。
没人为黄昏说好话。
因为没法说。
之前有人证和物证,只不过黄昏是秉承圣旨,所以需要等陛下的佐证,此事才拖了下来,现在黄昏主动认罪,谁能帮他说话?
没有人可以。
但是——
今日出朝的内阁辅臣中,黄淮解缙两人站在吴溥身边,这两人都是大才之人,看见吴溥急得满头大汗,解缙忍不住道:“德润兄稍安勿躁,依我看来,黄指挥今日先让赛镇抚使引出前事,再出动认罪,必然大有所图。”
吴溥字德润。
黄淮也低声笑道:“我可不觉得你家这小子是个冒死的不知道死活的人,他会不清楚伪造国书的罪?这小子春风得意,哪会如此作死。”
吴溥也是关心则乱。
此刻被这两位同僚一提点,一想是这个道理,于是稍稍安心。
至于内阁之中的杨士奇,淡定的很。
他可不认为以黄昏短短一两年时间就走到天子宠臣的手腕,会在今日如此行昏招,黄昏此举必定大有深意,恐怕图谋甚大。
就是不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
拭目以待。
实际上此刻朝堂上的人都想明白了道理,文臣们等着看好戏,武将们是没办法,被黄昏牵着鼻子走,但又不得不继续下去。
毕竟这是个机会。
于是朱高燧问刑部尚书郑赐:“郑尚书,按照大明律,黄指挥此举应该如何处罚?”
郑赐出列,大声道:“按律,黄昏斩首午门外,悬尸菜市场示众半月,全家斩首,不过黄昏出使安南有功,酌情处罚的话……”
郑赐犹豫了下。
作为文臣,郑赐其实也不希望二殿下和三殿下成为储君,何况黄昏的老婆是徐皇后的亲妹妹,也是朱棣的小姨子。
不能牵扯家人去。
是以犹豫了下道:“酌情处罚的话,黄昏斩首午门,全家流放,如此,可清正朝纲。”
朱高燧看向黄昏,“黄指挥,你有何话可说。”
无话可说的话,那就要这么办了。
黄昏大笑道:“无话可说。”
尽管办。
办得下来算我输。
朱高燧看向淇国公丘福、曹国公李景隆,以及太子少师姚广孝,问道:“三位以为如何?”
丘福道:“但凭殿下。”
李景隆欲言又止。
姚广孝笑而不语,意味深长的看了看李景隆,暗暗想着,咱们这位国公爷也真沉得不住气,不急不急,继续看热闹。
朱高燧见状,立即大声宣布:“既然黄昏认罪,本王兼国理政,虽父皇远在顺天,但此事关系我大明家国法度,不可例外,黄指挥纵然功高,也不可超越法度之外,更不能因为此事,让大明成为诸多藩属国的笑柄!本王以为,即日处斩黄昏,并流放其家人,若是无异议,即刻执行。”
心头暗爽。
实在是不明白,黄昏为何要如此作死。
当自己宣布了这个结果之后,整个天下除了父皇,已经没人可以救黄昏了,然而父皇远在顺天,鞭长莫及。
黄昏,我看你是怎么死的!
我一定要亲自去午门外,看着你的脑袋被砍下来。
想想就觉得激动。
朱高煦、纪纲两人对视一眼,都长吁了口气。
甚好。
这件事如此尘埃落定的话,朱高煦也不用走去恳请陛下赐婚娑秋娜的险招了——这不啻于和陛下抢女人,岂不是险招?
陈瑛也是大喜过望,盯着黄昏,一副小人得志的笑意。
吴溥脸色惨白。
解缙和黄昏等一众文臣口瞪目呆。
这就结束了?
黄昏没有后手?
就这么认罪领死?
不合理啊。
朱高燧轻喝一声,“来人,押下去,即刻斩首。”
立即便有四位殿前护卫上前,将黄昏一左一右押住,就要脱下殿去,到了午门外一刀喀嚓了——这种事他们轻车熟路。
关键时刻,倏然有声音:“陛下口谕!”
圣旨到!
满堂愕然。
看着出列的曹国公李景隆,都惊得不要不要的。
什么状况?
怎么在这个时候有陛下的口谕?
而且是李景隆。
他不是一直在应天么,他哪里来的陛下口谕,就算有口谕,那也应该是从应天归来的太子少师姚广孝有,李景隆怎么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