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可没心思去管臣子们怎么想,淡然道:“如此,那便由太医院牵头,组建一个医疗改革司罢,王立然,此事由你全权负责,吕芗辅佐。你们若是要用人,去找吏部尚书,若是要用钱,去找户部尚书,若是要用物资或是修建专门的衙门公事房,去找工部尚书。”
第五百八十章 苦逼的太子朱高炽
众人并不意外。
只有吕芗和王立然两个人,惊喜之中还有一份骇然,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种事情,竟然让黄昏三言两语就说服了陛下。
要知道这可是在全国进行分娩的改革啊。
连试点的过程都省去了。
这一刻,太医院这两人,是彻底服了那个快要及冠的青年了。
吕芗又想起一事,正欲开口上奏。
却听朱棣继续对刑部尚书吕震道:“刑部那边,组建人手,在大明律中添加一条,具体你们制定出来再交由朕决断,目的一个,要求境内所有产婆在大明律的要求下,必须达到……”
黄昏那个词怎么说的来着。
一旁的狗儿小声嘀咕一句。
朱棣嗯了声,接道:“达到培训上工的要求,若是不遵循此条律法,以草菅人命之罪严惩,若是偏远地区没有,太医院的医疗改革司,你们自己想办法派产婆过去,甚至可以在当地组建官府的药铺,常驻一名产婆和郎中。”
提高人口,一定要提高人口!
不知道为何,在黄昏提出的这两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意见后,朱棣就觉得如果按照理想状态进行下去,大明人口必将暴增,有可能远迈汉唐。
远迈汉唐啊……
这是唐以后历代君王的终极梦想。
吕震和王立然立即应旨。
吩咐了此事,朱棣看向王立然和吕芗,显然是让两人说下他们的需求,王立然看向吕芗,吕芗上前一步道:“恳请陛下让神机营中军指挥黄昏到医疗改革司权兼一职,之前和黄指挥细谈,关于预防天花、麻疹之类的,微臣认为黄指挥很有见地,此事微臣觉得可以尝试一番。”
朱棣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
夏元吉愣了下,看向吕芗,“确定有可能?”
能预防天花和麻疹,这种利在千秋的事情,别说国库里有钱,就是没钱,我夏元吉去求各位富贾,也要给你们把钱凑够!
吕芗想了想,目光坚毅,“可以尝试,具体还是要看黄指挥的意见和指导,下官是相信黄指挥的,如果此事有希望,下官愿用此生为之奋斗!”
夏元吉沉默了一阵,看向朱棣,“陛下相信黄指挥吗?”
朱棣反问:“你呢?”
夏元吉深呼吸一口气,“有钱,可行!”
没钱,我就卖自家的宅子,只要能看见希望遏制天花和麻疹,我夏元吉这一生也甘愿奉献出来,我等读书人,正该学那范文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亦应如黄昏。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我选择相信他!
朱棣见状,略一思忖,“如此,便让黄昏至医疗改革司权兼一职,具体职务,等你们太医院那边拿出具体的组建方案后再定夺。”
王立然和吕芗二人,眼里晶莹的拜谢天恩。
做梦也想不到,太医院竟然有这样的机会去做一件利在千秋的事情,只要此事做成,他王立然和吕芗,毕将如扁鹊和华佗一般青史留名。
甚至更高。
这个荣耀是顺带的,作为学医之人,医者仁心,能以一己之力活千万之人,这是医者最为憧憬的成就,是一生时光的最佳价值。
此事尘埃落定,无人反对。
王立然吕芗两人行礼告退。
众人等着陛下说第二件事。
朱棣却没有直接说,看向夏元吉,“夏尚书没事了么?”
夏元吉心中思绪电闪,知道第二件事是什么,看陛下这意思,是打算利用自己来展开这个政事议题,急忙上前,“户部有事,请陛下明示。”
朱棣颔首,“说。”
夏元吉道:“昨日放衙之前,神机营中军指挥黄昏来到户部衙门,提出一事,他的时代商行想要成立一家钱庄,欲要从国库之中借银五万两黄金。”
夏元吉知道,这件事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官场斗争,恐怕还会很大,以夏元吉的眼光,他能看出来,至少汉王和太子都会进场。
至于赵王朱高燧是继续当渔翁还是进场捅一刀,不太好说。
所以他简单的陈述事实,不带任何感彩。
朱棣早就知道这事,闻言还是愕然,黄昏不是说请自己的内务库帮他凑点钱,找户部借点钱,一共五万两黄金,怎么直接找户部借五万两了?
