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6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三啊……
有多少人能活到这个高龄。
姚广孝倒三角眼中的慈祥倏然间散去,又浮现阴狠之意,“陛下,是二殿下又在折腾,还是太子殿下按捺不住了?”
能让朱棣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生出一股自己已经老了的感触,只可能是发生了什么让他的感情遭受重大打击的事情。
而这种事情,只可能有两个人能做到。
郡王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
朱棣想了想,觉得不应该瞒着老朋友,轻声道:“也许是老二,也许是老大,但问题出在太孙身上,漠北那边出现的蚍蜉义从,有可能是太孙豢养的私军。”
姚广孝懂了。
难怪陛下一副备受打击的模样,被自己最疼爱的孙子摆了一道,偏生这个孙子再怎么折腾,朱棣也不可能杀了他,朱棣的心里不难受才怪。
姚广孝毕竟是黑衣宰相,沉默了很久,喘息声极重,显然身体已经负担不起太久了,这是真正的日暮西山,但还是强提了一口气,道:“太孙在瓦剌,黄昏也在瓦剌,此事大概和黄昏脱离不了干系,黄昏此子,野心之大,已超越微臣的想象,微臣早些年实在不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但大概猜到绝对不是追求皇权,直到之前微臣看到地球仪,心中才隐约有个想法,也许黄昏想要的不是在大明的皇权,而是大明域外的皇权,这大概就能解释漠北的蚍蜉义从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浮出水面了。”
第1374章 回光返照
朱棣摇了摇头,“我中原神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今富饶冠宙宇,他黄昏舍得背井离乡离开中原,去西域甚至更远的地方当一个穷乡僻壤的王?”
说这话的时候,朱棣没多少自信。
不管是多穷乡僻壤,只要是王,日子过的都不会差。
又道:“他黄昏去留,我不担心,朕现在就担心他把太孙带坏了,太孙虽然和我一样雄心勃勃,但如果没人建策怂恿,绝对不会做出豢养私军的忤逆之事来。”
姚广孝喘息了一阵,“既然陛下相信太孙,哪又何必动怒。”
朱棣叹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
姚广孝只是沉重的叹了口气。
朱棣也收了关于此事的心思,说道:“早知道当初就不该让你去中南半岛待刘宁然和于谦了。”
姚广孝脸上浮起一抹笑意,“此两人,可辅助陛下,亦可辅太子,当然,若是此两人命数够长,更可辅太孙,愿陛下继续重用之。”
朱棣心头沉重,“这个时候了,你就好好休养,别担心家国大事了。”
已是风烛残年,不要再耗费心智。
姚广孝微微颔首,“谢陛下挂念。”
朱棣看姚广孝这模样,估摸着是真活不了几日了,心中越发悲戚,想了想道:“少师,你我相交多年,虽是君臣却胜过君臣,早些年靖难成功,你我皆了却夙愿,让你还俗,你不愿意,给你豪宅,你非得住在建初寺,给你黄金白银,你又全部散给乡人,至于美人,你说皆皮囊,亦不受之,今日我来看你,说说吧,你有什么想要的,我一定帮你完成。”
天子一诺,金口玉言。
这话充斥着浓郁的情意,对于天子而言,说出这样的话,真的是让人动容的信任了。
姚广孝的目光有些犹豫。
一生学得屠龙术,屠龙成功便是夙愿既了,不负了这一生所学的才华和岁月,至于靖难成功后的豪宅,对于一个老人而言,没有什么意义——靖难成功,姚广孝已经六十七岁。
黄金白银,对姚广孝也没意义,不如分给乡人——当初靖难成功后,姚广孝在故乡那边成了人人唾骂的奸贼,本来是衣锦还乡,结果硬生生被姐姐撵出了家门。
何其悲凉。
分金银给乡人,也是寻求心理上的一点安慰。
至于美女……你一个六十七岁的老人,再多的美女在他眼中,都只是一副好看的皮囊而已,何况这个老人还是修佛的。
那更不可能有那方面的花花心思了,身体更不支持。
要不然姚广孝能活到现在?
如果靖难之后接受了朱棣送的美女,姚广孝估计也就人活七十古来稀,三五年时间就得去见佛祖,姚广孝此刻的犹豫,是他心里确实有事想求朱棣。
只是这些年一直没找到机会,或者说有机会,但知道不能说出来而已。
因此这事牵扯到朱棣的逆鳞。
这可不是一般的逆鳞。
是比贪墨超过三十万两还要恐怖的底线,是一般臣子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哪怕是姚广孝,平日里也不敢去找朱棣言说。
也就现在,他忽然觉得不说就没机会了。
但想了想,姚广孝还是摇了摇头,表示没什么要求。
朱棣叹道:“也罢。”
如果姚广孝有所求,比如此刻趁着身体不好,提出给他的义子谋个前程,那姚广孝就不是姚广孝了,一无所求,这才是朱棣心中的那个黑衣宰相。
君臣又聊了会儿,眼看中姚广孝精神不佳,几乎要沉沉睡去,朱棣这才离开禅房,走出房门,发现张定边依然坐在树下。
这老和尚今年一百岁了!
