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明 >

第176部分

汉明-第176部分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肃乐仰头喟叹一声,伸手拉了拉陈子龙的衣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等也算尽力了。”

    陈子龙点点头道:“其实他若真是惠宗后人,那结果也不错,至少这江山还姓朱。”说到这,陈子龙古怪一笑道,“不过如此一来,止亭兄倒是了却了一桩烦心事。”

    钱肃乐一愣,问道:“这话从何说起?”

    “他若是惠宗后人,那与公主殿下……呵呵,从这点上来说,这事更增添了几分真实。”

    钱肃乐一愣,陈子龙虽然没有说穿,但其意不言自明。

    从绍兴府开始,公主与吴争之间的关系就不乏流言蛮语,可今天,长平公主竟执意证实吴争的皇族身份,这确实需要非常心志。

    要知道,吴争如果真是惠宗后人,那么与公主就有了血缘关朕,二人的关系就变成了族兄妹,族兄妹不能通婚。

    陈子龙话中之意,虽说是调侃钱肃乐再不必为他女儿的大室身份而担忧,但实际上点明了公主与吴争之间,再不可能苟合,那么如果拥立长平公主继续监国,或者登基,他们应该还有机会。

    相视会心一笑之后,二人推金山倒玉柱,口称“殿下”,行跪拜大礼。

    他们二人的拜倒,就如同一种无声的命令,城楼下所有人随之拜倒。

    这是承认了吴争皇族的身份,但承认身份是一回事,有没有资格继承大统是另一回事,大明皇族多了去了,当以十万计数,所以,钱、陈二人同样认为在这件事上,不必纠缠过多。

    于是,顷刻之间,城上城下近千人拜倒在地,口呼殿下。

    看着这帮子拜倒在自己脚下的人,吴争好气又好笑,这就是一场闹剧,朱媺娖三女筹划的一场舞台剧。

    ……。

    人,肯定是杀不了了。

    这或许是今日,吴争唯一感觉心安的事了。

    经此一闹,这些文人、官员至少在明面上,不会再反对自己,自己又何必再起杀心?

    “说说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小妹有些不敢看吴争,“哥哥……这是我的意思。”

    吴争嗤声道:“你还没那个本事。”

    朱媺娖没好气地回道:“没错,是我的意思。”

    吴争无奈地叹息一声,“你究竟想做什么?这事远不是你所想的那样简单……况且,一旦走漏了消息,没的就惹出大事来,到时后果远比今日我杀数百人更严重。”

    朱媺娖闷声道:“也不会如你所想那般严重,知道此事的仅眼下五人罢了。”

    五人,朱媺娖、吴小妹、周思敏、郑叔,还有自己?

    这么说,吴小妹身世的事情并没有被扩大?

    吴争有些惊讶起来,“那……马士英和张苍水又是怎么回事?”

    朱媺娖冷哼一声,扭转头去,这样子,还真没有了执掌朝廷,主宰生死,监国的模样,倒象是正向情人生气的小女孩了。

    吴小妹代答道:“哥哥放心,我们只是将我的身世按到了哥哥的头上。张、马二位大人都只知其一,不知有二。”

    朱媺娖扭过头来,“马士英只是凑巧前来觐见本宫,适逢其事罢了。不过他是你的人,我也就顺势而为了。不过张煌言却是此事中必不可少的人,是我特意传召来见的。”

    吴争恍然,这三女子确实厉害,将马士英、张煌言这些人都利用进去了。

    特别是马士英,这有些八十老妪反倒被稚童算计的意思了。

    不过吴争此时确实放下了心中一块大石,身世的秘密没有扩散,那么情况就可控。

 第三百九十六章 君子;须欺之以方

    至少目前,身份张冠李戴的秘密,还没有泄露出去的可能,眼前这三女,是不可能泄露的,她们与自己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而郑叔,吴争瞥了一眼,他应该不会泄露,因为他的利益也是与朱媺娖密切相关的。

    略松了口气,吴争道,“谁能把这件事,从头至尾和我说一说,也好让我听听,这其中是否有疏漏之处。”

    吴小妹道:“我来说吧。”

    于是吴小妹将前一夜发生的事对吴争述说了一遍。

    朱媺娖终究只是个未经人事的少女,经历了淳安被逼宫一幕,已经心灰意冷,在她看来,去监国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应该说,她对自己监国的这一年多,已经身心疲惫。

