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昏摇头,“不,陛下您可能有所不知,吴与弼其实无心仕途,他更喜欢醉心于学问之中,在仕途上他就算施展出才华,也不过是如微臣叔父黄观一样,一世名臣而已,但吴与弼喜欢的事在学堂戒尺间,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点,微臣从他教导黄豆芽和黄豆苗上,就已经确凿了。你让吴与弼去仕途,大概也就得到一个名臣,但让吴与弼去翰林院和国子监,你将得到无数个名臣。”
当老师时的吴与弼,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他神采飞扬。
黄府黄豆芽和黄豆苗跟着吴与弼学习。
除此之外,沈熙礼的三胎、吴李氏妹妹的儿子、赛哈智家的小兔崽子……都送到黄昏来蹭吴与弼的教学——吴与弼一概来者不拒。
所以跟随黄豆芽黄豆苗一起学习的,约莫有七八个孩童。
朱棣唔了一声,渐渐明白了黄昏的意思,“所以,你所谓的读书人种子,不是说吴与弼本身,而是说他利用他的学问,教导处更多的优秀读书人?”
黄昏笑道:“正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己穿越耽误了吴与弼十年时间,这个时候吴与弼已经是教育家,搞不好崇仁理学也要面世了。
朱棣何其聪慧,瞬间想到一件事情,“你该不会是以后如果施行教育改革,就让吴与弼来主抓罢,你是不是想得太远了,别说是你,就是朕现在都不敢奢望能进行教育改革。”
这个阻力太大太大了。
是与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世家中的既得利益者做对。
黄昏笑道:“时代的发展,由不得那些鸦鸣蛙噪,时机一旦成熟,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谁来反对都无效,陛下,您别忘了,现在我大明的疆域扩大了快一倍,不教育改革,将来这偌大的江山,哪来的那么多人才治理,而且微臣发展的那些新兴行业,都需要海量的人才,微臣对此总结出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沉默不语。
确实,这是当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人手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连地方官学的人都在任用,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而随着人口多暴增,新兴行业的发展,民间财富的累积,大明境内有钱人越来越多,那么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私塾渐渐满足不了需求。
也许如黄昏所说,到时候真的谁也无法阻止教育改革。
那么按照黄昏的意思,未雨绸缪,培养出一位喜欢教育的大才之士才主抓这个事情,确实是有备无患——教育改革,一个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
所以这个事还真的马虎不得。
许久,朱棣才缓缓的道:“你确定这是吴与弼的意思,如果到时候吴与弼科举之后想去地方入仕,结果朕把他丢进翰林院和国子监,吴与弼郁郁不得志不说,吴浦也得在朕面前诉苦。”
黄昏哈哈一笑,“陛下但请放心。”
朱棣点头,“如你所愿罢。”
黄昏大喜谢恩,立即告辞,“如此,微臣告退,这还要回去叮嘱吴与弼,他在翰林院和国子监这段时间,也需要多去地方走动,看看地方官学和私塾,只有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才能知道它们的缺陷和有点,将来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尤其是字典的推广,这是个超级难题,吴与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在自己和朱棣的支持,将字典推广出去,才有可能教育改革成功。
可以说,吴与弼的这一生都被自己给禁锢在这上面了。
所以……还要看吴与弼的意愿。
“我当然愿意!”
黄府,吴与弼倏然站起来,看着黄昏,神情激奋,“你知道的,我本来就不想出仕,如果只是在翰林院和国子监,以后还能推广我在你指导下编写的这本字典,让千万读书人的读书过程轻便简单无数倍,我吴与弼就算一生耗费在这上面,也在所不辞!”
黄昏面色凝重,“你想好了,一旦你确定了意思,今后我就会把你推到那个位置上去,那时候你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吴与弼大笑一声,“越快越好!”
黄昏:“……”
你想得倒是很美,至少在前十年,你这个教育改革的大家,需要先在全国地方上走访,要弄清楚全国教育的现状,否则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更可怕的教育改革如果失败,不仅朱棣会问罪,全国书香世家的既得利益者一定会落进下石,到时候你吴与弼不仅仅是掉脑袋那么简单。
还会名臭青史。
当吴与弼听黄昏说了这个中厉害后,微微一笑,“若此余生,可闻大明天下遍地读书人,便无遗憾,此行途中,风雪来之,我便一肩担之!”
