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大明王冠 >

第270部分

大明王冠-第270部分

小说: 大明王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为了给自己兵马机会,才好去杀了陈天平。

    只有这样,大明才能正大光明的出兵。

    也只有这样,陈朝旧人死绝,大明这边才有绝对的理由接管安南的疆域,甚至直接将之纳入大明版图,天下也无人挑得出刺来。

    当然,也许大明不在意其他附属国的眼光,但安南的民心却是要照顾的。

    有了这个理由,安南那边的人心也好安抚。

    一念及此,胡一元喟叹一声。

    这才是枭雄。

    和大明永乐大帝一比,自己这个在一亩三分地上蹦跶的所谓枭雄,像个跳梁小丑。

    罢了罢了。

    大明有句话说的好,人活七十古来稀。

    自己这一生,虽比不得永乐。

    也值了。

    可惜了儿子,正值壮年,如今却要和自己一起,死在这异国他乡。

    朱棣闻言颔首,“如你所说,朕不欲见安南陷入群龙无首的乱世之中,不欲让万千百姓流离四所,如今我大明正煌煌盛世,朕也欲泽被安南黎民,你虽在安南篡国,但多少有些亲信,今后怕是会继续为非作歹,所以,给朕一个不杀你父子俩的理由!”

    这是要让胡一元纳投名状。

 第五百四十四章 胡一元 朱棣你也别想好过

    胡一元闭眼。

    耳畔传来儿子因为恐惧而变得浑浊、急促的呼吸声,许久,才睁开眼,苦笑一声,对儿子道:“这千古罪名,为父来背罢。”

    胡汉苍张着嘴,嗫嚅着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不明白,怎么就千古罪名了。

    不过是战败被俘虏吗,不过就是一死吗,怎么还成了安南的千古罪人,胡汉苍想不明白,直到他听见父亲接下来的话:“我父子二人的亲信,早已被陛下的雄师杀得心胆俱碎,再无余力反抗大明治理政事,陛下如果心怜安南万民,不妨将安南纳入大明版图,并驻雄师守护安南百姓,如此,则是我安南黎民之福。”

    胡汉苍懂了。

    父亲这是卖国了。

    胡汉苍泪流满面。

    他知道父亲的苦心,可胡汉苍也知道,父亲没得选择,因为无论父亲说不说这句话,按照朱棣刚才话里的意思,安南这一次难逃被大明吞并的结局。

    只不过这话从父亲嘴里说出来之后,传到后世,会有史官来替朱棣洗清他侵略的罪恶。

    所有罪名都会推倒父亲身上。

    难怪父亲会说这是千古罪名。

    因为确实是!

    朱棣等的就是这句话,看了一眼一旁的几位史官,史官们立即点头,示意陛下放心,都记着呢,保证一字不差,记录的比胡一元说的原话还好听。

    这种事,史官们不介意美化一下。

    当然,还是尊重事实。

    朱棣双手在膝盖上一撑,长身而起,“既然胡一元如此请求,朕岂能置安南亿万百姓于不顾,定然和我大明众多朝堂臣工一起,谋一个对安南的良好安置之策!”

    踱步来到胡一元面前,“其实你父子如今对朕并无威胁,不过倒要让你们知道一件事,大明天威不可触怒,朕令大军护送陈天平回国,你等竟然丧心病狂伏击我大明雄师,致我大明儿郎多有埋骨他乡之者,朕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

    什么交代?

    自然是砍了你父子二人的脑袋。

    胡汉苍打了个哆嗦。

    几乎要坐立不稳的跪下去求饶了。

    胡一元淡定的抬头怒视朱棣,笑道:“此是罪名,微臣认了,陛下无须说的那么冠冕堂皇,这不是您谋划的结局么,触怒天颜该死,微臣死不足惜,但吾儿年轻,人生还没走完一半,不知道微臣能否用两个消息来换吾儿一命。”

    朱棣笑了,“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能比我大明的颜面更重要。”

    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真以为这是一句空话,既然喊了出来,那就得践行。

    要不然何以威慑四夷。

    胡一元咳嗽一声,“之前陛下派人出使我国,表面上的事情就不提了,暗地里派了工部军器监的能工巧匠来偷学我国火器之法,这件事虽然隐秘,但微臣也已知晓,如今不知道陛下利用从我国学回来的火器将大明的火器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但吾儿在登基王位之前,精擅火器原理,也曾钻研许久,陛下如果愿意,吾儿能为大明火器更上层楼奉上一份微薄之力。”

    朱棣看向胡汉苍。

    胡汉苍急忙点头,“微臣确实精擅火器原理,绝不在宗主器监的能工巧匠之下。”

    他还不知道军器监已经撤监设院。

    朱棣有些动心。

    杀一个胡汉苍不难,但让火器再上层楼很难,就连黄昏都说过,大明火器的发展,他能做的已经做了,接下来就看人才库里的那些人才能不能做点什么,或者郑和从西洋归来有没有得到更好的火器之法。

