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争自然知道,黄道周能听明白,义兴朝无数人,包括钱肃乐、陈子龙,包括张国维、张煌言,甚至包括钱谦益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菁英,随便哪个,都比自己有才。
可问题是,这个时代的菁英们,满腹文才,于国于民皆有大用,可生生被堵在喉咙口,倒不出来。
这个时代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无疑是有问题的,错了,那就得改。
但改,非常难。
这些人都已经成人了,眉毛胡子一大把,形成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
吴争只能采取一个更简捷的方式,那就是重塑。
第七百五十七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纵观历史,对付传统惯性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起炉灶。
脱离朝廷,在杭州府开衙建府,这不是吴争被逐出京城这个权力中心,而是吴争主动撤离。
与其在一潭混水中摸鱼,不如重建一个干净的“朝堂”,团结起有相同理念和愿意追随自己的人,一起重塑天下。
不可否认,吴争做到了。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
就因为吴争有些做到了,有些在做,有些正安排做。
所以,许多人都来了,张国维、张煌言、熊汝霖等是第一批,张名振、孙嘉绩、方国安等是第二批,钱肃乐、廖仲平等是第三批,而现在,黄道周带着同僚、门生也来了,他们的身后,有着无数的人,不久都会来,吴争有信心。
这些人,不是因为拥立而追随,而是因为追随而拥立,这是个单向的因果关系,不能反向。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丢。
黄道周明白了,吴争这一番话,不全是在劝他,而是在从侧面警醒自己。
这就是吴争执政的理念。
吴争在告诉他,什么叫顺其自然,什么叫水到渠成,什么叫人心如潮不可阻挡。
黄道周在凝视着吴争,他的心里是震撼的,自己年过花甲,一双眼阅人无数,可面前这个刚刚及冠的年轻人,何来如此深沉的城府啊?
弱冠之年,就身居高位,不是依靠祖荫,而是实打实的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
虽说乱世出英雄,可拥有这样骄人的履历,却不骄不躁,那就是古来鲜见了。
说服、延揽一个人,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喻之以名。
可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心灵的碰撞。
撞碎它,再塑一片清平。
黄道周“霍”地起身,屈膝、伸臂,以首抵地,大礼参拜道:“自今日起,黄道周愿奉王爷为主,供主上驱使。”
吴争笑了,起身搀扶道:“先生言重了,能得先生相助,是我吴争的福分。我原本确实是想留先生在大将军府任右布政使,与熊汝霖一起治理六府。可我一想到,义兴朝堂中,有奸倿惑上,就寝食难安,只能拱手将先生荐于朝廷,如此,有先生执掌内阁,就能让我安心了。”
黄道周道:“王爷想让老臣做些什么?”
吴争摇摇头道:“不需要。什么都不必为我做。先生就以生平所学,为义兴朝把好关、掌了舵就是。当今皇帝年少气盛,虽有雄心壮志,可三年的隐身,让他的心已经不再干净,且执拗于自幼所学的帝王之术,以阴谋和平衡,欲将臣下玩弄于股掌之间,可他哪曾想到,朝堂上所立每一个人,谁个不比他更精擅此术?先生此去,以治理朝堂为第一要务,朝堂稳,则我无后顾之忧,如此,先生便是立下了大功。”
黄道周应道:“老臣明白了,老臣谨记。”
……。
次日,吴争带着戚道昆一行去了松江军工坊。
新坊未建,吴争打算让戚道昆等人在此完成火器样品的试制。
而吴争亲自来的目的,绝非仅此而已。
此时的军工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有近千工匠。
在令督办陈守节将其中最顶尖的百来工匠聚集起来之后。
吴争取出了一张图纸。
这是吴争经过再三权衡之后的决定,那就是提前一百年,发明简单的蒸汽装置。
当然,这不是一蹰而就的最终版本。
仅仅就是一个用蒸汽驱动,以杠杆带动上下运动的冲压装置,简单明了,曲轴、杠杆和蒸汽罐,不具备太复杂的结构。
话说回来,真要太复杂,吴争也一时半会也画不出来啊。
可就这么一个简单到仅十来个构件的装置,足以达成吴争的目的——锻打。
虽说早在唐宋,就已经出现了百锻钢及各种冶炼方式,但至今,主流依旧是低温手工锻打,用含碳高的生铁跟含碳低的熟铁在一起锻打,从而获得钢。这种方法记载于北宋沈托的梦溪笔谈,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今日,吴争打算去超越。
