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532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532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等,领命。”二人稚声下拜。

    “甚好。”

    果不出所料,代郡还有乌桓首领能臣氐,可与鲜卑二部,扶罗韩、步度根、轲比能三人,凑足“四郡亡胡”。

    事不宜迟。迟恐生变。得蓟王首肯,三人心满意足,快马加鞭,返回各部不提。

    经此一事,周瑜并徐庶,二位少年参军,为众人若知。称“少参”。

    王命发出。不出三日,十二高车归义侯,齐聚白檀。列队入大营,谒见蓟王。登坛共祭归义老王,按高车习俗,刘备设宴款待。席间言及老王之死,新任副伏罗(归义)侯,亲口证实,乃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刘备这才释然。

    老王遗命,归葬北海。亦有手书为证。

    刘备笑道:“归义王自率众南下,立王庭于白海之滨。为大汉恪守北疆十年如一日。多有功勋。高车各部,深受其恩。又谓‘人死为大’,遗命自当遵循。”

    “王上明见。”众人大喜。

    “然,多事之秋,节俭为上。送葬无需大张旗鼓,各部大人,即来则安。领城中亲卫,随我北上即可。”刘备话锋一转。

    话说,自接蓟王命,十二归义侯不敢有丝毫耽搁。各领亲卫百人,日夜兼程,驰入白檀。不料蓟王又下新令。一时手足无措。

    见众人目光投来。副伏罗侯起身言道:“启禀王上,北海虽是苦寒之地,然尚有本族六氏,数十万部民,散居于此。听闻王上此来,只带三万兵马。是否,是否……”

    “蓟国精锐,以一当十。蓟国上将,万夫莫敌。若起争端,孤自会护诸大人周全。”刘备大袖一挥。

    “遵命。”蓟王一言九鼎,副伏罗侯无话可说。

    正事谈完,刘备起身罢筵。便有绣衣吏上前,引十二部大人,回各自营帐休息不提。

    翌日清晨。兵车营地,迅速拆解,浩浩荡荡,奔赴漠北。

    洛阳,南宫玉堂殿。

    程夫人乘中署车马,引一豪强入宫相见。

    “庶民黄纲,叩见陛下。”

    见他熊腰虎背,举止沉稳。新帝心中暗喜:“赐座。”

    “谢陛下。”黄纲起身就坐。

    “黄壮士可知,朕因何召你入宫。”陛下直入正题。

    “未知也。”黄纲如实作答。

    见新帝目光投来,程中大夫心领神会:“先前京中有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陛下自继位以来,励精图治,欲中兴大汉。然居于深宫,却时常不安。恐有人暗中加害。故欲募‘死士’,以防万一。”

    “此事易耳。”黄纲目中精光一闪:“不瞒陛下。庶民宅中,便有豪杰数百。陛下但有所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需悍不畏死。”程中大夫又叮嘱道。

    “刀头舐血,有死无生。又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陛下尽可安心。”黄纲掷地有声。

    “钱财、美色,但凭所需,只需如臂使指。”陛下斩钉截铁:“刀山剑树,百死不悔。”

    “庶民领命。”黄纲以头触地。

    目送黄纲离去,又侧耳聆听。大殿寂静无声,落针可闻。新帝终于松开袖中双拳,暗出一口凉气。

    只需死士募齐,大事定矣。

 1。34 望文生义

    蹄声隆隆,骏马嘶鸣。

    远山近水,忽消失无踪。无边旷野,一望无垠。车队已穿越燕山孔道,奔赴塞北。

    万辆兵车,迅速散开。组成兵车大阵,投奔北海。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时人据此认为,“北溟之海”乃大地极北。

    《汉书》亦载,高祖时,娄敬自请为“高车(形容大气)使者”,出使匈奴,“分土定界”。娄敬至匈奴王庭,言:“汝本处北海之滨,秦乱,汝侵其界,居中国地。今婚姻已成,当还汝敝肆,还我中国地。”

    意思是说,尔等本居北海,因秦乱侵略中原。现两家和亲,理应回到北海,归还所侵汉土。娄敬又作丹书铁券,曰:“自海以南,冠盖之士处焉;自海以北,控弦之士处焉。”割土盟誓,然后求还。换言之,以北海居中为界,南属大汉,北属匈奴。

    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为质。匈奴人多次威胁利诱,苏武宁死不降。不得已,迁苏武北海牧羊。言,“公羊生子”方可释其归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归汉。待去世,宣帝将苏武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彰其汉节。

    后有霍去病,元狩四年北伐二千余里,越离侯山、过弓闾水,封狼居胥,禅于姑衍,兵至瀚海。

    瀚海,即北海。

    平心而论。太史公言李陵诸事,自有道理。然与苏武相比,武帝心中,高下立判。若不杀李陵,如何慰苏武十九载,持节不屈。更何况汉匈战争,胜负未分。若前线将领皆如“李陵故事”,战败即降。此战危矣。