    如果胡汉苍能做到……

    倒是个好事。

    至于颜面什么的,当然也要。

    面上不动声色,缓缓坐下,一副掌控全局的笑意,“胡一元,你是不是太看得起你儿子了,我大明人才璀璨,欲要发展火器,即使没有你儿子胡汉苍,一样能打造出天下无双的火器。”

    顿了一下,“而且已经打造出来了,只是你们安南实在太弱,朕没必要让这火器在安南亮相而已,可惜,你注定是看不到那一日了。”

    这是实情。

    打安南根本没必要动用神机营,而且安南那地形,神机营的火炮运输也是个大问题,所以从始至终他就没想过这件事。

    如果打不赢安南,自然要用神机营——可惜,没有这个如果。

    大明如果连安南都打不赢,哪还提什么平漠北?

    胡一元微微一笑,“微臣确实看不到了。”

    并不绝望。

    朱棣既然重新坐下了,说明这件事还可以谈,所以索性直接说明我胡一元愿意为了大明天子的大计愿意一死。

    但求饶胡汉苍一命。

    朱棣不甚在意,将手放在桌子上,俯视着胡一元,“第二件事呢?”

    胡一元思忖一阵,“第二件事,是关于高贤宁、黎利和贵国一位名叫黄昏的官吏之事,微臣没记错——”忽然改口,“罪臣若没记错,这位黄昏的官员是来出使安南的那位。”

    胡一元见过黄昏。

    那一次在清化王都,胡一元让胡汉苍派了一千人,打算将大明使团全部诛杀,推给叛军,结果黄昏竟然让徐辉祖率两百精锐铁骑破一千,而黄昏自己带着一众西域妖女杀进了清化王都。

    现在回想简直不可思议。

    那可是层层护卫的王都。

    朱棣心中一跳,眼神倏然犀利起来,脑海中思绪万千,联想到老二迎驾时的哭诉,隐然觉得这其中只怕大有联系。

    难道黄昏真有野心?

    难道老大和黄昏之间真的在筹谋着什么大事?

    朱棣压住心中的情绪,淡然道:“说说看吧,若说的全是朕知晓的事情,休怪朕无情,别说你儿子的性命,就是你全族,朕也可以一并斩之!”

    胡一元也是当过王的人,知道朱棣的言辞不过是君王手段而已。

    实际上胡一元确信,朱棣被自己说动了。

    否则以他对那个黄昏的信任,根本不会听自己说什么,就会让人把自己押下去择日砍头,至于儿子胡汉苍,朱棣应该动心了。

    胡一元越发淡定,儿子的命已经保住了。

    接下来……

    你朱棣灭我安南,那我胡一元就用最后的时间,在你朱棣的心头上留一根刺,给你的大明一场血腥之乱。

    我胡一元可以死,但你朱棣也别想好过!

 第五百四十五章 永乐不可欺

    胡一元缓缓的道:“在陛下出兵安南之前,贵国有个叫高贤宁的读书人,跟随我国黎族一位叫黎利的年轻人来到安南,这件事陛下可曾知晓?”

    朱棣嗯了声,点头示意胡一元继续。

    胡一元见朱棣面无表情,也揣摩不出他什么态度,但这并不妨碍胡一元在死前给大明留根刺,淡然道:“罪臣没记错的话,当日陛下靖难攻打济南,屡攻不下,写了一封劝降书,没曾想到,城内有个读书人回了陛下一封《周工辅成王论》把您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个读书人就是高贤宁。”

    朱棣微恼。

    鼻音:“嗯?!”

    你找死?

    哪壶不开提哪壶。

    胡一元却毫无畏惧,笑道:“臣之将死,言之无忌,也是如此,陛下才能听见罪臣肺腑之言,身为君王者,又能听见多少肺腑言论?”

    这是君王之间的共鸣。

    朱棣忍不住笑了,这胡一元有点意思,难怪从以臣子身份,最重问鼎安南之王,如果不是因为还有宗主国大明,胡一元必定是名垂青史的开国太祖。

    可惜他现在充其量也就是个王莽。

    道:“你继续说。”

    胡一元道:“高贤宁和黎利回到安南之后,我当时就感觉此时蹊跷,一个读书人,离开繁华大明跑到安南来做甚,于是着人密切监视黎族和高贤宁的动静,陛下可知黎族和高贤宁在安南做了什么?”