钢的产量取决于两大因素,材料和工艺方式。
以手工锻打,极大地限制了钢铁的产出。
一个熟练的工匠,需要至少五年以上的学徒,这是个门槛。
吴争希望以蒸汽冲压锻打去取代手工锻打,从而改良钢铁的质量和产量,从而去提高枪管和刺刀的坚韧。
目前在江南的钢铁质量,其实远不如满清,自天启末年崇祯末年,大部分技术早已停止了更新和研发,没钱加上没兴趣,让大明朝啃了至少三十年老本,可就是这三十年,让满清的制造技术,超越了明朝,以至于,明军的火炮射程比清军火炮射程在近四分之一。
战胜清军、将满清赶回关外,这只是个初级目标,真正的强大,让天下重归于汉族鼎盛,才是吴争心底的最终目的。
所以,吴争没有想太过分地引导发展新科技,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譬如就象是在这百人之中都找不出一个读书人的世界,去倡导人人平等、废除君主建立共和,这就是寿星公上吊,嫌世道不够乱。
以陈守节为首的工匠,在看到这份图纸的时候,并不太惊讶,因为这原理,早已在千年前就被人所熟知,烧开的水,推动锅盖嘛。
曲轴和杠杆的连接,让他们深入启发,力的传导,让方向转变,但这也不是什么新玩意,早在汉唐,这种结构就已经出现,譬如木牛流马、诸葛弩等等。
但真正组合起来,变成了一个可以专向使用的设备,这就让工匠们叹服了。
是啊,华夏文明,错过了多少次的革命。
发明的黑火药,经过千年,成了爆竹烟花的主材料,而西方却由此将热兵器演绎到了极致,直到二百年后,雷汞和黄火药的出现,才真正被替代,可直到后世,黑火药做为发射药,依旧在不同的领域,占着一席之地。
吴争下令,按图纸上的结构,进行当场分构件进行制造,当然,是以木结构制造。
第七百五十八章 练兵赌约
远比吴争估算的速度快得多,能工巧匠们仅仅就用了一个时辰,就用木材按吴争的意思制造出来了各个构件,甚至连气缸都是木制的。
吴争是真叹服,一个木制气缸,工匠仅仅用木楔就能让桶体滴水不漏,大明朝的手艺人啊,怎么就让外族占据了技术的巅峰了呢?
整件半人高的装置,除了盛水的桶,全是木料。
当炉火燃起,通过储汽、放汽,经过润滑的构件,慢慢在曲轴、杠杆的带动下,装置自动进行动作时。
所有工匠的目光所流露出的是惊叹,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去做。
这其实就是一场工业革命的雏形,以机械力取代人力。
当吴争下令,改用材料按此装置按比例放大,用于锻钢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是恍然大悟的神情。
陈守节最为激动,做为军工坊督办,他所承受的是大将军府不断地催促和压力,但工艺的落后,让产出无法明显提高,这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钢铁的铸造。
而现在,这问题不再是难题了,谁都明白,锻打的钢远比铸造的钢更坚韧,自古以来,一块百锻钢打造的刀剑,被做为将领的珍藏,可这需要工匠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锻打?
在所有人几乎是崇拜的目光中,吴争宣布了三件事,一是自今日起,军工坊将实行新的度量衡量标准,将各制品重新设计,以零配件方式进行生产,并引导渐渐实行流水线作业,二是保密,军工坊即时驻囤军队,三是激励,但凡工匠对蒸汽装置有所突破和改良,官府将于以一至五百两的重赏,特别贡献者,将赐以勋爵。
离开军工坊的时候,吴争的心情是愉悦的,他就象是放下了一副重担,因为种子已经种下,他没有理由去怀疑,华夏百姓的创造力和工艺水平,更不会去怀疑,日后的收获。
……。
方国安,他没有想到吴争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恐怕是他数十年从戎生涯中从未遇见过的事儿。
吴争在看了方国安对新兵的训练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从这三万新兵中,遴选出最强的前一百名,一分为二,与方国安同时带兵训练,期限为三十天,然后对战演练,来确定对火枪兵日后的训练纲要。
吴争是没有办法,在检阅了方国安对新兵三个月的训练之后,吴争发现不少问题。
不是方国安的训练水平不够高,练伍法、胆气、耳目、手足、营阵等等,面面俱倒,无一错漏,确实,方国安是如今仅存明将中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他的练兵方法,可以说是严谨到了极点,这与方国安一心想进入吴争的势力核心层,不无关系。
在大将军府人力、物力的支持下,这三万新兵,被训练得非常不错,这么说吧,吴争在检阅的时候,方国安一声令下,受阅的新兵就卯足了劲,“嗷嗷”叫着往前冲,气势如虹。
错了吗?
