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第10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能臣。荀彧,必另有所谋。
此话出自王党。虽有离间之嫌。然,曹氏父子,素多疑而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焉能不疑。
薛悌一时心慌意乱。待收拢心思,猛回神。
只听曹操言道:“依计行事。”
“喏。”薛悌急忙应诺。
楚都寿出,袁术府邸。
引张辏肽谑摇T跛旖闹型寄保团掏谐觥
“这……”张辏б皇保倨宀欢ā
“建昌侯,因何无语。”袁术明知故问。
“此去大凶,乃其一。”张辏Т鹪唬骸敖男夜Τ桑嗄焉浦铡J瞧涠病!闭抨'实言相告。
袁术眼中,精光一闪:“建昌侯毋虑。此乃我与大将军,共谋之计也。”
“哦?”张辏ξ剩骸霸蠼嘀酰俊
“然也。”袁术这便将先前,与袁绍所谋告知(详见:《三国·1113 另有所图》)。话说,先前所谋,不过是脱身之计。为从合肥侯处,诈来传国玉玺。携之渡江,说陈王宠,行养袁自重。助其攻取淮南。然,时至今日,却要假戏真做。
“知晓”前后诸情。张辏粕挥铩
知其利益小人。袁术又言道:“待事成,某愿表建昌侯为扬州牧。”
闻此言,张辏Ч恍亩骸叭舯砦椅镏菽痢3灯镉值蹦潦睾未Γ俊毖韵轮猓裨跫媪煅镏菽痢F窨暇僦菹嗳谩
“无妨。”袁术答曰:“某当择,荆徐其一,而取之。”
“如此,卑下敢不从命!”张辏谐菅缘馈@模雒剑焕牢抻唷
“善。”袁术笑赞。
待张辏Х蠲匀ァD谑冶鹞匏恕
袁术这才,徐徐收拢笑意。
取白绢平铺案上。略作思量,提笔一蹴而就。待晾干墨迹,取曹孟德传书竹筒,再行封存。
“来人。”
“在。”便有死士,推门入内。
袁术遂取金牌,面授机宜:“携此物,速去甄都。投刺卫将军府。”
“喏!”死士领命自去。
棂门悄然闭合。袁术又取一面金牌在手。
“乱世枭雄曹阿瞒。某,姑且信之。”
番禺,交州治。
先前,士燮表其兄弟,分仕合浦、九真、南海太守,并将州治,由交趾龙编,迁苍梧广信。后袁绍携群雄过江,平定江东、自领交州牧。又将州治,东迁番禺。
据良港,筑雄城,造大船。操练江东水军,时有侵略荆南之意。
张辏Ч聿煌L悖侠窗菁
袁绍自领大将军,又定江东。扬名江左,位列六雄之中。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齐来投奔。可谓扬眉吐气,位高权重。
闻建昌侯张辏ВЮ锾鎏觯鄢道醇
略作思量,袁绍这便了然。遂领府中属吏,大开中门相迎。
张辏艹枞艟
共入大堂,宾主落座。
袁绍居高笑问:“建昌侯,所为何来?”
“乞屏退左右。”张辏⌒奈稀
袁绍心中笃定:“左右皆我心腹。建昌侯,但说无妨。”
张辏ба姥缘溃骸叭涨啊T灯铮傥胰敫Q约俺峦踔隆8椅蚀蠼瘢俊
“可是取回传国玉玺。”袁绍笑问。
“正是。”张辏Φ馈
“确有此事。”袁绍笑容不减:“建昌侯,依计行事。天子必有重赏。”
“敢不从命!”张辏Т笙病
随后,袁绍大摆筵席。既为张辏Ы臃纾辔渥承小
袁绍号“据土人雄”。接人待物,自有风仪。席间觥筹交错,张辏挥珊榔稍啤u笞怼
士为知己者死。正如眼前这般。
1。151 一时之杰
如前所言。汉家庙堂与江湖,一袖之间。
早年间,中常侍赵忠曾言:“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稍后王粲亦评:“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荀彧亦称:“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位列六雄之中。单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便知袁绍,据土人雄之风,足令人心折。诚如荀谌所言:“袁氏一时之杰。”
试想。得袁绍此等礼遇。
如张辏д獍悖耵衩Х颉F衲懿桓饰谩8踊岜隹痛笱纭T芸诔觥耙兰菩惺拢赜兄厣汀薄V谀款ヮブ拢制窕崾逞远省
张辏ё圆灰捎兴
待酒醒,负命而去。
甄都,卫将军曹操府。
袁氏死士,门前投刺。沐浴更衣,引入内室相见。
见封泥无误。曹操遂取袁术手书一观。
见字如面,随即心中大定:“袁公路之意,某已尽知。且速归。”
“喏。”袁氏死士,功成身退。
待室中再无旁人。曹孟德长身而起。学市中俳优,“搔头弄姿;槃旋偃仰”。手舞足蹈,滑稽百出。
谓喜大忘形,莫过如斯。
“袁公路,袁公路。”一舞作罢,落座又取袁术手书观瞻:“真,天助我也。”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待程昱等人,奉命入府。曹孟德已恢复如初。
“袁术中计。不日当遣心腹死士,刺陈王宠。”曹操言道:“仲德,且依计行事。”
“喏。”程昱亦难掩喜色。正欲告退,忽又问道:“文若,又当如何?”
