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2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暗想着黄昏不是这样的人。
他这么说,肯定是有比较隐晦的提醒。
杨溥立即道:“怎的,黄指挥认为我那几个门生之中有谁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这有可能。
毕竟杨溥现在是太子洗马,正儿八经的太子属官,他的门生要是出了问题,他也得被牵连,他要是被牵连,朱高煦和朱高燧就能抓住辫子对太子下手。
黄昏哭笑不得,感情杨溥脑补过头了,干笑了几声,“没事没事,就是想起了这事,随意说几句,杨先生不要误会。”
之所以称杨先生不称杨侍读或者杨洗马,是因为现在在说读书事。
杨溥愣了下,“听黄指挥话里意思,是打算让我收个门生?倒不是不可以,不过黄侍郎谬赞了,我这点萤火之光,比不过杨士奇黄淮,更比不过大才子解缙,如果黄指挥欲要拜师读书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引荐这三位。”
暗想你家里不还有个吴溥么。
吴溥的学问虽然不是顶尖,在能如内阁,岂非没两把刷子。
只不过大家学的东西不一样而已。
黄昏笑了笑,“不是我,我也不会拜师了,别说,这位门生还真的只有杨先生能教出来,也只有你来教导他,他才能成为一颗璀璨明星。”
杨溥一时间没反应过来黄昏说的这人是谁。
太子朱高炽立即给了个台阶,笑道:“弘济你近些年确实没收门生,不知道黄指挥说的这人究竟是谁,如果可以,弘济不如先见见?”
弘济是杨溥的字。
不得不承认,朱高炽这人确实很有点春风化雨的意思,润物无色,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待心腹是何等上心。
恰好主院里走入一人,黄昏看着那人笑道:“是他,杨先生看看可否收他为门生?”
虽然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和杨溥议事,提出拜师的事情很是唐突而且不礼貌,但黄昏心中明了,这事必须促成。
没有杨溥的教导,还真不一定有崇仁理学。
拜师的人自然是吴与弼。
吴与弼不科举,拜师吴溥,做学问多年,最终成为理学大家,创出“崇仁理学”。
不管理学是好是坏,一门学问的诞生终究是五千年摧残文化里的一颗明珠,自己作为中华后人,有必要让这颗明珠出现。
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争论便是。
第五百三十四章 自信过头的明仁宗
吴与弼很少出门,跟着吴溥去过几次诗会,虽然他在诗会上也很低调,从不发言,并无存在感,不过内阁辅臣吴溥的儿子,参与诗会的人岂会不留心。
杨溥见过吴与弼。
工作闲暇之余,内阁众多辅臣总会说一些自家事,其中吴溥爱夸自己儿子,是以内阁辅臣大多知悉吴与弼在黄昏的指导下,准备编一本类似《广韵》和《集韵》之类的书籍出来,虽然大家面上说着恭维的话,其实内心深处还是不看好。
一个人想要编一本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不是一般的书。
是类似《集韵》和《广韵》的韵书。
关键是这个人还没及冠。
这真是闹着玩的了。
看见黄昏是想让自己收吴与弼为门生,杨溥倏然站起,脸色大变,“黄指挥可莫要折煞我了!”
论学问才华,吴溥真比自己差?
杨溥觉得是。
但只是他觉得而已,因为这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骄傲和尊严,当下大明朝,能让杨溥自愧不如的,只有解缙一人。
其余人皆碌碌耳。
也许还要加一个黄观?
不过不重要,在读书人眼中,能压过自身的只有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比如苏仙韩愈之流,哪怕是在面对解缙这样的大才子,杨溥也不会表达出自愧不如的情绪。
最多也就是埋在心里。
可吴与弼身边有吴溥,还跟随高贤宁和黄观做过学问,杨溥再有自信,也不敢收这样的门生,着实是压力太大。
何况杨浦也明白,吴溥不会同意。
和杨溥一样,吴溥也有读书人这种老子才情天下第一的迂腐思想,那句文无第一并非没有理由。
所以何必讨这个没趣。
黄昏见状暗暗头疼,不用猜就知道杨浦的心思,也怪不得杨溥,着实是吴与弼的条件太好,一般人真没这个信心当好他的恩师。
但这可由不得你杨溥。
起身,笑道:“杨先生多虑了,晚生岂敢折煞您这样的大才,着实是吴与弼大才,叔父黄观已经教无可教,叔父吴溥亦是一样,就连高贤宁高先生的学问才识,也被吴与弼学了去,但听吴与弼说过,他依然还有诸多疑惑,心中有很多念想,但始终差着一丝灵犀,晚生便想着杨溥先生的才识,也许能助吴与弼打破这瓶颈,为大明文化开花结果出一个灿烂的明珠。”
这是实情。
吴溥就不说了,只要儿子吴与弼想学,他倾囊以授。
叔父黄观也一样。
就连高贤宁,也经常指导吴与弼,偏生吴与弼着实聪慧,很是能吸纳新学识,学的很多,心中疑惑也很多,虽然厘清了不少,但终究还有那么一些。
也就是说,吴与弼要创出崇仁理学,还真得按照历史的来。
博纳百家之后,就差杨溥给吴与弼这个容器里添上一勺子。
一勺子,溢出。
崇仁理学便成。
杨溥还欲拒绝,他确实顾虑很多,但太子朱高炽却忽然笑道:“弘济,要不你就当了这恩师,吴与弼素有大才,如果将来科举成名,将来显耀于朝堂,也是一桩美事。”
杨溥面上不动声色,心中思绪电转。
殿下为何要让自己收吴与弼为门生?
