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着朕口谕,去领一两个看上眼的回府邸罢,算是你建策修全书的赏赐。”
赏金银?
你小子的钱已经不比老子的内务库少。
权力不能给你,怕你骄傲。
那就给美女。
这个不影响大局。
而且朱棣这一次确实很大方,作为钢铁直男的大方——朝鲜进贡的美女,竟然先让黄昏去挑选一两个,这换成其他君王简直不可想象。
要知道黄昏这一挑,很可能把最好的挑走。
没办法。
钢铁直男就是这样,何况还是君王,天下美色,除了徐妙锦和徐皇后那样的,其他的朱棣真不一定看得上眼,哪怕是娑秋娜也一样——
朱棣如果真的是色中饿鬼,别说娑秋娜,就是徐妙锦都不会成为黄昏的妻子,身为天子,就算徐妙锦不愿意,朱棣也有一万种方法让她心甘情愿得入宫。
人得到就行,感情不感情的无所谓。
好在他是钢铁直男永乐。
所以才让黄昏成功抢到了大明第一美人儿。
可惜朱棣这一次想错了。
因为如果没有蝴蝶翅膀扇动的话,这一次朝鲜进贡的美女中,有一个是他非常喜欢的,徐皇后薨后,他宠溺那女子得很。
第六百九十七章 大悲大喜的两兄弟
第二日,朱棣带着一卫天子亲军迅速的低调北上,同行的不仅有卸任内阁首辅的黄淮和兵部尚书金忠,还有一堆兵部官吏,以及五军都督府的众多高官。
整个京畿,能打仗的几乎都带走了。
这个局面让李景隆很尴尬。
他是高官,而且是武将。
可陛下北征,竟然把他留在了应天,美其名曰掌控后方军队,若是局势不妙,可卓策驰援,但你朱棣倒是给个权限啊。
然而并没有。
朱棣走后,五军都督府的高官就只剩下他和几个都督佥事,其中就有后军都督佥事靳荣。
而大权就在靳荣等人手中。
李景隆被架空了。
好在李景隆很有自知之明,靖难之后他的处境一直都这样,习惯了,余生大概就如此。
李景隆习惯,朱高炽有些难受。
朱棣北征,他坐镇南方,按说要时刻盯着北方的军事形态,然而五军都督府那边,他基本上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消息,兵部那边稍微好一些。
也就稍微好一些而已。
说句难听的,如果朱棣死在北方,两个弟弟弄个假圣旨出来篡夺皇位,朱高炽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唯一能做的两件事:搞好经济,给朱棣强大的后勤支持。
第二件事,就是祈祷。
祈祷朱棣百战百胜,不会驾崩在北方。
这个没办法,朱高炽不得不这么想,皇位争夺,稍有不慎就满盘皆输,到时候他一家人的下场,会比他的那些叔父还要凄凉。
靳荣等人也不轻松。
太子那边弄出来的钱粮,经过户部和兵部之后,要由五军都督府通过陆运和漕运运送到北方去,而咱们这位陛下的脾性大家再清楚不过。
一旦因为粮草导致战败,大家都等着掉脑袋罢,抄家灭族的那种。
陛下有仁,但亦有狠。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昏一样化险为夷。
何况黄昏那还是惨胜都被罢了武职——其实靳荣等人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没有黄昏这双蝴蝶翅膀,丘福就要晚节不保的死在北征之中。
整个应天,相对悠闲的就是内阁辅臣黄昏了。
内阁那边,他只去了十几日,熟悉了内阁的办公流程和所有职能,因为各种原因,黄昏之后就开始各种请假——反正请不请假,今年的薪俸都没有了。
那我凭什么还要给你朱棣白打工。
我又不靠这点业绩升官发财。
有事没事? 都带着人去东郊的实验田里? 不过因为朱棣不在应天? 又和太子朱高炽划清了界限,加上纪纲如今也在应天,黄昏不敢大意,只要是离开府门,身边至少都有四个西域妖姬拱卫。
辣椒的培育一步一步进行中,因为小冰河时期的缘故,今年的倒春寒特别厉害,是以辣椒苗长得很慢,只能慢慢等待。
出了正月? 又半月。
雨水。
雨水节气,意味倒春寒最后的疯狂,之后便是晚春的惊蛰,入夏。
随着北方那边的消息传到应天? 朝野之间骤然陷入一种奇妙的氛围之中? 包括太子和三杨在内,内心都受到了震撼。
黄昏竟然谋算至斯?
