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朱聿键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朱以海及绍兴府群臣不理会他这茬。
这倒不能完全怪朱以海他们,按大明继承的律法,朱聿键确实不能继承大明江山,因为他是个“庶人”,而不是唐王。
这得从朱聿键袭封唐王后说起。
幼年的经历,使得朱聿键嫉恶如仇,心性也有些偏激。
受封唐王后,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换授等问题上与崇祯朝重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人。
为了其父当年被毒死一事报仇,他竟在崇祯九年,杖杀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阳王朱器埈(重伤未死)。
当年八月,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清兵入塞连克宝坻,直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心切,上疏请旨勤王,崇祯帝不许,他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铁规,私自招兵买马,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行至裕州,被巡抚杨绳武上奏弹劾,崇祯帝勒令其返回。
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崇祯帝大怒,之后下诏将朱聿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朱聿键下狱,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朱聿键并非唐王,而是个被废的皇室子弟罢了。
不具备继承宗庙的资格。
第二百六十二章 平岗山攻防战
这其实也是绍兴府不承认朱聿键的主要原因,当然各自的利益也是重点之一。
以至于后来双方反目,互杀使者,水火不容为止。
不过朱聿键虽然在绍兴府碰了个铁钉子,他也毫不气馁,按他的想法,这是个大好时机,他认为浙东、福建有鲁监国、郑芝龙的兵力抗击清军,只要自己移驻赣州或湖南,可以就近节制赣南、湖广、广东和云南、贵州调来的军队同清军较量,从而收复失地。
这个想法应该是正确的,然而,他的计划还没实施就遭到郑芝龙、何腾蛟等反对,胎死腹中、化为泡影。
朱聿键多次请郑芝龙利用时机,用水师出兵,乘着满清江宁府(南京)驻兵援助湖北之际攻打南京,结果都被拒绝。
朱聿键手下的这些实权人物,只是将朱聿键当成一块牌位,以朱聿键的名义做他们想做的事,而对于他们不想做的事,不好意思,实力不允许。
所以,朱聿键既调不动郑芝龙的军队由福建入江西,被他寄于厚望的何腾蛟派精兵强将由湖南入江西迎驾也全盘落空。
而清朝洪承畴却抽调了柯永盛、高进库等部赴江西协同金声桓部作战,先后攻陷吉安、赣州、南安等府。
江西战局的逆转,归因于郑芝龙、何腾蛟的私心自用,它不仅直接导致了隆武朝廷的覆亡,而且对后来南明局势的发展影响极大。
而此时,清军占领浙东、东南全境,两路突入福建,隆武朝已经危如累卵。
说它已经穷途末路,一点都不过份。
吴争之所以当初没有去投福建,而选择绍兴府,主要原因就是在此,隆武朝郑芝龙一家独大,是绝对不允许吴争崛起的。
而吴争从无到有,就只能仰郑芝龙鼻息过活,与其当一军阀权臣的走狗,还不如在绍兴府自在。
至少,绍兴府有象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这样正义之人把持朝政。
事实也证明,吴争的选择是正确的。
绍兴府与清廷的第一轮停战谈判,经过了三天艰难的进程,不欢而散,双方的诉求相关太多了。
清廷要求明军撤出应天府,双方的边界固定以常州、江阴一线,同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而吴争则不仅不想撤出应天府,还要清军撤出镇江府,双方以长江为界,互不侵犯条约可以签订,但时间需要缩短为三年。
双方的差距太大了,基本不能媾和。
有道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
双方再次暴发战争,不过这次的战争,双方都有节制,没有在长江一线暴发,而是将主要战场转移至绍兴府,也就是平岗山。
清廷认为,短期之内决战已经是不可能了,朝廷无法调动十万以上的军队压迫长江一线,加上没有强大的水师做为先锋,突破长江非常困难,与其将重要的兵力浪费在长江天险,不如调去福建,先把隆武朝灭了,再回过头来,灭绍兴府。
而这个中心思想,还是在镇江的洪承畴千里外上书清廷所致,不得不说,洪承畴确实被吴争三次打怕了,他甚至想此生都不要再与吴争交手。
清廷之所以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一是清廷确实已经力有不逮,一时间调不出更多的军队,另外清廷确实也看重洪承畴,最后,洪承畴在清廷中的影响力也很大。从所周知,在降清的明臣之中,洪承畴的官位最高,这些降臣不约而同地团结在洪承畴身边,这叫抱团取暖。