青衫飘摇。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黄昏只觉双眸刺痛——
谁说方孝儒死后,大明的读书人种子就断了。
这就是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前有于谦,现有吴与弼。
第一千二十一章 巨富送上门来
中南半岛的战事,基本上尘埃落定,剩下的吴哥和满剌加,下场如何,只需要知道我们大明的君王是朱棣这一点,就够了。
下场很清晰。
何况负责战后工作的有于谦和刘宁然,加上本地人摩诃黛维和雄霸,中南半岛的局势不会出现半点问题。
黄昏也不觊觎中南半岛。
交趾那边有三千蚍蜉义从就够了,真正要经营的地方在漠北。
和吴与弼一番长谈后,两兄弟晚上一起喝了点小酒,徐妙锦和张红桥作陪,期间吴与弼说要去外面买房子,被黄昏驳斥了。
公主府那边修建好以后,你家张红桥一次给你生七个小矮人,咱家也住的下。
哪需要去单独买房子。
吴与弼有点懵,啥七个小矮人?
回到主院,绯春在小宝庆的丫鬟宁夏的协助下,已经整理好大官人去长平布政司的行李,真不算少,各种衣服加上笔墨纸砚和书籍之类的,需要两个马车才能装下。
黄昏和徐妙锦坐在书房里说家常。
徐家四妹和小宝庆在一旁安静的听着,绯春整理好行李后去了西院,她一直没怀孕,现在特别喜欢卡西丽生的那个小崽子。
当然,绯春还要顺便通知一个闲人:阿如温查斯。
自来到大明后,阿如温查斯基本上无所事事。
黄昏这一次北上,只打算带两个人:一个负责打架的阿如温查斯,一个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朝鲜宫女权氏。
这没办法。
小宝庆不愿意去草原疯了,绯春要照顾黄豆芽和黄豆苗,徐妙锦作为大妇,要操持黄府,徐家四妹喜静不喜动,西域妖姬们也上了年纪,不喜欢刀头舔血了。
何况黄昏担心万一他在长平布政司那边有什么把柄被朱棣抓住了,要对他动手,西域妖姬也能帮着徐妙锦等人。
没办法,现在黄府家眷都是人质。
和徐妙锦聊了一会儿天,门子忽然来报,说大官人,有个姓徐的外地人求见,说他听说你明天要去长平布政司后,非得现在求见你。
黄昏讶然,看向徐妙锦,握住她的手,笑道:“你们老家的亲戚?该不会是觉得你们徐家嫁不掉的女子都可以推给我吧?”
徐妙锦一脸没好气的轻轻扣了黄昏手心,“没个正经,你以为四妹真嫁不掉么,还不是你个花心汉子,什么时候去偷了四妹的心都不知道,要不然娘娘也不会这么便宜你,把四妹这样的好姑娘也嫁给你了。”
徐家四妹在一旁羞涩的低头,眉眼羞涩,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
小宝庆在一旁不屑的冷哼了一声,“做作!”
徐家四妹抬头,“比你浪好。”
徐妙锦很无奈的,急忙制止两人,这两人在一起,不吵架就是怪事了。
她确实郁闷,古有娥皇女英。
现实却是自家夫君双正妻双平妻,自己和四妹这对姐妹,一个大妇一个平妻,两姐妹共侍一夫,用句下人在淫秽话本禁书里看到的话来说,叫殊途同龟。
类似的话还有一女双夫,那个叫同道中人。
想到这,徐妙锦暗暗担心,不行,得提升府邸下人的素质,要不然以后会影响豆芽和豆苗,明天开始,谁敢再胡龇,一律罚薪!
黄昏哈哈一笑,对门子道:“请到书房来。”
片刻之后,进来一个青年。
二十五六点样子,穿着富贵华丽,一看就是富贾出身,言辞举动也彬彬有礼,从始至终,看到徐妙锦和小宝庆以及徐家四妹的眼神都很干净清澈。
青年见礼之后,不卑不亢的道:“在下徐忞,江阴人氏,入夜之后还冒昧来黄府打扰大官人,多有抱歉,请见谅。”
借着不夜之城的光辉,朱棣已经下旨取消应天的宵禁,随之而来的就是户部拨款,府衙那边成立了一支一千人的巡夜军。
也算是解决就业问题。
黄昏对这个徐忞大生好感,不错,有礼貌,而且态度很好,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乐道:“江阴徐氏,也是大姓啊。”
猛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徐霞客这样的人,是怎么做到游山玩水一辈子,他又不是李白,吃喝有各地名士接待,徐霞客莫非是穷游。
然后就有人科普。
徐霞客是富n代,到他父亲那一辈时,家里已经没落,只有那么一万两千多亩良田了,他全国旅游,相当于王石爬珠峰。
黄昏从那个帖子中知道,徐霞客的祖父徐经是江阴巨富,和唐伯虎的关系很好,一起去参加科举,结果作弊把唐伯虎也拉下了水。
据说再往上追溯,祖上有个叫徐有贞的人,就是发动夺门之变的那个徐有贞。
貌似祝允明的母亲,也是徐家出身。
所以说徐霞客才有那么豪横的资本来写《徐霞客游记》,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明中后期,土地兼并多多么疯狂,徐家没落了,还有良田一万多亩……
简直可怕。
想到这,黄昏若有所思,该不会这个徐忞就是徐霞客的祖宗先人罢,那就有点巧了,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么?”
