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翘恭一听更怒,他霍地直起身来指着沈致远骂道:“人要脸树要皮,被家乡父老指着脊梁骨骂……你,你……我恨不得撕了你!”
骂到这,钱翘恭双眼一红道:“想到父亲因我受牵累,被世人唾弃,我如何苟活?你……我真后悔当初怎么就找上了你……我悔不该不听吴争劝,早知结果是这样,我宁可……。”
沈致远听着慢慢直起身子,他也开始激动起来,他带着哭音道:“我好好在军校训练,是你死皮赖脸地拖我下水,我还带了三百兄弟出来,偷了几百杆枪……若非是你,我怎会沦落至此,好嘛,你现在全怪到我头上了?还他X的打我这么狠?”
说到这,沈致远眼中还真有了泪光,男儿流血不流泪,只是未到伤心处。
看到沈致远双眼通红,钱翘恭还真起了恻隐之心,脸色也慢慢缓和下来。
可不想,沈致远接着道:“你当我愿意娶个鞑子媳妇啊?我还想着立下大功,回去向吴争提亲呢!这下好了,吴小妹更看不起我了!”
钱翘恭听得目瞪口呆,愣了半晌,暴喝一声跳起来,直冲沈致远而去。
于是,又是一阵鸡飞狗跳的追打。
伴随着怒骂声、哀呼声、喘气声……还有拳头击肉声。
好半晌,终于安静下来。
二人并排仰躺在贤良寺的小树林里,“呼呼”地急喘着。
“怎么办?”钱翘恭喘着粗气问道。
“……?”
“怎么办?”钱翘恭声音大了起来。
沈致远“咝”着嘴,没好气地道:“我哪知道怎么办?你说他们要组建火枪兵也就罢了,招募满族人组建也就是了,谁会想到鞑子会看上我们这二千多人?”
钱翘恭懊恼道:“其实我应该能想到的,可是这些日子轻信了你这厮,反而变得不愿意想事了……这下好了,黄泥巴掉在裤裆里了……要不,咱们抗旨不从吧?”
沈致远古怪地盯着钱翘恭,“不从容易,大不了被砍头。可那二千多人怎么办?你我一死,他们必被清军剿灭。你难道没听说,多尔衮率十五万大军已经渡黄河南下了吗?”
钱翘恭恼道:“横竖不过一死,总好过背着汉奸的恶名死来得强。”
沈致远悠悠道:“你要死就去死,我可不想死,更不想无辜枉死……我还得回去娶吴小妹呢。”
“你……无胆鼠辈!”
“钱翘恭!适可而止啊!”沈致远回瞪道,“我不是怕死,只是不想象你所说白白去送死。抗旨不从被砍头,于天下百姓何益,于大将军何益?况且你我死容易,牵累那二千多人枉死,那罪过可大了。”
第709章 泰兴城落
想想这话也有些道理,钱翘恭哼一声,不再回怼,“那你打算从了清廷的旨意,娶那鞑子媳妇?”
沈致远长吐一口气,悠悠道:“娶就娶呗,不就个异族女人嘛。”
钱翘恭憎恶地斜眼道:“你不是要回去娶吴小妹吗?”
沈致远一听“噌”地起身,指着钱翘恭道:“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啊……大不了到时休了鞑子女人,再娶就是……咱是为国为民、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呃,吴小妹温良娴淑,一定能体谅我的。”
钱翘恭怔怔地看着沈致远,他发现,沈致远远比他之前想象的,更无耻!
……。
朝廷的旨意来得很快,正是吴争再一次组织杭州卫和火枪营,准备对泰兴城发起第四次进攻的时候。
没有火炮做为攻城重武器,城墙对步兵和火枪兵的作用是巨大的。
只要守军还没崩溃,双方就是一场消耗战。
当然,吴争也确实打得保守了些,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没有实施强攻。
接到旨意的那一刻,吴争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从局势而言,确实该是停战的时候了,再打下去,自己会损失更多。这是事实,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吴争的设想,无论是济尔哈朗对应天府的全力进攻,还是王之仁突然放弃预定方案最后重伤脱离指挥,还是应天府以三万多守军仅四天就被清军突破等等,都偏离了预想。
吴争已经没有实力再继续打下去了,不得不说,此战应天府承受着最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朝廷京卫,牵制着最大数量的清军,没有他们的牵制,吴争无法迅速占领靖江,兵临泰兴城下。可现在,朝廷已经决定议和,就算吴争心有不甘,也无力独自北上,因为那样,将独自面对江北所有清军的合围。
从心理上,吴争是真不想停下。
泰兴五千多守军,已经在三次进攻中,被杭州卫消耗得差不多了,虽说士气行将崩溃还不至于,但吴争有信心,最多再攻两次,就一定能拿下泰兴城。
从信使口中了解了最新战况和金山卫被迫从龙潭要隘撤退,吴争就明白,泰兴不能不攻。
停战和谈,龙潭将会成为清廷开出天价的筹码,将成为清军南下的跳板。
需要有等量的筹码去交换,靖江,还不够份量。
吴争慢慢转向信使,这是个将近三十的老兵。
“你是哪里人?”
