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第6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恳诩竿蚨忠陨希
朱瞻基感觉像在听天方夜谭,“几万吨以上的战舰?”
这得多大?
怕不是一座海上的移动基地。
朱棣也有点懵,不太确信的说道:“黄昏是这么说的,我也觉得这话他是不是在吹牛,咱们两百料的福船,换算一下,排水量只有150吨左右,几万吨的战舰,这得多庞大?”
关键是这得需要多少的钢铁?
而什么样的钢铁,能有如此强大的性能支撑如此庞大的结构?
朱棣实在想不通。
但他很明白一点,就是郑和造出来的排水量一千多吨的钢铁战舰,差不多一艘可以顶十艘两百料福船,但战力绝非同日而语。
一个木制一个钢铁打造,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朱棣又道:“几万吨的战舰,咱们就不去想了,让郑和的造船厂不用考虑,但是几百艘钢铁战舰,还是很重要的,所以瞻基,接下来我大明对中南半岛、漠北和亦力把里那边,要加大官道修建的投入,因为咱们需要一个海量的钢铁用量,黄昏说的有道理,这些东西,还是先用国外的,等国外的用完了,咱们国内还有更多,到时候周边国家没有这些资源,咱们的后人却拥有海量的资源,可以继续保持对他们的资源优势!”
朱棣算了个账。
按照当下大明的版图,以后在朝鲜半岛那边,大概要驻军个十来艘钢铁战舰,确保朝鲜对大明的忠诚和港口安全,同理,日本因为更远,需要个二三十艘钢铁战舰,中南半岛需要四五十艘,南洋那边需要几十艘,而远征西洋,没个几十艘钢铁战舰,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本土至少得保留个几十艘,随时支援吧?
所以几百艘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朱棣也怀疑,大明当真有这个实力,养几百艘钢铁战舰?
依靠国内肯定很难。
所以黄昏说的有道理,对日本、中南半岛和南洋西洋那边,要用最极端的方式掠夺资源,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经济,来养如此庞大的舰队和军队。
换言之,尽力而为,穷外邦之财富来黩武。
国内尽量保持当下状况的繁盛即可。
换句话说,就是黄昏说的那种,在全世界都推行大明宝钞的话,就是用全世界的资源来养大明的百姓和军队。
出了问题,也是让全世界给大明买单。
至于大明百姓?
屁事没有。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穷兵黩武,而穷兵黩武,就需要掠夺国外的资源,掠夺了国外的资源,就可以让全世界来养大明,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这么一说,朱瞻基实在不知道怎么形容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他有点难以理解了。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大明如此庞大的疆域,以后还要去西洋和漠北更北,那么弄个百艘以上的钢铁战舰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不用担心国内。
大明穷兵黩武了这么多年,貌似国内百姓的生活还在蒸蒸日上。
两爷孙坐在世界地图上,说了许久。
最后,朱瞻基有些疑惑的问道:“爷爷,难道你真的相信了,世界就是一个圆球,可为什么住我们对面的人不会掉到天上去?”
朱棣哈哈一乐,“这个问题么,爷爷也不知道,不过黄昏说有个叫牛惇的翰林编修在研究这个问题,而且黄昏还说,大明以后要想走入更高层的繁荣,就需要大力支持牛惇研究的那个领域,他的原话是:时代化工和牛惇的研究项目,以及一个叫吴敬的翰林侍读研究的算学,嗯,黄昏说算学太狭隘,应该改为数学。”
前几日黄昏来乾清殿,几乎和朱棣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只说服了朱棣一件事。
拨款!