    孰是孰非,关键看与谁对照。

    俗语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已道尽其妙。

    路过白海高车王庭,归义王柩车入列。刘备披麻戴孝,入灵堂祭拜。归义王妃及家人,含泪回拜。

    皆出东胡一脉。高车习俗与匈奴近。“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然南高车,深受汉风向化,耻于旧俗。归义王家眷,自不愿再嫁其子,新任副伏罗侯。蓟王入帐祭拜时,纷纷泣求。刘备遂与副伏罗侯商议,不必勉强再嫁。

    副伏罗侯亦因此陋习而左右为难,故并无异议。刘备又言,若王庭诸多不便,可迁母妃等,往蓟国安居。入住国宾馆,副伏罗妃亦能朝夕相见。

    副伏罗侯,躬身应诺。老王家眷多已年过半百,再令其改嫁王长子,亦是强人所难。

    队伍宿营一夜,翌日继续开拔。

    自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后,再无如此规模汉军,纵横北疆。

    刘备开创性的将整支大军机动化。

    正如北地稻作。对于战车的运用,刘备亦非先例。前汉时,“大将军(卫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大将军卫青所用“武刚车”,《后汉书·舆服志上》有载:“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

    车长二丈,阔一丈四,外绑长矛,内置大盾。平时可运送士兵、粮草、兵器等,不一而足。战时车身蒙牛皮犀甲,捆扎长矛,上立坚盾。盾牌可另开射击孔,弓弩手置于车内,居高下射。还可将武刚车,列成坚固车阵。用以阻挡胡骑冲锋。

    与刘备的机关兵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备只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将机关术与战车深度结合。创造出机关马车。事实证明,将全部兵士、辎重、乃至整个后勤机动化,对战争的影响,无比深远。归根结底一句话:农耕文明对城邑的依赖,被刘备运用到了极致。

    兵车大阵,号称“移动坞堡”。足见一斑。

    只需就地展开,拼成营地。营内设置,一应俱全。所携粮草辎重,足够大军数月所需。再加出外抄掠狩猎,以战养战。坚守数年,亦不在话下。

    说走便走,说留便留。攻守兼备,如之奈何。

    高车十二侯,置身兵车大阵,一路随行,方知蓟国之强。昼出夜伏,各式兵车,万般变化。真神鬼莫测也。

    时下分割漠南、漠北的浩瀚大漠,后世称“大戈壁”。

    无需寻找水源。汲水罐车内存水,足够三万人马数日所需。三万大军直穿大漠。抵达漠北高原。

    北高车斥候,开始出现。

    遥见兵车横行,旌旗蔽日。纷纷惊疑不定。

    远远围观,不敢上前。刘备遂命营中南高车斥候,前去接应。

    听闻乃是“东(胡)(共)主”扶棺北上,为南高车老王送葬。话说,东主在南。路径、旗帜、兵锋、气势皆对。北高车斥候不敢怠慢,纷纷打马离去。

    漠北亦有城池。匈奴时便有:龙城,赵信城,颓当城,范夫人城及郅支城等,大小城池,不一而足。后北匈奴远遁,高车南下,没鹿回部强盛。漠北高原,以北海为界:西至西域,属没鹿回。东接扶余,属北高车。

    东主亲临,非比寻常。

    北高车虽未臣服,却亦知刘备大名。

    万辆兵车,声势骇人。却不似千军万马那般,杀气腾腾。

    一言蔽之。声势虽大,却无杀意。

    待夜幕低垂,兵车拼组成营。便有数骑,赶来相见。

    解兵搜身,引入中军大帐。

    “北高车,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拜见东主。”六人口出生硬汉话,再伏地行僵硬汉礼。

    “东主”乃出班固《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本为“东都主人”之省称。后又以“西都宾”与“东主”,引申为“西宾”、“东主”之意。时下乃指“东家”、“家主”之意。

    然此语之于刘备,乃是“东胡共主”之省称。虽有些望文生义。

    细品下来,却别有深意。刘备不仅是“东胡共主”,贵为一国之君,亦是所有国人之“家主”。

    “诸位免礼。”刘备居高示意:“赐座。”

    “谢座。”六人汉礼一丝不苟。颇得帐内文武赞许。

    “敢问东主,所为何来?”便有狄氏使者,起身相问。

    “无它。”刘备笑答:“(南)高车归义王薨天。遗命归葬北海之滨。孤遂与十二归义侯,护送柩车,前往北海。达成所愿。”

    “原来如此。”六使表情,稍得舒缓。

    仍不放心,袁纥氏又起身问道:“东主此来,只为送葬乎?”