殿下应该知道其中的曲折关系,如果收了这门生,今后大概率就要和吴溥交好——如果是一般的辅臣,还无所谓,可朝堂谁不知道,吴溥和黄昏是一伙的。
这很可能是会被陛下认为,黄昏、吴溥是利用这个机会交结太子。
会很麻烦。
毕竟牵扯到了政治斗争。
转念一想,吴溥应该不会同意,于是顺水推舟,笑道:“我倒是无妨,当个得利渔翁,可我担心吴与弼的父亲吴溥不会同意。”
黄昏哈哈一笑,他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政治倾轧。
但是无所谓。
如果连这点政治斗争都处理不好,我还不如老老实实的经营时代商行,哪还有信心去和纪纲斗法,更别谈收拾朱高煦两兄弟了。
笑道:“杨先生不必担心,叔父吴溥那边,我来说服他,如此就定下了?我明日就让人去择个良辰吉日,然后举行拜师宴?”
朱高炽笑道:“甚好。”
杨溥还能说什么,暗想着太子殿下你现在不怕被陛下认为你在勾结权臣了?
朱高炽有他的打算,在他看来,这是黄昏对东宫示好的动作,无论怎样,哪怕是被父皇责罚,朱高炽也不愿意辜负了黄昏的好意。
其实……
他脑补过头了。
黄昏就是为了吴与弼创崇仁理学而已,根本没有政治目的。
朱高炽又道:“今日来黄府,其实是有事情想咨询一下黄指挥,可惜你近日不上朝,也不去五军都督府,我想见你一面,还真不容易。”
黄昏讶然,“兼国理政有内阁辅臣,殿下还能有什么疑惑?”
内阁里那九个人可不是吃干饭的。
除了解缙会死在锦衣卫手中,其他八个人,未来都是朝臣之中的肱骨,原本在历史不是很有名的吴溥,也会因为自己的带来,将来至少也要弄个大学士。
有这样一群人才,你朱高炽还跑来问我什么事?
朱高炽压低声音,“得到消息,因为胡汉苍父子即将押送回京,而父皇大概也因为此事从顺天归来了,目前距离应天尚有几百里地,大概再有七八日便到,黄指挥应该知晓,我那两个兄弟早就盼着我出事,父皇在顺天的这一年半载,他们没少弄出事情来,这一次我估计他们也会没事找事,我是想咨询一下黄指挥,有没有办法能让他俩消停点?”
这是何等的相信黄昏的能力!
倒不是说朱高炽没见识。
着实是黄昏在盐官镇那一步棋太过惊艳,仅靠盐官镇的布局,就让父皇定夺了储君人选,这样的能力,放在数千年历史中,也极为罕见。
黄昏闻言苦笑,摇头,“不能。”
又道:“殿下应该清楚,汉王和赵王两位殿下觊觎的是什么,这其实是人之常情,在没有到尘埃落定的那一天,殿下就忍着罢!”
朱高炽心里明镜着,闻言抛出了真正的目的,“其实我也知道,要想一劳永逸绝对不可能,当下要务是巩固太子地位,所以弘济献策,以退为进,让老二和老三更多的暴露在父皇眼皮底下,而我则暂时黯然许多,如此一来,可消除父皇的疑心,所以是想请黄指挥帮忙斟酌一二。”
这是真心话。
杨溥这一计献策,太过凶险,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覆之境,别说杨士奇说过此计不可轻易施行,就连杨溥自己都没有十全的把握。
所以朱高炽也不敢轻易采用,才冒着风险来找黄昏帮着参谋一番。
朱高炽相信,黄昏虽然没和他联系,但绝对支持他为储君。
因为朱高炽明白一个道理。
当下大明,开疆拓土有父皇和黄昏两个人,再有千千万万出生入死的将士,够了。
但是守成,非自己莫属!