“文若高絜。此中隐秘,不知也罢。”曹操有感而发。
“喏。”程昱奉命而去。
稍后,程昱执笔,代曹孟德上表。劾奏陈王宠,私藏传国玉玺,有不臣之心。
先前,陈王宠数次遣使蓟国,行三劝三让之礼。蓟王遂传檄天下,不欲篡汉自立。时,世人皆知,传国玉玺,多半已入陈王之手。却苦无证据。
然,因兹事体大,又三分天下。三方君臣,谨言慎行,不敢强取。唯恐惹恼陈王,被他人所乘。更加蓟王总王权之极。汉室诸侯皆马首是瞻。蓟王虽拒陈王“劝进美意”。然心中究竟作何想,不足为外人道哉。假蓟王虎威,更不敢欺陈王太甚。
趁蓟王远征,鞭长莫及。曹孟德公开上表。
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又岂能再装聋作哑。董侯遂专开朝议,问政群臣。
“卫将军所奏,可有实证?”少年天子,居高下问。
“禀陛下,三公‘谣言奏事’。”太保曹嵩,持芴奏对。
《后汉书·蔡邕传》有载:“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谓“谣言奏事”,便是风闻奏事。
“卫将军上表,斯‘耳食之谈’,非实证也。”太仆伏完,持芴跽奏。谓“闻弦歌而知雅意”。曹孟德此时上表欲问罪陈王。实乃为除王太师易相夺国,阻陶恭祖三让徐州也。王党心知肚明。焉能令曹氏父子如愿。
御史中丞荀彧,持芴进言道:“先前,洛阳兵灾,二宫大火。传国玉玺,失于暴乱。后被孙破虏,复取于井。襄阳之战,为袁绍所得,献合肥侯。至此后,传国玉玺,便不知所向。”
荀彧言下之意。稍后袁术过江,以传国玉玺为质,与陈王宠暗结盟约,趁机窃据淮南。皆是捕风捉影,未有真凭实据。然不可否认,传国玉玺最后下落,已归江东。
董侯轻轻颔首:“传国玉玺,为朕叔父所窃。”
“正是。”荀彧持芴而跽。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先前,陈王宠数次遣使,劝进蓟王。蓟王传檄天下,以正视听。此事,人尽皆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臣窃以为,若无传国玉玺,陈王宠何以行此大逆不道,不臣之事。”
“老臣附议。”曹太保领党羽,壮大声势。
“臣等附议。”
董侯纵年少。亦知传国玉玺之重要。且陈王宠素有大志。多年前,又曾与国相,共祭天神。宫中旧闻,桓帝弥留之际,遗诏兄终弟及。传位勃海王刘悝。并命陈王宠辅政。然此诏,不及发出,便被大将军窦武,撕毁。桓帝梓宫尚在前殿,窦太后已先杀田圣灭口。
正因如此,陈王宠,素为先帝所忌。为求自保,于是与淮泗诸王,暗结盟约。不惜养妖贼自重。将心比心。陈王宠早知灵帝,来路不正。故行拨乱反正,才有劝进蓟王之举。
换言之,若追本溯源。自灵帝始,便非大汉正统。更何况叔侄三人。
于是乎,劝进蓟王,水到渠成。然,蓟王不欲。普天之下,汉室宗亲,还有何人可继任大统?
必是“天命所归”。得传国玉玺之陈王宠,无疑。
少年天子,忽有感而发:“勃海王,尚有遗孤乎?”
太保曹嵩,慷慨发声:“自勃海王(刘)悝以降。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以辅导王不忠,悉伏诛。”
少年天子,一声暗叹:“朕,已尽知。”
百官无不屏气。前朝旧事,宫闱禁忌。岂是我等可参与其中。
少顷。董侯振作精神:“陈王宠,私藏传国玉玺之事,又当如何?”
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殿中群臣,两党棋峙。领会上命,揣摩圣意。岂有泛泛之辈。天子口出“私藏传国玉玺”之句,已坐实陈王宠之罪。
故后半句“又当如何”?
天子乃是问罪也。
殿中曹党,无不士气大振。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禀陛下,可诏命陈王宠,速将传国玉玺,完璧归甄。如若不从,传檄讨回。”
谓先礼后兵。少年天子,轻轻颔首。又含笑发问:“太师,以为如何?”