徐忞道:“大官人将要远行高升,在下也不敢多有打扰,就直说了吧,在下是瞒着家父来找大官人的,主要是想请大官人的时代商行下的建筑商行,去我们江阴广修水泥官道,再在一些河流下修建一些桥梁,方便百姓出行,大官人你不用担心钱的问题,这一点家父不会阻拦我,时代建筑商行在江阴修的官道和桥梁,我徐家可以出三成左右到资金,其余份额,我徐忞请家父出面,找当地世家名门出资,绝对不用百姓一分钱!”
黄昏悚然动容,“那么我想问问,修好路和桥后,你们当地名门是否会收过路费和过桥费,毕竟这个投入很大,你们都无偿付出的话,我有点不敢相信。”
如果这样的话,修官道和桥梁,很可能变成当地富贾的敛财手段。
徐忞摇头,“分文不取,不仅如此,在下还请大官人到江阴去开设工坊,这样也能让我江阴百姓有钱可赚,不至于无田无地之人四处奔波流离失所,至于大官人的时代商行修建工坊要用的土地,我徐家可以提供,当然,请恕在下唐突直言,这个就是生意了,之后的盈利,在下希望徐家可以分红一二。”
黄昏叹服。
这小子……不仅仁厚而且聪慧!
达者兼济天下,徐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没有成为纨绔富二代,反而愿意帮助百姓,在此之余,更是抓住了一个生意门道。
江阴,就是苏州。
那边地势开阔平坦,确实适合修建各种工厂,如果有徐家提供地皮,又有徐家的资金支持,再有徐家招募工人,确实是不错的选址。
何况苏杭那边的绸缎业发达。
此事可行。
正好在那边大肆修建服装厂。
旗袍已经大赚了一笔,那以后连衣裙、t恤什么的,不一样要大赚一笔?
想到这起身,“你跟我来,我带你去见一个人,明天之后,由他和你接洽,关于在江阴修建工厂的事情,今后他全权负责。”
这事可以交给鲜衣布庄的何必在。
之前沈熙礼就说过,除京畿外,大明境内各大重镇的富贾都有想和时代商行合作的意思,但确实没想到,江阴徐家这样的巨富竟然会送上门来。
好事啊!
第一千二十二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
何必在府邸。
灯火辉煌现在京畿有钱人家,谁用不起电?
电费又不贵。
一个月才那么十来两银子。
当然,这是针对有钱人家而已,实际上你要知道这个时候十两银子相当于后世七千人民币的购买力,尽管因为打仗物价上浮了一点,也差不多要值五千。
如果全都这么贵,京畿要做到不夜之城几乎不可能。
所以时代电力在黄昏的指示下,采取阶梯用电收费的策略,首先,根据用户灯泡数量的情况缴纳并网费,比如权贵土豪人家,少则一千两,多则三千两。
然后利用这里面多出来的钱,成立了一个光明工程基金。
用以补贴穷苦人家。
日常电费消耗也一样,都是土豪有钱人给大头,穷苦人家意思意思一下。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但时代电力是垄断经营,加上一般土豪官老爷也不敢得罪黄昏,所以大家只好低头认了不过用上了水力电后,土豪富贾们直呼真香。
以前没买光明神器的,觉得有电之后,自家府邸瞬间上了档次。
买过光明神器的,一算账,发现用水力电后比人工发电,反而要节省一些,关键电力更稳定,效果更好,使用也更方便。
于是也就没了异议。
反正那些穷苦人家,家里也就安装那么一两个灯泡,能用多少电?
真正的大头还是公共用电。
这个由官府出资一部分供应,烟花巷的青楼和青云巷的土豪们出一部分,时代电力补贴一部分,倒也能持平。
所以黄昏之前才对沈熙礼说时代电力盈利还不高。
真正要盈利,还是得整个京畿的老百姓都富起来之后,不用再补贴穷苦人家,那样的话,才能达到垄断经营的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