信使受宠若惊地回答道:“回……回镇国公话,小的是应天府句容县人。”
“家中几口人?”
“四年前,我爹死于鞑子之手……家中仅有寡居老娘,还有小的媳妇和一个十岁的儿子……。”信使恨不得把祖宗八代都回答出来。
吴争耐心地听着,目光柔和。
“知道龙潭如果被鞑子占领,应天府会面临怎么的威胁吗?”
信使茫然地点点头道:“知道,龙潭离京城太近了。”
吴争轻叹道:“我原本是想攻下泰兴,以在和谈时占据主动,至少可以与清廷交换龙潭……可你此时来传旨,我又不得不接旨……你说,怎么办好?”
信使脸色“唰”地白了,他一边往后退,一边呐呐道:“国公爷,小的只是奉令传旨……小的家中还有寡母、幼儿……。”
吴争长长地吁了口气,“你走吧。”
信使如蒙大赦,转身急步而去。
可走到帐门处,信使突然站住了,他犹豫了一会,回头问道:“如果清军占据龙潭,会祸害到句容吗?”
“很有可能。”
“如果小的死了,国公爷能逼清军一定退回江北吗?”
“会。”
“朝廷能抚恤小的家人吗?”
“能。”
“会不会又是一纸白条?”
信使的眼睛中有一丝祈盼,让吴争莫名地心悸起来,“你的家人,我来养。你的孩子,会入江南学堂读书。”
信使的脸色瞬间舒展开来,就象是一朵待开的花骨朵,在此时瞬间绽放。
“那小的就将这条命,交给国公爷了。”信使微笑起来,脸上未老先衰的沟壑更加得清晰,“请国公爷令人动手吧。”
吴争的心一抽,他勉强着自己不为所动,只是眼中的酸楚无法自禁,他背转身去,仰头道:“你是钦使,不能死在我的军中……找个无人处,自便吧!”
“那就请国公爷赏把鞑子的刀吧,如此,小的就是死在鞑子手里的,与国公爷无关。”
吴争的手在微微颤抖着,他背着身大喝一声:“小安子,给他一把刀。”
从宋安手中接过刀,信使“扑通”一声跪下,道:“国公爷,小的去了……若有来世,小的宁做一条太平犬。”
说完,向吴争磕了个头,提刀转身而去。
宋安挤眼啮牙问道:“少爷,还攻吗?”
吴争霍地转身:“一个时辰,若还拿不下泰兴城,你给我滚回吴庄种田去。”
“喏。”
这次的进攻,与前三次不一样。
吴争强硬的表态,让宋安放开了手脚,组织起强攻。
为了抢时间,也为了那个宋安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的老兵。
杭州卫对泰兴南城门,发起了悍然总攻。
怎么个总攻法?
那就是倒下一个,顶上一个。
死一双,补两个。
火枪兵开始冒着矢石,抵近射击。
杭州卫和火枪营皆是轻甲,也就是布皮甲,在这种攻城战中,非常不利。
好在,在这种强攻下,泰兴城的守军终于抗不住了。
他们选择了投降。
守军都是汉人,没有一个是鞑子。
可他们硬撼了杭州卫加上火枪营三次进攻。
这让吴争心中有着一股浓浓酸楚,如果,这些人在降清之前,也是这般硬抗,清军怎会势如破竹地南下?
清廷究竟给了他们什么?
其实清廷并没有给他们别的,只是发放了他们该有的饷银,给了他们一个活下去的希望。就仅仅是这样,换得了他们如此不畏死地与自己同胞为敌。
半个时辰,两千九百多守军弃械投降。
泰兴城,落。
为了抢时间,吴争迅速下令,向北方泰州进军,希望赶在下一波次钦使到来之前,争取到与清廷谈判更大的筹码,
泰州,是吴争的目标。
第710章 蒋全义率军来归
经过半个月的交战,江北的清军确实已经被抽调一空。
这么说吧,淮安府以南,除了兴化城监视蒋全义、王一林部的三千清军,其它的,随着吴争攻下泰兴,等于就是不设防的一府。
而泰兴的五千多清军,至少有六成来自于泰兴周边及泰州的驻军。
所以说,泰州城在吴争面前,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池,可以被轻松占领。
明军进攻泰州的消息迅速被百姓传递。
兴化的驻军,无法坐视也不敢坐视泰州城落入明军手中,不得已之下,放弃了监视蒋全义、王一林部,调头南下去守泰州。
就这样,变故在不经意之间发生了。
蒋全义、王一林虽然被沈致远说服,答应诈降。
可如今听闻吴争率部攻泰州,心里怎会不想着重回明军序列?