而且看这架势,估计还能活一段时间,也是服气,作为元末和父皇打过仗的人,竟然硬生生熬过了父皇,看这架势,搞不好还能熬过自己……
朱棣心中越发悲凉。
其实他心中的悲凉,并不是觉得身体不行了,而是朱瞻基豢养私军给他带来的打击,这对于重视亲情的朱棣而言,是致命的。
走到张定边身边,轻声道:“这些年你住在建初寺,表面上是和少师交流佛法,实际上是朕在幽禁你,可你好像活得很洒脱。”
张定边侧首,“是幽禁吗?”
又道:“贫僧不觉得,能与少师这等佛理高深之人问佛多年,了却心头疑惑,贫僧倒是觉得,这是我辈修佛之人的幸事。”
朱棣无语。
你和姚广孝都是假和尚。
嗯,姚广孝是和尚,但他学屠龙术,你虽然也是和尚,但你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那种,可世间哪来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谓宗教,真能洗清你手上的血污?
不能。
自欺欺人罢了。
……
……
接下数日,朱棣数次前来探望姚广孝,而据中南半岛那边传回的消息,刘宁然和于谦两人在得知姚广孝将要油尽灯枯的消息后,这两个没有师徒名分但有师徒之实的大明重臣,碰头商量后,由刘宁然继续坐守中南半岛,于谦星月兼程往应天赶,想送姚少师一程。
顺便叙职。
朱棣在接到章折后,同意了于谦的回国——边疆重臣回京畿,是需要先写章折送递朝堂,等天子同意了才能出发的,只不过这一次比较特殊,于谦的章折送出,他已经在交趾和广西的边境等着朱棣的批复了,朱棣同意,他就立即进入广西。
深恐回国赶不上见姚广孝最后一面。
嗯,这不叫回国。
中南半岛也是大明疆域。
这一日,朱棣又去探望姚广孝,发现本来精神极其萎靡的姚广孝这一日忽然脸色红润了起来,竟然能起床行走,和张定边一起喝茶聊佛理。
那双倒三角眼里闪耀着光彩,恶虎之形让人畏惧。
今日姚广孝,犹如当年随驾入京畿。
朱棣心中暗暗叹气,姚广孝的日暮西山,没有患病,但此刻忽然间就精神振奋起来,这只有一种可能:不是他身体返老还童。
而是另一个返。
回光返照。
不过姚广孝这状况不错,不像生病的那种回光返照,只有一刻左右的时间,像姚广孝这种,应该会回光返照个一两日时间。
第1375章 但凡有一个失误……
看见朱棣到来,姚广孝起身笑了一声,“陛下,有心了。”
朱棣走过去,发现张定边没起身。
微微蹙眉。
只不过刹那之间,在他即将怒意爬上心头的时候,发现张定边老和尚拈动佛珠的手在轻颤,心中了然,也便不怒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和姚广孝一起多年,又共同追求佛理,张定边看着姚广孝回光返照,哪能没点悲戚,一贯淡定的他都五指轻颤,岂是无情。
于是坐下。
示意姚广孝也坐下,然后裂嘴一笑,“少师,你我多年不曾共饮了,不如今日在这建初寺,破个寺庙的戒,整几口?”
姚广孝笑着摇头,“陛下想喝,但喝便是,无须在意建初寺的森严戒律,老臣就不喝了,听说于谦快到苏州了。”
过了苏州,到应天就近了。
对这两个学生,姚广孝是真心喜欢,刘宁然,出身明教,其母明教圣女方娇,按说刘宁然的身份在于谦面前该多有自卑,然而并没有。
于谦就不说了,名门出身,读书人该有的品行都有。
关键是年轻人不迂腐。
这一点很好。
人嘛,活到了八十三岁,还能不知道自己身体的状况?知道自己熬不过几天了,那么在临走前看一眼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好的。
所以不能喝酒。
朱棣笑道:“于谦下午能到,少师别忘了,现在大明的官道早已今非昔日,而于谦急于归来,几乎是星夜驰骋,所以已经过了苏州,下午就能抵达。”
姚广孝笑了起来,眼眸里的情绪很深沉,“是啊,我大明早已今非昔比。”
靖难之前,谁能想到大明能有如今气象?