“老臣无异议。”王允肃容奏对。
闻此言。殿中王党,悉数噤声。不再据理力争。
王太师乃纯臣。少年天子心中慨叹,而面色不变:“善。”
“陛下明见。”二党齐声。
1。152 当断不断
“淮泗诸国,素有盟约。诸王皆以陈王宠,马首是瞻。曹孟德索玉玺是假,欲罪诸国是真。”下朝后,不其侯伏完,趋步于王太师身后,低声进言:“太师,何以……”
王太师闻声驻足:“君侯所言,不无道理。然,陈王宠确有不臣之心。”
“太师明见。”不其侯伏完,又言道:“卑下窃以为,陈国坚甲利兵,陈王素有勇力。更有淮南袁术,引为外援。若逼迫太甚,令淮泗诸国,转投江东。甄都危矣。”
王太师答曰:“淮泗诸相,心向天子,必不至于此。”
“终归,不可不防。”不其侯伏完,仍心有不甘。
“君侯所言,老夫已尽知。”言罢,王允登车离去。
与百官恭送太师车驾远去。不其侯伏完,眼中忧色渐起。
尚书令桓典劝道:“如君侯所言,陈国兵强士勇,曹孟德必不敢轻易与敌。”
“曹孟德素奸诈。明为传国玉玺,实为剪太师羽翼也。”伏完遂以心腹之言相告。
“莫非,乃为除小沛吕奉先。”闻剪除羽翼,桓典亦醒悟。
“然也。”不宜明言于太师当面,尽可入好友之耳:“淮泗诸王,必有书信往来。若被曹孟德所获,必网罗罪名,罢黜淮泗诸国相。”
桓典如何能不醒悟。这便斟酌言道:“若往来书信,为曹孟德所获。陈王宠亦难身免。必举国相争,岂会坐而待死。料想,纵曹孟德兴兵讨伐,陈国亦不至速败。”
言下之意,不能攻破陈国,抄掠王宫。如何能得陈王宠等,淮泗诸国阴图不轨之罪证。
“令君,言之有理。”不其侯伏完,附耳言道:“迁都在即,不宜多生事端。曹孟德麾下,荀彧、程昱等人,皆多智。若此时,许其兵权,于我不利。”
“原来如此。”桓典这便醒悟。伏完所虑,非曹孟德兴兵伐陈。乃是假伐陈之名,调兵遣将,扼守甄都要津,断王党西迁之路。唯恐行事不密,被曹氏父子所知。
胜券在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谓“智多近妖”。寻常之辈,纵浑然未觉,蒙在鼓里。又岂知荀彧、程昱,可曾窥破天机。
关键是,自家人,知自家事。
谓“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谋划许久,西迁之事,多纸上谈兵。尚未能付诸实施。尤其如何“游说”天子。车驾出禁中,又如何躲过曹氏党羽,五步一岗,十步一哨,逃出甄都,又如何甩开追兵,疾驰洛阳。以上种种,皆束手无策。
须知。甄都令,乃是荀彧。
天子脚下,关东要地。荀彧自就任以来,殚精竭虑,为护天子周全。只求固若金汤,万无一失。何况,禁中还有虎贲中郎将王越,寸步不离。
不其侯伏完,纵有死士。剑宗当面,毫无胜算。内外严防死守,急切间如何两全。
诚如王太师所言。天子不欲,此事难成。
唯恐夜长梦多。被曹孟德窥破。故稍有风吹草动,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若曹孟德,果行“打草惊蛇·假道灭虢”之计。万事休矣。
只恨无兵权在握。
翌日,便有天子诏命,六百里传往陈国。勒令陈王宠,速呈传国玉玺。遣使甄都,负荆请罪,尚可既往不咎。若胆敢阳奉阴违,抗命不遵,必兴王师讨逆,云云。
天子诏书,义正言辞。陈王宠,不敢大意。遂开朝议。商讨对策。
“韩非子曰:‘见大利而不趋,闻祸端而不备,浅薄於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饰者,可亡也。’”国相骆俊进言:“传国玉玺,恐成祸端。毋论上呈甄都,亦或是自立。王上宜当速决。”
不逐大利,不备大患,疏于防范,假仁假义,则亡国矣。国相骆俊,用法家之说,劝谏陈王宠,当断则断。毋论顺服,还是自立。皆需速决。
依陈王宠本意,当自立为帝。奈何瞻前顾后,犹豫未决。究其原因,两汉四百年,传承至今。未有自立而王者。两汉以来,反贼何其多也。称皇称帝者,大有人在。然皆身死族灭,不得善终。前汉七国之乱,今汉天下三分。纵汉室宗亲,亦难定鼎神器。何况陈国不过一郡之地。
谓“开弓无有回头箭”。又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生死存亡,顾后瞻前。自寻死路也。
“举国投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