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5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黑夜里,木制船,扑救非常不易,也就是说,十有八九,会烧成灰烬,然后进水沉没。
这幸亏用得是郑家战船上的火炮,如果是吴淞水师的新式开花炮弹,被舷侧重炮齐射击中,那后果要严重的多,肯定不会只是两艘起火。
而此时,郑芝莞的命令已经晚了。
双方的距离已经不足三里。
被追的突然停了,开始炮击,追的依旧在全速前进。
就算郑芝莞发出了信号,也无法及时反应过来。
而十二艘战船一轮齐射,更是造成了郑家水师各舰上指挥的混乱。
“轰”,船只的碰撞,声势之烈,难以用文字描述。
十二般横向的战船,有五艘被拦腰撞成两截,顿时沉没,其余四艘被撞碎了船首或船尾,只有三艘轻微刮擦,但随着陷入郑家水师战船密集的包围,放弃了抵抗投降了。
汹涌而入的海水,让四艘重创的战船瞬间半沉。
无数的人落入海中,疾呼救命。
而郑家水师碰撞的战船,同样破损严重,其中一艘,整个船首成了一个烂洞,海水涌入,不久也沉没了,海面上一片混乱。
如果此时,郑芝莞下令救援,因撞船双方产生的伤亡会下降许多。
而且,因救援落水士兵,双方可能形成一种间接的默契,那么接下去的海战或可避免。
但郑芝莞在震惊之余,下达了继续追击的命令,甚至连自家因撞船落水的士兵都不加理会。
当然,不能说这命令是错的,因为郑家水师之前已经抛下了辅助战船,如果下令救落水士兵,那么,至少有三成以上的战船,就得停下来,退出战场。
郑芝莞不愿意舍弃近在眼前的胜利,同时也想一鼓作气,歼灭这支船队,以断吴争一臂。
也为郑家水师正式进入浙东海域打下基础。
同时,更便利与郑家商船船队北向贸易,及自己与多尔衮之间的暗中联络。
在郑芝莞看来,付出几百人的伤亡为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造成,随着郑家战舰头也不回地离去,当日落水者七成以上死亡,而王一林留下的十二艘战船上,除了三艘被俘的战船之外,其余九艘,活下来的不到二成,非常惨烈。
好在这十二艘战船是俘获郑家的,王一林派往这些战船的人员并不满编,一条船上,也就四、五十人,不象郑家水师,相同体量的战舰上,有近二百船员,因为除了必要驾船、操炮的水手之外,还需要囤有接舷战所需兵力。
所以,虽说这次撞击,王一林吃了大亏,但单从伤亡人数上来比,其实是占了便宜的。
特别是十二艘战舰在撞击前的那一轮齐射,直击导致了郑家五艘战船受创,其中两艘重创起火,最后沉没,单就这两艘船上,淹死者就不下三百人。
郑芝莞见死不救的冷血,直接导致了双方水师将士心中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这个时候,郑家水师没有人会去指责郑芝莞的残忍,而是将仇恨记在了敌人的身上。
王一林及他的麾下舰队,亦是如此。
于是,这场海战更残酷的下半场,正式上演了。
……。
王一林含着热泪,在付出了十二般战船及船上将士生命为代价。
为他的水师争取到了喘息的时间。
与郑家水师的距离拉开了近三十里。
这个距离不算远,但非常关键。
因为这三十里的距离,在相对同向追逐的情况下,已经足以让王一林水师冲过七星岛,进入浙东海域。
王一林僵硬地站在旗舰舰首,一直不敢回头。
因为他怕自己一回头,就会下令回去。
他似乎听到身后无数将士垂死的哀呼,这种声音,足以让人揪心疼痛、肝胆俱裂。
王一林在恨,恨张名振不来救援,恨郑芝莞的无耻冷酷,甚至恨吴争部署这一次诱敌的初衷。
但真正恨的,是他自己。
王一林恨自己,叔叔殉国之时,他逃了。
王一林恨自己,竟丢下同袍手足而不顾。
因为恨,所以,无情!