让国库拨款,给时代化工,同时拨款给两个人:牛惇和吴敬。
要成立两个新部门。
一个是物理研究院,一个是数学研究所。
朱棣很是懵逼。
所以他没同意,不过最后黄昏说陛下你要是不拨款,那微臣自己拨款来弄这个事情,但这两个人微臣要带到海外去。
朱棣一想不对啊,黄昏专门说这个事,显然不小。
所以也就肉疼了一把。
没有同意。
而是拨款成立了物理研究院和数学研究所,都辖属于国子监——搞学问吗,肯定是国子监来管理负责,至于时代化工那边,朱棣没动,等黄昏去了新大陆后,再拨款不迟,现在先让时代集团去填时代化工这个吞金兽。
朱棣又不傻。
朱棣的这个处理方式,黄昏有点不乐意,所以软磨硬泡,让朱棣同意了:如果等一两年,黄昏在离开大明的时候,物理研究院和数学研究所有人愿意跟随黄昏去海外,朱棣需要同意。
朱棣本来就没打算在这方面克扣黄昏。
而且他现在确实有点想全力支持黄昏去海外建国,所以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所以朱棣语重心长的道:“瞻基,黄昏做的事情,绝对不会无的放矢,所以我认为这个物理研究院和数学研究所,将来肯定有大用,搞不好会和钢铁战舰一样,成为国之鼎柱,因此我要提醒你一下,将来你登基了,也不要忽略这两个部门,要保持对它们的持续支持,并且要和在海外的黄昏互通有无,如果能出成果最好,如果不能出成果,也不要轻易停止,除非黄昏那边停止,咱们才停止。”
朱棣选择信任黄昏。
万一这两个部门真和黄昏说的一样,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基础和枝干呢。
第1523章 倾城赴广州
钢铁战舰要在广州进行一场军事演练。
消息传得很快。
因为规模实在太大。
陛下已经钦点了,五军都督府,只留一位都督和两位都督佥事在京畿总领全局,其余中高层将领全部去广州观看海军军演。
兵部由右侍郎留守,其余包括主事以上官吏,去往广州观看军演。
其余部门,尚书前去。
礼部因为涉及到外宾要去看军事演习,所以礼部几乎是倾巢而出,加上其他部门,比如鸿胪寺、尚膳监之类的,也都去了许多人。
毕竟这一次陛下也要去。
尚膳监主要负责陛下的饮食。
嗯,提一嘴,永乐盛世以后,大明已经慢慢形成了三餐的习惯。
反正黄府一直是三餐。
慢慢的,其他权贵也养成了三餐的习惯,又慢慢的影响到百姓阶层,所以现在大明只要是生活能够得到保障的百姓,基本上都是三餐了。
有钱有粮食,为啥不吃饱?
这不得不说,农业改革在这个进程中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农业改革,比如占城稻的大力推广,保障了人口暴增的大明没有出现粮食危机。
而水泥的出现,也保证了大明的水利工程能够快准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
很快。
郑和当天下午去见过黄昏后,两人关于军事演练的事情,洽谈了许久,实际上就是黄昏在说,郑和在听,然后点头没歇过……
郑和是没想到,军事演练还能这么搞。
当天夜里,郑和就乘坐火车去往广州,同时去的还有一堆的人,比如先行去往广州安排布置陛下东游的尚膳监和内官监之类的官吏。
所以当夜连发了两趟火车。
为了应对去广州观看军演的出行,大明目前在使用的四艘火车全部挪用在应天到广州的线路上,同时工部新建的两列火车,也迅速投入。
这相当考验这条线路的调度问题,不过中国从来不缺人才。
而且在修官道的时候,也考虑到错车的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很快,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礼部、六部的大部分人都去了广州,然后是朱棣带着朱瞻基、朱高煦以及黄昏一家人,乘坐专列到广州。
之后是由礼部尚书陪同外宾去往广州。
应天瞬间冷清下来。
朱高炽哪怕卧床,也不得不开始兼国,好在朱棣有旨意,政事处理可以在东宫,朱高炽也不客气,索性就在床上办公了。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沐晟也从中南半岛跑了回来,一方面是述职,另一方面,他也要去看钢铁战舰的军事演练。
广州瞬间人满为患。
好在这些年广州依靠着海外贸易,发展很快,而且广州也在开始不夜之城的打造,在礼部的周转下,这些权贵和高层都有合适的居所可住。
虽然这次军事演练的名义上总负责人是郑和,但黄昏抵达广州后,就被郑和软磨硬泡给拉到了港口,基本上就扎根在港口上,关于军事演练他要指导,观礼台的修建他要指导,甚至薛禄的锦衣卫和王振的东厂,在安防上的事情,也要找黄昏咨询。
毕竟陛下在,而这一次军事演练要涉及到钢铁战舰,万一被图谋不轨的人掌控了某一艘战舰,然后对着陛下的观礼台一阵炮轰,那可就出大事了。
准备了十数日。
距离年关没几天的时候,钢铁战舰的军事演习终于如期举行。
说起来也是讽刺。
对这次钢铁战舰军事演习最期待的人,竟然不是大明的臣子,而是那些来大明的外国使节和国王王后,对演习几乎是望眼欲穿。
这里有个小插曲。
外宾使臣加上他们的随从,加上大明礼部随行人员,其实有数百人之多,而时间又比较紧凑,这些外宾都以为会走水路。
但没想到,大明竟然一次性调了六列火车!
