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搜刮了城中钱财的土国宝,混然不知灭亡之时已经到来,他正在县衙清点着这几日的收获。
一边点,还一边骂着,这一城的穷鬼。
整个城搜刮下来,得了近十万两,确实穷了点。
可问题是,这个城,早已在半年前,成了一座死城。
尸臭依然淡淡地飘散在空气中。
被焚烧的二万七千堆骨灰,足以堆成一座山。
如今的一万多人,能搜刮出十万两,已是不易。
就在土国宝惆怅没有达到目的之时,吴争率一众亲卫击破县衙大门冲入。
土国宝甚至来不及反应,就被明军士兵团团围住。
他还想抽刀反抗,被一名明军迅猛地一踹,软倒在地。
几名明军一涌而上,将土国宝死死地按在了地上,然后五花大绑起来。
至此,江阴城光复,城中除了零星的清军逃窜,已经再无大的战斗。
而那些逃窜的清军,终究无法从当地百姓的眼皮子底下逃脱。
一个个如老鼠般被捉了出来,然后死无全尸。
这些场面太过血腥,可对于江阴城百姓而言,再血腥也不解他们心中之恨。
等吴争走出衙门之时,江阴城中再也寻不到一具完整的清军尸体。
不,准确的说,还有一具。
不,不应该说一具,而是一个活人,土国宝。
吴争自然不会仁慈到去赦免一个罪大恶极的汉奸、屠夫。
但土国宝显然有自保能力。
他的反应非常快,在被俘虏之后,见到吴争,从吴争口中得知一万多清军追兵几乎全军覆没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只要不杀我,我有绝密相告。”
吴争开始不信。
但土国宝接下去的话,让吴争动了心,“我发誓,这个绝密足以改变整个江南战局。”
土国宝是江宁巡抚,又是洪承畴的心腹,从这两点,吴争不能不动心。
“说吧。如果你所说属实,本官不杀你。”吴争沉声道。
土国宝追证道:“你发誓。”
吴争道:“本官发誓,若土国宝所言属实,本官绝不加害。”
土国宝信了,这个时候想不信也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他开口道出了一个秘密,“应天府中已经没有八旗军了,在一万人马奉命增援常州后,应天府中仅有五千明军降军,而且皆是老弱病残。”
吴争闻之惊愕。
第二百二十八章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
“原本应天府确实囤有十五万大军,可当时江西战况紧急,清廷急调五万人去了南昌府,之后豫亲王多铎率六万大军南下。之后你急攻苏州,大学士率兵增援,被你击败之后,急调应天府一万大军至常州,原本是想稳固常州,不想你部追兵一触即溃,由此才有了一万多大军追击之事。”
吴争明白了,可这份明白让他心剧烈地抽动起来。
一个巨大的诱惑摆在了他的面前,清军一万多追兵化为灰烬,常州洪承畴最多只有三、四千残兵,而偌大的应天府,竟只有五千老弱病残。
看来清廷兵力确实捉襟见肘。
这说明什么?
光复应天府,就在眼前!
吴争整个人的汗毛都直竖起来。
钱肃典、钱翘恭更是呼吸急促。
这可是天上掉下的馄饨啊!
“大人,西进吧!”钱肃典双目闪着精光。
钱翘恭一样脸色血红地道:“若能死在应天府城墙之下,我也觉得值了!”
吴争迅速地在脑中估算起自己的兵力。
吴胜兆的残部还有一千多人,自己手下还有二千骑兵,如果急调无锡宋安部,又是三千之众。
三股兵力相加,有六千多人。
吴争有些犹豫起来,兵力还是不足,就算应天府兵力只有五千老弱病残,可应天府是大明南京,城防坚固,加上火炮全部被池二憨带走,自己没有可以攻城的重武器,这对于一座坚城而言,六千多人,几乎没有任何威胁。
可如果眼睁睁地任由机会错失,吴争又不甘心。
吴争思忖再三,强按着同样不甘心的钱家叔侄,走出县衙。
衙门外已经人头如潮,无数的江阴城百姓涌来。
在吴争出来的那一刻,喧嚣的人潮骤然鸦雀无声。
一个老者上前向吴争长揖道:“江阴绅民叩谢大人救命之恩。”
说完率先向吴争拜倒,无数百姓紧随其后。
吴争微微侧身,受了半礼,然后上前搀扶道:“本官身为明臣,抵御外敌乃份内之事,各位乡亲不必多礼,都起来吧。”
老者起身,指着吴争身后土国宝道:“大人,此獠心狠手辣、恶贯满盈,不杀不足平民愤,不杀无以令城中死于他手的数千冤魂瞑目,恳请大人将此人交与我等处置。”
吴争沉默地用眼神扫了一圈,然后转头看向土国宝。
土国宝从吴争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丝漠然,他大骇,急喊道:“吴大人,你发过誓饶我不死!”