……。
张名振也在后悔。
在听到西南隐约的炮声,在看到西南方向浓浓夜色衬托出的暗红。
张名振瞬间领悟到,自己判断失悟。
他的心提了起来,随即立即下令,吴淞水师全体启锚,向火光映照的方向,全速航行。
……。
郑芝莞打出火来了。
他其实不是一个勇将,在郑芝龙麾下时,他一直是有战必躲,保命为先。
今日率舰队出征,无非是觉得胜券在握。
这一点很重要。
可以汲取军功,而不身陷险境,这是每个带兵之人的梦想。
所以,这么好的机会,郑芝莞怎肯错过?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七星岛海战(一)
然而,此时的郑芝莞,已经后悔了。
早知这支舰队如此难缠,那就该让别人率舰队出征,哪怕是被他下令打了屁股的施琅那厮。
可现在还没有实质性的交战,主力舰折损了七、八艘,士兵伤亡还不知道,可郑芝莞很清楚,落水的人,大部分回不了家了。
很难有人可以在黑夜中,浸泡在海水中一整夜而活着。
七、八艘主力舰、数百人的损失,就算自己是郑成功的叔叔,也逃不了罪责。
这种罪过的倒逼,反而让郑芝莞心中升起了火,渴望胜利的火。
因为只有胜利,才可以抵罪。
歼灭这支舰队,无罪,还有功。
想到此,郑芝莞不再后悔,敌人就在前面,冲上去,杀他们一个鸡犬不留!
……。
没有人知道,这场海战是怎么开始的,甚至连交战双方的当事人也说不清,谁开的第一炮。
显然,这已经不再重要。
当双方伤亡了那么多人的时候,所有借口都不重要了。
只有战斗的结局,才是重要的。
寅末卯初之时。
王一林水师在蒲门所以东海域,被郑芝莞所率舰队再次追上。
此时的天色,已经开始微微发白。
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场夜海战。
但郑芝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下令炮击,会将煞星引来。
张名振率吴淞水师是朝台山方向去的,因为当时那里传来炮声和火光。
可其实,不管是王一林水师,还是郑芝莞水师,都已经头也不回地北上了,区别是一个在逃,一个在追。
所以,当张名振赶到台山水域时,才发现这不再是战场。
支离破碎的残骸,燃烧的船体,翻滚的浓烟,还有没沉入海底的士兵沙哑的哀呼……海面上的惨象,让张名振心酸,饶是张名振在这几年也见识了不少各地遭受清军屠戮的惨状,可还是不忍心见死不救。
这就造成了张名振再一次错失了及时增援王一林的良机。
直到从海上救起的王一林水师将士口中得知战场状况,张名振才下令,留下一些中小船继续搜救,吴淞水师立即北上救援。
战后统计,被张名振救起的落水士兵,总共三百八十七人。
而王一林部落水将士,仅不足百人。
好在当时被俘虏的三条战船上,几乎没有人员伤亡,在战后被交换回来。
而张名振的这次救援,也成为了吴争和郑成功之间,讲和的基础,否则,一场规模不可控的战争就真的爆发了。
要是战争爆发,双方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单就以双方对外的贸易而言,那危害都是致命的,就不用说,双方都还面对着北面虎视眈眈的清军。
不管是吴争面对江北及江西清军,还是郑成功要面对福建、广东的清军。
……。
半个时辰。
足足半个时辰的炮击,在第二艘战船被后方炮火击中的时候,王一林终于咬牙下令,舰队迎战了。
王一林知道凶多吉少,双方的实力对比太大了。
自己这边仅二十艘战船,还有两艘已经被击中受了轻创。
主力舰的对比就不成比例,王一林只有二艘六十四门炮的主力舰,其余的都是四十八门炮船。
郑家水师追来的都是主力舰和中型战船。
主力舰数量是王一林的近十倍,战船数量也超过三倍。
这仗没法打,就算射程比郑芝莞远,可一艘战船舰炮也无法同时招呼数艘敌船啊。
但相较于继续向北逃,承受屁股后面不断地炮击,那还不如背水一战。
王一林的命令,点燃了这场残酷海战的导火线。
王一林的战术,是将舰队方向改右,在继续向东北方向全速航行的同时,以右侧舷炮,对追敌进行阻挠射击。
如果是舰船娄量大致相同,哪怕是稍逊,这种突围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追击的战船,船首对着目标,是无法形成舷炮反击的。
但如果数量相关悬殊,这就会造成,遭受敌人侧翼包抄堵截。
同时,正背后敌人的战船也会同时转向,王一林要想始终以舷炮阻击,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保持右转。
也就是说,一旦开始右转,就停不下来了,最后的结果,就会是绕圈,双方都在绕圈,都想将舷炮对敌。
但郑芝莞水师船多,他可以分些一半来,对着王一林舰队绕圈动作,进行反向插入。
也就是说,在另一侧横开,守株待兔,等到王一林舰队转半个圈,船首对着那支伏兵时,就可以一轮齐射,这样的齐射,几乎后果是灾难性的。
唯一可破解的办法是,再反向!