    如果不是心中对宗室的一种执念,怕是早已坚持不下去了。

    而正阳门那一幕,更让她神伤,朝廷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内讧。

    但朱媺娖也同样清楚,如果真让钱、陈这些人扳倒了吴争,那么想要复明,恐怕就是镜花水月之事了。

    可问题是,钱、陈等人的理念与吴争不同,他们在乎的是正朔。

    可不管是朱媺娖还是吴争都没有可能代表正朔。

    朱媺娖有身份,却是个女子,吴争是个男子,却与皇族牵扯不上关系。

    正在朱媺娖和郑叔苦恼之时,吴小妹提议,张冠李戴,将自己的身世按在吴争的头上。

    如此一来,吴争就有了皇族身份,这个身份足以让所有忠于明室的人团结在他的周围。

    经过三女加上郑叔的仔细斟酌,觉得此事有可行之处。

    一则黄堞上只说生男名辰晅,生女名辰妤,并没有可以佐证的相片,只要年龄相仿,根本无从考究真假。特别说经过二百年,所有知情人都已故去,想举证吴争身份的,根本找不到。

    二则有传国玉玺为凭,几乎所有的猜疑都散去,一个王爵与传国玉玺根本无法并论。

    也就是说,只要传国玉玺出现,就算吴争是假,也没有人会去纠缠此事,明人对这传国玉玺的执念,太深了。

    综上两点,朱媺娖做出了决定,不过她唯一犹豫的是,和陈子龙所说的那样,如果吴争坐实了皇族身份,那么她与吴争之间,永远没有可能走到一起。

    这一点,让她心碎,也差点让她中止了这个方案。

    但最后,朱媺娖还是做出了选择,儿女私情与国家宗庙而言,孰轻孰重?

    如果坐视这数百人被吴争清洗,那么日后的朝堂就算还存在,与朱家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下了决心,那么要做的事还很多,至少需要一个在朝堂上说话有份量的人,引为助力。

    于是,思忖再三之后,张煌言入了朱媺娖的眼睛。

    张煌言为人正直,以诤臣出名,且与吴争关系不错,这样就能使得,外臣在接受这个秘密时,不会下意识地去质疑这事的真实。

    因为这事有张煌言作保。

    所以,朱媺娖立即派人去传召张煌言。

    而这时,马士英的到来,让朱媺娖眼睛一亮。

    马士英对政斗有着丰富的阅历,朱媺娖将吴争身世一说,他便意识到机会来了。

    吴争之所以遭受朝野文人敌对,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吴争崛起太快,而是吴争锋芒太露,简单地说,是没有根基。

    一个没有根基的人,手掌实权、占据高位,自然受人嫉恨。

    这与对错无关,只关乎人性。

    在马士英看来,如果吴争有了这个身世,就可如虎添翼,不用说封王了,日后面南背北都可事半功倍。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马士英为整个计划出谋划策、修补漏洞,做得是不亦乐乎。

    而张煌言正直,君子欺之以方。

    奈何朱媺娖虽然贵为公主,却不是君子,而只是个女子。

    所以,张煌言根本没有去猜测朱媺娖都会撒谎。

    他在看到黄堞之时,就已经相信了朱媺娖的话,更何况传国玉玺当面?

    张煌言对此是深信不疑,他真以为吴争是皇族,惠宗后人。

    甚至想到,吴争这样的天纵之才,正是上天派来拯救大明的。

    许多事情一旦穿凿附会起来,就成了神迹,自古有之。

    吴争听完之后,就问了吴小妹一句话,“你这么坑你哥,咱爹知道吗?”

    吴小妹愣了半晌,才答道:“爹那我去说,一切责任妹妹来担。”

    吴争无语。

    ……。

    次日的朝会,应该是这三年以来,最大的朝会了。

    朝廷复归南京,天下有主,这无论如何都是件鼓舞人心的大盛事。

    但出现在奉天殿殿阶之上的依旧是朱媺娖。

    而她并没有坐在正中龙椅上,而是在龙椅之下另设了一个席位,是为监国。

    引发这两天事变的主角吴争,此时正与群臣躬身向朱媺娖行臣子礼,口呼“参见殿下。”

    这是当天夜里,几方妥协的结果。

    昨天夜里,钱肃乐等人出洪武门后,一群人凑在一起商议接下来的应对之策。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陈子龙仰头蹉叹道。

    钱肃乐等人明白,陈子龙这是在借用文天祥指南录中的诗句,在发泄心中的愤慨和憋曲呢。

    徐孚远、宋征舆等人齐声应和。

    徐孚远道:“如今吴争已经被坐实宗室身份,加上他的功勋,封王已经不可阻止,可一个手掌我朝六七成大军的王爵,这后果是什么?”

    徐孚远的话说出了众人心中的担忧。

    宋征舆道:“承认宗室身份可以,但坚决不能封王。”

    陈子龙厉声道:“谁与陈某共同进言,阻止靖海候封王?”

