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6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事到如今,他早已经没了复辟的希望,但在四叔眼中,只要他朱允炆一天活着,对皇位始终存在化作威胁。
黄昏继续道:“而沧海珠大师的纠结之处在于要救跟随你的忠义之士,及其家眷,约莫数万人,确实慈悲为怀,既然如此,那么想一个既能让陛下放心,又能救这几万人的方案即可,说来说去,要想让陛下放心,这一万多忠义之士只有一种下场:流放。”
朱允炆束手为佛,“阿弥陀佛,流放也难免一死。”
黄昏摇头,“这要看流放到哪里。”
朱允炆想都不想,“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现在大明势力之大,不管是流放到亦力把里还是金帐汗国那边,又或者是中南半岛,始终在大明雄师的掌控之中。
朱棣就算不下旨意,边军守将也会揣摩圣意把事情办了。
黄昏意味深长的问了一句,“大师,可曾看过地球仪?”
朱允炆点头,“贫僧看过。”
黄昏继续道:“如今广州那边有流传,说在海外,从广州出发,一直北上,越过日本继续向东北直线航行,万里重洋之外,尚有一片未开化的陆地。”
朱允炆瞠目结舌,“你是说,将那些儿郎及其家眷,流放到万里重洋外的一片荒岛上去?”
黄昏摇头,认真的纠正,“不是荒岛,是一片面积不输大明的巨大陆地,只不过那片陆地没有我中原神州这般璀璨的文明,仅仅是个未开化之地而已,不过够了,只要有陆地,有人,那么一切都能从新开始,越过一些阶段,在那边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度。”
朱允炆倏然懂了,“难道镇西公一直就在谋划此事?!”
大明很大。
但到最后,绝对容不下一个永乐加一个大明妖臣,所以黄昏必须寻找出路,从他的话中朱允炆可以看出,黄昏早的出路,就是重洋之外的那片陆地。
黄昏颔首,“正是!”
朱允炆沉默半晌,“重洋之外有陆地,这事闻所未闻,贫僧要如何才能相信你?”
这就是症结。
事关数万人的性命,朱允炆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
黄昏呵呵一笑,“别说大师不相信,我现在也不敢完全相信,因为重洋之外那块陆地的存在,终究是流传,并没有人去证实过,因此我已经在泉州那边准备了三艘大船,邀请了最有经验的老师傅,准备了最丰富的物资,要先出海去看看,如果真有那么一片陆地,此事就很好解决了,所以大师,你如果认可这个办法,那么可以找一些你最信得过的人,让他们跟随我的船队去寻找那片陆地,等他们找到那片陆地回来,就开始启动大规模的迁移了。”
朱允炆沉思片刻,“四叔会同意?”
黄昏笑道:“我既然出现在这里,自然是陛下同意了的事情,陛下如果不同意,我浪费什么口舌,实际上找到那片陆地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这边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我要返回京畿去做后续准备,毕竟是数万人的迁移,需要大量的宝船和海量的物资。”
朱允炆问道:“那一来一回,需要多久?”
黄昏想想,“再怎么着也得半年时间罢。”
宝船的航速大概是十节左右,也就是说一天大概五百到七百公里,而中国到美国的直线距离是一万四千公里的样子,一个单边,加上各种因素影响,大概两个月左右。
再加上没有目的地,只是单纯的过了日本后向东南偏北直线航行,再抛算一点,算三个月,一个来回就六个月。
而且黄昏笃定,只要按照自己画的线走,必然能找到北美大陆。
所以半年足够了。
朱允炆神情淡然,对这个方案并无挑剔,想了想,“若是如此,半年之后,待他们归来带回好消息,陛下也下旨同意那群忠义之士可以出海去往那片陆地,贫僧便愿给师叔一个满意的交代。”
写一封旨意,让追随自己的人放弃复辟的想法。
再悄然圆寂。
如此皆大欢喜。
第1448章 一步好棋
从华藏寺出来,朱瞻基担心的问黄昏,“你确定海外有这么一片陆地?”