他似乎早就算到了会有这件事? 所以提前用方便面换了一张丹书铁劵保命,这未雨绸缪的眼光简直不可思议。
北方传来消息,独石关边境士卒有人哗变。
在独石关领兵的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两人应对得极其完美,安抚了哗变士卒,处理了带头之人,将首级送到前往居庸关的朱棣御驾之前,并上奏说兵心不稳恐有后患,还请陛下为大局着想,解决兵变的根源之处。
并附文详说哗变的原因。
是因独石关守兵激愤于去年榆木川之战,袍泽战死者众,而罪魁祸首黄昏竟然在京畿逍遥法外不说,还成了内阁辅臣。
要求陛下严惩。
这其实很有意思,相当于逼宫,明确告诉朱棣,你要是不收拾黄昏,独石关这边的军心会出大问题。
朱棣大袖一挥,下旨意说闻听众将士心意,深切痛怀去年英魂长留榆木川的众将士,朕心每念及此,彻夜难安,罪魁祸首黄昏一死难辞其咎,理应斩首再挞其尸。
朱棣其实太明白独石关哗变的真相。
不就是老二和老三想趁机搞点小动作恶心一下黄昏么,如果能因此杀了黄昏最好,杀不了也得让黄昏丢官罢职。
那几百人的哗变,猫腻深了去。
送过来的那几颗人头,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的死刑犯,估摸着是之前的逃兵,或者是违反了军纪的军中败类。
搞不好根本就没哗变的事。
但朱棣也很无奈。
没办法,虽然神机营已经成型,但要靠三万神机营全歼鞑靼的有生力量,没有老二和老三的支持也很难,神机营可以大破鞑靼军队,但要逐一吞食鞑靼的残兵败将,常规士卒必不可少。
所以朱棣只能选择顺着老二和老三的意。
于是圣旨去了应天。
独石关的朱高煦和朱高燧闻言大喜,高兴都有点不敢相信。
这尼玛就让父皇下旨意杀黄昏了?
这么简单?
这几年一直像个不死小强一样的黄昏,就要这么嗝屁了?
简直不敢相信。
但杀黄昏的圣旨又确确实实送回应天了。
两兄弟满含热泪的仰天长叹,早知道杀黄昏是这么简单的事,我们过去几年都干了些什么狗屎啊,还那么折腾,反而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但两兄弟没高兴多久。
刚带着大军出了独石关,准备按照中军那边传递过来的路线行军,就传来消息:杀头的圣旨到了应天后,黄昏拿出了丹书铁劵!
两兄弟瞬间懵逼,面面相觑,脸都绿了,都有点想骂娘,你妹啊,黄昏那狗日的什么时候有了丹书铁劵?!
这特么我们两兄弟来了北方才多久功夫,黄昏就得到了丹书铁劵?
他凭什么?
而父皇那边给出的解释,是黄昏于今年的北征有功,是以在来顺天之前,迫于无奈,只能按照规制奖赏其丹书铁劵。
两兄弟是怎么都想不明白。
去年榆木川他没有立下军功,于今年的北征有功?今年的北征都还没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将士得到军功,黄昏他哪里来的军功?
所以他这丹书铁劵能服众么。
不可能服众。
但父皇就算是用缓兵之计也不可能说慌,所以事实的真相就是黄昏真有丹书铁劵,意味着自己两人辛辛苦苦弄了个假兵变出来,不过徒然笑柄而已。
两兄弟只能绿着脸仰天长叹,然后暗暗想着,倒要看看黄昏是怎么个于今次北征有功法。
父皇你要和黄昏联合起来忽悠我们兄弟,没那么容易!
应天那边,顺天传来旨意后,礼部、刑部和大理寺等有司,迅速动作,跑到黄府,和颜悦色的说黄辅臣,陛下有旨,要摘掉你的丹书铁劵,请您拿出丹书铁劵来对照一下,若是无误,就要收回去了。
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杀意内含。
若是没有这张丹书铁劵,此刻上门的就该还有锦衣卫,然后黄昏就会掉脑袋,换言之,丹书铁劵抵了一条命——这就是它的作用。
黄昏也是一阵后怕。
这件事还是多谢了大舅子提醒自己,当初从独石关回顺天的时候,大舅子就说过有可能会有人拿榆木川的事情做文章,所以自己未雨绸缪,提前拿出了方便面换来一张丹书铁劵。
而按照计划,方便面是要等朱棣北伐时粮草吃紧的紧要关头,自己带着方便面北上雪中送炭,成为大明的千古功臣,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功劳,不过想起大舅子的提醒,黄昏只得先一步落子。
万幸。
这一步走对了,自己没有贪,若是贪一下,没有丹书铁劵在手,朱高煦和朱高燧挟兵变之威慑,朱棣迫于无奈,不说杀自己,至少也要让自己去北镇抚司的诏狱里掉一层皮。
于是大方的拿出那张好几斤重得丹书铁劵。
负责的官吏核对之后确认无误,又说请黄辅臣等几日,按照陛下的圣旨,会为您更换一张丹书铁劵,制作好就会有礼部送到贵府,请黄辅臣准备好相应的礼仪。
圣旨说得很清楚,杀黄昏,丹书铁劵抵两命,但黄昏持有的丹书铁劵上尚可以各抵黄河、黄淮两兄妹一命,所以需要换一张丹书铁劵送到黄府。
当然,那就只是黄河和黄淮两兄妹的丹书铁劵,和黄昏无关了。
也是稀奇。
经办的官吏第一次看到如此奇特的丹书铁劵。
第六百九十八章 剑指鞑靼全军出击
在别人眼里是必死的困局,不过对于当事人黄昏而言并非如此。
都是闹剧。
接下来的日子,不外乎就是听着北方的捷报在南方的艳阳里享受靡靡风光的同时争取把娑秋娜给彻底办了,得到了身体没有感情的妻妾是没有灵魂的。
男人嘛,都贪心。
食髓知味。
哪怕和娑秋娜在一起没超过三秒,但黄昏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挑战一次,嗯,挑战无数次,人嘛,总是会在挫败中成长。
多提肛就行。
在这之余,黄昏还打算帮助大明搞点社会进步,比如迎着儒家的为难而上,在大明推广一下现代时装,节约布料不是?