    “我!”、“我!”“还有我!”……。

    也难怪陈子龙,这两日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往往事先经过仔细推敲,觉得并无疏漏的计谋,到了真正实施时,便错误百出。

    原本想还朝堂一片清朗,还大明朝一个正朔,结果让人心酸。

    甚至想为宗庙殉节,都被那不当人子搞成了一场闹剧。

    而今日,差点让数百人为此送命,这些人在钱肃乐、陈子龙看来,那可都是朝廷的栋梁、脊梁,说是柱国都不为过啊。

 第三百九十七章 镇国公闪亮登场

    所以,钱肃乐、陈子龙等人对于吴争,还真的是无计可施,两个头大。

    刚开始时,你打算和他谈规矩吧,他和你谈理想、谈大义。

    你想也对,就和他谈理想、大义吧,他和你谈人心波诡。

    于是你不得不和他谈人心吧,他又和你论拳头谁大。

    好不容易,决定拼着老命不要,和他对上拳头了,得,他索性不干了,直接一记闷杀,让你连哭都没地哭。

    这种如拳头砸在棉花上的无力感,最伤人心,最损士气。

    钱肃乐、陈子龙这些人,本想拼着性命不要,也要将吴争搞臭、搞烂,这个世道,只要名声臭了,那就不可能再有大作为,可偏偏……偏偏他一转眼竟成了惠宗后人。

    如果是在崇祯朝,这或许也是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可还不至于对时局产生如此大影响。

    可现在不同,他这个惠宗后人在身世曝光之前,已经是当朝手掌重兵的靖海候,不仅如此,他还立下显赫之战功。

    在宗室凋零的现在,要找出一个有才能的皇族近支,已经太困难了。

    不仅如此,他的身世还得到现任监国朱媺娖(吴争的到来,且在奉天殿从龙椅上将朱以海拽下,让淳安镇的逼宫形同儿戏)、时任都御史张煌言的认可。

    这无形之中,平添了不少官员的效忠之心。

    身为清流,可与奸倿斗、可与君斗,可他们知道,万万不可与民心斗。

    同时,自诩为大明忠臣,愿意为宗庙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钱肃乐、陈子龙等人,又如何去反对一个拥有着传国玉玺的惠宗后人呢?

    虽说惠宗早已成为历史,可从宗室系谱上,他依旧是大明宗室近支,哪怕夺了他江山的朱棣,也从不否认,何况是后世明朝皇帝?

    这才是当时城下,钱肃乐、陈子龙见自己阵营有不少官员、文人向吴争拜伏之后,随之率余众拜伏称殿下的原因所在。

    既然你是宗室,那你就得按宗室规矩来,大明忠臣绝对不缺“规范”帝皇的手段。

    而阻止吴争称王,就是这些人的第一份谏言。

    他们说,惠宗后人的身份太过惊世骇俗,如果直接封王,反倒显得突兀,不如先造出声势,然后徐徐图之,方可水到渠成。

    瞧瞧,说得多好,多么理所应当。

    吴争能拒绝吗?

    当然不能。

    好不容易平息了这场风波,数方人有了一个可以做为妥协的借口,吴争怎么能以一己之私欲,而再次掀起另一场内讧风暴呢?

    同时,王之仁持臣子之礼向吴争行礼时的生硬,同样让吴争意识到,称王的不合时宜。

    吴争能安心称王吗?

    当然不能。

    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吴争的心性,不逼他,那还是个讲理人,逼急了啥都干得出来。

    最重要的是,吴争心悚。

    他不是悚这些清流文人,也不是悚手握重兵,需要借助力于他的兴国公王之仁。

    悚的是远在千里之外平岗山中的老爹。

    周思敏意外小产,使得吴家香火不知又得再过多少时候才能续上,如今再改名换姓,吴争不知道他爹会不会因此气出个好歹来。

    所以,吴争就这么轻易地答应了诸人不封王的“建议”,而吴争的“豁达”也赢得了诸臣的好感。

    这就有了今日,顺利的大朝会。

    在万众一心的拥戴下,已经萌生去意的朱媺娖再次坐上了监国之位,并且入主宫城。

    这本是群臣极力反对的,按礼,监国毕竟不是正君,确实不该入主宫城。

    但奈何吴争执拗,力主朱媺娖必须入宫。

    群臣一来有好感于吴争的“豁达”,不想逼之过甚,决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二来嘛,朱媺娖是崇祯嫡女,正经的大明公主,原本就是宫中人,进宫,无非是换了个说法罢了,不管将来是谁登基为帝,朱媺娖这个公主封号,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所以也就不再反对吴争的执拗了。

    吴争其实心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用意,他只是想恶搞,你们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你们一天用至天天不痛快。

    可群臣的反应,让吴争甚至怀疑,这些文臣一直坚持的大义、正朔,是不是也是块说扔就能扔的遮羞布。

    因为,他们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