老二不行,老三更不行。
这是朱高炽的自信。
朱高炽相信,黄昏也一定看清了这个道理,要不然不会走出盐官镇那一着棋来,只是朱高炽还算有疑惑,黄昏既然要扶龙于自己,为何从来不接近自己。
扶龙之臣,难道就不想在自己登基之后获从龙之功?
想不明白。
哪怕是朱高炽这样的人,也看不透黄昏这个人。
所以他的自信有些过头。
第五百三十五章 苦口婆心劝储君
黄昏扶龙,从龙,其实没考虑过事后获得泼天大功。
也是自信过头。
黄昏认为他在永乐朝期间就能做到人间臣子第一人,天子朱棣,朱棣之下,千万臣子之中,黄昏独立山巅。
于山巅享受百年孤独。
这是理想状态。
非理想状态下,天子朱棣容不下自己功高欲盖主,于是大明天下天子是朱棣,但中南半岛乃至西洋诸地,姓黄!
黄昏从一开始走入仕途,谋划的都是生前身后事。
最远大的野望,他瞄准了世间最好的两块地之一。
一块是大明,属于朱家。
但另外一块地在北美洲。
因为现在哥伦布还没有发现那片土地,要在本世纪末,所以黄昏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布局,可以抢先在前。
这是个极其困难的事情,北美洲距离亚洲实在太远。
想远了。
问朱高炽,“不知道杨侍读是何计策?”
先前称呼杨溥为先生,是因为吴与弼拜师之事,现在讨论政治,那么便是同朝臣子,理应尊称姓+官职,太子洗马是东宫属官,所以还是称呼侍读比较尊重人。
读书人更喜欢翰林侍读之类的官职。
朱高炽继续低声,“按照我们的推测,随着安南大捷,父皇大概又有些后悔立我为太子了,原因想必黄指挥也清楚,所以这一次父皇归来,我少不了要诸多受罪,按照杨侍读的意思,与其被父皇细水长流的抓小辫子,不如一次性承受,从而可以让老二和老三疯狂出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父皇看清楚老二和老三的品行。”
政治斗争之中,有一招被用了无数次,屡试不爽。
来源于共叔段的故事。
后来被简化成一句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黄昏愣住。
他没想到,朱高炽竟然敢走这种险棋,难怪他的心腹——朱高炽的心腹,不就是三杨么,既然是杨溥提出来的,那么剩下的心腹就是杨士奇和杨荣。
连杨士奇和杨荣都不敢贸然决定,可见这招棋之险恶,稍有不慎全盘皆灭。
问道:“所以,是怎么操作?”
朱高炽大喜,黄昏这接连两个问题就表示他愿意帮忙参谋一二,有他帮忙查漏补缺,这个计谋就要稳妥许多,急忙道:“是这样的,父皇如今距离应天尚有几百里,行文来通知让应天准备迎驾,杨溥打算让我在迎驾上犯点小错。”
小错?
事关天子,小错也是大错。
黄昏愕然。
关于朱棣和朱高炽之间的故事,后人其实关注的很多,朱高炽确实出现过一次迎驾失误,导致多名东宫属官被砍了脑袋,杨溥、黄淮甚至在诏狱里待了十年。
但那是永乐十二年的事情。
为何今年要上演。
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事情发生了变化。
思忖了一阵。
如果现在就上演这件事,只怕后果不是朱高炽能承受的,毕竟立储不久,朱棣现在后悔立储的心正盛,搞不好这一着棋后,朱棣就会立即废储换朱高煦上。
永乐十二年再发生这件事,朱高炽已经在储君位置上呆了多年,太子势力稳固,所以朱棣没有轻易废储。
此计不妥,风险着实太大。
摇头道:“殿下,此计妙是妙极,但您现在还没有培养好稳固的东宫势力,而立储未久,陛下改储之意正盛,如果行此计,恐怕不是掉几颗脑袋关几个人在诏狱那么简单,很可能会被陛下抓住机会,将您从储君位置上废黜下来,改立汉王殿下,在我认为,殿下根本不需要去计较陛下的态度,也不需要在意汉王和赵王两位殿下的蠢蠢欲动,你只需要尽心尽力,在东宫属官的辅佐下,竭尽全力的帮着陛下理政即可,陛下不给您的权利,比如人事处置权,那您就坚决不要去沾染,哪怕是涉及到东宫利益,也绝对不要去僭越陛下的底线!”
深呼吸一口气,“陛下春秋鼎盛,殿下现在想的不应该是那天子皇位,而是应该想办法活得开心一些,宽心一些,舒心一些,凡事不要想太多,做一个难得糊涂之人,有那风雨来,但沐雨观花求一个自在。至于兼国理政这江山百姓,东宫属官们也非泛泛之辈,大可放心交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