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银币给财政司带来的不仅仅是相当于三分的利润,而是间接增加了对天下各地商贸,日益增长的话语权。
因为民间对“汉元”的依赖和信任,使得他们渐渐不愿意使用和接收难以携带的碎银。
特别是往来于绍兴、杭州、嘉兴、松江四府的商人们,都习惯了使用“汉元”交割和汇票兑付。
这样一来,造成了各方势力要进行贸易,不得不拿白银,从杭州府换取“汉元”,来满足己方辖地的民间商业流通。
而这更加造成了“汉元”的短缺和紧俏,距离近的应天府,两个五钱“汉元”可换一两一钱白银,而到了江北扬州,可换一两二钱,再远些,淮安以北,一两三钱都换不到。
蒸汽动力的大型纺织机,在沿海六府普及开来。
纺织品产量迅猛增加的同时,对中小商户及百姓的手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造成了无数百姓的失业和手工坊的倒闭。
在各府情况汇总之后,吴争以大将军府的信用,向汉明银行提出担保,为所辖十一府民间商户提供无偿贷款,专用于商户购置纺织机械。
如此,原本被大型纺织机冲击的中小商户开始扩大规模,无法生存的手工业散户,以雇工的方式进入各大新增工坊。
局势渐渐平稳下来,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吴争知道,这只是暂时平稳,快则十年,迟则三、四十年,这场工业革命初始阶段,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但那已经不重要了,吴争都懒得花精力去想。
1138。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施琅的人生关口
ps:感谢书友“梁孟昌”、“鹰扬”、“缘醒”、“书友160620191256215”投的月票。
十年,不,不需要十年,只要五年,当北伐军饮马黄河,再以举国之力来纠偏,抚平工业革命对沿海诸府的影响,其实并不难。
吴争自信,国家统一配给制,进行国内诸省的物资统一调配,可以有效地解决因生产力过度集中,导致局部地区单一商品大量积压问题,和民间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而正在修建的铁路,只要横跨东西、纵横南北,可以在短期之内,将积压物资运送到每个需要此类物资的省份。
如果万万人还解决不了沿海因产业过度集中、民间购买力不足导致的经济危机,那么,吴争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必杀锏——倾销!
向周边,甚至以远洋对欧洲各国倾销。
如果对方反对,那就以力服人!
吴争有这自信,科技主导生产力,率先启动的工业革命,可以迅速提升国力,将对手远远地抛在身后,而这种差距,足以扫荡整个世界。
传说中最早的日不落帝国(指西班牙),不就是由此将一个弹丸之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繁荣强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的吗?
连这样一个弹丸之国,也能称“日不落帝国”,何况没泱泱华夏,拥有万万国民的东方大国?
……。
马士英很快审出追杀钱肃乐的背后之人。
吴争和钱肃乐都由此松了口气。
当然,二人松气的理由各不相同。
钱肃乐是因为这样一来,吴争就没了与义兴朝开战的借口。
而吴争松了口气是因为,心中一块大石落下,就吴争而言,追杀钱肃乐的背后之人不是朱媺娖,这是内心最大的安慰。
朱慈煃,你死定了!
由于杭州府与应天府的官方交往已经中断,吴争派马士英,带上刺客口供,前往应天府。
这就够了,接下来,就静待朝廷的答复吧。
……。
广东潮州府,府治海阳去往揭阳的官道上。
出现了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如同一条垂死的长蛇在官道上扭曲着。
他们人数不多,大约六、七百人。
他们移动得很慢,慢到让道边吃瓜看戏的百姓以为,这些人怕是来游山玩水的吧。
这不奇怪,对于闽粤普通百姓而言,清军和明军没有什么差别,今日还是明军,过一夜说不定就是清军了,对百姓该抢还是一样抢,该杀还是杀,没有多大分别。
百姓惹不起,只能躲,可能躲哪去?
到后来东西也被抢光了,索性不躲了,爱咋咋滴,反正身无长物,要钱要粮没有,就一条烂命。
所以,道边围观的百姓不少,却没一个向这支军队塞个馒头,递个地瓜的(万历年间广东就开始大规模种植蕃薯了)。
这支军队的服装有些杂乱,有清军制式的,也有明军制式的,甚至上身是清军军服,下身是清军军服。
这是一支溃军,两天前遭遇了清新泰伯、潮州总兵郝尚久所部的暗算阻击,三千多人,一日之间,就剩了这点人。
一天一夜奔逃下来,水米未进,将士们已经精疲力竭,实在迈不动腿了。
“快走!”主将施琅挥动着手中的马鞭,朝士兵厉声喝道,“他x的,逃命都不积极?!”