黄昏笑道:“殿下最好希望是有。”
要不然,咱们都别想安宁。
我被禁锢在大明,和你爷爷一战之后,不管输赢,对大明都不是好事,如果我赢了,那就该轮到你两父子睡不着觉了。
朱瞻基讪讪的笑,“说得我好想很怕没有一样。”
黄昏切了一声。
我连朱棣都斗赢了的话,那收拾你朱瞻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到时候你当个傀儡天子,你心里爽得起来才是怪事。
内心其实也有些惴惴。
大明是真实存在的,亚欧大陆也真实存在的,但总担心自己穿越的是个异世界,万一没有北美大陆,自己就只有去往欧洲地中海那边。
那同一片大陆上,两个中原文明建立的国家,之间总会存在矛盾。
不是最理想的局面。
之所以存在异世界的担心,是因为黄昏想到一件事:自己穿越到明朝后,改变的事情其实很多,按照蝴蝶效应,自己这个后世之人是不是也应该消失不见?
然而自己一直存在。
说明自己对大明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后世那个世界,因此黄昏才担心自己穿越到一个类似中国历史的异世界里了。
如果是异世界,很可能北美大陆不存在。
不过庆幸的是,广州那边确实有关于北美大陆的流言,只是因为实在太远,那边又荒僻没开化,所以海外贸易没往那边发展。
但愿这是事实。
否则两极蓝图就要彻底成为泡影。
胡濙急忙在一旁当和事佬,问道:“那镇西公此次出海,是否需要郑大监那边配合,毕竟他的海军成立编制也有几年了,一直在操练,还没怎么实战过。”
黄昏笑道:“当然需要郑大监配合,三艘时代集团的商船,不会运载货物,除了生活用品之外,就是海军士卒,以及负责测绘的人员,这一次出海依然是由王景弘大监负责,我在泉州的时候已经写了章折送递顺天,同时也呈递了应天,所以郑大监的海军那边要出五千人的样子,确保这一次出海的绝对安全,当然,没有绝对安全之说,毕竟重洋之上波诡云谲,鬼知道会不会遇上什么狂风暴雨,只能但愿平安归来罢。”
如果是钢铁战舰就好了。
帆船受气候和洋流的影响太大,可惜,钢铁战舰要半个月后才下水——咦,不对,半个月后下水,钢铁战舰可以赶上这一次出海!
黄昏心中倏然一动,反正找北美大陆急不在一时,等顺天朱棣批复后,再等王景弘从应天赶到泉州,广州那边的第一艘钢铁战舰恰好赶上时间。
回去马上就给朱棣写章折!
要动用钢铁战舰,不是郑和同意就行,必须得到朱棣的圣旨,郑和才有权力将钢铁战舰移交给王景弘使用。
看来还要去泉州待一段时日。
当解决事情的方案出来后,一切都变得顺风顺水了,朱允炆那边很快派出了跟随出海的人选:五十人,其中有十个是华藏寺的和尚。
都是绝对忠诚于朱允炆的人。
之所以要选这么多人,是担心出海的路上出现意外,有人病死有人死于狂风暴雨,如果人少了,到时候朱允炆的人全部死了,就算找到了北美大陆,朱允炆也不相信。
还是需要朱允炆的人告诉他真相。
所以这五十人到时候会分开乘坐,避免全军覆没。
黄昏离开宁德去往泉州后,忙了个焦头烂额,事情确实太多——一方面是资金调动,一方面是物资收集,最难的是人员招募。
这一次出海不是海外贸易,主要是探明北美大陆的位置。
可也不是探明就全部回来。
需要留一部分人在那边修建一个基地:至少也得有个港口,然后有一个小城镇,让后来的人抵达北美大陆后,可以迅速投入工作。
这个人很难招募。
不是钱的问题。
现在大明国富民康,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而且还存在着死在航行路上的风险,所以那种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根本不为所动。
不过……
终究是封建时代,社会的阶层鲜明,也没达到全民富裕,在社会的下层还是有很多穷苦人为了过日子选择铤而走险。
泉州的时代集团分公司不断提高待遇,在从中南半岛那边来了将近八百人后,凑够了两千人,其中包括大量的泥瓦匠和伐木工。
在此之外,还有一些农夫。
按照计划,如果找到了北美大陆,这两千人不会返航归来,而是会在沿海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一个港口,并且修建大量的房子,包括一些仓库,准备迎接第二波去北美大陆的人。
而那些农夫,则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将带过去的种子进行筛选,在港口附近开辟农田,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总之一句话,这是过去开分矿的。
不过尚有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两千人过去之后,基本上属于最原始的分配方式,所以黄昏提前和他们签好了协议,制定了最初的财产分配的原则。
这就是说,这一批人过去后,会诞生北美大陆第一批地主。
这没办法。
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
你得让他们看见利益,看见未来,他们才会去冒这个险。
泉州那边忙得热火朝天。
顺天那边,也很快有几封旨意传递出来,一封到应天之后,王景弘迅速奉圣旨赶赴泉州,准备接手黄昏出海的船队。
另一封抵达广州,而当时黄昏恰好到了广州。
倒不是去看钢铁战舰下水,是去找“海外大陆流言”的源头,最后找到了,是一个在没开海禁之前就搞海外贸易的“走私”商行。
在广州官府的配合下,那个走私团伙没办法,为了活命,不得不配合黄昏,让当年去过那片大陆的十几个水手,跟随黄昏去泉州准备出海。
当然,这里面有点猫腻,黄昏在威逼之下,还给了那个商行掌柜一大笔钱,于是那个商行掌柜一看既然是大明妖臣主持的出海,肯定有利可图——时代集团的成功大家看在眼里。
这位掌柜也倾尽全力组织了三艘大船,要跟随一起去。
羊群效应瞬间就起来了。
消息传出去后,广州这边搞海外贸易的商行都以为嗅到了商机,纷纷登门找到黄昏,说希望镇西公能给个机会,让他们的商船一起去。
黄昏当时有些郁闷——这一次不是去搞海外贸易的。
根本没钱赚。
不过转念一想,没钱赚?