 1。35 传火天下

    刘备实言相告:“高车六氏十二姓,同根同源。今裂分南北,非孤所愿。若能合而为一,乃上善之举。亦是孤所乐见。”

    自古“姓”、“氏”有别。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来,合而为一。无分贵贱。

    鲜卑六氏十二姓,互相通婚,种出东胡,别无不同。只是从枝属上而言,六氏更为亲近。或自觉,更为高贵。亦未可知。

    狄氏使者,起身言道:“如东主所言。高车本是一家。裂分南北,亦非我等之愿。然大漠横栏正中,南北自成。无可奈何。”

    言下之意,乃是大漠,自然而然,将高车分割。非人力可及。漠南草原为南高车,漠北高原为北高车。

    “此言亦有道理。”刘备轻轻颔首,又话锋一转:“然,今时不同往日。扶余已成大汉属国。西域亦为都护府所辖。漠北左可接苍海,右可通西域。已非绝地。南下虽有不便,却可左右迂回,东西并进。”

    “东主所言极是。然西有没鹿回部隔断,东有扶余阻拦。苦无法通行。”狄氏使者所言非虚。

    刘备先前暗中扶持没鹿回部,便为防高车生变。今没鹿回部愈发强盛,北高车相形见绌,越显羸弱。没鹿回时有东进,吞并北高车之意。

    若非顾忌南高车,反抄后路,颇多投鼠忌器。北高车或已为其所并。

    后世早已证明。大漠南北,生态脆弱,不宜农耕。且有大漠横栏,通行诸多不便。尤其是补给线横穿大漠,不仅受恶劣环境影响,亦极易被胡人切断。后世千百年来,华夏农耕文明,皆未能突破大漠,延伸至漠北。足见一斑。

    然若变游牧为农牧,可行否?

    苍海郡正全力稻作。一旦大成,稻草青储饲料,便可源源不断贩入漠北以东。西域亦大兴屯田,麦秸产量年年增多。没鹿回部已得其利。以西域济没鹿回,再以苍海济北高车。分立王庭,为大汉藩屏,不知可行否。

    心念至此,刘备便言道:“苍海郡之事,诸位知否?”

    “我等已尽知。”

    “扶余四加南迁蓟国,王庭立为属国。挹娄虽未立国,却心向大汉久矣。今有五千挹娄青壮,被募为弓手。不出数载,当有数万挹娄庐士,随明轮舰队,纵横四海。东西皆归向化。独剩北海六氏鲜卑,游离在外。是福是祸,亦未可知也。”

    蓟王言外之意,六人焉能不知。

    狄氏使者,急忙言道:“若漠西没鹿回部,归附东主。我等,自无二心。”

    刘备欣然接受:“如此,且传语六部大人。没鹿回部大人,并南高车十二归义侯,不日当在孤营中,与六部大人相见。共商大事。”

    “喏!”六氏使节,领命而去。

    没鹿回部大人“没鹿回氏”之真实身份。大漠南北,皆讳莫如深。蓟国除去肱股重臣,亦无人知晓。

    窦统,大鸿胪窦章之子,灵帝时为雁门太守,为避窦武之难,亡奔漠北,为没鹿回部落大人,遂改姓没鹿回氏。

    实乃窦太后从兄。其族姑窦氏琼英,嫁给蓟王为妃,并诞下麟儿。换言之,若论辈分,刘备犹高窦统一辈。

    兵车营地,制霸荒野。

    营中兵士,进出有度。“采集车队”四出。汲水、割草、狩猎、探路,不一而足。还有绘图师,借助记里鼓车等,诸多机关器,绘制行军路线。

    军市、酒垆、汤池、庵庐、茶馆、将作馆等,各式营地,人来人往。宛如一座繁华关城,凭空建起。除去奋威校尉部,日夜练兵不提。余下各部,皆遵循“战备作息”。轮流值守,运转自如。如齿轮般完美契合,无半分差池。

    许褚领五千白毦精卒,拱卫中军营地。中军大帐,则由史涣领绣衣吏守备。除去哺乳亚马逊,白发御姬皆守卫帐内。安全自是无虞。

    临时宿营,不日便走。自无需过多操持。若长期宿营,还需烧制下水陶管,掘深井汲水,平整消毒营地,清理周围野草杂木,诸如此类。

    待绘图师驱车返回。言,路遇野马群。太史慈遂领麾下“飞翼卫”,捎带五弟黄叙及“眉尖刀士”,打马出营。领营中厩吏,驯服野马。

    以战养战,便是指此。

    一切所需,皆可以营地为中心,四面抄掠得来。百里之内,骑士往来如风。安全无虞。

    真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