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说,小宝庆还真就慢慢的在忘记过去。
只有一件事忘不了:黄昏是他的贴身小太监。
黄昏也是无语。
没办法,只好假扮太监继续在公主府过日子,不过白天就带着小宝庆回黄府,腊月二十九,黄昏在黄府之中写对联,绯春急匆匆跑进来,说姑爷,沈熙礼来了。
黄昏放下笔豪,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小宝庆,叹道:“去请到书房来罢。”
现在一刻都不敢离开小宝庆。
只要自己不见的时间超过一刻钟,小宝庆就要到处跑着去找自己。
头疼。
沈熙礼落座之后,黄昏笑道:“我不是说过么,扎帐的事情以后交给你去办了,我只需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我相信时代商行的每一个人,大家都为了共同目标在奋斗,当然,任何群体里都有蛀虫,我也相信你沈熙礼的能力,足以将蛀虫剔除出去,今天来是关于下西洋的事情?”
郑和从西洋那边拿了多少东西回来,黄昏不关心,因为那个钱是朱家皇室赚的钱,和士族官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黄昏要赚的钱,还是得靠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商船。
现在,他不关心商船赚了还是亏了。
他只关心时代商行的商船在西洋之行中,有没有带回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那些改变大明整个农业态势关系着国之根本的东西。
因为有个问题摆在面前,必须解决:
工业萌芽了,经济起来了,医疗发达了,民智开了,那么人口数量也必然会暴涨上去,相应而来,暴涨的人口靠什么吃饱饭?
这是个国之根本的问题:农业!
第六百七十六章 价值不可估量的农业希望
沈熙礼淡定着呐,喝了口茶,笑道:“商船回来了这许久,你一直在顺天,商船上的其他商品我就擅作主张,已经安排下去进行处置,大概率是要赚的,这一趟下西洋具体赚了多少,我带了账本过来,等下你过目看看。”
黄昏不关心这个问题,“你知道我想要的不是商船能赚多少。”
沈熙礼也不卖关子了,笑道:“你交代的名单上,只找到了三样东西,两样是在下西洋的途中找到的,一样是在东南沿海找到的。”
黄昏精神一振,“哪三样?”
沈熙礼笑道:“在东南沿海的番人手中买到的是番椒,在西洋途中,从苏禄苏丹国的在西洋诸国做生意的人手中买到了番薯,还有苞谷。”
黄昏闻言,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狂笑不止。
但又有些疑惑。
番椒,就是辣椒,苞谷就是玉米。
按照史书记载,这两样是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后,才从美洲那边传到中国的。
番薯也是。
番薯,又名红薯、地瓜。
一年生草本植物,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块根除作主粮外,也是食品加工、淀粉和酒精制造工业的重要原料,根、茎、叶又是优良的饲料。
按照历史资料,番薯是从菲律宾那边传过来的,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嘉靖时期。
现在还没到时候。
吕宋这个时候还叫苏禄苏丹国,南美洲也还没被欧洲人发现,这番椒是怎么流传东南沿海的,番薯和苞谷又是怎么流到苏禄苏丹国的?
非常的不科学。
问沈熙礼,“商船去的人,是怎么找到的,有没有说过过程?”