于是二人一合计,所谓一拍即合,就是如此。
在清军刚刚离开,二人就迅速聚集军队,以半日的功夫,尾随清军南下,这是要打清军一个南北夹击啊。
其实,兴化的清军还是迟了,因为吴争抵达泰州城外五十里时,消息早已传到泰州城中。
这对于江北那些尚有一丝故国情怀的汉人而言,这绝对是振奋人心的事。
箪食壶浆,开城门以迎王师的场面,四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江北的土地上。
吴争率部就是这么在民众的欢呼下,进驻了泰州城。
三千清军抵达泰州北五十里地时,就有民众前来汇报。
吴争听说只有三千清军步兵,就打算在泰州百姓前面打一场歼灭战,一来鼓舞一下士气,招募些兵员,二来也算在江北露下脸。
吴争一边派出斥候,一边已经聚集起军队出北门布阵迎战。
本来,这场战斗是很难打起来的。
清军毕竟不是傻子,他们只是想赶在明军之前进入泰州城驻守而已。
可得知明军已经先入泰州城,且有上万兵力,哪还敢鸡蛋撞石头,所以,一合计,就打算返回兴化城了,想据兴化城来阻挡明军继续北上。
可这一回身,就与蒋全义、王一林部撞了个面对面。
双方就在官道上,打了一场遭遇战。
可问题是蒋全义、王一林是有备而来,清军却是真正地没有防到,在他们看来,这支降军的两员主将已经北上京城接受朝廷赏赐,再怎么着在主将回来或者安全之前,这支降军是不会闹出太大动静的。
这确实没错,古往今来,很少一支军队有主将身陷敌营时反戈一击。
可清军是真不明白,这支军队虽然只有二千多人,却是由两部构成,且沈致远根本就不是这两支军队的真正主将,钱翘恭虽然是原京卫残部的副将,但对于仅剩数百人的京卫而言,他们更希望的是不辱没仪真阵亡的二万同袍。
所以,在这种遭遇战中,明军显然是占了大便宜的,清军一时都无法判明对面这支军队是敌是友的情况下,明军便发起了进攻。
一进攻就是决死拼命。
清军顿时慌乱了,南有追兵,北有阻击,腹背受敌,还两面兵力都不少,这种情况下,再是精锐也得慌乱。
蒋全义是个从仪真死人堆里滚出来的骁将,他身先士卒,亲率己部冲锋在前。
王一林率水师残部殿后,火枪兵由官道两侧射击对方两翼。
这种布阵,怕是多尔衮亲来指挥,也无法破局。
是以,当吴争率大军赶到时,这场遭遇战已经接近尾声。
战场上,仅有千余清军还在负隅官道一侧的小树木顽抗,在吴争大军全力一击下,迅速崩溃。
最后有六百多人投降,余者皆亡。
……。
看到这两支功勋部队终于安全回归,吴争的心里是欣喜的。
将士们热死的拥抱在一起,这是一种军人崇尚强者的下意识举动。
可吴争终究是伤心了,因为他没有看到最想看到的二人。
从蒋全义口中印证了自己对二人诈降的判断,吴争格外欣慰,这是一种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默契,恐怕也只有象吴争和沈致远这样的发小,才能建立起来的心有灵犀。
但得知沈致远、钱翘恭去了顺天府,吴争第一反应,就是这下要槽。
这支军队关系到二人在清廷的安危,一旦清廷得知这支军队反水,势必将怒火倾泄到二人身上。
看着吴争渐渐凝重的神色,蒋全义也慢慢醒悟过来。
之前他与王一林一拍脑门决定反水,还真没有想得周全,倒不是蒋全义想害沈致远二人,而是他想回归,想得太迫切了。
此时一旦醒悟过来,他也急了,“镇国公,是卑职太莽撞了……要不卑职再率部回兴化去,以取信于清廷?”
吴争沉默着摇摇头,取信清廷,哪有如此简单?
之前清廷就不可能完全信任这二人,如今这支军队反水,清廷就算是傻到极点,也不可能再信任他们。
更重要的是,这三千清军的覆没,怎么解释?说是明军攻兴化,只杀清军不杀这支叛军?
就算这个理由成立,这支叛军眼见清军被全歼而不增援?
这根本说不过去。
况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