吴争冷冷道:“本官确实发过誓,不加害于你,本官言出必行!”
土国宝大松一口气。
那老者急道:“大人三思,这獠绝非善类,且手中沾满了我江阴城百姓的鲜血,万万不能放过啊!”
无数门前百姓都纷纷喊叫起来:“大人,不能放过此人啊。”
吴争轻轻抬手,等声音平静,然后道:“本官确实发过誓,不加害于他。而且本官绝不会食言。”
说到此处,吴争大喝道:“来人,替土国宝松绑。”
土国宝闻声大喜。
钱肃典叔侄大惊,上前一步正要劝谏。
只听吴争继续道:“就地释放!”
二人一愕,面面相觑。
土国宝的脸色一凝,本已经跨出的脚步急速收回。
然后迅速转身,往衙门里跑。
吴争厉声道:“拦住他!”
几个亲卫立即组成人墙,生生将土国宝挡在门外。
土国宝冲了几次,无能为力,只能转过身来,冲着吴争怒吼道:“吴争,你这是食言自己肥,失信于天下。”
吴争冷冷道:“本官一诺千金,说不加害于你,自然不会加害于你。”
转过头去,对着百姓道:“各位乡亲做个见证,本官当众释放土国宝,未对他有过一丝一毫加害。”
百姓们刚开始是迷茫,而后醒悟过来。
于是,随着吴争的话声,纷纷往后倒退出十丈距离。
吴争满意地点点头道:“土国宝,你可以走了。”
土国宝脸色如同白蜡,哪还迈得动步。
他突然开口大骂道:“吴争,你不得好死!老子做鬼也不放过你!”
吴争大怒,“来人,将他赶出去。”
几个亲卫推搡着,将土国宝推至县衙门前。
吴争随即转身,对钱家叔侄和亲卫们道:“本官累了,你们都随本官入衙内休息吧。”
说完,走入门内。
钱家叔侄会意地一笑,退入衙门内,然后关上了门。
站在门外的土国宝绝望地看着对面如同人墙的江阴百姓。
而江阴百姓也一样冷冷地看着土国宝。
这样对峙了大概有一柱香的时间,土国宝终于嘶吼一声,拔腿往左侧跑去。
而一直不动的江阴百姓,这时不知道是谁暴发出一句,“打死他。”
于是,人群疯狂了,“打死他!”
“打死他!”
“打死他!”……。
吴争等到人声渐渐平息时,再次现身在衙门外。
已经看不到土国宝的踪迹了。
不过吴争对此没有探究的兴趣。
这时之前那老者上前道:“多谢大人恩典,让我等为冤死的江阴百姓复仇。”
吴争连连摇手道:“本官什么也没做。”
老者顺势道:“是,老汉失言了。大人确实什么也没做。”
吴争点点头道:“衙门内有土国宝劫掠的钱财,各位乡亲选举几个德高望重之人,将它返还给被抢的百姓们。本官还有军务在身,就不奉陪了。”
“谢大人。”
……。
次日凌晨,吴争率部,在江阴百姓的恭送下,出江阴城西门。
在城西门的城楼上,吴争看到了阎应元留下的手笔。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伟哉,大明典史阎应元!伟哉,大明典史陈明遇!!伟哉,江阴城十万绅民!!!
吴争默默地念诵着这两句诗,心中渐渐体会到了阎应元当时的心迹。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
“方向正西,目标常州。”
吴争大声下令道。
昨天晚上,吴争与众将商议之后,决定折返回去,继续北伐。
吴争无法摆脱这种诱惑。
第二百二十九章 江阴百姓的大礼
在吴争看来,就算手中兵力,不足以光复应天府,但拿下一个兵力空虚、又新败的常州,想来应该不难。
清军遭受接连两败,士气肯定低落,加上清军的组成,最大部分依旧是各地明军降军。
洪承畴手中可调动的兵力已经到达极限,北面清廷就算能增兵南下,那也得半月之后。
如果能将战线推进至常州以北,那么明军收复长江南岸未必不可能。
而运气好的话,如果能将应天府光复,抗清的形势就会瞬间扭转。
东南沿海无数的降军会反正,各地义军都会蜂涌而来。
最不济,也能依仗长江天险与清廷南北而治。
在江阴耽搁了前后两天,这时就算赶至杭州已经是二、三天后,恐怕也赶不上绍兴府之战了。
虽然心中担心,但吴争还是决定继续北伐。
吴庄有平岗山陈胜守护,再不济庄中亲人随陈胜退至山寨固守,也能支撑一段时间。
加上池二憨率一万人前往增援,守住绍兴府虽然困难,但护送绍兴府君臣退往杭州,想必是可以做到的。
与丢失绍兴府相比,占领常州,进军应天府,更为值得。
而吴争心中还有一丝期望,那就是拿下常州之后,或许会有周边义军前来投效,这样手下可用于攻城的兵力就会增加。
大军已经开拔,吴争等将领走在最后。
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大将军留步。”
吴争转身看去,只见之前在官道阻拦自己的老汉,在几个少年的搀扶下,冲自己的方向急奔而来。
吴争连忙迎上去,“老丈如此慌忙赶来,还有何事?”