其余人不知道此事,五部尚书、汉王、赵王和太子八人听清楚后,全都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黄昏是官员不假。
父皇能容忍你做生意都已经是天大的仁慈了,毕竟你还不到四品,神机营中军指挥,正五品,所以经商并不违反大明律。
那你好好赚你的钱。
现在倒好。
竟然主意打到了国库上面,私人商行找国库借钱,这特么古往今来都没有过的事情啊,武周朝时期,武家人何等的不可一世,可也不能公然从国库借钱。
你黄昏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敢找户部从国库借钱。
真以为大明是你黄家的?
最先反对的兵部尚书金忠,上前一步,问夏元吉,“夏尚书,你没同意罢?”
夏元吉两手一摊,“这么大的事情,我岂敢轻易答应。”
两人同时看向陛下。
朱高煦犹豫了一下,先前的医疗改革司,确实是利国利民,作为朱家子孙,他也乐见大明人口暴增,是以并没有反对。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黄昏竟然妄图染指国库,这事只要拿捏好了,弄他个觊觎国家财产的大罪不算过吧,就算杀不了他,罢他的官不为过吧。
正想出列,心头一动,先看看老大的态度如何,于是急忙转了话题,上前对朱棣说道:“父皇,此事极为诡异,黄昏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知道户部不可能通过国库借钱给他,但他还是提出了这个要求,那么他究竟是和居心,又是谁给他的胆量?”
确实,站在所有臣子的角度,黄昏这个居心难以揣摩。
这个胆子够大。
在乾清殿的朝中一二品重臣,无一例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件事应该是太子在背后之处黄昏,毕竟谁都知道,黄昏支持太子登基。
朱棣心中也一动,没错,可以借这个机会看看太子的态度。
微微颔首,看向朱高炽,“太子你怎么看?”
朱高炽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觉得自己又一次被架在碳火架上,浑身上下都被烤得流油,一不小心,就得从东宫里搬出来,心底里暗叹了口气。
享受了黄昏带来的恩惠,就要承受他带来的风险。
得。
上吧。
不能寒了支持自己的臣子人心。
朱高炽也是有苦说不出,黄昏确实支持自己登基没错,但他真没和自己结盟,可世人都这么看,所以自己就只能单方面把他当盟友。
也是苦逼。
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革阻力
如朱高炽所想,其实此刻六部尚书都在看朱高炽。
六部尚书是否全支持朱高炽?
不好说。
但六部尚书中,几乎都是读书人,不管他们在之前的争储之中有没有站队,至少在他们的心中,应该还是支持朱高炽的。
而人心很重要。
说远一点,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棣敢反?
要知道一点,历朝君王都不放心太子早点拉拢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而朱标当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甚至求之不得朱标早点形成太子党。
有个笑话。
某天朱元璋在理政,来个护卫大喊道陛下不好了,太子起兵造反了,朱元璋的第一反应大概会是“标儿起兵了?那他的兵力够不够,那谁谁,你赶紧带几万人去支援标儿”。
为何会有这种笑话出现?
朱标的能力是一回事。
还有一点,朱标有人心和声望,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哪一个不服朱标?说难听点,朱标只要不死,他就是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朱棣都不敢反。
然后朱棣大概会亲自跪在大哥的床前问朱标,大哥,削不削藩你说一句,兄弟我等着你的话呢,当然,朱标登基,大概率不会出现削藩朱棣。
而朱棣也会用血一样的事实告诉漠北,什么叫做真正的“北境之王”。
北方有朱棣,京畿有朱标,大明的盛世?
绝不输永乐!
所以朱高炽只能硬着头皮上。
人心不敢失。
听得朱棣点名,上前道:“以儿臣的了解,黄指挥一心家国,绝不是自私自利的人,而且他的时代商行并没有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所以儿臣以为,应该了解一下黄指挥为何要借钱,若是为私,则不可容许,若是为国为民,可斟酌之。”
这话……
已经是彻底撕掉了外衣,要保护黄昏了。
就算黄昏是为了私人利益,到时候满堂臣子弹劾,有太子这一句话,黄昏找个为国为民利益的出发点,也能有辩驳之地。
臣子们得给朱高炽面子,朱棣也可能会容忍一下。
毕竟储君。
千万别把储君不当储君看待。
夏元吉微微挑了挑眉,眼里有了一丝亮彩,金忠、郑赐等人也微不可察觉的扯了扯嘴角,虽然太子这话把他自身置于漩涡之中,但他为了黄昏跳了出来。
今日愿意为黄昏冒险,他日也愿保其他的臣子。
此等储君,可辅!