沈熙礼点头,“说过。番椒这东西在东南沿海,是偶然发现的,据说也是从西洋那边流过来的,番薯和苞谷则是苏禄苏丹人在西洋那边讨生活的人所持有,据说,仅仅是据说,早些年苏禄苏丹国和日本那边有一些人犯了重罪,于是流亡海外,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漂泊,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又返回了苏禄苏丹国和日本……当然,仅仅是据说,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黄昏恍然。
想起了一些野史记载,据一些野史所说,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亚洲这边的一些海上流亡者。
野史之中关于此事最早的记载,是东晋高僧法显曾于公元399年至413年远赴印度求经,并有《历游天竺记传》流世。
法显曾在公元412年从今斯里兰卡穿越马六甲海峡归途中,遇到强风东航一百零五天天,抵达美洲墨西哥海岸一带,在这里停留五个月后,于公元413年五月间乘船西航一百一十五天,在当年九月间返回中国山东青岛崂山。
按古代海船昼夜行一百海里计算,并辅以当地风土人情介绍,认为记传中的“耶婆提”即今美洲。
但此说尚存较大争议。
还有个说辞。
和下西洋的主角郑和有关系,2014年,英国历史学家孟希斯宣称,发现一张六百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航海地图(《坤輿万国全图》),为郑和所绘。
上面绘有美洲大陆的细部图,而这个时间推算,正好是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段(公元1405年至1433年),他认为郑和才是真正航行到美洲的第一人,比哥伦布早了七十二年。
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并非只有孟希斯一个人,甚至有学者认为哥伦布远航可能就是以郑和绘制的航海图有向导的。
不过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可靠,至少这一次郑和下西洋,没去到美洲。
所以番椒、番薯和苞谷被带到亚洲,应该是沈熙礼口中的“据说”的情况,是亚洲这边一些犯了重罪流浪海外多年后,他们的后人从美洲带回来的。
很有可能。
毕竟当下的亚洲,中华文明是领先于全世界的。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找到了辣椒,这就意味着可以在大明广泛种植,开创川渝火锅宗派,并且研发豆瓣酱——没有豆瓣酱的回锅肉是没有灵魂的。
麻婆豆腐,鱼香肉丝这些名菜,都需要豆瓣酱。
而且辣椒也是一味中药。
至于苞谷和番薯,因为它们对生存条件的超高适应性,又有比较高的产量,大范围种植后,是解决大明人口爆发之后带来的粮食不足的隐患。
这是大明走天朝上国走向世界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这是农业是希望。
尤其是番薯,什么烤红薯只是逛街神器,当番薯大范围种植以后,它的高产量和高淀粉已经超高的环境适应性,绝对要成为国家农业的支柱。
没办法。
当下大明的农业水平,还不允许自己去搞杂交水稻,推广番薯是最有效也是最快见效的方法。
压抑住内心的狂喜,黄昏拍了拍沈熙礼的肩头,“老沈啊,说句实在的,就凭商船找回来这三样东西,咱们时代商行,你沈熙礼的名字,我黄昏的名字,都将注定会留在史书之中,人奋斗一辈子,不就为了这么个目的么。”
青史留名,四个字。
说起来很简单。
但要知晓,在中华这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书中,要想在其中留下只言片语,哪一个不是鱼龙者,没点能力和才华很难做到。
有能力和才华者,还要超高的运气才有可能。
而让大明提前进入温饱时代的时代商行,以及时代商行的掌舵人沈熙礼、黄昏,这两个名字也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这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沈熙礼的眼光当然卓越,不过那是在商贾一道上,在农业方面他没有黄昏的上帝视觉,最重要的是他还不了解番薯和苞谷的价值,闻言很是惊诧:“就这三样东西,就能让时代商行,你我的名字一起写书史书,东家你怕不是在逗我玩。”
黄昏也不解释,问道:“这些东西放在何处?”
“时代商行。”
“走,去看看,对了,带了多少回来?”
沈熙礼答道:“番椒大概有七八十个,番薯有二三十个,苞谷有十几个。”顿了一下,“买这些东西,花了近百两,才让别人忍痛割爱。”
黄昏耸耸肩。
无所谓。
虽然百两银子相当于六七万软妹币,但这个简直血赚好么。
它们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价值连城都不能形容。
第六百七十七章 商行革新时代前沿
时代商行。
因为明天就是大年三十,商行里已经没多少人,都在准备最后的收尾工作,而在一边,则忙碌得热火朝天——入夜时分,时代商行会按照规矩办个几十桌,城内时代商行所有店铺的所有人,都能来参加晚宴。
有个名词。
年会。
黄昏发明的,沈熙礼等人觉得挺好,于是就作为时代商行的规矩给定了下来: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九,时代商行全国各大城市,都会举办这样一场年会。
年会会有很多活动,吃吃喝喝是一方面,最重要的环节是发放过年红包,以及抽奖。
这些流程都是黄昏定制。
效果极好。
毕竟在年会上发的红包,都是每个员工一个月到三个月之间的薪俸,具体数额,以员工在这一年的工作表现来评断。
为此黄昏还让时代商行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人事部。
虽然和后世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相比有一些小细节的改动,但在黄昏提出来后,沈熙礼都完美的落实到位。
别说,这一招很不错。
现在时代商行的工作在整个应天乃至于整个大明境内,都是香饽饽,扶摇会馆的那些人才,最向往的工作地点便是时代商行。
当然,时代商行还不够成熟,还要继续完善制度。
想到这,黄昏在走向沈熙礼办公室的时候,沉思了很久,道:“老沈,咱们时代商行的规模已经起来,很多东西需要革新,我这里有个想法,你看能不能落实到位?”