在施琅的厉喝下,队伍总算是加快了速度,向揭阳方向而去。
此时的施琅,才刚刚年近不惑,正是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早年间,他的族叔施福是郑芝龙手下部将。
在族叔的举荐下,投效了郑芝龙。
后来郑芝龙降清,施琅也就跟着降了清。
郑芝龙被多驿押送去了顺天府后,各地闽系将领群龙无首,一度陷入混乱。
而当时,李成栋突然反正,降了隆武朝,任广东将军,施琅便转入李成栋的麾下,率部进入广东,接受改编,被分配到饶平驻兵。
隆武朝灭亡后,郑成功改投永历,李成栋又归入了郑成功麾下,于是,施琅名义上成了郑成功的兵。
几个月前,郑成功执意收复福建,举十余万大军,一度攻至福州城,然而因战略欠当、指挥不力,竟十几天无力攻克仅万余守军的福州城,被从浙江温州、江西赶来增援的清军合围,遭遇大败,所部崩溃,四下逃散,损兵折将超过六成。
这场大败,使得时任广东将军的三姓家奴李成栋,率部再次反转降了清,造成的后果是,大半个广东被清军收入囊中。
驻守饶平的施琅,原本已经接受李成栋的命令,跟随降清的。
可李成栋不放心哪,施琅原是郑芝龙的部将,如今郑成功一部在揭阳,如果驻守饶平的施琅与揭阳郑成功部暗中联通,南北合击,那潮州府就不保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李成栋命令潮州总兵郝尚久所部缴了施琅的械,同时派人向施琅传令,令施琅缴械投降。
注意,不是剿灭,是缴械。
然而,郝尚久与施琅之间有些私仇,一省之地,各部军队一会是明军,一会投清成了清军,转眼过几天又成了明军,恐怕是连士兵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军了。
所以,军队之间的互斗成了常态,仇怨就是这么结下的。
郝尚久在接到命令后,动了歪心思,他一边集结兵力,一边人联络施琅,说只要主动来海阳缴械,接受改编,可以避免大动兵戈。
施琅信了,率部从饶平前往海阳城,不想郝尚久早已在凤凰山一带埋下伏兵,在施琅率部经过之后,伏兵截断了施琅退路,同时,郝尚久率主力迎面突袭了施琅。
施琅部三千多人,被打得晕头转向,好在施琅作战确实有些本事,率数百嫡系不退反进,生生以正面突围的方式,击穿了郝尚久主力的阵线。
突围后,施琅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束手就缚,向李成栋请罪呢,还是前往揭阳投靠郑成功呢?
此次被郝尚久伏击,施琅两个族弟施肇琏、施肇序为掩护他战死。
生而为人,此仇必报!
再三权衡、思忖之后,施琅终于做出决定,率残部前往揭阳,投靠郑成功,誓言反清。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陈近南还年少
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
陈近南本名陈永华,字复甫,漳州角美人氏。
崇祯十七年,甲申科进士。
与郑成功的初次交集在于,去年郑成功率军攻克同安,授陈永华的父亲陈鼎为教谕。
之后,郑成功兵败,陈鼎在明伦堂悬梁自尽。
时为生员的陈永华,跟随着郑成功败兵逃亡。
郑成功在中左所(厦门)站稳脚跟后,开始延揽天下士子,积蓄实力打算东山再起。
时任永历兵部侍郎的王忠孝向郑成功举荐陈永华。
郑成功念及陈鼎忠贞,便亲自会见了陈永华,一番谈论时政之后,郑成功给予了陈永华很高的评价,郑成功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
随后授予陈永华参军之职,留在身边,依为幕僚,宾礼相待。
此时的陈永华还年青,才能有,阅历少,声望也没有达到巅峰阶段。
所以,那个后世享誉中外的“义兄问我姓和名,家居原住木杨城,松柏林李金娘母,花亭结义改姓洪”的“天地会”,也还没有成立。
此时的潮阳城(汕头)内,郑成功正与陈永华商议,如何应对清军尚可喜、耿继茂等清军再次进入广东。
“复甫,以你之见,我军能否收复海阳?”郑成功脸色忧郁,近二十万大军,竟无法收复福建,这极大地打击了郑成功的心气,“复明大业,难道就真得无望了吗?”