又道:“那便整点。”
很多年没喝酒了,都快忘了酒的滋味,当年还是个假和尚的时候,在燕王府没少喝,可后来住进建初寺,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也便就不喝了。
实际上,修佛之人是可以喝酒吃人的,释迦摩尼都吃肉,不过是吃的三净肉,到了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下令禁止和尚吃肉,这才有了后来的规矩。
实际上萧衍实在是个奇葩。
嗯,在年轻时候,萧衍还是很牛的,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统一南北,要不然也不会是“武”,只不过萧衍上了年纪就信奉佛教了。
他有多信奉佛教?
这货把自己卖给了寺庙,成了庙产,这可难为了朝堂上的臣子,在萧衍没驾崩之前,没禅位的情况下,是不能有新皇帝的。
可国家需要皇帝来主持政事啊。
没办法。
大臣们只好从国库拿出大量的钱财去找到寺庙的主持,说咱们把皇帝陛下赎回来吧,寺庙主持也喜欢啊,而且也明白不可能让一位当政的天子一直呆在寺庙里,现在白赚一笔何乐不为。
于是梁武帝这才回到朝堂。
可现实远比想象狗血。
这样的事情还发生了好几次其中一次,是他的六弟萧宏,这哥们一看,哟,咱大哥这么喜欢出家,那这国家大事还是我来帮他分忧一下吧。
可没有帮手也恼火。
于是萧宏去勾搭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萧衍的大女儿诸位看的没错,萧宏把自己的亲生侄女给勾搭到床上去了,然后两人密谋造反,结果东窗事发。
那位大公主还是有点羞耻心的,自杀了,只是她自杀的时候羞愧,不知道在床上和萧宏巫山云雨的时候,有没有羞愧过。
遭受女儿和弟弟的背叛,萧衍很伤心啊,于是他又出家了
扯远了。
反正就是说佛教禁止喝酒吃肉,就是梁武帝萧衍的杰作,姚广孝精修佛理,当然知道这些典故,加上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于是这最后一场酒那便喝了。
朱棣立即命令人去准备,又看向张定边,“老张,今日无君臣,亦无当年恩怨,再有几月,你便一百岁了,堪比彭祖高寿,要不今天也整几杯?”
张定边渔夫出身,武将。
这些年礼佛,早已不沾荤,不过此情此景,他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一顿忙碌。
于是住在建初寺周边的百姓,忽然发现在这个即将迈入盛夏的中午,隔壁的建初寺竟然传来酒肉香味,诧异之余,看到建初寺门口的车马,也便懂了。
陛下想喝酒,建初寺拦得住?
男人喝起酒来,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尤其是朱棣和姚广孝两人的共过生死的,人上了年纪,总喜欢回忆过往。
于是靖难的种种往事都从两人口中娓娓而出。
张定边在一旁听得是心驰神旷。
暗暗想了一句,这就是天命么,从这两人口中知晓了一些靖难的细节,张定边忽然发现,但凡朱棣在靖难中有一点失误,他就走不出北平三府。
但凡朱允炆有一点失误,也不会输了。
也就是说,这对叔侄,无论是谁有一点失误,靖难都不可能成功。
说起来很搞笑。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朱允炆一直在走错,只要朱允炆在走错棋的路上失误一次,那么朱棣的靖难就必然失败。
退一万步,如果当初朱棣来到应天,朱允炆不选择自焚,而是逃离的话,他依然还有机会卷土重来毕竟靖难成功之初,朱棣牢牢掌控在手上的地盘还是只有北平三府。
而那时候,驸马梅殷还有四十万大军,云南那边还有沐家,这就不提其他在中央政权掌控的地盘了。
可惜,朱允炆没有这么选择。
能一直走错,朱允炆也是个人才。
所以说是自焚了但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朱允炆,才会是朱棣心中那根谁也不能去触碰的逆鳞可怜了胡濙,已经找了十多年。
这一顿酒喝了很久。
大多时间都聊天去了,酒倒是喝得很少,姚广孝和朱棣这对朋友,几乎无话不谈,不过最终,还是在朱棣的刻意引导下,说到了瓦剌那边的局势。
朱棣叹道:“所以当年没有宁王的朵颜三卫,我们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朵颜三卫啊,多是蒙古勇士,就如如今在草原上露头的蚍蜉义从一样。”
不管这蚍蜉义从是黄昏的,还是朱瞻基的,都是朱棣不想看见的局面。
第1376章 姚广孝逝世
姚广孝似乎已经料到朱棣大概率会料到此事,闻言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