所以,当多尔衮下令,边打边谈之后,其实长江沿线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攻防了,最多是两岸岸炮象征性地对射几轮,显示一下威慑力罢了。
真正的战场,就在平岗山。
这十来天中,多铎从台州、温州调来一万六千援军,此时他的手里已经有了四万大军。
而平岗山寨,却只有一万二千余军队,当然,还有近万百姓,其中壮丁数量在三、四千人左右。
兵力上明军自然是劣势,但平岗山寨的地势,绝非靠人数能取胜的。
多铎在这些日子也做了不少功课,他派出数十股斥候从周边邻接上山,欲图自上而下,攻入山寨。
可问题是平岗山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山头,它已经属于四明山系,连绵不绝的山脉,根本不可能让清军找到可以偷袭突破的蹊径,不仅如此,派出的数十股斥候,因迷路而找不到回来之路而失踪的不少。
多铎无奈之下,打消了取捷径的想法,于是排兵布阵,决定正面突破。
他将四万大军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翼各一万人从甬道两侧爬山而上,一万人正面突破,留下一万多人组成预备队,应对不测。
五月初四这一天,战斗猝然暴发。
人多毕竟力量大嘛,虽说甬道狭小,不足以让一万正面进攻的清军一涌而上,但甬道两侧的山体却是可以容纳大军登山的。
明军也不得不将重兵力部署在两侧山体上,因为一旦被清军登上山顶,那就会将整个山寨暴露在敌人的俯视之下,那将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而山体的防守,虽然明军有自上而下的地形优势,但困难也是不少的。
先不说密集的树木,对滚石、擂木造成了障碍,连箭矢都不可以畅所无忌的通过,这同样也给了敌人遮挡的可能。
多铎所部署的正面进攻倒成了佯攻,主战场转移到了两则会山体。
首战,明军吃了大亏,敌人从山下涌上,明军手中的军械几乎对其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
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全军从阵地现身,向下冲锋,才将第一波敌人赶回山下林中吃土。
由此,半天时间,明军付出了千人的伤亡。
短暂的休息时,在得知敌人准备从两侧山体进攻之后,陈胜等人聚在一起紧急商议。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派人力把树木锯倒就是,可问题是敌人不可能给自己这么多时间。
第二百六十三章 停战谈判开启
这时沈致远提出了一个可行之策,那就是以火药炸毁山顶阵地下的树木障碍,至少炸出一片开阔地来,可以让明军在这一片开阔地对敌人进行阻杀。
虽然这是个笨办法,需要耗费太多的火药,但死马当作活马医,陈胜等人一致同意了这个方案。
可所有人都不知道,沈致远的这个方案,改变了接上去的整个战局。
沈致远是个自认为是“儒将”的武将,他熟读过兵书,脑子也很机灵。
往往想出来的方法,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意外。
以火药去炸阵地前的树,可不是那么简单。
这个时代的火药,威力也不如后世的炸药。
炸人还行,可问题是炸树有种憋足了劲打一团空气的无力感。
如果漫山遍野地埋设火药引爆,那得多少火药啊,肯定是不行的。
这时沈致远又出了个主意。
让士兵在山顶每一块巨大岩石下埋设火药,这样只要点燃引爆,岩石就会被炸反,从而向下滚动,沿路所遇树木就会被撞断,只要炸动数十个岩石,就可以在阵地前清理一片空地来,至少让敌人失去了遮挡明军箭矢的天然屏障。
至于没有清理干净的树木,可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一次次清除。
这个时候,清军的第二波进攻开始了。
两侧山体,数千清军士兵弯着腰爬山,从上看下,如同一只只黑乎乎的蚂蚁。
明军士兵按沈致远的方案,在山顶选择了一些悬空、或者埋在土里不多的巨岩,然后粗糙地在石连挖坑,埋设炸药。
当一柱香后,清军出现在半山腰的时候,明军山顶阵地前一连串的爆炸声响起。
虽然有近半的巨岩在爆炸之后纹丝不动,可至少有一半的巨石,被爆炸的力量推动起来,向下翻滚而去。
由慢至快,到最后便是“轰隆隆”“呜呜”地呼啸着往下滚去。
所遇之障碍,不用说是树了,就算是同样的巨石,也被撞击得粉碎,然后就是一起往下冲撞,这种声势,可谓山崩之势。
可怜数千清军此时是进退不得,眼睁睁地看着灭顶之灾降落在自己头上,然后在自然灾难面前,成了一坨肉泥,甚至连肉泥都称不上。
而这不是全部,被巨石所带动的沿路断木石块,到最后已经成了真正的山崩,整个半山腰以下已经被浓浓的烟尘笼罩。
如暴雨般倾盆而下的土木石块,倾泄至山下,甚至连备战的清军一部分都被吞没。
这种惨烈的景象甚至连沈致远都看得目瞪口呆,他原本只是想清除阵地前树木的,可不想引发了一场猛烈的天灾。
所有明军将士都目瞪口呆,而后齐声欢呼起来,“天佑大明!”