没错。至少吴争是满意的。
但吴争总觉得少了什么,让心里有种不安和忐忑。
方国安也很郁闷,他是期盼着让这场检阅,给他带来重新领兵上战场的机会,他的那三千子弟兵,此战打的不错,战后也受勋了,最高的军职,已经升至了千总,这让他心中有了希望。
可现在,听吴争这么说,他自然能会意到吴争对他的训练是不满意的,否则为何要亲自练兵,然后在一个月后对战军演?
但他不敢拒绝,只能问道:“王爷是否对卑职的训练方法有异意?”
吴争看了他一眼道:“方大人误会了,本王不是否定你的训练方法,只是觉得火枪兵,不该这么练。”
方国安听吴争否认,心中稍觉安慰,说道:“练兵之法,大同小异,勇武、剽悍、不畏死、服从军令、严守军纪,便称得上精锐虎贲。卑职不觉得有何处不妥,还请王爷指正。”
吴争摇摇头道:“本王虽说也是行伍出身,一路从战场上搏杀过来的,可要论战场经验,显然方大人比我强得多。”
“不敢,卑职不敢当。”
“可火枪军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新军种,虽说前朝有神机营,之后有戚少保编练的新军,可至少在我掌握的讯息中,这些军队的编制和作战思路,依旧在于火枪做为刀盾、长枪、弓弩的辅助,就象戚少保的在八十年前编练的新军,其小队十二人的构成,队总一人,立盾兵一人,藤盾一人,狼筅兵二人,长枪兵四人,镋钯兵一人,而火器兵仅一人。这显然与我火枪军截然不同。构成不同,战法自然有别。”
方国安微微皱眉道:“可王爷如何去判断卑职的练兵方法不妥呢?又如何去印证王爷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呢?”
方国安确实有点不虞,带兵,这是他的强项,可现在被吴争这么一说,他的强项反而变得一无是处了。
吴争道:“方大人先不要急,本王也没断言自己是正确的。本王也是刚刚从戚金戚将军的手书上得知,当年萨尔浒一战,明军精锐损失近五万人,被缴获火炮火铳等二万多件。而明军接受葡萄牙训练的孔有德,耿精忠火器军则集体投降了满清。导致,满清实际上在随后的战争当中,在火器上取得了对明军任何部队的压倒性优势。其中有一战例很说明问题,在辽阳之战中,明军一千火铳兵迎战清军(降清明军)七百火铳兵,距离百步之外,明军发射火器,看清军不动,遂对清军发起了勇猛的冲锋,可在接近至二十步时,七百名清军突然一起射击,一千明军仅七人生还。
当时两军几乎相同的火铳,从同一阵营中分裂的两部,接受的都是相同的训练,可在一场战斗中,高下立现,这说明什么?说明明军火器兵的指挥失误、战术太过僵硬,不懂得变通,火枪仅作为其它军种的辅助兵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在,现在没有战事,我们有时间进行一场比试,取长避短,来决定该日后如何去训练火枪军……怎么,方大人怯战了吗?”
第七百五十九章 听者有意
方国安依旧皱着眉头道:“难道王爷以为,士兵勇猛冲锋是错的、是不合时宜吗?”
吴争正容道:“士兵的勇猛,永远不可能是错的,但指挥者的指挥有可能会不合时宜。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绵羊,战斗力要强于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狼。”
“卑职只是觉得无此必要。”方国安依旧在拒绝,这种心理,其实也不难理解,每个人所峙的长处,突然间被别人否定,这种失落感是非常……不堪的。
吴争心里在生气,可也能理解方国安的感受,想了想之后,吴争道:“这场比试,人由方大人先挑。方大人若赢了,本王允方大人独领一卫,若方大人输了,那就取长补短,以新规重新训练这三万新兵。”
方国安眉毛一挑,他心动了,他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单独领兵。
他是看出来了,吴争势力越来越强大,所谓占位要趁早,越早进入核心层,那日后的升迁空间就越大。
可要占位,最快最直接的就是立下军功,所以,能独领一卫,对方国安的诱惑确实很大。
想到此处,方国安拱手道:“卑职遵命,就按王爷的意思办。”
……。
吴争其实心里也没底,所谓摸着石头过河。
前世也没领兵打过仗,而且抗战时,我军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