    朱棣略有不解,“做了什么。”

    这个真不知道。

    胡一元道:“黎族出钱,出地皮,在安南那边建立了诸多时代商行的分行,且大肆造势,如果罪臣所料不差,只等安南出现新王,或者是陛下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黎族建立的时代分行就会全部铺上大明时代商行的货品,到时候黎族会赚个盆钵满盈,大明时代商行的东家黄昏也将富可敌国,这便罢了,毕竟只是生意,而罪臣也听过,贵国黄昏所赚之钱,皆慷慨的拿了出来助力陛下,所以此事对于陛下而言,是好事。”

    朱棣无语的看了看屋顶。

    那你说个锤子。

    胡一元却笑道:“但高贤宁做的事就值得陛下去品味了,高贤宁不参与时代商行的事情,他只是在黎族的引荐下,不断的和安南本地乡绅会面,尤其是和乡绅之中类如黎利那种有眼见的人相谈甚欢,至于谈了什么,罪臣无从得知,毕竟罪臣对安南的掌控还没达到陛下对大明的这般事无巨细。”

    胡一元可没锦衣卫这样的机构。

    朱棣眉头渐渐蹙起。

    胡一元见状暗喜,起效了,朱棣开始怀疑高贤宁了。

    怀疑高贤宁就是怀疑黄昏。

    而按照大明某位位高者的说法,怀疑黄昏就是在怀疑大明当今的东宫太子,天子和太子不和,大明岂能不乱。

    于是继续道:“不过罪臣知道一件事,高贤宁在见过那些乡绅之后,很快的,由各地乡绅出资,包括黎族在内,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高贤宁已经在安南建立了十数座学堂,表面上是讲授安南的学问,实际上也在暗暗的传授大明科举经义,高贤宁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朱棣陷入沉思。

    目的是什么?

    难道高贤宁是想去开化安南民智?

    胡一元却道:“世间任何一个说不通的事情,只要找到它的目的和动机,就都能解释,高贤宁的学堂如果开枝散叶,那么高贤宁就会在安南成为圣人一样的存在,等待陛下将来将安南纳入大明疆域,高贤宁这样的人才,陛下是不是会听黄昏及其势力的举荐,让他在安南出仕?如此一来,高贤宁更加如鱼得水,时日若是长久下去,罪臣敢断言,高贤宁就是下一个云南沐家!”

    云南沐家!

    四个字瞬间打动朱棣,朱棣信任沐家,但不代表对沐家没有戒心。

    朱棣若有所思的道:“几家学堂,能有这效果?”

    胡一元哈哈一笑,“陛下,莫要自欺欺人。”

    深呼吸一口气,继续道:“高贤宁在安南做的可不只是几家学堂这么简单,他在做的是认同感,让安南黎民对大明的认同感,或者直接一点的说,是对他高贤宁的认同感,对时代商行的认同感,所以罪臣以为,如果将来真按照高贤宁的计划发展,陛下今年的出师安南,不过是徒然为他人做嫁衣!”

    谁是他人?

    朱棣脑海里冒出了两个人。

    黄昏。

    太子。

    太子夜访黄昏,这其中没有猫腻?

    黄昏在盐官镇布局,为何非得把老大推到太子那个位置上去,这其中有没有权益交易?

    如今黄昏在安南如此布局,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让安南对大明有认同感,以便大明能将安南永久的纳入版图?

    恐怕没这么简单。

    也许黄昏和太子有更大的野望,所以在安南布局,不过是一着退路!

    一念及此,朱棣心头杀意沸腾。

    问胡一元,“还有事要说否?”

    胡一元摇头,“该说的已经说了,话已至此,不知道这些消息能否救下吾儿一命?”

    朱棣颔首,“待安南之事尘埃落定,胡汉苍可至军器院任职,并享受侯爷俸禄,其子孙后人,也可在大明科举入仕,如此,你且放心去罢。”

    胡一元哈哈大笑。

    都是面子话,他会信朱棣的鬼,儿子胡汉苍大概能善始善终,但要说子孙后人能在大明科举入仕,那就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同为君王,他会不了解朱棣的心态。

    不外乎是面子罢了。

    免得后人说他这个大明天子没有容人之度量——自己父子二人,终究是安南的王,若是被大明苛待,后人会认为朱棣无雅量。

    待胡汉苍父子退下,朱棣坐在那里陷入沉思。

    黄昏难道真的想助老大提前登基?

    确实有这种可能。

    自己登基之后,手段强势,黄昏要想达到他心中的野望,只能辅佐自己,千年之后的青史之上,黄昏的名字始终被自己的光辉遮掩。

    而老大不一样,仁慈软糯不够果断,如果老大登基,以黄昏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朝中主宰。

    到时候大明天下他就可以只手遮天。

    然而这只是胡一元的一面之词。

    朱棣还是不愿意相信,他最信任也最青睐的臣子会这么对他。

    所以……

    必须搞清楚这件事。

    若是搞不清楚……

    那就杀!

    宁可错过,不可放过!

    靖难之后,世人只知朱棣仁慈,但这一次,永乐大帝朱棣,决意对世人露出他的獠牙,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