多铎退了,就算他不甘心,但天意如此,他只能撤退,一天时间,他损失了数千人,再打下去,就不是错误,而是罪过了。
他率军退至老槐村,原本明军建造的要隘驻守,随后向清廷上书请示。
平岗山一役,雷声大雨点小,一天时间,仓促开始,又仓促结束。
但结果,让清军吃了个大闷亏。
得到多铎上疏的多尔衮,不得不下令重启谈判。
因为,多铎这支军队有大半是抽调进攻福建的孔、耿、尚三王兵力,如果真要大量折损在绍兴府,那么进攻福建的战略就会受阻。
左右权衡之下,清廷决定做出一些让步,尽快促使与绍兴府停战谈判的达成。
五月初十,绍兴府与清廷的第二轮谈判开启。
以战促和,这次明军的声调显然高了很多。
经过三日谈判,清廷做出让步,以实际控制区域为界,就地停战,并将停战时间降至三年。
吴争与王之仁商议之后,认为可以接受。
双方决定在五日之后,也就是五月十八之一天,在应天府签署停战条约。
应天府为签约选址,是吴争特意强调的。
绍兴府做为一个非法定朝廷势力,在天下人眼中,最多只是一方诸侯,而非王朝,那么由敌人来认定绍兴府朝廷的合法性,反而更能说服天下人,从而达到吴争以南都号令天下的目的。
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军事和外交的胜利。
以区区绍兴府一府之地,牢牢把握住清军兵力的空隙,毅然北伐,直至光复南都。
以区区数万兵力,连克松江、苏州、常州至应天府数府,不可谓不是奇迹。
停战的消息传出,五月十八这一天,应天府万人空巷。
数以万计的百姓涌到了洪武门前,要亲眼目睹这一盛况。
代表绍兴府与清廷签约的是王之仁。
而清廷派来签约的却是洪承畴。
这不可谓不戏谑,不可谓不讽刺。
原大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如今竟代表清廷,来应天府这个大明南都,替清廷签署与绍兴府的停战协议。
这太富有恶趣味了。
洪武门前,早就搭起了一丈多高的木台。
这是吴争的主意,不仅仅是他想看看千古大汉奸的面目,想来全应天府的百姓也想一睹这个卖国贼的真面目。
当锣鼓声起,数乘绿昵官轿在数百清兵的护送下,来到木台面前。
当首那乘官轿有些与众不同,别的都是前后各二人抬的四人轿,它是前后四人抬的八人大轿。
在满城百姓压抑的骂声中,轿帘子被掀开,一个面目清瘦的半老官员从里跨了出来。
吴争望去,此人面目竟不可憎,真应了一句古话,大奸若忠啊。
洪承畴在十来名清廷官员的左右陪伴下,走上木台。
王之仁起身拱手道:“久仰久仰,洪大学士一路西来,辛苦了。”
这是客套话,也是外交词令。
可洪承畴一边拱手回礼,一边左右四顾,口中问道:“临安伯吴争何在?”
王之仁没有为难洪承畴的意思,加上这两次谈判,都是由他做桥梁与清廷交涉,听洪承畴问起吴争,便也不作假虚指,指着依旧大马金刀地坐着的吴争,对洪承畴道:“这位便是大明临安伯吴争。”
第二百六十四章 洪承畴吃瘪
王之仁一边说,一边责怪地看着吴争,眼中之意,自然是指责吴争,毕竟双方已经准备签约,多大的仇恨也不至于在场面上给对方难堪不是?
打归打,面子还得过得去,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
可吴争就这么坐着,甚至连脸都别了过去,就象没听见,没看见一般。
这种不客气让清廷官员为之怨恨,在这说明一下,来的十几名清廷官员,没一个是鞑子,竟都是汉人。
吴争的不识礼数,却让吃瓜观众,满城的百姓为之一乐,他们太想看到洪承畴吃瘪了。
可洪承畴却脸色不变,听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