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朱高煦黄昏已经去了广州,所以这六列火车是专程拉外宾,一次性拉完之后,还要拉六部已经其他部门的官员。
在外宾馆到应天城边车站的路上,大明礼部用了数百辆三轮车,嗯,三轮车已经不罕见了,毕竟这些外邦使节加上国王王后都是一国权贵,虽然大明的自行车三轮车外销很贵,但他们买得起。
可当外宾看见火车时,还是震惊莫名。
而当六列火车呼啸着拉着数百人缓缓驶出车站,然后开始风驰电掣时,外宾们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再吃着车上服务员送来的各式点心,是真的震撼的无以复加。
大明的交通,已经先进若斯?
而在一天一夜又几个时辰后,看着远远出现在眼前的广州站牌,外宾们是彻底懵逼,应天到广州的距离,按照大明礼部的说法,路程是三千里路!
三千里路,如果是坐马车,没一两个月,就别想了。
哪怕是走水路,也要半个月以上。
但是现在,大家只是在这个冒着浓烟的大家伙上看了一个白天的风景,又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睁开眼再坐几个时辰,就抵达广州了?
三千多里,就跑完了?
基本上大部分外宾都不愿意相信,直到他们入住天字码头附近的贵宾馆,才不得不接受现实——三千多里的路,真的就一天一夜跑完了。
这是什么样的速度?
一般的外宾是震惊,而稍微有点远见的外宾则是恐惧,当大明的官道延伸到自己国家,大明如果要来远征,需要几天?
尤其是中南半岛那边,摩诃黛维和黎利等人,是真正的感受到了来自大明的压迫。
不过……
他们毫不在意。
咱现在不就是大明人么,大明雄师再快如闪电,也不过平叛,咱们又和大明没有冲突,反而可以享受大明对疆域掌控力度带来的利好。
而南洋和西洋那边的,则无所谓,你大明的火车再快,还能越海不成。
不过……
两日后,当他们看见钢铁战舰时,这种侥幸心理瞬间冰雪消融。
这庞然大物……
比郑和的宝船更为庞大也更为震撼人心的战舰,就是大明最新打造的国之利器?
第1524章 海军 利剑出鞘
天字码头修了观礼台。
就是观看钢铁战舰航行的地方,真正的军事演练,是在远离码头的近海处,大概要航行小半个时辰的样子。
到时候所有观看军事演练的人都会和朱棣一起登上旗舰。
旗舰就是那艘排水量两千五百吨的大舰。
去过北美洲。
性能过硬。
天字码头观礼台上,外宾有专门的观礼台,朝臣也有,天子堵一座,不过朱棣心情好,所以跟随他观礼的还有几位大明藩王,加上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已经忠军都督府左都督徐辉祖,锦衣卫指挥使薛禄,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张辅,后军都督府左都督狗儿,还有个刚才顺天赶回应天的赛哈智。
当然,少不了大明妖臣、镇西公黄昏。
至于总领海军的郑和,此刻已经在旗舰上。
黑烟滚滚。
直上云天。
当五个庞然大物从远处依次驶来时,巨大的浪花涌起,整个观礼台也都沸腾了。
就连朱棣都叹为观止。
这就是大明的钢铁战舰!
这就是大明的海权之剑!
第一艘驶过来的最排水量最小的战舰,比之前传统的四百料战舰还要庞大,黑漆漆的船身透着巨大的压迫感,船两侧黑洞洞的炮口,带来了火器时代的气息。
舰身两侧,印刷着三个巨大的字:凤阳号!
中都凤阳。
龙兴之地。
这艘排水量最小的战舰取名凤阳号,其意不言而喻。
凤阳,大明起始之地。
那么凤阳号,也是大明海军的第一柄剑。
凤阳号甲板上,林立着数百盔甲鲜明的海军,整整齐齐,手持火铳,威势如山,路过朱棣观礼台的时候,齐齐抬枪,对着远处天空,连放三枪。
一时间硝烟弥漫。
随着时代化工对火药的研发提升,大明火器的威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一次调配给海军的火铳,几乎全部是机枪用的子弹!
而且都是三眼铳。
可以说,这是继机枪之后,真正的火药枪。
远非火铳可以比拟。
这还没完。
舰上数百士卒倏然齐声喊道:“永乐万岁,陛下万岁,大明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