也就是说,本来顺时针转圈的,突然改逆时针转,这样就可以完美避开侧翼伏兵,但,整支舰队的尾部和侧翼,就会暴露在正后追敌的另一侧舷炮瞄准之下。
两者听起来一样,但结果是不同的。
侧翼伏兵是守株待兔,炮口已经对准,一旦齐射,准确度就会大增。
而正后追兵的舷炮,却会因无法猜测到目标何时会改向,同时因转向时间过短,猝不及防之下,甚至来不及瞄准,精准度就会大减。
王一林虽然没有海战经验,但水战经验还是有的。
这一套战术,来自王之仁的身传言教,按王之仁的说法是,保命用的。
眼看就要进入侧翼伏兵射程之内时,王一林一声令下,二十艘战船突然反向,如同长蛇扭身一般。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之前被击中过的两艘中型战船,因桅杆、风帆受损转向过慢,被随之而来的火炮命中。
郑家战船舷侧重炮的威力其实不大,三十八斤的实心弹,一旦击中,砸个坑,最多是洞穿罢了。
但,如果被十几发,甚至几十发同时砸中,那结局只有一个,被击的一面,如同漏筛。
不到半柱香的时间,也就是王一林另外十八艘船堪堪完成转向动作,这两艘船,便已经沉没。
一百多将士在海水中挣扎、呼救,惨不忍睹。
但十八艘已经转向的战船,随即对正后方的追敌,展开了一轮齐射。
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七星岛海战(二)
PS:感谢书友“00000高贵感”投的月票。
这次齐射是比较仓促的,因为虽然事先知道有这轮齐射,但因为缺少瞄准时间,只是在转向中发现有炮击机会,就立即开炮。
所以,这轮炮击说是齐射,但实际上,是一连串的射击,队形前方的先开炮,然后后续战船随着转向,一溜地跟着开炮。
炮击精准很差,这也难怪。
但成果非常显著,因为双方距离只有地四、五里,追兵最近前列的三艘战船,被几发、十几发不等的炮弹命中。
与郑家水师不同的是,王得仁当初就已经换装新式火炮,那还是要“感谢”清廷从红毛那购得的火器,王得仁在劫下之后,自作主张地首先换装了舰炮,剩一的几十门小口径炮,送去了张名振,向吴争交差,那时吴争虽然有所警惕,但也没因此而训斥王得仁。
而此时,王一林舰队用的,就是新式火炮。
新式火炮与之前红夷大炮的区别在于,一是口径有了制式,二是炮弹已经不同。
虽然还是圆弹,但已经是铁壳延时弹,其实本质和明朝使用的开花弹差不多,就是在经过表面处理的几十斤重圆形炮弹中装填十多斤的火药。
黑火药的特征是燃速相当快,比黄火药要快一倍以上,燃烧产生剧烈的气体膨胀,是黄火药不具备的最大特征。
后来黄火药后装枪和黑火药后装枪并存,最后黄火药彻底取代黑火药,成为主流。
黑火药的燃速太快难控,导致燃烧不彻底,腐蚀性太强。
这也就是黑火药在枪膛、炮膛密封太好时,容易引起炸膛的主要原因。
但眼下的前装炮,只要炮管不是偷工减料,基本上不太会出现这种炸膛情况。
因为炮弹是圆的,这是的工艺也做不到非常精细,一颗圆形炮弹,要顺利塞进炮管,可以想象,缝隙是必须存在的,特别是用铁弹,铅弹软,可以用力捅,铁弹却不一样,硬啊,如果太密实,就会捅不进去。
所以,此时西欧能够在火炮工艺上领先东方,就是占了火炮口径形成统一的原因。
口径形成统一,就可流水线制造相同铁制的炮弹,铁的炮弹当然比铅的威力大的多,更何况是铁壳开花弹,延时爆炸的引信,在击穿木壳船板之后引发的爆炸,对战船的威胁是巨大的。
所以,西欧已经开始普及外壳关键部分包裹铁板的准铁甲舰。
这一轮齐射,几乎将三艘郑家水师战船彻底打残,三艘战船先后燃起熊熊大火,这让周边及后面的郑家水师战船吓得迅速转向,以免被殃及池鱼,这个规避动作,就令好几艘紧追王一林舰队的战船,失去了很好的炮击机会。
但还是有不少离得远的战船,向王一林所部战船展开了齐射,造成了不小的战损,但相较于王一林水师的炮弹,郑家的炮弹就差了许多,往往是打进战船侧舷壁卡住,能击穿的很少。
所以,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很小,战船的行驶,没有太大影响。
而这时,王一林牙一咬,突然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