然后再做点其他微不足道的消失,争取把大明十佳青年的排位往前捋一捋。
输给朱棣可以。
但怎么的也得排在朱瞻基那货上面。
奋斗!
是以每一个清晨,黄昏在绯春啊卡西丽啊穆罕穆拉等人的肚皮上奋斗一夜后起床,继续向着他伟大的目标再奋斗。
日子充实忙碌而平和,当然,和平之下,隐藏着暗涌。
朱棣北征,太子兼国。
权章锦衣卫的纪纲,在暗夜之中露出了獠牙。
五军都督府的靳荣,公事之余,目光依然紧盯着那座在应天比东宫还吸引目光的黄府,等待着黄府里的那个大官人露出一丝破绽,发动致命的一击。
靳荣太了解黄昏。
在没确定有一击必杀的把握前,他会等待,等着纪纲等人去攻击黄昏,只有不断的承受着攻击,黄昏才会露出破绽。
太子朱高炽忙成了狗。
也累成了狗。
他要兼国理政,根本没意思去管太多的事。
有那么一句话,在你享受着和平与繁华岁月的时候,在你看见的看不见的地方,有人用血用泪来承担你的幸福,他们负重逆行,他们流血流泪,只为后方的家人不流血流泪。
永乐六年的北方,就是如此。
随着粮草辎重运出关外,随着神机营的到位,随着朱棣穿金甲出顺天,在隆重盛大的出征礼后,率众来到居庸关,大明王朝永乐时期,第一次对漠北的出征拉开了序幕。
大明雄师数十万。
洪武时期,大明兵额最巅峰时曾经达到了恐怖的二百七十万,很多人对二百七十万觉得只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而已,但你要明白大明此刻才多少人口。
洪武时期? 大明人口不过四千多万。
四千多万养了两百七十万的兵,你就可以想象这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相当于四户人家养一个兵,当然? 这并不是说朱元璋穷兵黩武? 而是大明大力发展军屯制。
一些卫所,基本上可以自己养自己。
所以才能暴兵至此。
不过后来随着国势发展? 兵额有高有低? 饶是如此? 永乐六年,朱棣治下的大明也有兵额一百余万。
不过因为云南、沿海、以及甘肃一带要留兵力驻防,所以可动用的兵力也只有几十万? 加上又不是倾国打仗,是以这一次朱棣只动用了三十万大军。
对外宣称的就是二十五万。
仅有京营,神机营? 边军,其中京营十八万? 边军九万? 神机营三万? 为了稳妥起见? 隐藏了神机营,另外一个原因,朱棣是要诱导鞑靼迎战。
所以兵力要往少了说。
要不然你说一句甲兵百万,鞑靼就会想你大概是夸大了的,号称百万的话五十万、六十万应该是有的吧?
震慑于朱棣以前的锋芒,哪怕就五十万,鞑靼都不会主动迎战。
到时候别人一跑,朱棣难道带着大军在草原和鞑靼主力捉迷藏,等到下雪的时候灰溜溜的退回关内,沦为笑柄?
这当然不行。
不过也不能说得太少,少了影响己方军心,同时你是在侮辱鞑靼的斥候,有多少人,鞑靼的斥候多少还是能侦察到一点。
所以率兵三十万,只说二十五万,完美的策略。
兵分四路。
其中徐辉祖在最西线,率领定边关、大同、雁门关、武宁、太原的兵力,出定边关,在归化城汇聚云川、榆林、玉林、东胜几个卫所的兵力,共计七万人。
徐辉祖为总兵官,李远、火真为辅。
除了这两位,没有其他侯爷了,这是朱棣为了确保徐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