老者兴奋的拱手道:“大将军救我江阴,老汉无以为报,还请大将军稍等片刻,江阴百姓有一份重礼献上。”
吴争听了,笑了起来。
自己如果贪钱,要收礼,县衙中被土国宝搜刮的十万两银,也就不还给江阴百姓了。
老头送再重的礼,还能比十万两白银更重?
“老丈心意,本官领了,不过这礼嘛,就不必了,本官军务紧急,恕不奉陪了。”吴争婉拒道。
不想那老头上前一把抓住吴争的手道,“大将军率王师西向,可是为了光复常州?”
吴争本不欲透露,但吴争同样相信老头的忠义。
这江阴城中若是有哪个会出卖自己,恐怕满城百姓的口水都会淹死他。
一个城,八十一日,十几万条生命,无一人降清,这种底蕴,出不了汉奸。
“老丈猜得没错,听闻常州城守兵匮乏,本官欲趁势光复,以图南京。”
老头大喜道:“大将军果然是我朝名将,既然如此,这份大礼大将军非收不可!”
吴争这下就好奇起来,这百姓送的礼还能关乎此战成败?
于是,吴争捺不心来等待。
大约一柱烟的时间,城里有数百人,抬着许多大缸出来。
还有一长溜的板车,包得严严实实的,不知道其中放着何物。
吴争被老头引着向前。
来到这人群前。
老头指着那些大缸对吴争道:“大将军可知,这些是何物?”
吴争看着这些缸口被油纸密封的严严实实的大缸,心中突然一动,惊悚地问道:“莫非……是火药?”
老头击掌赞叹道:“大将军果然是神人,这缸中正是火药。”
吴争惊骇,望着这二十几个大缸,天啊,这得有多少火药啊,一个缸四个人抬,至少得有二、三百斤。
江阴一个县城,怎么可能有如此巨量的火药?
“老丈,这些火药从哪来,城中怎会有这么大量的火药?”
老头仰起头,神情变得无比庄重,他颤抖着手指,指着城楼上,那处阎应元留下手笔的楼门,颤声道:“闰六月二十一日,清军连日不能攻克,向清廷请求支援,清廷所派七王、八王、十王等率一千多名将领,马步十多万大军,携大炮二百四十门至江阴城外,降将刘良佐部作为先锋,首先攻打西门。”
“阎公率全城百姓死守之余,派出上百路信使,向周边各地乞援……大将军可知,这上百路信使求来多少援军?”
吴争沉默着,摇摇头。
老头悲愤道:“无一兵一卒入江阴!倒是各地义军,至少来了上万人。可气的是,各地明军,竟趁此勒索江阴,如吴淞总兵吴之葵,借手下将士欠饷日久,须江阴献上千金,方能出兵增援。阎典史便令人凑足千金,送于吴之葵。”
吴争愠怒道:“那吴之葵前来增援了没有?”
老头点点头道:“来了。可时间由此耽搁了,清军已经对江阴城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势,吴之葵还未到江阴,所部就被清军击败,其本人也被清军俘虏,降了。”
吴争脸色如水,心中的郁闷无从言表。
许多事,不知道也就罢了,可一旦闻听,心中就会有无穷无尽地懊恼。
这是什么世道,原该守土有责的明军听之任之,反而那些草莽流寇,竟为大明洒尽最后一滴血,更可悲的是,江阴城那十几万西枉死的百姓,竟全城为大明殉节。
老头继续道:“阎典史无奈之下,便令人登记城中户口,有多少保,多少户,多少人口,壮年和老年多少人,都一一登记。然后从中选取一些精壮勇猛之人到他的麾下,依靠他们的力量,成就这番义举。之后阎公还发动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