我补贴他们!
先运送大量的物资过去也算是一步好棋。
大明王冠
第1449章 郑和的牢骚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城市的之一,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出海港口之一,加一个之一,是因为另一个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泉州。
在这两座沿海城市,几乎聚集了大明全部的搞海外贸易的商行。
此时的广州,已不是唐宋时官员被贬的噩梦之地。
时代集团的显赫之下,是黄昏在商场无往不利的手笔,羊群效应很快催生了一大堆商行闻风而来,所以黄昏很快发现,哪怕他拥有时代集团作为后盾,要想把有意加入此次出海的商行都补贴完,也有些吃不消时,不得不选择了拒绝。
然而最终定下来跟随时代集团出海的商船,也有二十艘之多。
但二十艘已经很多了。
随之而来还有一个问题:安全。
此次出海,仅是加上时代集团的商船,共有二十三艘,满载着海量的物资,航行在漭漭大海之上,还要经过日本的海域,在海上的倭寇和海盗眼中,这是何等肥腻的一块肉。
黄昏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郑和。
这一次出海,本来只想悄悄咪咪搞事,结果闹得这么大,虽然仅仅只有一艘钢铁战舰,但郑和的海军还是必须出动。
可郑和也不敢擅自决定,于是写章折呈递顺天。
这么一来二去,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
好在时间虽然过去了,顺天那边倒也传来了好消息,朱棣将他从国内调到奴儿干参加过征讨女真的水师抽调过来,开往广州,依然由王景弘统率,保护船队出海去寻找新大陆。
而在这一个月时间,黄昏在广州以金钱作为报酬,又成功忽悠了足足两千人的工匠和农民,跟随商船远赴重洋。
如果没找到新大陆,这些人回到国内,会得到一笔重酬。
如果找到了新大陆,他们就将在他们落地开花。
永乐十九年春末,中国海航历史上,最具有浓墨重彩的一次出海,在泉州锣鼓震天声中,在舞狮和舞龙中,随着大批大船扬帆,拉开了序幕。
船队出海,远去。
黄昏一直在站在码头上,看着船队在一艘钢铁战舰的率领下远去,思绪澎湃,而在他身边,除了阿如温查斯、乌尔莎之外,还有朱瞻基,以及从广州赶过来的郑和。
郑和倒是没看远去的船队,他对王景弘有信心,这一次出海重洋,就算找不到一片新陆地,也能平安归来,郑和反而想起了昨夜的一场小酒。
昨夜,他,王景弘,黄昏。
三人。
一碟花生米,三坛子好酒,嗯,酒是王景弘带来的,陛下御赐的蜀中叙州贡酒。
酒是好酒。
三人很快都有微醺之意。
人嘛,喝了点酒后,总容易流露出平日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情绪,郑和又一杯酒下肚后,忍不住说道:“说句实在的,兆华,我现在是真的羡慕你。”
兆华,是王景弘的字,福建漳平人。
王景弘吓了一跳,“郑大监,这是何意,下官能有今日,多是仰仗于你啊。”
郑和叹道:“自从陛下有意造钢铁战舰之后,我就被束缚在了沿海的造船厂,你倒是多次下过西洋,还弄了个‘地圆学说’出来,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