海阳城,对郑成功确实非常重要,它是潮州府的府治。
潮州府又处闽粤交界处,战略位置可见一斑。
“学生以为,尚可喜、耿继茂所部入粤还只是传闻,如今大西残部中势力最大的三王,已经投效我朝,正对粤西发起攻击。尚可喜、耿继茂所部若真要入粤,恐怕在年前是无法成行的……王爷不必为此担忧。眼下我军最重要的是收复潮州府,而潮州府之重在于海阳城,海阳城守军八千,主将潮州总兵郝尚久为人奸诈油滑,已经两次反复,以学生之见,可刚柔相济,一面派人劝降,一面集结军力,如果郝尚久不降,那就立即攻取海阳城。”
郑成功犹豫道:“能劝降自然最好,可万一郝尚久不降,我军新败,士气不振,要是再败一仗,恐怕军心……就难以控制了。”
陈永华轻轻叹了口气,揖身道:“王爷容禀,如今李成栋远在南海(番禺),难以增援郝尚久,最近的惠州府清军,也不过五、六千人,而我军有近二万人,离海阳城仅一日路程,三日时间,攻破海阳,便可截断闽粤清军的联系,到时南海李成栋就是一支孤军,将面临我军与大西军的夹击,李成栋恐怕只有再次反正,才能避免被剿灭的可能,绝不敢轻易对我用兵。如此,王爷占据潮州府,西有大西军,北有吴王北伐军,闽粤清军自顾不暇,我军可安!”
郑成功还是犹豫,他确实是打怕了。
这也难怪,遭遇如此大失败之后,是个人都会患得患失。
可郑成功沉吟良久之后,却道:“先派人劝降吧……条件尽可谈。”
陈永华一惊,道:“王爷三思,劝降须军力配合方可起效,尽以一张嘴,要说服象郝尚久这样的人,怕是与虎谋皮。”
郑成功轻叹道:“复甫啊,若换作是半年前,说打也就打了,可如今我军新败……你不是不知道,王得仁部被吴争剿灭了,没了王得仁那边的财货支持,我军钱粮不足,难以再支撑一场战事啊。”
陈永华脸色一变,他想起一件事,忙问道:“学生敢问王爷,民间有王爷要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传言,不知是真是假?”
郑成功脸色一:“没有,本王怎会下这种命令,去查……严惩造谣生事之人!”
陈永华脸色数变,问话之前,其实他已经顾及到了郑成功的颜面,这不是传言,而是事实上已经发生,只是陈永华不知道,这是军队将领自发行为,还是郑成功的授意。
此时,陈永华明白了,这显然是郑成功的授意。
陈永华不由得心中叹惜。
郑军如今确实艰难,永历朝山高水远,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承担郑军的军费。
本来郑军在闽粤沿海及周边岛屿经营起的势力,也因之前这场大败而对各府县失去了控制力,赋税锐减,这几月,全靠着王得仁的“脏物”贴补来维系。
可王得仁部突然被吴争剿了,同时,吴淞水师几乎是封锁了陈钱山一带海域,郑家的商船队已经无法象之前那样,将西洋货物顺利贩至北方,只能大量在南边倾销,这就使得海贸收益骤然下降。
所谓屋漏又逢连夜雨,加上如今的东番(台弯岛)还在红毛子手中,海盗世家出身的郑成功授意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便不难理解了。
陈永华不敢、也不愿去顶撞郑成功,于是轻声劝道:“王爷,以学生之见,当派使者前往杭州府,与吴王说明王得仁转投我朝,并非王爷主动延揽,而是王得仁主动恳求王爷。毕竟同处反清阵营,想来吴王也不会冒同室操戈的骂名,与王爷为难。只要理顺了我军与吴王水师的关系,吴王定不会再阻挠我商队北上。”
郑成功面色阴晴不定,许久他喟叹道:“三年前,在福州城,本王和他有一面之缘,那时他还未到及冠之年,本王当时很欣赏他,甚至想与他义结金兰……可一次彻谈下来,本王明白了他为何不被明室所喜,他是个无君无父之徒!他挟兵自重,逼迫皇室,短短几年间从伯爵晋为亲王爵,如今又大肆戗害宗亲,若无他此般倒施逆行,本王何至于落到如此困窘地步?”
陈永华黯然,吴争驱逐辖下宗室,确实给郑成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大义先放在一边,本来就钱粮匮乏的郑成功,不得不接纳这批宗室蛀虫,可谓有苦难言,打落了牙齿往肚子里吞。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万事皆有因
PS:感谢“书友20190102151451055”的打赏。
此时,怨恨,是郑成功对吴争首要情绪。
如果不是吴争拒绝了自己的联合攻略福建,自己怎会遭此大败?
想到此,郑成功道:“不必派人出使杭州府,他可控制陈钱山一带水域,本王也可控制闽粤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