沈熙礼笑道:“东家且说说看。”
黄昏:“咱们时代商行现在就像一张大网,趴在大明这个巨人身上,包括了交趾那片区域,以后这张网还会继续延伸,大明旌旗飘扬的地方,有这张网,大明旌旗达不到的地方,也会有这张网,如此巨大的一张网,靠你个人的能力——当然,不是我小看你,只是经过榆木川的这场战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像我这么牛逼的人物都有无法做成的事情,有何况其他人,所以说,人力有穷尽之时,真正要做到天下无敌,还是得靠制度。”
这话黄昏一点也不觉得吹牛。
在大明,除了朱棣,我黄昏大官人可就是最牛逼的人物么。
沈熙礼笑了,他也没觉得黄昏这话有什么不妥。
东家确实厉害。
这一点想不承认都难。
而且沈熙礼也确实有这种感觉,现在的时代商行实在是太庞大太臃肿了,仅靠自己一个人以及几个高层,根本不足以将它彻头彻尾的掌控。
可自己的眼光和能力,还不足以找到一个完美的应对方法,是以对黄昏这个“制度”很是有兴趣,“东家您继续。”
黄昏道:“咱们的时代商行,也应该像一个国家一样,拥有明确分工和职能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化,也才能人才尽起用,物尽其才!”
顿了一下,笑道:“各个部门相互运转,互相合作,如此秩序井然,它才能良性的发展。”
沈熙礼颔首,“你的意思是要将时代商行拆解一下?”
黄昏点头又摇头,“可以这么说,但拆解的只是职能,它依然是一个整体,而你就负责最核心最高层的工作,其余工作就交给相关部门去处理,这就好像你沈熙礼是时代商行这张大网上的蜘蛛,由你来确定这张网应该向哪里发展,又要发展到多大,又或者哪里需要缝补。”
沈熙礼懂了,“这确实是个好谋划。”
又笑道:“不过,东家才应该是那个蜘蛛才对。”
黄昏哈哈一乐,“大部分时间还是你来,我只需要盯着就行,这一点我对你深信不疑,要知道一点,时代商行可以没有我,但绝对不能没有你。”
这话其实有点恭维的意思了。
只要有黄昏,时代商行就算没有沈熙礼,也还有赵熙礼、王熙礼、周熙礼等人,要知道世间人才这么多,只要能力到位,谁都可以是沈熙礼。
就如《神话》中嬴政死了,有赵盘顶上去继续当那个嬴政一样。
沈熙礼有自知之明,商业互捧了一下,“就如这大明不能没有东家一样么。”
黄昏哈哈笑乐。
这话,老沈你僭越了啊,要是被朱棣听到,咬文嚼字搞你个文字狱分分钟的事情,到时候咱俩都得脑袋当尿壶。
笑罢,道:“之前我说的那个记账方法攻坚出来了没有?”
沈熙礼点头,“已经攻坚出来了,还再完善之中。”
专业工作交给专业人士,这一点梁巍生的能力没得说,在他率领大批账房乃至于沈熙礼那个醉心于算学的儿子也掺和了进去,那门记账法有了雏形。
黄昏闻言大喜,“甚好,完善之后就命名龙门账吧,并在年后成立一个专业的部门,取名财务部,主要负责费用收支、预决算、纳税等工作。”
沈熙礼点头,“还有呢。”
要革新肯定不止的一个财务部和人事部这么简单。
黄昏于是侃侃而谈。
给沈熙礼等时代商行的高官成立了一个办公室,主要负责整个时代商行的协调,包括制度、接待、会议等,属于商行中心决策部门。
这极大的减轻了沈熙礼的负担,也让公司的运转趋于流程化、规模化。
同时成立行政部,负责贯彻沈熙礼的指示,做好上下联络沟通工作,及时向沈熙礼反映情况;人事部,负责商行和扶摇会馆的人事接洽,包括培训、劳资、考勤等,后期还会加入保险和职称制度;财务部,费用收支、预决算、向国库纳税等;生产技术部:主要负责和钟山等工坊的接洽,具体工作包括工坊技术管理、技术革新、设备维护检修费用、质量监察监督;营销部,考察市场营销、经营、客户反馈意见等;安全监察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营运部:对公司的各个门店日常经营行为及业务、财务等运营流程和相互衔接执行具体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这些部门一旦成立并运转,一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