朱高煦毫不掩饰的冷哼了一声,“切!”
朱高燧见状,觉得老二可能要吃瘪,上前笑道:“太子殿下这话就让臣弟好生的不明白了,国库之银,乃是国家运作之根本,若是私借外人,影响国家运作,哪来的为国为民,黄昏难道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坏国家利益么?”
朱高炽反问朱高燧,“赵王殿下的意思,这钱已经借了?已经让我大明无力运作了?或者说赵王殿下就认为此事一定会让我大明陷入险难之中,你就如此信不过父皇的英明神武?”
朱高燧:“……”
语结,只得退下。
说个锤子,还没定下来的事情,就是讨论一下黄昏的动机而已,结果太子盖这么大一个帽子下来,让老子怎么接。
朱高煦哈哈一笑,“此事没借,不正是讨论的时候么,太子殿下一来就盖这么大个帽子到赵王身上,莫不是心中有鬼?”
朱高炽唯有苦笑。
也不争辩。
这件事确实不太好在道理上站住脚,因为古往未有之,而黄昏的目的也不清楚。
朱棣并没有制止三个儿子的针锋相对。
但今日是讨论改革的事情,不是让三个儿子就此事官场争斗的时候。
此时咳嗽一声,道:“此事朕也知晓一二,实际上黄昏还上了一奏,恳请朕在当下大明实施货币系统的改革,不知道诸位卿家认为如何?”
这才是正事。
借钱的事情,朱棣都愿意动用内务库,也不在意国库里拿点钱支援一下黄昏了。
闻言,众皆愕然。
什么状况?
我大明经济形势已经如此恶劣了么,已经沦落到要改革货币的时候了?
所有人都看向户部尚书夏元吉。
难道国库里没钱了?
夏元吉耸耸肩,没奈何的道:“诸位不用这般看我,虽然这一两年发生的事情很多,用钱的地方也很多,但国库里的钱还是够用的,不会出现银子的问题,而且形势一片大好,赋税等方面都是积极的态势。”
众人越发不解,看向朱棣。
既然钱够用,赋税也没有问题,为什么要货币改革?
须知当下大明,百姓已有安居乐业之相。
突兀的货币改革,很可能让大明陷入动乱之中。
这一次,包括太子朱高炽都觉得不可思议,他虽然相信黄昏,但也觉得在这个时候提出货币改革简直就是胡来。
朱棣其实也在犯糊涂,不知道黄昏说的货币改革会不会是利好的政策,闻言道:“黄昏的建策,是大力推动宝钞,增加宝钞面额种类,在成功之后要达成但凡交易皆用宝钞的局面。”
众人听前半句,松了口气。
推广宝钞,增加面额而已。
不是大事。
但后面半句让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所有交易都用宝钞?
这怎么可能。
而且若是形成了这个局面,金银和铜币作为货币本体,又在什么地位上,关键是宝钞成了货币载体,金银被弃用,极其容易造成经济体制的崩溃。
宝钞滥发,民之财富蒸发,则天下易乱。
金忠率先出列,“陛下,此举大为不妥!”
其余人皆反对。
就连朱高炽也瞠目结舌,觉得黄昏一定是疯了。
唯有夏元吉陷入沉思……他是户部尚书,主要职责就是钱粮之事,更精通这方面的知识,闻言虽然震惊,但却想得更深远。
朱棣问金忠,“不妥在何处?”
金忠反问,“如果以宝钞为货币主体,那么今后若是宝钞泛滥又如何处之,开场的金银矿又该怎么处置?”
朱棣没有回答,问夏元吉,“夏尚书,你是户部尚书,以你的理解来说一下,如果按照这个货币改革,应该如何操作,又会出现一些什么好的局面和不好的局面。”
兼听则明。
关于此事,朱棣心中无法决断,他需要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夏元吉摸着胡须,“容微臣想一想。”
朱棣颔首。
乾清殿里顿时落针可闻,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夏元吉身上。
第五百八十二章 算盘打得贼响
货币改革真不是小事。
其实一旦涉及到这种大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小事,大者可影响一个王朝的兴衰,小者也会牵涉到一朝臣子的交替。
夏元吉想了很久,不敢妄下定断,对朱棣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微臣不敢一言妄断之,请陛下给微臣几许时日,容微臣和户部同僚研讨之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